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太極拳理法經典

筆者自幼痴迷武術,12歲時有幸師從武林泰斗萬籟聲老師及其他內家拳名家習練武術。三十多年來,筆者苦練不輟,自恃頗有成就。可是,遇身高力大者,仍不能敵。是自已功力不濟?難道幾十年就練不出好身手,問題何在?  為了得到武術精華,筆者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人。老天有眼,終遇曠世奇人,得究太極拳門徑。數年後,筆者拜別恩師返轉家鄉,日夜苦練,愈覺是技高深莫測。練一日功,深一日技,始知中華武術之神奇。它不在力大手快,完全不同於現代體育訓練。體育是增強人體本能,訓練力量、速度、技巧,挑戰極限,透支體能,違反自然規律。而太極拳是練精氣神,是中華古文化的精粹。

太極拳以老子《道德經》為經典,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為拳理功法。

  要求得太極,應先領悟拳理功法。《道德經》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營,指身體;魄,指神,排除雜念,還要虛靜專一;氣指意念。用意念將身體內後天力氣與本能習慣松凈,才能回到嬰兒那樣柔軟的身軀。滌除玄覽,指排除私慾雜念。能無疵乎,雖排除一切私慾雜念,但還要有正確的功理功法。

  《道德經》第三章有云:「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即用虛靈平靜的心,使上身保持虛靜,這樣才能陰轉為柔。實其腹,即氣沉丹田。使丹田穩固,氣騰然,陰轉為實。弱其志,即用意以弱為尚,氣才能通暢。因人後天習慣,用意強烈使身體僵硬,先天的意志潛能就被掩蓋,無法發揮用意要弱。強其骨,即用神不可強,以弱收斂入骨,方能固守成剛。故虛其心,神能靜;實其腹,意氣濃;弱其志,行氣暢,強其骨,內堅剛,行拳韌。

  王宗岳《太極拳論》曰:「術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點明太極生於無極。何為無極?無極者,將後天人為所產生的力量松凈,本牟習慣卸掉,回歸至人生初始,像嬰兒那樣,方稱無極。但無極又要靠陰陽才能求得。陰陽,這裡指先天陰陽,即神與意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即神守於腦,注於祖竅,貫於骨骼,清靜至虛,即虛靈頂勁。動指行功;分是意念與大腦分離,再沉于丹田。行於身體至四肢,為靜合,即氣沉丹田。神意互戀,至明至活。能練就這些理論的要求,然後再去懂勁。

  練功者還得了解何為太極,太極在人體的功能與組成如何。太極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對立,四個方面組成。二者四個方面還要各歸其位組成一整體,它們分別是元神(後天只能稱「神」);元氣(後天只能稱「意念」)內勁(後天元,只有「力」);無極的身體(後天是僵硬笨拙的身體)。這四個方面各歸其位;元神歸骨。稱收斂入骨。元氣沉于丹田,行於身體至四肢;內氣由元氣推運。再運行無極身體運動,太極始動。無極身體為陽,內勁為陰,元神為陽中陰,元氣為陰中陽。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方能陰陽相濟。

太極拳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人體具體代表什麼,以及如何去練呢?

  元神:陽中陰。神是氣之領導,氣是內勁之生母,無神領導,氣無所依,必致散漫。內勁無生母,必至力竭身疲。用神氣而使為拳者,亦取其神氣能充塞通身。神非鎮靜不能清,斂入骨骸固成剛。用神以弱至虛,清靜固守,方能成元神。元神斂入骨骸,固守成剛,即內剛;無極在外,至柔則活,乃外柔。這樣用勁,方能外柔內剛,內外剛柔才能相濟。元神在上,藏神府,清靜至虛,出靈感,則神明;用拳不明,盲拳也。

  元氣:陰中陽。意是內勁之生母,用意以弱為強,恐用力而意散漫、輕浮。意聚神凝,意離於神,歸沉丹田,由丹田發於通身至四肢,方稱元氣。

  無極體:身體代表陽。初生嬰兒有良好習柔軟的身軀,手舞足蹈四肢活動知覺之能。隨著歲月增長,私慾強烈膨脹,久而久之,漸漸失去運動知覺成為習慣。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力量,逐漸增強,過度活動就會感覺疲勞,用力過大過久,部位僵硬酸痛。這些人為強烈的意念,使原來良好柔軟、靈活健康的身軀,落下千瘡百孔和病痛與笨拙的身體。要想還我固有,《固有分明法》說:「非乃武元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源。」要還我固有,就得正確運動。正確運動,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論與功法,否則只是體育運動。正如《太極拳論》云:「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要求得無極,必先求知覺運動於身,有知覺方知身體是僵硬;這些僵硬來源於意念強烈與活動用力。要使身體回歸無極,就得「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練功所難者,是自已本能習慣自已不知道。知覺是習太極拳的初步要求。何為知覺?例:甩呼拉圈主要就是知覺。玩者首先得專心,感覺身體力量速度與呼啦圈的力量速度保持同步。身體感覺呼啦圈轉動的部位,然後意念還要不先不後甩動身體,由身體帶動呼啦圈。這最方要的就是身體要有知覺。但玩呼啦圈的知覺只是局部的,是意念、力量、知覺與局部的結合,停後即無。無極拳要求意念、無極體、知覺整體,並養成習慣,時刻都能保持「氣直養而無害」。

  內勁:指人體潛能。是通過意念與無極身體中求來的知覺。要想求得內勁,必須神靜,意要有沉于丹田,行於身體的知覺,即是意念推動身體運行過程的知覺。卸凈全身所有後天力與習慣的干擾,這樣,意與知覺才能通暢。《太極拳論》說:「越柔軟然後越堅剛」,指的就是身體肌肉不產生收縮力量,放鬆才能柔軟,然後神斂入骨,固守成堅剛。內勁特點是外柔內剛,這樣才能剛柔相濟。《太極拳論》一再強調「在意不在力」,只有克服了後天一切的人為,先天潛能——內勁才會被挖掘出來。有了柔軟的無極身體,爆發的內勁才會像揮舞的皮鞭,彈抖柔韌清脆,無有一絲僵硬。要像皮鞭那樣柔韌,就一定得有嬰兒那樣柔韌的身體。意念求內勁只能軟弱中求,不可用意強烈。有了內勁知覺,保持內勁、練意,不可練內勁。如果用意練內勁,久之內勁即僵硬。武禹襄拳論「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明確指出,太極拳是練意,自然歸神。「不在氣」的「氣」是指內勁。故練意不練神;求勁不練勁;崇尚內勁者,不能有拙力。

  練太極拳者,為什麼總覺得玄而有玄?蓋練功出現的知覺,是人生前所未有的,常人實難理解它的奧妙。譬如只有上過太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太空的奧妙一樣。只有悟透太極拳的拳理功法,一步步追求,潛能不斷被挖掘,自己才能有層層感覺,常人絕無感受。

太極拳是柔弱、柔韌、飄逸的意念運動,絕非一般概念的武術運動,所以古代文人也能練就一身高深莫測的武功。我想,他們是不會去做打沙袋、舉石擔等笨拙的體力運動吧!

推薦閱讀:

我的收藏——英文經典
經典的表白句子
經歷愛情的那些點滴,有關愛情的經典句子
校園名詞搭配經典詩詞
中華五千年-中國國學經典-儀禮--鄉飲酒禮第四

TAG:道德 | 經典 | 道德經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