勾踐滅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勾踐和他的五千殘兵敗將及謀士被吳國軍隊重重的圍困在會稽山上,吳越為世仇,累代攻伐,這次軍事行動之前,勾踐還是個頗為自負君王,他在繼位之初就一舉擊敗了來犯之敵,射殺吳王闔廬,很快就在國內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讓他雄心勃發,他想在吳國還沒有從國喪的巨大打擊中走出來的時候,趁機一舉滅掉吳國,絕對不給他們喘息之機。吳國的繼任的國王夫差,整軍經武,動作頻頻,明擺著要報這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這是他首先想到的,但是他的謀臣范蠡卻有不同的意見。
范蠡認為吳國這次沒有受到重創,國力依舊強大,精銳沒有損失,越吳兩國的力量懸殊的現狀沒有絲毫改變,貿然發動對吳的戰爭,必然招致無法挽回的損失。然而繼位之初就取得巨大的勝利,他志得意滿,再也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一意孤行,果然遭遇吳國的精銳軍隊的致命打擊,越國勇悍絕倫的敢死隊成批的死在鋒利無比的吳鉤之下,損失慘重,再這樣戰下去,無異於自殺,必將全軍覆滅,只好退守在會稽山上。此時越軍雖然沒有全軍覆滅,但是再也沒有反擊的力量了,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面對敵軍的重重圍困,勾踐不相信就此完了,他還是抱有最後一線的希望,希望他的手下有人能想出反敗為勝的計策,或者至少能想出突圍的辦法,並承諾:「我的臣民宗族,不論貴賤老幼,凡是有辦法擊退吳軍者,寡人願與他共同執掌國家政權!」
但是在這樣一敗塗地的境況下,扭轉局勢的希望是很渺茫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希望的。古代兩軍交戰,戰敗的一方能戰則再戰,不能戰則走,無路可退就剩投降和死亡,雖然答案是四個,但這四個答案是兩道題的答案,第一題和第二題,各有各的選項,並且兩道題都是單選,不是A就是B,不是戰就是撤退,不是投降就是死亡,勾踐君臣的處境顯然是第二種情況,所以他所幻想有第三個選項是找不到的,他的謀臣文種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勾踐說:「商人往往是在夏季儲藏冬季的皮貨,冬季儲藏夏季的衣物,天旱備船,天雨備車輛馬匹,這是長遠的打算,以便不時之需,大王現在被圍困在會稽山上,已經是山窮水盡了,想找能挽回敗局的人才恐怕有些為時過晚吧!」
勾踐知道,越國雖然死傷慘重,但是只要還能保住這五千殘兵敗將,捲土重來,抱戰敗之仇也不是沒有希望了。這次的軍事行動,他沒有聽取謀臣的建議才導致這樣的慘敗,所以此時勾踐及時吸取這慘痛的教訓,開始重視謀臣的建議了,他知道文種素來足智多謀,一定有辦法,於是勾踐表示對謀臣的重視,他說:「只要還有你們在我們身邊出謀劃策,就不至於陷入絕境,寡人願聽您的高見?」於是他握住文種的手,表示異常的親近和極大的信任,懇切的求計於文種。文種深受感動,但是他也知道,軍事上的失利還可以通過外交的手段來挽救,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完全被動了,談判的籌碼盡失,只有請降才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於是他說:「大王,到了目前這樣敵眾我寡,層層包圍之下的境地,除了委曲求全,向吳國請降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屈膝投降,對於勾踐來說是恥辱,身為一國之君他不甘願。但是此時他不能像當初那樣頭腦發熱了,在生死關頭如果還不能冷靜下來,這最後的一點老本也會被吃掉。他遲疑不定,但是想到與吳國力量懸殊,除了屈膝投降別無他途,所以在這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派遣文種為全權代表,下山向吳國請降。
作為戰勝國的吳國,歡慶勝利的喧囂還沒有退潮,主和主戰的兩種論調又起,兩派爭論激烈,各有各的道理。吳國朝堂之上正在就主和主戰爭論不休之際越國使臣文種誠恐誠慌的來請降求和。越國代表文種對吳王說:「敝國國君勾踐手下無能臣,唯有使不才文種代表請和,尚請大王恕罪,臣不敢面陳大王,只在私下裡跟大王的臣子陳情。我王自不量力冒犯大王,現已知罪悔過,不敢勞大王御駕親征問罪。如蒙大王赦免,我國願世世代代臣服於吳國。我王願意將金玉子女,奉獻給大王,以報大王寬大之恩。並請求大王允許越王之女服侍大王,全國臣民亦唯大王之命只從,舉國財寶願劃歸大王國庫,由大王支配,越國軍隊願編入大王麾下,一切聽從大王指揮!」
吳王夫差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看到跪在自己腳下代表著越王的使臣,誠恐誠慌的樣子,願意無條件的臣服,恭敬懇切的乞降投誠他十分高興,興奮之餘也想表示下勝利者的大度,但是相國伍子胥投了反對票,認為這是滅越的天賜良機,他說:「首先,吳越兩國多年來互相攻伐,是世仇,雙方都以滅掉對方為己任。其次,兩國的地理條件和國情就註定有越沒吳,有吳沒越。吳越兩國接壤,因為領土爭議引起的摩擦固然是家常便飯,但真正的原因是吳越兩國的各方面情況都是差不多的,吳國人能適應的了在越國生活,越國人也適應得了在吳國的生活,所以兩國不論誰滅了誰,都非常利於統治對方,但如果跟其他國家發生戰爭就會得不償失,即使能滅了對方也不一定能統治的了對方。所以現在正是滅越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錯失良機追悔莫及啊!」伍子胥向來有遠見,想問題總是著眼於長久計,深得先王和今王的信任,故委以軍國重任,於是夫差又猶豫了。
文種看出了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的重視程度,心中焦急,大聲叫道:「如果大王不寬容越王的過錯,一定要消滅我國,那麼我國上下一心,不惜焚毀宗廟,焚燒府庫,雖然僅有五千將士,也可以一當十,決一死戰,到時候玉石俱焚,如此未必有利於大王,尚請大王三思!」
這時候吳國主和派的代表太宰伯嚭適時的站出來說話了,這又是新一輪的爭論。伯嚭似乎很有悲憫之心,滿嘴仁義道德,說的頭頭是道,他說:「戰爭的目地就是為了征服,現在越國舉國投降,為什麼非要趕盡殺絕呢!」。文種知道太宰伯嚭這樣的主張倒不是他真有什麼仁慈之心,而是收人錢財與人消災,伯嚭接受越國的賄賂數目實在不小,自從他成為吳王的紅人那天起就被越國盯上了,多方拉攏,伯嚭私底下與越國的情報部門接觸讓他嘗盡甜頭,得了的不少好處。吳越兩國世代為仇,彼此都了解對方的情況,收買敵國的權臣為自己的代理人原不足為奇,但是伯嚭這樣的重臣也會被收買令人費解。伯嚭位高權重,吳王寵信有加,得到的好處越國是無論如何也給不了的,但是伯嚭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是胳膊肘是在往外拐。他之所以甘為內奸,除了其為人極為貪婪,還有就是其好色,越國對敵國的權臣的習性愛好,優點弱點瞭若指掌,知道他好這口,自然就祭出了美人計。他們知道,這個吳國的新貴別看嘴上仁義道德,其實此人貪財好色,尤其是好色是他最大的弱點,於是越國的賄賂主要是美女,越女溫柔多情,著實令太宰伯嚭銷魂,難以忘懷。這時文種早就送給太宰伯嚭幾個美女,請太宰伯嚭多多美言,讓吳王赦免越王,並承諾,事成之後還有重酬,現在送幾個絕色佳人只不過是預付部分。所以伯嚭對越王君臣早就產生了好感,何況還有更多的好處,為此他處處與主戰派伍子胥唱反調,拉攏一批不明真相的朝臣形成了所謂的主和派。
伯嚭為人貪婪好色,但是卻得到吳王夫差的寵信,在吳國朝堂上如魚得水,混的的十分滋潤,一路升官發財,直至躥升到太宰的高位,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是因為他精通諂媚之術,他知道任何坐在高位子上的人都喜歡聽歌頌的話,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可以說在這方面他就是個天才,盡然也把並不糊塗的吳王夫差也伺候吹捧的十分舒服,每次都是龍心大悅,甚至一度將其引起為心腹,對他是言聽計從,以為他是個忠臣,相反吳王對先王信任倚重又敢於直言的伍子胥有些疏遠,雖然依舊對伍子胥敬重和重用,委以軍國重任,但是在潛意識裡,他還是不大喜歡伍子胥,雖然他毫懷疑伍子胥的忠誠和才幹,但是他的直諫敢言總是讓他心裡有些不舒服,於是君臣二人的合作不是那麼親密,而是漸行漸遠。因此吳王夫差自然比較聽伯嚭的話,更傾向於主和,於是決定採納太宰的建議,接受投降,撤兵並訂立了盟約,允許越國作為吳國的尾巴國而存在。文種這才鬆了一口氣,總算是不辱使命。而堅定的主戰派伍子胥,雖然在吳國也是個位高權重的人物,但是最後拍板做決定的畢竟還是吳王,所以伍子胥只有干著急的份,眼睜睜的看著滅越的大好機會喪失掉。
二脫離圍困的勾踐首先作了自我批評,反省錯誤,他說:「寡人自不量力,發動了對吳的戰爭,導致國亡家破,百姓流離失所,軍隊橫屍原野,流血慘死,這一切罪過都是寡人一手造成的,請全越軍民原諒寡人,允許寡人改變國策」於是國事悉委文種范蠡,自己情願到吳國為質,從此勾踐開始了他卧薪嘗膽,奮發圖強的傳奇歷史。在吳王面前勾踐更是小心翼翼,異常恭敬孝順,顯得十分忠誠,甚至不惜給吳王牽馬當奴僕,據說為了向吳王表達他的忠貞不二,恭敬孝順,吳王在病中不僅親侍湯藥,端屎端尿,更誇張的是盡然親嘗其糞便以究病源,吳王深受感動,覺得勾踐並不是伍子胥等主戰派所描述的那樣陰險和有野心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骨氣,像一隻皮球,受挫碰釘子立馬泄氣,再也振作不起來了,也深信經過會稽一戰越人徹底被打怕了,也認為勾踐此人誠不足畏也,於是決定放勾踐回國,繼續當越國的國君。
勾踐回國勵精圖治,首先他慰問優待戰死將士家屬,關心民間疾苦,鼓勵生產,勤政親民,禮賢下士。戰敗受辱之仇不敢一日或忘,但是越國戰敗後,元氣大傷,首先越國的國土面積大為縮小,南面到句無,北面到御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總共也就百里見方。其次越國人口銳減,人口是國家的命脈,因為沒有人就意味著沒有兵源,沒有人大片的土地就無人耕種,就意味著生產得不到發展。所以勾踐戰敗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勵生育,並出台一系列相關的政策。為了增加人口數量,發展生產,越國對婚姻制度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明確規定;
1、禁止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的婚娶。
2、女子年滿十七周歲未聘,女子父母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3、男子年滿二十周歲未取,男子父母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4、孕婦在到臨產期間,上報官府,由官府派醫護人員看護。
5、生男,賞酒食兩份,狗一條。
6、生女,賞酒食兩份,豬一口。
7、生三胞胎,官方派乳母一名。
8、生雙胞男,由官府出糧養育。
與此同時,還頒布了一系列利於發展生產,國內團結的政策,比如關於服兵役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以及人才政策等,其中明確規定;
1、嫡子為國捐軀,舉行葬禮,全家免徭役三年。
2、庶子為國捐軀,舉行與嫡子同樣的葬禮,全家免徭役三月。
3、孤老、寡婦、患有疾病、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的子女由國家撫養。
4、對於有才能的人才,國家優厚待遇,鼓勵其為國效力。
5、對於外來人才,國家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接見,以示尊重。
6、對於外來的年輕人,應供其食宿,與他們多接觸,並將他們的詳細情況登記在冊。
這些法令條款,全國凜遵,逐步落到實處。之所以能夠很好的落實,首先是勾踐本人身體力行,十年里沒有向百姓徵收賦稅,甚至他本人親自下田勞動,妻子親自紡紗織布。這樣過了十年,越國國庫開始充盈,人口逐漸增加,不知不覺越國實力大增。
三會稽之戰後,越國上下對敵國讎視之心都雪藏了起來,越人都知道作為戰敗國,跟吳國不再是實力相當的平等國家了,所以越人都像他們的國王勾踐那樣低調,對吳國的仇視大為收斂。但是現在不同了,越國的國力在這十年里的悄悄得以壯大,又回到了十年前足可與吳國抗衡的時候了,有這時全國反吳情緒再度開始高漲,人人請戰,以雪會稽之恥,但此時的勾踐不在是會稽之戰前那樣頭腦容易發熱的君王了,依然投了反對票,他認為現在時機還未成熟,當然他不可能直接說時候未到,而是說以前我們慘敗是因為我這個一國之君不合格,像寡人這樣的不合格國君還說什麼受不受辱的。
又過了兩年,舉國上下反吳情緒已經開始表面化了,再次請戰滅吳的聲音又起,大家都說只有像勾踐這樣恩加四海的偉大君主,才會得到了全國人民一致擁護愛戴,全越百姓對偉大君主的感情像子女對父親的感情一樣深厚,不能雪偉大君父之辱,全越人民都倍感蒙羞。這次勾踐感受到了上下一心的力量,他同意進攻吳國,之前他還開了誓師大會並發表了演講,他指出:「古代偉大的君主或優秀的將領,不求軍隊數量,但求軍隊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怕士兵沒有覺悟,不知道恥辱。現在吳國軍隊數十萬,裝備精良,可是他們的軍隊沒有覺悟,不知道他們打仗是為了什麼,人心不齊,士氣低沉,可見這是上天要將吳國賜給越國。」接著他又強調,統一指揮,協同作戰,搞好團結的重要性,最後他提出幾點希望,希望全軍將士奮勇進擊,同仇敵愾,希望全軍將士勿忘國恥,一舉殲敵,有功者賞,退卻者斬……
全越人民踴躍參軍,互相勉勵,父勉其子,兄弟勉勵,妻勉其夫,他們都很激動,覺得為偉大的君王死也是光榮的。此時,吳王對確信越國是打心裡的臣服了,早就放鬆了對越的警惕,毫無防備之心,簡直就忘記了這個被自己征服的小小國家。吳王現在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了,與中原諸侯爭霸,連年用武,士卒疲憊,國庫也大半被掏空,然而他還是不知道。伍子胥多次提醒,也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現在吳國今非昔比,不僅統一了東南,而且北上爭霸,在諸侯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將那個臣服於自己的越國忘記了,只要伍子胥還是念念不忘,總是說越國是心腹之患,不可放鬆對越的警惕。吳王聽的很不耐煩,以現在吳國的國力,其他諸侯尚且懼怕三分,小小的越國能成什麼氣候,以至於伍子胥的一再提醒不要忘記越國,讓吳王懷疑伍子胥跟越國也有什麼血海深仇,因此更加的疏遠伍子胥,言不聽計不從,將伍子胥活活的氣死。
吳軍精銳遠征,留下老弱殘兵守城,毫無防備,怎麼也想不到三千越軍一舉攻下吳國都城。此時的吳王夫差不在國內,得到越國發難的急報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了勾踐的良苦用心和伍子胥的遠見,當然也不得不佩服勾踐隱忍功夫。這也給了他啟發,反過來吳王也向越王求和,希望看在他當年允許越王投降的份上,也接受他投降。勾踐忍了這麼多年才得以復仇,當然不會答應,讓夫差也上演卧薪嘗膽的節目,說以他說:「當年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你沒有接受,現在上天又把吳國賜給了越國,寡人覺得違背天命者不詳。」很顯然是拒絕了吳王的投降。
吳王身邊此時沒有像文種范蠡那樣的謀士固然沒有,而就連他寵信的伯嚭等人都稱病不出,吳王想到無人可用他感到羞愧,如果當年聽了伍子胥的話,何至於落到今日的下場,但是追悔莫及了,只好蒙住眼睛,自刎而死,死時他很後悔當年不納被他氣死的伍子胥的忠言,蒙眼自刎是他羞見子胥於地下。至此勾踐滅掉了吳國。
越國一舉滅掉了強大的吳國,讓諸侯刮目相看,紛紛前來慶賀,越王終於揚眉吐氣了一番,封賞有功之臣,文武官員列兩班,勾踐看到得了自己無數好處的吳國內奸伯嚭也赫然在列,只見他面有得色,自以為勾踐在吳國為質時候他多有照顧,為越國立了汗馬功勞,等著重賞。越王大怒,喝令武士將其推出斬首示眾,伯嚭來不及為自己辯護,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殺他腦袋就搬家了,被冠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專一背叛國家」等罪名。勾踐處決敵國的奸臣,看似是痛恨不忠的小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在吳國為質的時候,在吳王面前的伏低做小,種種醜態伯嚭都看在了眼裡,豈能容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上。
越國滅吳的功臣范蠡功成身退,沒有接受封賞,攜西子隱居太湖,後來據說經商發了大財,富貴終生,文種慘遭勾踐殺害。當初范蠡就跟文種說,勾踐這個人冷酷無情,一個能對自己殘忍的人,堅毅固然堅毅,但是同時也可以看出其為人冷酷自私的一面,只可能與同患難,不會與你共富貴,更加不會念你的功勞,但是文種沒有聽,果然勾踐覺得文種留在他身邊讓他感到緊張,這些人一肚子的陰謀詭計,讓他寢食難安,有朝一日他們想坐坐自己的位子那還不是易如反掌。疑心大起的勾踐對文種說,你給我獻了十條滅吳之計,我只用了三條就滅了吳國,請問剩下的七條計策你打算用來滅誰呢?於是賜給文種一把劍,請他自裁。
推薦閱讀:
※肩膀痛不明原因,別先活動
※命運波折,原因是童子命
※古代太監產生的原因,帝王們都羞於啟齒,這位皇帝卻直言不諱
※李自成攻破京城後,太監曹化淳怒喊10個字,道出明朝滅亡的原因
※我的前半生:羅子君和羅子群的婚姻失敗,其實是同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