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觀綱宗科釋 序二(靈岩山佛學院上道下安老法師講述,來定法師整理)
今天講第三科。
丙三、結示正意
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
前頭講的什麼呢?就是說我們這個天台宗,智者大師入滅之後「弟子章安結集遺言,編為部教,自成一家,不與他同,弘其道者,代不乏人」,底下是「他書小補」,「迄唐來五代有高麗諦師,准大部之旨,出教儀二卷,而於初機不無小補,但僅明判釋之方,且於觀道未甚完備,是以旭祖嘆雲,四教儀出而台宗晦,指月錄出則禪宗昧,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這一段就是總結前頭,為什麼要做這個教觀綱宗呢?教觀綱宗的來源說清楚要著作這個教觀綱宗有他一定的道理,因為前頭大家都知道了,從唐末五代,一直到高麗諦師著四教儀,四教儀好不好呢?當然好,不無小補嘛,總有點好處的,好處在什麼地地方呢?他能曉得判釋之方,這個「判」,是分判,「釋」,就是解釋。懂得判教,解釋的道理,所以「不無小補,但僅明判釋之方,且於觀道未甚完備」,但對觀這方面呢,提到一下名詞,真正的教觀的觀字,他沒有講解,沒有講得詳細,所以,「未甚完備」,不全面就是了。所以我們智旭大師,就是做《教觀綱宗》正文的這個人,「是以旭祖嘆雲」,就是悲嘆,為什麼要悲嘆呢,嘆這個天台宗的這個教義不能接受的人太多了。有幾個原因呢?就是時代不同了,就是末法時代人的根機劣了,三大部、五小部,沒有人正式的去研究,所以說,他就想做這個《教觀綱宗》,《教觀綱宗》就彌補前頭諦觀大師那個有教無觀,所以說他要開始做這個《教觀綱宗》了。這個嘆字就是說四教儀出而台宗晦,為什麼台宗晦呢,因為三大部不高興看了,直接看四教儀,四教儀知道了,知道什麼呢?就是五時八教、五時八教對於教是有了,觀卻沒有,也就是說你單單知道大概的理論,而不能去實行它,尤其是我們佛教,大家要知道,佛教里一切經、一切論,乃至一句偈,都要講內容,講實踐。實踐這個事情大家要曉得,這是我們佛教的特長,不僅僅是說一句話,比方說,「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聖號,也是要你懂得這句聖號的內容,他的內容當然很廣,我們大家都知道的,讀經前頭有個開經偈,雖然這個開經偈是武則天做,但是啟發後人,很有道理。他一開口就稱讚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不是一天二天就可以遇到,也不容易遇到,所以我們當佛教徒要知道自己的利益,什麼利益呢?我們遇到佛法不容易啊!百千萬劫難遭遇啊,社會上有多少人你們知道嗎?我們全中國就有十三多億人,有多少人學佛法?有多少人懂佛法,不容易啊!百千萬劫難遭遇啊,遇到了佛法單學點道理行不行啊?不行啊,還要照那個事實上去修,所以說「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是什麼?真正是要你們自己依教修行,如法修行,信受奉行,每一句經文,每一個偈子都有他一定的內容,含義很深,不是社會學問。不像社會上科學家、發明家,一篇論文,說明他造了機器或是發明一件事物,僅此而已,沒有了再深下去,造成功了嘛。但佛教不是這樣啊,比方你們念心經,沒有哪位師父不會念心經吧?心經都會念,你們想想看,照見五蘊皆空,哪位照到啊?五蘊是什麼啊?怎麼空啊?所以說這個佛經,深得不得了,照見五蘊皆空之後是什麼境界啊?五蘊皆空,都空了,那一定是得到好處的啊!所以佛經是無價之寶,你想用金錢來買,也買不到,所以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我們天天念,有的時候可能一天念幾遍,早課也念,晚課也念。你想想看,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境界啊?那是破無明的人啊!什麼叫無明?凡是不懂的事情都能懂了,無明就破了。這話你們應該考慮考慮,凡是什麼不懂的他都懂了,這叫破無明。破無明有啥好處呢?那了不起啊,最少最少你破一品無明,能分身百界去作佛。百界,到一百個世界去成佛啊!去度眾生,二品呢?那是一千,三品是一萬,一萬個世界,你們要知道這深奧的地方,嚇人啊!所以說佛教是無價之寶,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深啊!因此希望大家好好的學習。這個底下,結示正意呢,「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這是趨勢,也就是到這個時代了,必須要作教觀綱宗。藕益大師他是什麼人?開大悟的人,明心見性的人,雖然他還沒有破煩惱,但是菩薩顯現,因此他觀察到這個時代,這本書不得不作,所以「則教觀綱宗不得不作也」。觀察就是審視看到現前的情況,他就要做這個教觀綱宗了。
底下是丁,第四大科,分成三科。
丁、標教觀之要旨(分三)
丁初、總標
丁次、別明
丁三、結贊
今丁初、總標
茲書教觀並明,無單只之弊。
「茲」,就是此,作此字解釋,就是這本書,這本書就是《教觀綱宗》。這部書有教有觀,教理和觀法同時明了,「無單只之弊」,「單只」,就是有教無觀,或有觀無教的弊病。現在這本書有教有觀,這下圓滿了。
底下是第二科
丁次、別明
所以發軫,即拓教觀為自行化他之要,次乃詳辨五時通別,為判教收經之方。明化儀則有部有相,令識頓漸名同,而部相自殊。論化法則有解有行,俾知權實雖異,而各有所歸。約行明位,而四教各分六即。約門論觀,而四教各具十乘。其餘大小偏圓之目,判釋教證之軌,莫不畢備,所要皆具。
這一科的文長一點。別明什麼內容呢?「所以發軫」。這個軫字——從前馬車多,車行橫木叫軔,馬車前頭一個軔木,它是剎車的,開車了要把那個軔木要提起來。因為駕馭這個馬車的馬夫,後頭有個總繩把它一拉,那個軔木就提起來了,前頭的輪子就好滾了,假使把它放下來了,車子就剎車了,這個發軫,就是這個意思。這裡比喻本書的起始和發端。「即拓教為自行化他之要」,「即」,就的意思,教觀就是一教一觀,教是理論,觀就是修持,為自行化他之要。我們學教觀做什麼啊?有的人,學到後面的正文感覺太枯燥,單調得很。實際上,他不能理解,理解什麼呢,枯燥的地方就是講的要緊的地方。有些人湊熱鬧看小說,長篇小說才好看呢、越看越好看。可是教理就不容易了,教理要好好研究的。因此,我們預先就打招呼,希望大家學到正文上更加要加勁。《教觀綱宗科釋》的作者,我們前頭已經介紹了,就是靜修法師。靜修法師是諦閑老法師的上首大弟子,他在這個天台研究班上是教務長,也是主講,所以他講的這個意思,就是做這個教觀綱宗的註解,科釋是自行化他之要。師父們都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必須有自行才能化他,假使自己都不懂,你能教人嗎?自行就是先要自利,懂了這個道理也曉得怎麼修,最起碼你要知道怎麼修法。這個觀字,實際上就是教你怎麼樣修。自己弄明白才能教給別人,就是自行化他之要。綱要的綱就是大綱,是要緊的地方,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深一層次,「次乃詳辨五時通別」,進一步講,前頭一句是總的,教觀綱宗是做什麼的?自行化他,接下來呢就要深層次明白,怎麼樣子自行化他呢?首先曉得佛說一代時教智者大師把他分成五時,五時裡頭有通五時、別五時,到正文上要講的。「詳辨五時通別,為判教收經之方」,詳辨五時通別就為了是判教。「判」,分判,「收經之方」,將佛的一代時教分別以五時收入的方法,所以說,「為判教收經之方」。「明化儀則有部有相」,什麼叫有部?什麼叫有相?化儀通俗的說,就是佛陀教化眾生之儀式。什麼叫化儀?你比方說,我們舉這個小例子,眼前你看得到的,大家都在這裡學習,我跟大家共同學習,但是要有一定的儀式啊。要有個課桌,要講堂,還有什麼儀式呢?比方說我來了你們大家都起立了,這個不是對我恭敬啊!你們知道嗎?是對佛的恭敬,對所說的法恭敬,這都叫儀式。佛在世講經也是這樣子的,佛升座了,大家都頂禮,頂禮之後,佛就坐下來,大家也坐下來,佛就講經啊,說論啊,這些儀式叫化儀。化儀裡頭的內容呢?內容有部有相,部是什麼啊?在我們佛教來講,三藏十二部,三藏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啦,經律論三藏,經律論三藏就叫部。可是這個十二部呢,就要分了,分什麼呢?有個偈子,把這個十二部概括起來了:「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包括一切經、論。不過有的經裡頭全,有的經不全,為什麼呢?有的大乘經,有的小乘經,這十二部包括大乘經和小乘經都在之內。「長行」大家知道的,文連住的叫長行。斷句的或是七個字一句的還是五個字一句的,叫偈頌。「孤起」是什麼呢?孤起比方說,像《觀音菩薩普門品》,師父們讀過的就知道了,本來和正文沒有直接關係,而這底下頌子又有了,那就叫孤起頌。無問自說,比如象《佛說阿彌陀經》,沒有人問,舍利弗尊者雖然在座也沒能問,因此彌陀經就是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一個字,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提問,再自己解決問題,跟你們學習一樣的。所以學習當中,這很也要緊的,你們如不懂,自己提問題。為什麼這樣子說法呢?自己考慮考慮,學習要自己精進的。「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本事」,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弟子過去的事情,不是現在的情況。比方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尊者變過毒蛇的。怎麼曉得的呢?因為他現在習氣還沒有斷,嗔心大。舍利弗尊者已經是大菩薩了,過去也是大尊者,阿羅漢了嘛!他為什麼還有呢?這是講他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不是現在,所以叫本事。「本生」呢?就是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啰,我自己過去做過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做過大施太子啦,什麼什麼的,這叫本生。「方廣」,方廣是指大乘經典,比方《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圓覺經》就是方廣經,都屬於圓教大乘經典。「未曾有」,未曾有經呢,是經中的正義,正義是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說過的。比方說,我們彌陀經,也說的未曾有啊,從前常說中國的內部事情,娑婆世界的事情,現在擴大範圍了,說到娑婆世界之外去了,說到極樂世界去了,而且極樂世界那個殊勝,你們有的看過的。現在我們教務長講的無量壽經,你們注意下,阿彌陀佛因地,世自在王如來為他而說所有諸佛的國土。世自在王如來呢,從這個圓光中現出過二百一十億個諸佛世界。他觀察之後,五劫思維,用五個劫去思維,思維什麼呢?拿現在的話來說,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畫藍圖,打草稿,將來我要莊嚴一個最好的世界,不僅僅在物質上,而在精神上要超過十方世界諸佛。有的人要講了,他還沒有成佛呢,就驕傲起來了。不是驕傲,什麼叫驕傲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他沒有本事就講這個話,那是驕傲。他是真正有這個大願力,自己心裡有數,能做這件事情,雖然說的事情好像當時是過頭一點,將來決定能證得到的,那就不叫驕傲。那叫什麼呢?廣大志願,所以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四十八願,在法界之內所有諸佛,沒有哪個可與他相比。我才說的是物質上,七寶莊嚴的琉璃地方,在精神上,你們想想,第一條大願就是沒有三惡道,沒有三惡道你生到極樂世界去,永遠也不墮三惡道,這個是精神上的安慰啊,有依靠啊,你不生極樂世界便罷,你生到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墮三惡道。這裡頭還有個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生到極樂世界就已經證果了,不是一般凡夫了,最起碼是四果阿羅漢的位子,超出六道輪迴了。所以他莊嚴的這個世界太好了,你只要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永遠不退了,還有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的條件好,修的條件好,老師多,不要你愁吃,不叫愁穿,又不愁住,還一個永不死,永不死就是無量壽么!生極樂世界可以無量壽,四十八願里有的。因此你只要生極樂世界就即生成佛,就是根據經上講,禪宗也說,明心見性,即生成佛了,他那個成的什麼佛啊?密宗說的即生成佛,他成的什麼佛呢?學到教理裡頭都統統分得清清楚楚,和尺子一樣,替你一量,恆量你根據事實說話,不是空洞的。你也成佛,他也成佛,個個都成佛,不僅人道成佛,三惡道都成佛。為什麼三惡道都是佛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嘛,有佛性皆當成佛,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講的,這是了不起。可是密宗里成的什麼佛呢?禪宗成的什麼佛啊?替他抬高一點,名字佛就了不起了,相似即佛很少了,相似即佛就是阿羅漢果的位子,名字即佛就是開大悟,見本性的,像藕益大師屬於名字即佛。因此我們學教,有它的好處,能認識人,掌握認識人的標準,所以我們學教做什麼?就知道一切經典上的事情,一切經典說的內容,一切經典的理論,指導你實踐,要怎麼樣修,大致分成四個方面。藏、通、別、圓四教,教你四種修法,理論指導實踐。這句話用在這個地方很合適,因為有這個理論,就根據這個理論去修,比方說我們在《教觀綱宗》里的藏教,將來講到的苦集滅道,這四個字很單嘛,你照它修能證阿羅漢果。什麼叫苦集滅道呢?底下再說。「論議」就是佛說的大論,這個論議也是佛親自做規範,讓後來學人。比方菩薩,聲聞一直到唐宋時期有些法師著的註解都屬於論。印度那時,龍樹大師著的《大智度論》,馬鳴大師著的《大乘起信論》,我們中國的多了,數不可盡都屬於論。論做什麼用呢?解釋經典的,因為經典文字很深,所以說論議共成十二部。這頭一個論字呢?是佛親自說的,共成十二部,這個十二部,就是包括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廣如大論三十三」,三十三什麼意思啊?我們來介紹一下,只有名詞,要學習的話,要真正懂得話,大智度論一百卷在第三十三卷裡頭,講這十二部,講得很詳細。「即拓教觀為自行化他之要,次乃詳辨五時通別」,五時通別,也就是通五時,別五時。怎麼叫通五時呢?怎麼又叫別五時呢?要先知道什麼五時,五時內容是什麼?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五時底下文章里都有,你們書的表格上有的。五時呢,有通有別,什麼叫通別啊?佛說法,微妙之處在什麼地方呢?不學佛法的不懂佛法的境界,你學過佛法,你就懂得了。釋迦牟尼佛說法,不像社會上教師,不像我們跟你們各位同學在這裡念書,我們現在只能學《教觀綱宗》,如果有些人要想聽《法華經》,那些人又想聽《楞嚴經》,我又想聽《大般若經》,但我們辦不到,我們的嘴只能講一種話。可是佛講法的時候是不可思議的,到正文中有這麼二句話,「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在世的時候,佛講經是根據眾生的根性,每個人的境界不同樣,每個人聽到的法也不一樣,怪不怪?佛是一張嘴說法,各人聽的不同樣,這種境界,你們要恆量恆量,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眾生很多,不像我們現在四十九位同學,你們能聽到四十九種音聲嗎?不可能的,佛在世時教化無量眾生,無量眾生聽的無量法都不同樣,有的聽的《華嚴經》,有的聽《阿含經》,有的聽《般若經》,有的聽的《法華經》、《涅槃經》,我們現在說這話,人家都認為是在說神話,其實佛的境界是什麼,你知道嗎?我說個譬喻你們記住,佛說法的時候,入的這個禪定,時常在定中,這個定叫無記化化禪。無記你們應該知道,沒有記著,比方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了,他入定之後,他隨眾生的根性,自然而然應他想的來回答他的問題。一張嘴巴啊,說無量音聲,無量言語,這叫無記化化禪。這個無記化化禪,怎麼樣子來的呢?這個又不可思議了,真正說到這個理性上的話,大家還要清楚。因為佛證到這個大圓滿覺,也就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也就是一個明亮的鏡子,它能照到每個人的心念,你動個念頭,我要聽《金剛經》的,他說我要聽《法華經》,他就知道了。你說是佛的神通,當然是佛的神通,實際上呢,也有你們一份,為什麼呢?眾生心不動念,佛的那個地就少一塊,有一個念頭起來,比方說,你們在座的人,如果在佛在世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境界入無記化化禪,跟你們講經,叫通五時,怎麼叫通五時呢?我們剛才說了,這五時,包括一代時教,他一座經中就講五時的經教,這叫通五時。所以這通就是通前通後,通前,從《華嚴經》開始這個叫前,最後是法華涅槃時是後,通前通後。比方說,你己經說《法華經》,在後頭啰,可是他還有人只要聽《華嚴經》,怪不怪?這個不怪啊,各人根性不同樣嘛!所以,佛的無緣大慈就發揮在這些地方。無緣大慈,佛心慈悲,所以佛心無處不慈悲嘛。他看到眾生的心念,他知道眾生的希望,他就滿眾生的願,替他講那些經,這就是通五時,通前。講《法華經》,你又聽到《楞嚴經》,也能聽到《華嚴經》,要是通後。講《華嚴經》的時候,他要歡喜聽《法華經》就能聽到,所以說通五時,通前通後,這個就是他的境界。還有個別五時,就分時間界限了,華嚴時就專說《華嚴經》了,《華嚴經》八十一卷,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這是後人翻譯的。這是華嚴時。阿含時講什麼內容呢?阿含時講的四阿含,有四種阿含:《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講到正文上還要介紹。所以說叫通別五時,辨五時通別為判教收經之方。判就是分判,一段一段的叫判,收經呢?就把這個說的經典,說的經典很多,有三藏十二部經嘛,收經之方,就是歸納起來,比方說,《華嚴經》,歸華嚴時,《阿含經》,歸阿含時,方等時收的經最多,方等時呢,是叫四教並談,到將來我們學到時,再深層地將收經之方進行研究。「化儀則有部有相,令識頓漸名同」。「化儀」,就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有部」就是華嚴部,「相」呢?是頓教相,華嚴部他屬於頓教,頓教相,目的是為了「令識頓漸名同,而部相自殊」。就是說頓漸的名字雖然同,而部相有殊。因為《華嚴經》是華嚴部,《阿含經》是阿含部了。《華嚴經》是頓教相了,《阿含部》是漸教相,頓漸不同。所以這個部相自殊,這個就是說化儀。
「論化法,則有解有行,俾知權實雖異,而各有所歸」。這一段,就是論化法,什麼叫化法?佛說的法是教化眾生之方法,內容是什麼呢?教化眾生方法裡頭有解有行,我們現在正在做什麼事啊?就是解,就是佛教化眾生的次第,首先要你學理論,有解之後呢,你們大家各自爭取行,要跟上去修。怎麼樣跟上去修呢?比方說我們念《彌陀經》或是念《金剛經》,念《華嚴經》、《楞嚴經》,它各有各的修法。但是,目的首先要把這個理弄清楚,理論弄清楚,你再根據那個理論去修。像《心經》我們才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你怎麼樣照?前頭有這個榜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怎麼樣照見五蘊皆空的呢?他行深般若啊。怎麼叫深啊?還有淺般若嗎?有啊,在我們教觀綱宗就有啊,淺般若就是三乘共般若,三乘共般若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共修的般若叫淺般若,還有深般若呢?深般若是別教的、圓教的菩薩大法,那是深般若。那深淺怎麼分呢?淺般若照見五蘊皆空,照得不徹底,能破身執,說到苦集滅道那時就講得到了,只能破五蘊,我執空,這叫淺般若。深般若呢?不僅僅照見五蘊皆空,我執破,還要破法執,什麼是法執?執著的例子多得很,比方說我們是江北人,江北人有江北人的執著,話,有江北的土話,好樂呢?有江北人的好樂。江南人也有啊,各有各的執著,可是這深般若要進一步講,破這個法執,凡是執著都是錯誤的。什麼叫法執呢?我剛才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之後,破了這個身體,我執破了,法執就是修的那個苦集滅道。比方說照見五蘊皆空,色身皆空,色身,頭一個就是色字嘛,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實際上呢?淺般若只破色身,只破我執,只破事相上,深般若受想行識都破,那是深層次。我們只能說到這個地方,你叫我去做做看,什麼樣深層次,那個我學不到,那深般若要真正做到了,就是成菩薩了。我剛才說過的,要破無明能百界做佛了,那是了不起的境界。但是告訴大家,就是有這個事實,有解有行,行的地方有深有淺,有解有行有什麼好處呢?
「俾知權實雖異,而各有所歸」。「俾」就是使令的意思,使你知道。「權實雖異,而各有所歸」,怎麼解釋呢?就是說有權教,有實教,你修權法,就是得權果,你修實法,就得實果。再具體的講吧,你修苦集滅道,證阿羅法果,只能破我執,假使你以大乘經來修,我們具體的講,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修凈土,你照彌陀經來修,彌陀經告訴你,先知道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後,後來釋迦牟尼佛親自介紹,阿彌陀佛現在於極樂世界說法。讓你趕快親近他,並教給你信願持名的修法,等往生後,圓證三不退就是大乘果了。極樂世界那個位很奇特啊,為什麼呢?《彌陀要解》上有的,將來你們要學到彌陀要解,希望你們認真些。《彌陀要解》說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啊,一生極樂世界你說他是凡夫嘛,他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些大菩薩在一起,也可以說跟師兄弟一樣,是同修。你說他是聖人吧,也不對啊,他剛剛才生極樂世界,煩惱還沒有斷掉,所以說極樂世界那種理論,不能說。彌陀要解上有這麼二句話嘛:「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這二句話啊,就說明極樂世界的那種聖境。聖境就是生極樂世界的人,你說他是凡夫,不對,你說他是聖人也不對。怎麼說是不對呢?不可思議!彌陀經你們應該知道,透熟的啦,彌陀經上有這麼兩句經:「其土人民,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既以食時還到本國」。彌陀經說這話什麼內容呢?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每天早上能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到了食時又回到自己的國土。他這個還是一個個的去呢?還是一起去呢?一起去怎麼去法呢?即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已經是破了無明了,他能做到為什麼你知道呢?從這行動上來講啊,行動說明事實啊,理論是用事實來證明的啊!你們想想看,一個人分身十萬億的身體,到十萬億個世界供養十萬諸佛,而且時間同時的就一頓飯的時間,吃早飯的時間就回來了,你說他是凡夫嘛?不對呀,你真正說他是聖人吧,當時還沒有證明他是破什麼煩惱。有煩惱沒有煩惱再進一步告訴大家,你們要生這信心,極樂世界沒有煩惱的啊!為什麼啊?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煩惱屬於黑暗,黑暗在光明底下有存生之地嘛?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存生之地,通天徹地的大光明藏,你們再看看十六觀經上還有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地,琉璃地底下還是透明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講,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成佛的正因,而且必定成佛。到那個地方,縱然佛法還沒有學得全,但是永遠不退轉,一生得讓你成佛,就有這麼在的好處,阿彌陀佛決定讓你成佛啊,不把你教成佛也不讓你走啊,跟畢業一樣的,但跟我們的畢業不一樣,二年滿了就畢業也不會留級。我們不是扯得遠,要知道權實雖異,而各有所歸,權教修的小乘法,他證的小乘果。舉例子講,小乘法,就是四諦苦集滅道,證果呢就是證的阿羅漢果。實教講的就是大乘經,大乘經我剛才說的,彌陀經,但是各有所歸。各有所歸,就是因果關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們知道的。修小乘法得小乘果,修大乘法,得大乘果。也就是你種什麼種子得什麼結果,種西瓜種子吃西瓜,各有所歸。
「約行明位,而四教各分六即」。「約行」,修持,「明位」,你修到哪個位子,比方說讀書,六年小學畢業了。你修行嘛,是過程。這個「修」字呢,大家要注意,也不僅僅叫修行,也就是說是經過的情形。約行來說呢,就是明位次,六年級結束了,畢業了,小學畢業。不是小學一個人,到中學的又是一個人,不是的,就是這一個人。所以佛教徒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四教各分六即」呢,就是說,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各自的六即。這個六即,我們現在來告訴大家一下,大家知道不知道我們先不說。六即呢,一個是理即佛、第二個是名字即佛、第三個是觀行即佛、第四個是相似即佛、第五是分證即佛、第六是究竟即佛。這個我們剛剛才提到了,這個密宗跟禪宗,替它判一判的話,最多把他擺在分證即佛上,就不得了啦!可是現在呢?你說即生成佛,我們口頭上這樣講可以的,你真正要用教理來恆量它,分證即佛決定沒有我說的那麼高,最高判它為相似即佛,證阿羅漢果的位子,大威德成就了,我們這些人叫什麼佛啊?我們大家都叫理即佛,理即,理論上具足,有佛性嘛!我們已經學習了,也可以勉強叫名字即佛。名字嘛,也可以一即當中分成六即。我們這個位子,應該說,在名字佛當中,有理即、有名字即,我們在名字即當中的理即之中,第二個就是名字即,叫名字的名字。為什麼說名字的名字呢?人家佛教徒,在家居士他沒有學過教理,他又不懂得什麼教理,甚至於修哪一門也沒有上路,還是修凈土宗呢?還是修禪宗呢?還是修密宗呢?他沒定,他方向還沒有定呢,他的家也不知道在哪裡呢,所以那個就不能標名字即。我們在座的也可以講屬於名字即,名字的名字而已。真正的名字即啊,圓教的名字即下藕益大師就是,就是著這套教觀綱宗正文的藕益大師。大開圓解才能稱名字即,禪法的破本參,叫名字即,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叫名字即,底下才能談到修行,叫觀行即。觀行就是依教修行,依教修行叫做觀行即,修行上路了。像智者大師五品位,就是觀行即,他以修持法華三昧而證果,證法華旋陀羅尼,他就證果了,這就是觀行即。觀行即,接下來就是相似即,在圓教來判的話,是在十信位,十信位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才叫相似即,哪裡有即生成佛呢?相似即只有阿羅漢果的位置啊。分證即,這時候才破了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分身百界作佛,這個說的什麼呢?要四教各分六即,天台宗的這個四教,藏教,也從理即佛,名字即佛,一直到究竟即佛,藏通別圓都有六即,這文中都有。
「約門論觀」,這個門是什麼?我們修行的門道,也就是你修什麼法門,我們修凈土門、密宗的密宗門,禪宗的禪宗門。什麼是門道呢?就是開門,你從哪個門進去。「約門論觀」,約門就是各修各的觀法,你比方說,密宗他要修這個文殊法,他要觀這個文殊真言,文殊真言裡頭,觀文殊種子字。我們修凈土宗呢,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觀?那個觀法可多了,實際上觀法呢,大家要聽到了就覺得很深,深得不得了,難修嗎?不難修,你依教修行嘛!依教修行怎麼修啊?你們以為離開經,另外有個什麼觀法啊?沒有的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經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一直到「作禮而去」,你從頭開始,一直念到作禮而去,不打妄想就是觀,隨文入觀,隨這個文字入觀,這個叫修觀。修不希奇,但是要有決心和定心。我們毛病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到現在都不成佛?不到西方去?什麼道理啊?首先拿我來說,業障重——業障哪個沒有啊?可是各有深淺不同,所以跟各位同學講,你們應該要尊重自己。怎麼尊重法呢?你有佛性啊!是未來佛呀!未來佛是要尊重自己,因為你有責任,佛都要度眾生嘛。你要度眾生,你就要學啊,學了不行,還要修啊——有解有行嘛,有解有行你們才能真正得益。為什麼要修呢?先要把自己充實起來,文化大革命時說先要武裝自己頭腦,使眾生能聽你的話,所以我們佛教徒也是這樣子的。你要真正想教化眾生,使眾生能聽你的話,你必定要有解有行,如說而行,如行而說,這就是我們佛教徒。你不要以那有些大法師為標準,口頭說得了不起的樣子,好像就差一點就成佛了,可是你再看他平時的行動呢?不行了,行與說差別太大。所以說「約門論觀,而四教各有十乘」。約門論觀的修法,四教中每一教都有十乘觀法,什麼叫十乘觀法呢?根據教理來講有十乘觀法,十乘就有十個層次,十個層次是所有印證我們修行的次第,印證修行次第呢,在這裡不講,為什麼呢?四教都有十乘,所有它的具體觀法。我們要通俗地說一句,我們修凈土法門,也懂得十乘觀法,十乘觀法第一個是什麼?觀不思議境,觀不思議境是什麼?不思議境就是你們心,不思議我們前頭已經講過了,不可思議,不能用嘴說,不能以思想來恆量,那麼怎麼辦呢?你直接念就好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起這個念頭,你想想看,你這個境界懂不懂,比方說:「南無阿彌陀佛」是誰念的?我念的啊!不對啊,我嘴巴念的也不對啊,首先說我的錯誤在哪裡?你們想想看,我在什麼地方?我們全身上下,哪個地方是叫我?什麼地方叫我?你找找看,從頭上數起都有名堂,頭髮底下是皮,皮底下是肉,肉底下是骨頭,一直數到腳,腳板底還是皮,還是骨頭還是肉,哪個地方叫我?你們說說看,外頭不僅僅沒我,裡頭也沒有我啊!裡頭的心肝脾腎都沒有地方叫做我,這個就叫什麼?這個叫觀空。你們經常想有好處,你就不執著身體了,我是什麼意思啊?我這個字,應該有主宰義叫做我。我嘛,我做主,我當家,我說了算,都是我,我的真義就是有主宰。可是我們凡夫的這個我呢?一點都做不了主,我不能當家,又不能做主,我不想生病,它偏要生病,你想不打針,但還是要打,所以說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苦了,所以這身體就是苦的,是苦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這是第一層,第一個觀不思議境。十乘觀法的觀不思議境,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念佛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你不發菩提心,不能生西方。為什麼?那要問你自己,你求生西方做什麼?生西方後不會死,有吃有穿,又不會生病,蠻好的。你這樣為自己打算,你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私心雜念太重,你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啊?很簡單,我念佛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大家都去享受,大家都去成佛,你這樣子想一想,就是發菩提心啊!別的有啥菩提心啊?菩提心就是為大家著想,這叫菩提心,為自己作想,就是私心雜念,去不了,所以要依法修行。這個藏教就是自己為自己,自己拚命修,拚命吃苦,苦集滅道修好了,證個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的人才可憐呢?他想:好了,了生死了,出三界了。他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落三途六道了,那個苦頭吃盡了,所以他看到三界之內像什麼?法華經上有的,「觀三界如牢獄」啊!嚇得不得了,逃出去了啊!像這種人呢,他再也不肯發菩提心,為什麼不肯發菩提心呢?哎呦,你成佛發菩提心,度眾生去,我從那裡逃出來的,費多少事,不幹不幹。所以說念佛的人不能這樣想,念佛的人在這三界之內一定要將念佛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同生西方。第二是發菩提心,這個裡有十乘觀法,我們修凈土的人,有這兩個條件就夠了。底下的,主要是按教理,到底下再詳細講,每一條都有的。
「約門論觀,而四教各具十乘,其餘小大偏圓之目,判釋教證之軌,莫不必備,所要皆具」。除此之外,按這個四門四教修行,其餘還有什麼呢?「大小偏圓之目」,判釋教證之軌大小偏圓,就是大乘、小乘、偏教、圓教,「之目」,就是綱目啦。「判釋教證之軌」,「判」,分判,把這部書一段一段的分開來,就像這個序樣的,分成一段段的。「釋」呢?就是解釋。教就是所依修行的教,讓修行有個軌道。什麼叫軌道呢?火車不是有個軌道嘛,你按那個軌道上走,就能全地到達目的地,你出了軌了,就糟糕了。因此,學佛,一定要知道這個軌道,所以教乘裡頭講到,我們要認識教乘的利害關係就一定要學修。具體的學修都不在這個裡頭,具體的說我們念佛、參禪或是修密宗,或其它的宗派,你首先要知道《楞嚴經》,我們要推薦一下。學天台宗一定要讀《法華經》,《法華經》一定要讀,讀了你才知道《法華經》的內容,知道內容了才知道天台宗判教的道理。《法華經》他是總結一代時教的,總結歸納起來的,所以說五時八教都是歸納到這部《法華經》里來,這是教的大綱。修呢,你就要學《楞嚴經》了。修為什麼學《楞嚴經》呢?因為《楞嚴經》上,有標準的榜樣,有二十五圓通,緣覺、菩薩、聲聞、大乘、小乘修法、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個榜樣,修到最後,他警告你有五十種陰魔。修的過程,要防止這些問題,要防止這些偏差,但是你們不要擔心念阿彌陀佛沒有關係,這是指修別的法門。為什麼呢?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經里講的,念阿彌陀佛的這個人不會著魔,因為你一念阿彌陀佛,就跟阿彌陀佛相應了,也就是電燈接通了,你的電燈就亮了,他就來加持你。什麼叫加持啊?護念嘛,都是六方佛護念嘛,諸佛都來護念,彌陀經的名字,六方諸佛的名字,一切諸佛都來護念啊!你們念彌陀經應該知道啊,念彌陀經也知道彌陀經的分量,這種境界都不是一般的凡夫,當然不要談,就是聲聞緣覺也不曉得。所以彌陀經是無問自說,念彌陀經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念起來才有勁啊,才有意思啊。不要被人家說什麼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那就糟糕了。為什麼呢?你念那個經也不懂得那個味道么,有啥意思呢?有心就要知道這個道理,無心像唱童歌樣子的,那就行了嗎?不行啊!所以佛教徒,在學的時候,不要貪多。你學一部經要精一部經,比方說你只要修個心經,了生死,成佛道,不能念佛嗎?當然要念佛,你不念佛也可以啊,你能照見五蘊皆空,以此功德迴向西方,也迴向法界眾生,一樣生西方。這是印光老法師說的,是我們凈宗的十三祖嘛,他講的。他說什麼叫專行啊?什麼叫專修?有人把專修二個字搞錯了,專修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甚至於彌陀經都不要念,有點偏。彌陀經都不念,你怎麼知道極樂世界好處呢?你想想看,怎麼知道,怎麼知道六方恆河沙數諸佛來護念你,你怎麼知道呢?不曉得,你念啊念的就退心了,所以說我們學還是要學,修還是要修,但是要專修。這個專字呢,我剛才說的,你念心經,你能把心經背下來理解之後,你照上面修,照見皆空是第一步啊,才可以觀身空啊,再深層次他就是觀法空啊。所以身空法空之後,才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多少啊?一切苦厄是什麼東西啊?不僅僅是斷分段生死苦,還有斷變異生死苦。變異生死苦到什麼時候才斷得掉?要到等覺後心,彌勒菩薩還有一個變異生死呢,一直到成佛,就不變易了。怎麼樣才觀得到呢?觀世音菩薩就告訴舍利弗了,舍利弗就是舍利子,那個心經上是舍利子,實際上「弗」字翻到中國話是「子」字。「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今天不是講心經,舉個例子講,破色身,你不要太執著,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念經一定要念得有點味道出來,才有意思。
「其餘小大偏圓之目,判釋教證之軌,莫不畢備,所要皆具」。所以說這個教觀綱宗,其餘的還有大乘小乘,偏教圓教的這個綱目都有了,不僅僅如此,還有判釋,解釋這個教裡頭,所證的路程,路程就是軌道。你們想想,什麼是彌陀經的軌道啊?釋迦牟尼佛講的,叫你若一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你要修到這個功夫。當然彌陀經上是要求很多,無量壽經上他也有的,一向專念要求次一點,還有十六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那要求更低了。十六觀第十六觀下品下生,這個人在世間上造五逆十惡,無所不為,臨要死的時候床前地獄相現,這個亡者還沒死就著急了,和家人說:「快點,你替我找個師父來幫幫忙,我要死了,要墮地獄了」。像這個人呢,善根深厚,宿世因緣,來了一個出家人,他是修凈土的人,師父對他講,你現在修別的法門來不及了,你趕緊念佛吧,他就念佛,十句佛號就生西方了,紅蓮花現出來,火坑沒有了,這麼快啊?就這麼快,這個也不是僥倖,也不是運氣,因為這個人往昔之中修凈土行,已經成熟了,可是最後一念,條件不好,又墮落了。墮落後呢,現緣還有現因的啦,一定的緣,他又生到人間來了,人是生到了啦,可是往昔劫中惡因,又發現了。所以在生的時候造諸惡業,無所不為,雖然一世造作惡業,但是臨終的時候,善根又發現了,所以這個佛教的因果啊,不能一概而論,不是佛不能徹底知道,但是我們初學的人要知道一點,為什麼呢?你才會不謗因果,有人會說,念佛有啥用啊?臨死的時候,那個人可憐啊,死得才慘呢!你曉得啊,那個經常念佛的,是種念佛的因,後來又開齋了,破戒了,死得很慘。他是過去造惡的因,後來他又開齋了,破戒了。所以佛教里講因果,並不是自相矛盾的,你們應該知道,前因後果複雜的很,像這個這個十六觀經,下品下生,就是前生造的業力發現了,在生的時候就造惡業,但是臨命終時,善根又現出來了,又遇到善知識了。遇到善知識有啥用處呢?哎,他能相信,他信善知識的話他十念就能往生。你說他這個罪障這麼多,怎麼能生極樂世界去了呢?能啊,大家應該知道,阿彌陀佛翻到中國話叫無量光,無量光沒有一處沒有光,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阿彌陀佛這個光就接通了。他有無量罪業,在無量光的這個光明之下消除。光是實體,業性本空,佛的光明是萬德莊嚴的,你造的那個業力是凡夫造的,是虛妄的。有人會說:照這樣說,造的惡業啊,還要不要還報?放火啊,忤逆父母啦,要不要受報啊?要受,那還不如不生西方呢。不對,這個受字,還報不同樣,還報不同樣,這一點很要緊,為什麼還報不同樣,生極樂世界回來的人,比方說,他是有錢人,欠他三錢,還他三錢,沒有事了。比如他還你命債,他不希奇,因為他證果了,我們殺了頭,痛得不得了,再也裝不起來了,極樂世界的人不希奇啊,還一條命就還你一條命好了,他好像脫衣服一樣。安士高那個故事可能有的看到過,安士高就是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安息國有個太子就是安士高,他證阿羅漢果之後,有宿命通了,證阿羅漢果後,六通自在了,證果後知道他欠人一條命債,怎麼辦呢?還啊!那欠命債的債主在哪裡呢?在廣東,有名有姓。他跪到城門口跟城門統兵說,請你證明一個事情,等會有個人挑一擔柴來,我前世欠他一條命債,他應該把我打死,請你證明,不要冤枉他,不要叫他還命了。這統兵說奇怪啊,你還沒有死呢,怎麼曉得他來打你呢?正在說話的時候,挑柴的來了,那個城門口啊,人擁擠得很啊,你推我搡,糟糕了,扁擔頭上滑下來了,一滑么就朝上一蹺,正好打在安士高頭上,死了,證明這個阿羅漢人有神通。從極樂世界來還債,也很方便,他是不是死樣了呢?是色殼子換掉了,他後來又回安息國,又去做太子了,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知道這個道理。什麼叫判教證之軌呢?就是這個根據,就是軌道,這些道理呢,教觀綱宗都統統全。
「莫不畢備,所要皆俱」。就是所有要緊的地方都具足了。
下面是第三科
丁三、結贊
可謂教誨之司南,禪門之關鍵也。
教觀綱宗這本書,你們要認真學的原因就在這地方,為什麼呢?國為它是「教海之司南,禪門之關鍵」。「教海」,佛說一代時教,猶如大海。有人想了,你剛才說過,三藏十二部,哪裡是大海呢?那是形象上的說法,不是指書的多少。教海遍滿法界,說這海字不過說是大而已。佛教的教理,注釋如大海,實際上還不止是海,實際上佛說一切法遍滿於法界。怎樣遍滿於法界?因為法界之內都有眾生,眾生都有心性,心性就要有佛的教化來指點,他都能利益,所以說是教海之司南。禪門之關鍵呢?修習禪在我們教下來講,沒有教觀綱宗就修不成禪定,你說得太過了吧?不過啊,如果你修禪定不懂教理,盲修瞎練。
推薦閱讀:
※佛學的真面目·5:所謂的「佛教」
※【海平修行】勿造口業(1)
※佛學智慧
※何謂密宗十四根本戒暨佛學佛修密宗,大德對密宗十四條戒律分別進行細緻開釋
※《當下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