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當眾教育孩子,效果也不會更好啊

「人前教子」的教育方式合理嗎?可能造成哪些影響?

范平雨,香港註冊社工/兒童遊戲治療/幼兒教育

首先表明我的態度,我非常不贊成人前教子這種方式。

人前教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人前教子,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家長沒有人前人後的概念,想起來就教育孩子,並不會避諱場合。比如在公眾場合,或者在外人面前,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家長認為 TA 做的不對、不好,於是不迴避外人就開始教育孩子。

2.家長認為在人前教子是很好的一種方式,或者特別喜歡在別人面前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在公眾場合或者在外人面前,孩子沒有做什麼事,但是家長想起孩子私底下做過的一些事情,直接就提出來一通教育。

顯然題主問的是屬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說家長是有意識地利用在人前這個機會教育孩子。相比起第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更值得我們深思。

傳統意義上的人前教子,其本質的邏輯是希望通過讓孩子產生羞恥感、羞愧感(shame),從而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變不好的行為或者想法。

原本羞恥是用於幫助人們建立社會規範、社會道德的,當有人違反社會規範或道德時,來自周圍人的譴責就會令人產生羞恥的情緒,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在人前教子時,家長藉助外人的眼光,人為地令孩子產生了羞恥感、羞愧感(shame)——雖然這事情的起源可能與周圍人無關。一個感覺羞恥的孩子大多是不會反抗的,即使反抗,往往也是因為受不了了情緒爆發,那麼家長就更有理由繼續教育一個情緒爆發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在人前教子時,感覺效果立竿見影。所以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好的方法。

那麼人前教子這個邏輯到底對不對呢?羞恥感是不是能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答案是:並不是。

真正會讓人深刻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情緒,是內疚(guilt)。有些人分不清內疚(guilt)和羞恥(shame)。內疚是針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的情緒,是出於對自己曾經的行為的反省之後產生的感受,是個人化、內省的情緒;羞恥則不一定是針對特定的人或事,也不一定出於任何反省,而更多地與他人的目光有關,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情緒。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反思,認識到自己錯誤,那麼他會產生內疚感,這與是不是在人前沒有關係。如果在人前對這個人的錯誤橫加指責,這個人會產生羞恥感,但是他內心不一定是真的認識到自己有什麼錯,他感受到的更多是丟臉。而人在感受到羞恥的時候,他反而不容易去反省,因為羞恥這種情緒令他的關注重點在外界,而不是自己的內心。當你感覺丟臉時,你只會想著如何逃離這個丟臉的情境。

所以,從邏輯上來說,人前教子並不是一個有效的讓孩子成長的方式。

但是,確實有很多家長喜歡人前教子。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有家長喜歡人前教子?

有些家長潛意識裡把在別人面前教育孩子,當成對自己能力以及權威的一種展現,並不純粹是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也許對自己的教育能力不夠自信,於是希望得到外界肯定,並藉助外界的力量幫助自己教育孩子。比如題主的例子,當題主的母親在親戚面前教育她時,有親戚幫著說話。

這麼一想,其實用這種方式去教子的家長,也挺可憐的。因為他們連獨立教育自己子女的信心和能力都沒有。

推薦閱讀:

加盟高端幼教品牌,幫助民辦園突破發展瓶頸
孩子是否必須無條件原諒父母?
一次教學實驗的「清明上河圖」丨AC「清華大學開放式建築設計教學專輯」編輯手記
如何有效科普自己的專業知識?
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解毒劑

TAG:教育 | 孩子 | 效果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