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經期間的毛病

月經期間的毛病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蕭言生

經期發熱(太溪和照海不會讓你經期發熱)

月經期間,發低熱,手心腳心很燙,心浮氣躁,嗓子發乾,愛喝水,月經偏少,舌紅少苔。

這是陰虛。

人的體質分虛實,有以上情況的朋友屬陰虛體質。月經期間,陰津(血)大量流失,導致身體更虛,不能斂陽,陽氣浮在表面上,所以五心(雙手雙足以及心)煩熱;陰虛津少,滋潤不足,就老覺得口發乾,想喝水;同時,陰虛則熱勝,火熱煎熬陰血,使得月經偏少。

虛則補之,我們要做的是補陰,配合降虛火。

補陰要用太溪,腎經的原穴,它在內踝尖後的凹陷處,與人體的元氣相通。

《甲乙經》說:熱病煩心,就是指陰虛火旺引起的虛熱。

降虛火要選照海穴。它既然是腎經的穴位,同時又是八脈交會穴,上連腦下連腎,可以引上炎的虛火下行。具體位置在內腳踝下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每天下午5~7點按揉兩側太溪穴和照海穴各3分鐘,再用手指從太溪穴經照海穴推,10次左右。

飲食建議:枸杞子泡水代茶飲,可以養陰補血,還可以用牛奶沖阿膠粉或者將阿膠用黃酒煬化燉成果凍服用。

這裡我再介紹一種漢代流傳的藥療方---百合雞子黃湯。這是《金匱要略》裡記載的,所謂「雞子黃」就是蛋黃,要用1個柴雞蛋黃。選用7枚鮮百合,掰成一瓣一瓣的,用清水泡一夜,等出了白沫,把水倒掉。放入鍋裡,加清水燒開後,用慢火煮30分鐘,然後倒入攪勻的蛋黃,再次沸騰以後,放點冰糖調味。百合是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的,蛋黃可以滋陰清熱,這味湯專門針對虛熱,此外還可以潤肺美容。

 

經期情緒低落(心俞、神門可讓你經期情緒正常如斯)

月經的時候,情緒低落,無緣無故地傷感,白天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晚上失眠多夢。

這是心血不足惹的禍。本身心血不足,月經時大量氣血又被派到衝任,心血更虛了。心主管神志,「單位」待遇不好,「員工」就積極性不高,老想著跳槽,所以心血不足會情緒低落,神不守舍,精神恍惚。晚上心神應該是內斂的,但是由於心血不足,這個「員工」也不能踏實休息了,所以失眠多夢。

除禍根就要補養心血,安神定志,這時要用甘麥大棗湯配合心俞、神門穴。

甘麥大棗湯是漢代醫聖張仲景的方子,用藥很簡單,把20克小麥,9克甘草,5枚大棗放在砂鍋裡熬就可以了。其中小麥能心液,甘草瀉心火和胃,大棗補血調胃。每天早晚各吃一次,不僅能治月經期情緒不好,治抑鬱症也有效!

心俞,看名字就知道是膀胱經上的背俞穴,背俞偏重於補,心處於慢性、虛性的狀態要用心俞。它在第五胸椎旁1.5寸,也就是兩個手指的寬度。先找到肩胛骨靠內下的點,它對應的是第七胸椎,可以摸到骨頭縫,向上數兩塊脊椎,就是第五胸椎了。這兒也是心功能的反應點,心血不足時心俞按起來又酸又疼。用手指按揉就是在補心了,艾灸更好,但是要注意多喝水,因為血虛的人更容易上火。

神門,意思是把人體內老想往外跑的「神」給關住。它是心經的原穴,可以補充心臟的原動力,《大成》裡說它「主心性癡呆,健忘」,究其原因是它能補心氣,養心血。氣血足了,神有所養,自然踏實了,神志方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它在兩手腕的橫紋上,彎曲小拇指,牽動手腕上的肌腱,肌腱靠裡就是神門的位置。

操作方法:月經時喝甘麥大棗湯,每天早晚2次,中午11~1點,按揉兩側神門穴2分鐘,艾灸或者按揉兩側心俞2分鐘,因為此時是心經經氣最旺的時辰。尤其是夏天,出汗太多,汗為心之液,也會損傷心氣心血,更要注意補心。

飲食注意:不要吃太鹹。因為五行中鹹入腎,腎水克心火,吃太鹹的話會使腎的承受力過重,進一步損傷心氣心血。

 

經期口腔潰瘍(太溪和大鐘揉一揉就會好)

月經時口腔潰瘍,心煩熱,口乾咽乾,失眠多夢,舌紅。

這是陰虛火旺,我見過的患者大多數都是偏瘦的人,體質偏陰虛,容易上火,也就是「瘦人多火」。月經前,人的衝氣盛,夾帶著虛火上行,灼傷口舌,引起口腔潰瘍;火擾心神,所以白天心煩,晚上失眠。

這時要每天按揉養陰的穴位,太溪和大鐘。

太溪是腎經的原穴,跟腎的原氣相通;大鐘是腎經的絡穴,溝通陰陽。這兩個穴位屬於「原絡配穴」,是選穴時很經典的一對,可以滋陰降火。下午5~7點時用手指按揉兩側太溪和大鐘各2分鐘。其中太溪在內踝尖後的凹陷處,大鐘在內腳踝的後下方的凹陷處。

還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知柏地黃丸,它滋陰降火的作用很強,能快速解決陰虛上火的情況。但是裡面的黃柏、知母清熱力量很大,不適合長期吃,否則會體寒,拉肚子。建議只是有潰瘍的時候吃。胃不好,怕拉肚子的話,可以用10克菊花、10克金銀花,3克甘草,開水沖泡,代茶飲,力量比較平和。

陰虛火旺的體質要從生活習慣上改。

首先不要熬夜,白天屬陽,夜間屬陰,晚上正是養陰的時候,所以一定不要熬夜。

飲食上多吃梨、百合、山藥、麥冬、荸薺等。長吃生梨,可以預防口腔潰瘍,百合、麥冬滋陰清熱。少吃味重的東西,比如辣椒、咖喱等,它們很耗陰液的,本身就陰虛了,怎麼能再雪上加霜呢?

介紹一款滋陰降火的美食---鮮百合銀耳糖水。用鮮百合30克,銀耳30克,雪梨1個,燕窩10~30克,加些冰糖,燉糖水喝,養陰涼血。

 

經期頭痛(要用三穴補充氣血)

每次快來月經時就會頭痛,特別是前額和眉棱骨疼得厲害,渾身沒勁,有時感覺心怦怦亂跳,提不上氣來,這種情況前後要持續7~8天才好。

這是氣血虧虛、經絡不暢引起的。因為本身體質偏虛,經期或者經後氣血更虛,頭腦所需營養跟不上,所以頭痛,但決不是頭痛欲裂,而是慢慢煎熬,隱隱作痛,這正是虛的表現。肺主氣,心主血,氣血兩虛影響到心肺,就會心悸氣短。

要從根本上治經期頭痛就要補氣血。

足三里,後天之本,每天按揉或者艾灸,人體就像裝了雙核的處理器一樣,水穀的運化、利用就提質提速。前額和眉棱骨屬於陽明經,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其矛頭直指頭痛。

前額痛要使用分推法。大拇指分別抵住兩側太陽穴,其餘4指從額頭正中向兩旁分推,再逐漸往上移動,直到髮根的地方,完後在太陽穴和印堂上用力點按。

操作方法:每天早上7~9點〈胃經經氣最旺盛的時候〉按揉或者艾灸兩側足三里穴3分鐘。月經前7天開始。同時分推前額,按揉太陽和印堂2分鐘,直至月經結束。

戒掉一切寒涼之物。

 

經期頭暈(只要三穴除體內痰濁即可)

平時不想吃飯,肚子脹,月經一來就頭暈犯噁心,頭很重,胸悶,經量少、色淡,週期變長了,37~38天一次,舌苔厚膩。

這是體內有痰濁,影響了衝任氣血運行。

如果住所偏潮,喜歡吃甜食或者油膩的東西,這些都能使體內有痰濁。痰濁就是身體裡的「霧」,會阻礙氣的流通。月經前,衝脈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而痰濁管得緊緊的,不讓氣血出去,從而使更多氣血聚積在一起,該升不升,該降不降。清氣不升,頭少了支撐,所以頭暈頭重;胃氣不降,食物沒法消化,所以肚子發脹。衝脈氣血被鎖住了,月經來源不足,所以量少顏色淡,週期長。

改善的辦法就是除「霧」。霧怕兩樣東西,太陽和風,空氣的流通即為風,所以要使用陽經或者調氣的穴位,也就是豐隆、百會和膻中。

豐隆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能使脾氣升胃氣降,一升一降,氣就流通了,所以豐隆是化痰第一穴,有「凡有痰聚,必補豐隆」之說。它在外腳踝和膝蓋的中間,距離小腿脛骨兩橫指,要每天早上7~9點艾灸3分鐘。

百會是督脈的穴位,名字看起來像「一百條經交會」,其實是三陽五會,三條陽經外加督脈和肝經的交會穴,是陽、氣的大本營,能同時調動太陽和風。它在頭頂,是兩耳尖往頭頂連線的中點。每天起床後,用兩食指重疊起來按壓百會2分鐘,力量要大。

膻中是任脈的穴位,也是氣會、心包經募穴,能調整全身的氣,正如《普濟》所說:「膻中主氣。」它在身體的前正中,兩乳之間。氣不順時,手指按下去會很疼,要堅持每天按揉1分鐘。三個穴位齊心協力,各展所長,一個月就能改變痰濕體質。

操作方法:早上起床後,按壓百會穴2分鐘,振奮陽氣;早上7~9點艾灸兩側豐隆3分鐘,化痰濁;晚上7~9點,按揉膻中穴2分鐘,因為此時心包經最旺,作為心包募的膻中經氣最旺。

 

經期腹瀉(只需用脾俞祛掉虛寒就好)

每次來月經都會腹瀉,一天要跑好多次廁所,有時臉也會腫腫的,月經量多,顏色淡。

這是脾氣虛的緣故,年輕的女孩子比較常見,因為愛美節食減肥,只吃青菜水果,不吃主食和肉類,日子一久脾就出問題了,脾虛寒。月經的時候,氣血都去充盈衝脈任脈了,脾氣變得更虛,在人體內工作起來力不從心。脾是主運化水濕的,水濕不能正常排泄,下走大腸裡就會引起腹瀉,氾濫到皮膚會導致水腫。此外,脾還主統血,五行中屬土,所以它像河岸一樣,負責約束血行,土不牢固了,出去的經血就多了。

虛就要補,補脾氣用背俞穴最見效。肩胛骨最下面跟第七椎相平,往下數到11椎,從正中線向外量1.5寸就可以找到脾俞穴。每天7~9點艾灸3分鐘或者拔火罐5分鐘最好。

還要配合吃參苓白朮散健脾止瀉,現在同仁堂有做好的成藥小水丸,更方便。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蕭言生醫師的《特效穴位使用手冊》,建議大家買回來細細閱讀!

  • 不方便用艾灸,或是不喜歡艾草的菸味的人,可以用吹風機對著穴位吹熱風來取代。

  • 相關資料→婦科專欄

  • 回到頁首

    推薦閱讀:

    在沒有棉條的古代,女性是怎麼處理大姨媽的?
    月經推遲吃什麼調理
    Schindler教授講座:月經紊亂
    「女人一來月經就拉肚子」竟與子宮內膜疾病相關!別不當回事……
    Restart | 減脂之路重新啟動!這一次,姨媽不會出走(WEEK 4-不是100%完人,就是100%loser?)

    TAG:月經 | 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