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深度心理學:有利於了解自己的愛情模式

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黃維仁博士一席談 本報記者王靈書 記: 實際生活中, 兩性間的吸引並不完全都是互補型的。 黃: 人間愛情與吸引的現象往往比上述情況複雜。婚前表面上柔弱順服的人, 骨子裡可能極為剛強, 婚後事情若不按他意思做, 他就用種種辦法處罰伴侶, 直到伴侶讓步。婚前給你注意力, 對你百般呵護的人, 可能在骨子裡反而需要你給他注意力, 對他百般呵護。因為, 人常在不知不覺中, 「按己所欲, 施之於人」。 記: 這種心理, 好像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在支配著他 (她) 。 黃: 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叫做「強迫性重覆」。深度心理學有句話: 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與某一類型的人產生較深刻的愛恨關係。我們被吸引, 是因他們身上具有某些心理特徵, 讓我們在他們或痛苦或快樂的互動過程中, 可以得到第二次的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創傷, 並且重新滿足過去未能得償的心理需求。「強迫性重複」如果不經心理治療, 或從經驗學習中得到「情緒頓悟」往往無法跳出這種惡性循環。人如果不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種種潛意識中的心理運作, 他就可能不斷的重蹈覆轍, 無法從這些行為中跳出來。 記: 請您再談談「個體化期」。 黃: 個體化期一般而言, 嬰兒在半歲之前, 心理上與母親是處在一種共生狀態。嬰兒如果能正常發展, 從6個月起他就能逐漸進入個體化期中的幾個階段。個體化期中成長的關鍵期在一歲半左右。這個時期小孩的心理特徵是開始要反叛,父母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並且開始會向父母說「不要! 」這是人生第一個青春期, 開始要尋求「自我定義」, 要知道自己是誰, 並開始建立自我感。健康的愛情關係也一樣, 不會一直停留在共生期, 只要心理繼續在成長, 當共生的需要滿足後, 情侶間遲早有一方要開始尋求「自我定義」。一般人在你好我好、甜蜜共生狀態的蜜月期中, 都能彼此相愛、相安無事。可惜這種熱戀狀態很難持久。一般人的愛情關係由共生期進入個體化期時, 也會經歷各種挑戰。當兩人定了情, 覺得關係安全了以後, 就自然鬆懈下來逐漸解除心理防衛, 向對方顯露自己的一切, 人心深處渴求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企盼對方連自己的過去所隱藏的, 怕對方不喜歡的部分也能接納。可惜人的愛實在有限, 每個人都只要求對方完全接納自己, 卻不能無條件地去接納對方。當兩人都開始看到對方真面目時, 便開始有「夢之幻滅」的感覺產生, 漸漸從愛的夢幻狀態中醒來。婚前覺得男方沉靜理智、自信果斷, 婚後卻感到他太過沉默、不解風情, 並且自私自大什麼都要做主控制。婚前覺得女方情感豐富、活潑伶俐,婚後卻認為她是歇斯底里、嘮叨不停。婚前愛上男方的細膩體貼, 婚後女方卻嫌他缺乏男子氣概。婚前, 只注意到對方的優點, 婚後卻只對缺點敏感。 記: 男女的親密關係一旦過了共生期是否一定會出問題? 黃: 是的。人的親密關係之所以過了甜蜜共生期就發生問題, 與每個人潛意識中對愛情的幻想有極大關係。每個人在戀愛時多少都有下列的幻想或期待: 期盼自己的心上人是全然美好, 集自己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優點於一身而全無他們的缺點。期望只要與心上人在一起, 自己過去所有經歷過快樂的事情就會重複發生, 而所有經歷過的苦痛就從今完全消失, 不再攪擾自己。 的確, 人在甜蜜共生期中與愛人相處的感覺便是如此。兩人彼此把對方當做生命中最愛、最重要的人物, 並且戀人間彼此似乎有無限的包容力, 能無條件接納對方。雙方几乎什麼事都不用做, 只要在一起便覺快樂。在甜蜜共生的狀態中,彼此也成為對方自我價值感的支柱與能源的供應者, 醫治了對方過去所受心靈創傷, 帶出了對方人格中最美好的一面, 兩人像活在天堂樂園中一般。 兩人之所以會定情、結婚, 多半是因潛意識中彼此有個契約, 認為對方在婚後會繼續帶給我這種美好的感覺, 並且要負責使我快樂。縱使雙方理智上知道, 婚後不可能永遠活在這美好的感覺中, 但是當兩人開始進入個體化期, 而「夢之幻滅」接踵而來時, 兩人情緒上還是會有受騙的感覺。潛意識中雙方都心想: 過去對方明明有能力帶給我美好與快樂的感覺, 為什麼現在不再使我快樂? 是不是故意在處罰我? 當雙方不能得到潛意識中婚姻愛情契約上所承諾的, 便覺對方欠我債, 開始千方百計地要向對方「討債」。要對方負責再使我快樂起來。若雙方成熟度不夠, 無法承受此危機中的失望與挫折, 兩人的關係很可能就由個體化期, 又退化回到共生期。 這個過程與3歲之前母子關係的發展非常相似。不管是戀人之間或母子之間, 在共生期都缺乏心理疆界, 情緒糾纏不清也分不出彼此感覺。看到對方微笑心情愉快, 也就不知不覺地跟著高興起來。當對方心情不好不笑了, 我情緒馬上會受到感染跟著難過起來, 以為對方在怪自己。 記: 問題是否都出在「缺乏心理疆界」這個總開關上? 黃: 缺乏心理疆界是共生期的特徵, 也是許多人際關係 (尤其親密關係) 問題的主因, 心理愈不健全愈需要控制別人。自我感愈貧乏的人, 在擇偶時愈需要依靠伴侶來為自己建立自尊心。他(她) 可能要靠伴侶的成功或美貌來支撐自我感讓自己覺得有光彩。由於未能完成個體化期中的各項心理任務, 他 (她) 與伴侶之間往往缺乏心理疆界。於是什麼時候伴侶失敗了, 不再能供應地支撐自我感的能源時或甚至只在公共場會說錯一句話, 他都會引為奇恥大辱, 因自我感受傷而情緒有過激反感。 心理疆界不清者, 會勉強對方來為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負責。你心情不好我以為是我的錯; 我心情不好也以為是被你害的, 因為你不再對我微笑, 奪走了我快樂的感覺。雙方都不能為自己情緒負責, 不知如果我不配合, 你便無法使我生氣的道理。因著缺乏心理疆界, 我便期望你必須與我有一樣的思想與喜好, 我也只准你對我表現正性的情緒。由於我的快樂與痛苦都操在你手中, 所以你不許對我表現負性的情緒, 你也不許做你自己或是有與我不同的想法與喜好, 因為這些都帶給我痛苦, 使我心裡不安全。 因為認定你是我快樂或痛苦的操縱著, 所以你必須按照我意思做使我快樂。跟你在一起時如果我覺得痛苦, 我便會怪罪於你, 並且千方百計地想要改造你, 希望介此能減少我的痛苦增加我的快樂。缺乏心理疆界的情人或夫妻也是如此, 甜蜜共生期一過, 發覺伴侶不再像過去一樣帶給我甜蜜幸福的感覺時, 起初可能還本著「只要我乖, 人就愛我」的孩童心態, 用討好、撒嬌等方式來取得對方的愛。然而時間一久, 發現這些方式都失效時, 受騙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心想: 「我還是與以前一樣, 但對方已經不是我當初所愛的那個人。」內心重新受傷時, 失望使轉為憤怒, 開始用高壓、冷戰、攻擊、批評等方式來向對方討債。不幸的是攻擊不但無法讓自己得到所需的愛, 反而只會導致對方的反擊, 讓自己更覺得對方變心, 由此戰火步步升高, 兩人通不過個體化期的考驗, 不但退化回到共生期, 許多夫妻更在此時陷入最讓婚姻輔導頭痛的「敵對共生」狀態。而從小心理受傷愈深的人, 愈容易在愛情上發生問題, 不是逃避親密關係便是陷入敵對共生狀態。 記: 人在有外遇時, 是否又退回到「共生期」了? 黃: 人在外遇時所產生強烈的「致命吸引力」與以上所分析的心理過程十分有關。外遇時, 人的心理退化回嬰孩期, 當原配無法徹底滿足當事人兩大心理需求時便對原配失望, 若當事人愈不成熟, 便愈會把這令自己失望的人當做「壞媽媽」, 把他 (她) 推開, 而把第三者視為全然美好的天使, 認為能為當事人的情緒需要負責, 並會「帶來快樂」, 於是當事人用自己3歲之前, 最原始、最強烈的情緒去「愛」他 (她) 。以上所討論許多人際關係的陰暗面, 例如權力爭奪、操縱控制、憤恨、妒嫉、背叛、拒斥, 在一般社交關係之中不見得會顯露出來, 但是到深度互動的愛情關係中就很容易呈現。愛情中的動力運作與操縱控制可以用多種不同方式進行。例如可用討好的方式讓對方按自己意思行, 可以裝出失望受傷的樣子來挑起對方罪惡感, 可以先發制人用憤怒與指控來迫使對方就範, 也可死皮賴臉, 裝出毫不在乎的樣子來削弱對方的控制權。處在共生狀態的夫妻, 常會運用這些心理「遊戲」來控制對方。 記: 怎樣有效地治療這些心理疾患呢? 黃: 造成婚姻問題最大的原因, 是人未能遵行極具智慧的心理健康原則。天下人間, 找不到任何一個人能不斷無條件地接納我們; 並永遠把我們當作他心中的「最愛」。把配偶當神, 期望所愛的人去做惟有神才能做的事, 來完全滿足上述的兩大心理需求; 抱這樣夢想的人, 他們的愁苦必增加。 凡事都需要有平衡, 筆者並非在此反對「共生」而鼓吹「個體化」。人與人間在情緒上能互相信任、彼此依賴, 是很美的事, 筆者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 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在共生期中, 很難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共生期的關係是建立在幻想上的, 並由於心理疆界與安全感的缺乏, 我們無法允許伴侶成長, 自由地做他 (她) 自己;兩人關係中也充滿有意無意的操縱、控制, 在處理敵對共生個案時, 最重要的治療原則便是如何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了解原生家庭未解決的心理情結, 並且一步步帶他們個體化, 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記: 怎樣才能建立自己合理的「心理疆界」呢? 黃: 進入個體化期也並非成長的最終目標。人必須在個體化期中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 探索自己的情緒與內在心靈世界。首先要體會到婚姻愛情關係是相當複雜且深具挑戰性的。其次要認識到愛是需要學習的, 想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便不能期望不勞而獲。婚姻咨商並非婚姻有問題者的專利。其實, 它是一門愛的功課, 幫助我們探索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澄清潛意識中一些幻想和需求, 並分析親密關係中的衝突, 教導我們如何以愛和有效的溝通來滿足雙方的心理需求, 並一步步帶領我們如何從共生期進入個體化期與整合期。有了心理疆界, 能了解自己到底是誰, 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 在伴侶對我們發泄負性情緒時, 我們的自我感才能不受威脅。有安全的自我感允許伴侶在我們面前做他(她) 真正的自己, 彼此能在個體化期中把情緒金字塔表層的憤怒、傷痛都表達出來之後, 埋在底層的柔情蜜意才能重新被喚醒, 兩人才能建立真正的深度的親密關係。換句話說, 人必須由「見山是山」的共生期, 進入「見山不是山」的個體化期, 才能進入成熟的你儂我儂「見山又是山」的整合期。在整合期中, 兩人有充分的自由度, 互動時能夠合中有分, 分中有合, 進入真正「愛里沒有懼怕」的境界。
推薦閱讀:

纪晓芙对张无忌有性启蒙吗?
寢室室友偷吃的【愈發猖狂】該怎麼辦?毛骨悚然,跪求解決辦法?
為什麼我每次聽《歌唱祖國》合唱的時候都會有哭的衝動?
PPAP到底想表達什麼?
匯總:國內心理學有哪些流派?

TAG:愛情 | 心理學 | 心理 | 自己 | 了解自己 | 了解 | 深度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