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萬年曆天氣日曆官網:超過一億中國人的選擇【中華萬年曆】
06-10
大寒 2013年大寒時間是1月20日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大寒節氣里,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於積肥堆肥,為開春作準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 立春 2013年立春時間是2月4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公曆每年2月3至5日之間,表示著春天的開始,有說屬相(生肖)即以立春作為起始點。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 2013年雨水時間是2月18日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在2月18-20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330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 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 驚蟄 2013年驚蟄時間是3月5日 驚蟄,古稱「啟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3個節氣。在3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45°時開始。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春分 2013年春分時間是3月20日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清明 2013年清明時間是4月4日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穀雨 2013年穀雨時間是4月20日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穀雨前,好種棉」,又云:「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穀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立夏 2013年立夏時間是5月5日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在立夏的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小滿 2013年小滿時間是5月21日 小滿,夏季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 小滿節氣台灣彰化附近的海域可捕獲黑鯧,東北部的蘇澳及南部海域則可捕獲到飛魚。高雄縣的旗山、美濃等地的香蕉已經進入盛產期。台灣是有名的香蕉出產地,每年都有很多香蕉外銷到世界各地。 芒種 2013年芒種時間是6月5日 芒種一般在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時節民俗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 夏至 2013年夏至時間是6月21日 夏至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小暑 2013年小暑時間是7月7日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大暑 2013年大暑時間是7月22日 大暑,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麵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麵後夏天不會中暑。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立秋 2013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處暑 2013年處暑時間是8月23日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在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白露 2013年白露時間是9月7日 白露,每年在9月7-9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65°。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1]。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 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秋分 2013年秋分時間是9月23日 秋分(autumnal equinox),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複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範,則會加重危險。 寒露 2013年寒露時間是10月8日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霜降 2013年霜降時間是10月23日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霜降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運動量可適當加大。飲食調養方面,此時宜平補,要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可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玉蜀黍、蘿蔔、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雞肉、泥鰍等都不錯。 立冬 2013年立冬時間是11月7日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 小雪 2013年小雪時間是11月22日 11月22或23日為小雪節氣。我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大雪 2013年大雪時間是12月7日 「大雪」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 冬至 2013年秋冬至時間是12月22日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小寒 2013年小寒時間是1月5日 小寒是第二十三個節氣,在公曆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後。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沒了姓氏的中國人 加拿大華人"移二代"情歸何處
※和馬雲、馬化騰一併入選,它是否能代表中國人資行業的領袖?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裝甲團簡史
※2009中國人權白皮書全文-搜狐新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