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的相處與孩子息息相關
(溫馨提醒:建議在 wifi 環境下觀看視頻)
平台上有很多家長拿著孩子的種種問題來問我們,說「我的孩子不愛學習」、「我家兒子待人冷淡」等等,彷彿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其實恰恰相反。 請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對孩子說類似的話呢?「今天我太累,自己去玩兒吧。」「你看看人家張家的孩子!」「我當年數學那麼好,你怎麼就那麼笨呢,到底遺傳誰了?」
家庭教育上的常見三種形式: 一是父母不願意「搭理」子女,甚至有的家庭父母根本不關心子女、漠視其存在; 二是父母對子女期望值太高,希望他們盡量完美,達不到要求就過度批評,甚至是全盤否定; 三是對子女進行威脅或恐嚇,如用「考不到滿分就不準出去玩」、「再這樣就滾出家門」等威脅性語言。 這種教育不僅容易影響孩子性格成長,而且會導致孩子出現退縮性人格或性格暴躁。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以上這些說法怎麼會對對孩子造成情感傷害呢?或者認為,即使這些做法傷害到了孩子,但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好,何況還沒動手呢。 真的如此嗎?實際上,真實原因可能是家長內心深處的自我厭惡、嫉妒、自戀等心理。父親白天在工作上不順心,可能回家後跟孩子講話時非常敷衍;母親對自己現實狀況不滿,可能把自己的希望全都壓在孩子身上,父親太多自傲,可能對孩子的表現肆意貶低..... 如果與孩子的相處總是不和諧,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千萬別讓孩子變成自己情緒發泄的垃圾桶。 俗話說:「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意思是:父親不慈祥,那麼他的兒子肯定不孝順,他哥哥不友好,他的弟弟就不恭敬,他丈夫不仁義,他的妻子就不會順從她。
很多人因為夫妻感情不和,從而導致缺乏對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與孩子接觸機會最多、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經常吵架,甚至導致家庭破裂,這在孩子的幼小心靈中會留下深刻的烙印,對性格的形成與發展,以及正常心理的發育,都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整日里吵吵鬧鬧,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針對此種情況,給您以下建議: 首先,不要把與另一半爭吵時產生的情緒遷移到孩子身上。父母感情不和,發生爭吵、打架時,往往會借孩子發泄憤怒。由於夫妻生氣,孩子還會遭到冷遇,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愛護,母愛或父愛缺乏,使孩子產生孤獨、失落之感。 其次,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爭吵。對於父母的爭吵或打架,開始孩子會感到恐懼,然後是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孩子幼小,面對父母的打架或爭吵,沒有任何能力進行調和,在父母爭吵時只能啼泣。這會給孩子無故增加煩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雲。 此外,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給孩子太多負擔,不要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象。只是承認心情不好,並說清楚這是自己的問題,告訴他:「大人也有大人的問題,我們必須自己去解決。你不要擔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即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爸爸媽媽永遠是最愛他的。 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做父母的應該多用心經營一下自己的家庭。讓家族的未來充滿希望。
推薦閱讀:
※浙大開發手機用戶識別軟體,讓「熊孩子」乖乖放下手機
※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32-36完結篇)
※家長必看:如何不打不罵管教熊孩子?
※石頭老師的教育觀(十九)| 《教養的迷思》引出的思考(四):父母和孩子不是「一路人」—群體效應
※猜字謎,孩子越玩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