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有些美國政客的話,可以乾脆不聽!
導讀
這次訪問的成功是中國政府和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共同願望。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借這個時候施加壓力,可以幫他們刷存在感。一些需要抬升名氣或選情的人,圍繞中國和這次訪問「語出驚人」試圖撈分。
「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開展歷史性訪問。」7日的美國《紐約時報》第五版一片「中國紅」,並用中英文寫著這樣一句話(中英文表述略有不同——編者注)。這個整版廣告9日引起媒體關注。刊登廣告的美國時代出版公司總裁朱大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美國媒體等對華髮出各種雜音之後,他們作出到美國最主流的媒體上做廣告的決定。此時,對習近平訪美的關注日益在世界媒體上升溫。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道稱,這將是一次時間長、行程密的國事訪問。前世行行長佐利克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說,習近平訪美對世界經濟的重大意義,可能堪比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的訪美之旅。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下旬訪美,這次國事訪問的臨近已被美國政界、商界、輿論界廣泛注意到,各界的重視正逐漸彙集起來。然而美國社會高度重視這次訪問的表現形式有些特別,美國輿論為訪問營造氣氛的做法與中國不太一樣。
一些美國政客頻頻拉高批評中國的調門,把中美之間這兩年的熱門問題抖了個遍。中國學者金燦榮認為,這是美國人特有的「大局觀」,他們要趁著習主席帶來的關注抓緊做出他們最想被美國和世界注意到的表現,因為同樣的話,他們平時說可能沒人聽。
世界大多數國家元首訪問美國是不被廣泛注意的,很多元首隻有在美訪問期間或者臨到訪問就要開始時,美國媒體才會有報道。而對習近平的這次訪問,美國輿論已經談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幾位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都針對這次訪問說事,大部分美國主流媒體迄今已經做了深度分析。
習近平訪美顯然是今年美國最重要、也最抓眼球的外國領導人來訪。這次訪問的成功是中國政府和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共同願望。美國一些政客和媒體借這個時候施加壓力,可以幫他們刷存在感。一些需要抬升名氣或選情的人,圍繞中國和這次訪問「語出驚人」試圖撈分。
如果用中國人熟悉的語言說這些人,他們至少有一部分是帶著「傍大款」心理摻和這次訪問的。
藉助中美之間的問題刷「愛國主義」,通過烘托中美的「勢不兩立」來表現自己的「遠見」和「耿直」,如今中美都有這樣的「超級鷹」。他們通常得不到兩國各自領導層的賞識,真實影響力有限,但卻以意見領袖的身份贏得國內民粹輿論的喝彩。
實事求是說,中美關係處在傳統權力轉移下的戰略敏感心理期,雙方的行為很容易被對方誤讀為具有強烈的進攻性。比如美國輿論經常把今天中國的很多言行認定為「咄咄逼人」,而美國「重返亞太」政策以及其在中日爭端中所持的曖昧立場,中國輿情的反應大多認為這是美國在遏制中國。這樣的尖銳認識很難在中美之間釋懷,它們是新摩擦不斷出現的思想溫床。
中美今後的確還面臨一些新挑戰,包括中美圍繞亞太地區「領導權」認識的磨合,美國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擔憂,中國走向海洋對美國的心理衝擊,中國產業升級帶來的中美經濟關係結構性變化,雙方在網路等新空間領域的競爭等等。
此外兩國的心理變化也在產生實質影響,那就是隨著中國崛起,中國社會的自信在增加,而美國在對華外交上的整體心態逐漸從「領導者」向某種「受害者」心理轉變。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又有了空前的增加,美國鷹派和「抓眼球派」找中國茬更容易了,也能做得更加逼真。他們製造的氛圍讓一些人感到中美接近了「臨界點」,悲觀論有所抬頭。
然而中美不斷擴大交流所創造的巨大利益在迫使兩國社會都保持整體冷靜,美國輿論在南海、網路及人民幣匯率等領域叫得歡,但這些摩擦所構成的戰略性卻總能讓人感到幾分虛假。美國政府幾乎不可能就對華政策做莽撞的戰略調整,中美戰略對撞是整個世界、包括華盛頓的噩夢。
中國全社會重外交禮儀的自覺性更高,美國的多元和功利主義則釋放出種種奇談怪論。然而那些聲音掩飾不住美國人對中國作為世界性力量所擁地位的認可和尊重。當中美有外交盛事發生時,評估美國輿論的標準要與中國的有很大不同,美國政客的一些話要反著聽,側著聽,或者乾脆不聽。
(來源: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美政客頻在南海放狠話 參議員要求軍演不邀中方
※相信男人的婚前誓言還不如相信政客的諾言
※政客必須油滑虛偽嗎?
※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的佳作「斯隆女士」,看美國政客版的「宮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