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走門串親少不了,如何讓孩子們和平相處,不爭不搶?

國慶節加上中秋節,長假期真是讓人各種興奮,家長們攜帶孩子們走門串親,或者結伴出遊肯定是少不了的。那是不是很多家長會在遇到一些讓你頭疼的育兒問題,比如大家正其樂融融的交談,兩個孩子因為爭搶玩具打的不可開交,是不是太尷尬了?又或者,你的孩子因為害怕陌生的環境,不肯離開你,緊緊黏在你的身邊讓你不能分身?

我剛剛參加完搜狐母嬰的親子活動,【成長敢探號之萌寶觀察團】第二期探訪麻麻花的山坡。在一個回歸自然的環境里,媽媽和孩子們都特別的放鬆和開心,我也在這個氛圍里感受到了久違的神清氣爽。孩子們在自然的天地里,認識不同的植物、觀察各種昆蟲,為小鳥繪製小房子忙的不亦樂乎......家長們也放下了平時不離身的手機,完全融入到和孩子的親密互動中,突然一陣孩子的爭吵打破了平靜

「這個是我的!「

「我也要,我不給你」

「嗚嗚嗚......」爭搶中,兩個孩子都哭了起來

家長們趕忙跑過來拉開兩個情緒激動的孩子。

一個家長說:「把這個玩具給弟弟。」

另一個家長說:「不要搶了,你要跟小朋友分享一起玩。」

我身處其中,通過一些交流和觀察,發現了媽媽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存在了一些誤區。諸如此類的問題,該如何巧妙化解,我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一些解決的小辦法。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進行同伴交往:

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增強,兒童開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與同齡的兒童交友、玩耍。這種同伴交往,隨兒童年齡增長而增加,成為兒童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活動中觀察,2-3歲之間這些孩子中,典型的交往問題有:爭搶玩具打人、靦腆內向不會主動交友、樂於分享過分熱情等這幾個方面。

1、爭搶玩具打人

同伴在一起的活動,主要是各自對物體的擺弄和操作。他們是對玩具或其他物體感興趣,而不是對同伴感興趣。他們活動的對象,是各種可以接觸到的物體,如玩具、各種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幾個孩子之所以能夠在一起活動,是因為他們對共同活動的對象——某個玩具或活動材料感興趣。也就是說,他們的活動對象,主要不是同伴,而是物體,他們都在擺弄物體。這時,還沒有真正意義的人際交往。所以說,這是以物體為中介的同伴交往關係。

此時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遊戲。最初他們交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玩具或尋求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交往的目的也越來越傾向於同伴本身,即他們是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為使同伴與自己合作、交流而發出交往的信號。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其認識特點是「自我中心」的。這種認識反映在交往活動中,主要表現為「以我為主」,總是要別人聽自己的。比如,看見了別人手裡的玩具,他想玩,他不會想到別人也想玩,他非要搶過來不可。這是由該年齡段兒童的認識特點決定的,談不到品質問題。正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同伴交往是以物體為中介,而導致他們的同伴交往持續的時間很短,交往的同伴經常變換,同伴交往很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也與這個年齡段兒童情緒的不穩定性有關。比如,兩個寶寶在一起玩得好好的,其中一個伸手要拿另一個的玩具,或者試圖阻止對方的行動,雙方的關係立即產生了障礙,交往便由此終止。但是,在成人的耐心引導下,他們可以漸漸學會分離和輪流的交往方式,出現互相喜歡的積極感情,有了某種「情感聯繫」,寶寶從此走上與同伴友好交往的道路。

出現爭搶玩具,或者為此大了小朋友家長不必為此大驚小怪,責備孩子。但是也不能容許他發展下去,否則會養成獨霸的習慣,他不能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因此,要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幫助寶寶提高認識能力,學會與同伴交往。

2、靦腆內向不會主動交友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是因為父母過於關注,照顧過於周到細緻,並且對孩子的危險舉動限制太多,害怕孩子受傷。並且對孩子可能誇獎很多。這會想孩子傳遞兩個信息:一是,孩子還小,自己不能照顧自己,讓孩子不自信。還有就是外面是危險的,只有父母才能照顧好你,讓孩子對外界產生警惕心,畏懼感,害怕外面的人和環境。過於誇獎孩子,會讓孩子不自信,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失敗,父母不再愛自己。所以,這樣的孩子在家裡可能會很活潑,但是到了外面膽小內向,認生,不合群,不會主動交朋友。

要改變的方法就是要給孩子自主權,減少對孩子的限制,讓孩子慢慢學會承擔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過於愛護關注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平時要擴大孩子的交友圈子,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跟多的人。要減少對孩子的誇獎讚美,對孩子的表現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此外,還有少部分孩子是因為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過於苛刻,不太允許孩子犯錯誤,對孩子做事情的細節規定過多,造成的。

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容忍孩子的錯誤,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對孩子不要太苛刻,不要用誇獎綁架孩子的進步和提高。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哭鬧發泄出來,鼓勵孩子放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孩子也會漸漸改變的。也有一部分是敏感型孩子,可能她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或面對一個陌生人,需要有自己觀察審視的時間,才能夠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所以家長也不要覺得這是問題,這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來適應就好,不用強迫孩子一定要去打招呼,或者去跟其他下朋友玩,她習慣了環境自己也會願意

3、樂於分享過分熱情

有的小朋友天生就是個熱情的孩子,喜歡主動分享,喜歡跟對方表示好感,即使別人不喜歡的東西也要一直送給對方,或者為了表示友好去摟抱對方等行為。這樣的小朋友都是很想與同伴玩,但不知道如何才能與能正確表達,而至於擁抱的這個動作孩子可能是從電視里或他人那裡模仿來的,覺得是一種有好的表示。

那麼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要適時的加以引導,告訴孩子表達友好有很多方式,但是不能強迫對方來接受自己的好意。如果是表示友好,可以改為握手、聊天、一起玩遊戲等對方覺得舒服的方式來進行。

這個年齡段寶寶進行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遊戲,家長也需要多學會在遊戲中培養寶寶的社會溝通能力,下面介紹幾個利於培養孩子社會溝通能力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正確的溝通:

跟我做

在這個遊戲中,你可以組織許多蹣跚學步的寶寶跟隨你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這些動作由你來命名,並且由你來表演,越滑稽越好。為了增加一些趣味,你可以在整個過程中設置一些簡單的障礙,領著寶寶們爬過枕頭,穿過用紙箱做的隧道,或者繞著椅子一圈又一圈地走。

畫大幅的圖畫

鼓勵兩個或更多的寶寶一起畫畫,可以用粉筆在人行道上畫,或者在家裡用蠟筆在一張紙上畫。

跳舞

放些音樂,進入角色,看著你的寶寶和他的朋友一起投入地舞蹈。

老鷹捉小雞

這種很古老的遊戲不僅能增強寶寶的協調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兩歲多的寶寶在同伴遊戲中逐漸產生了協作的意識和行為,同伴協作對寶寶的個性品質具有積極影響。良好的夥伴關係會增強寶寶探索環境的興趣及願望,還能幫助寶寶脫離自我中心,促進社會化發展。2-3歲的寶寶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期,自我中心的特點很明顯。家長可以引導寶寶觀察,同伴協作的力量遠遠大於個人力量,從而使寶寶萌發出同伴協作的意識,產生同伴協作的願望。當寶寶做出同伴協作行為時,家長可以引導寶寶體驗同伴協作帶來的樂趣。慢慢地,寶寶就會覺得同伴協作比自我中心的單獨遊戲更生動、更有趣。

上面幾點都是在這兩天的活動觀察中得到的訊息,希望我的簡單分享能夠幫助到各位媽媽們!也非常期待下次再次參加這樣的活動,跟大家一起探討更多育兒的話題!再次非常感謝搜狐號母嬰分類和小糖塊遛媽媽舉辦的這次活動!

個人微信:renshuyi1228


推薦閱讀:

夫妻之間和睦相處秘籍全集
原創 | 和女生相處是怎樣一種經歷?
夫妻之間該如何相處
如何掌握夫妻相處的秘籍?
夫妻之間不要剝奪愛人和異性相處

TAG:孩子 | 和平 | 相處 | 節假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