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像個說明書,要不是騰空書架無意中給翻出來,都不知道它還要再沉睡多久。在遺憾沒早點研讀的同時,又深感幸運的沒有錯過它。

這本書沒有太多的觀念衝擊,而是一次深度解惑。

很多育兒文章甚至與孩子有關的社會評論都有一個的傾向,那就是孩子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都是父母,孩子的任何不當表現都歸因於父母在育兒中的缺失。這種無處不在的簡單歸因和潛意識的責備,真是讓父母們鴨梨山大。

當我開篇看到「每年都有數以百萬的初為父母者開始承擔這項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養育一個嬰兒,一個幾乎完全無助的小人兒,為他的身心健康承擔起全部責任,把他教養成一個具有合作精神、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公民。還有什麼工作比這更困難和費力呢?」這段話時,那種被理解的感覺簡直讓人淚奔。作者要是讓我上刀山下火海,恐怕也是提刀上馬,萬死不辭。

沒有任何理論陳述,作者直接將所有碰到的問題歸結為孩子的問題、沒有問題和父母的問題三類。然後介紹父母如何利用積極傾聽和對抗的技巧來擴大沒有問題的部分。

一、當問題屬於孩子的時候,採用如下傾聽技巧。

首先用接受性語言讓孩子肯說。這裡的關鍵點其實就是父母採用「空杯」心態,放棄任何預設立場,對孩子的陳述不予以自己的評價,判斷,建議……。這一點其實家長很難做到,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懊惱的事就是每當我向父母說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總是還沒聽完就各種建議,各種評價。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有時候甚至只是想傾訴下情緒,說出來就啥事兒沒有,可一旦父母介入建議和評價以後,情緒部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兜一鼻子灰回來。久而久之,父母子女之間這扇溝通的大門就會被關閉。

其次作者強調了用不干涉的方式表達接受。當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除非孩子請父母幫忙,否則父母不要進行糾正干涉。我理解的是父母要給孩子試錯空間,從無到有的完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點點的經驗積累,孩子也是在試錯中成長。同時,父母不經請求的幫助傳達了父母不能接受失敗的心理。這種心理會讓孩子以後在做事的時候會變得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要知道,孩子取悅父母是一種本能。

此外還有積極傾聽的技巧,這個技巧是幫助歸屬於孩子問題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我看來就是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情緒和分析判斷,在談話中孩子自己就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以及如何解決的辦法。孩子的問題有點類似於河道里肆意流淌的河水,父母就是幫助建一個溝渠,河水自己會順著溝渠奔湧向前。

二、當問題屬於父母時,運用對抗技巧。

問題屬於父母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父母本身不能接受孩子的某個行為,如有滴父母無法接受孩子亂七八糟的房間,二是孩子行為影響到家庭成員,如孩子總是顧著玩不來吃飯,影響家庭的時間安排等。

作者在這裡談到讓「我」信息發生作用,就是表達自己在面對這些問題的心理感受,讓孩子了解到他的名為給父母帶來不好的感受。讓孩子不至於過於自我,也能學會了解自己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其它的感受。然後達到糾正自己行為的目的。

關於這個「我」信息的作用,在另外一本書《8-12歲孩子應學會能力的技巧》一書中覺得這種直接表達自己感受的行為,還是不能讓孩子學到主動思考和理解別人的方法,應該再深入往前一步,要培養出孩子能主動感受到別人內心需要的能力。我想,在孩子還沒完全能主動覺知他人情緒和需求的時候,父母能主動表達也是一個解決具體問題的辦法。不過,培養孩子主動精神應該是家長應該化力氣去實踐去調整的重要內容。

其次,用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

作者列舉了豐富孩子的環境內容,讓環境保持安定,簡化環境,限制孩子的生活空間,為環境做好安全防護,用一種活動代替另一種活動,預先做計劃等措施,總的說來就是通過改變孩子環境,減少孩子不可接受行為的發生幾率。

事實上,即便以上所有辦法都做得盡善盡美,親子衝突總是不可避免,那麼到底誰應該贏?

作者在這裡列舉了兩種常見模式,一是總是父母贏,父母運用權威強力管制,類似於虎媽。一是總是孩子贏,父母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類似於貓爸。作者分析了兩種模式下孩子的不同表現和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論證了兩種模式的無效性。最後提出「沒有輸家」的親子模式。

這裡印象很深的是父母對自己權威的認識偏差。父母常常認為自己很民主,很親和,很尊重孩子的意見,把孩子放在同一位置上。可孩子感受到的卻是相反。圖片所示內容即可以作為一個類比論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詳細的解釋了父母天然權威的由來,作為一個成長在威權式家庭里的母親,深以為然。

至於「沒有輸家」的親子模式,就如同兩人簽訂合同,各自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思表示,然後彼此溝通協商,共同簽訂一份合同。並予以執行。

最後兩章作者給出如下主要建議:

一是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利,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成長的自由。不能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進而向其輸入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他們,控制他們,給他們洗腦。

二是要用行動來向孩子傳輸價值觀,而不是「按我說的去做,不要按我做的去做」。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做自己不能完全恪守的價值觀。不能強迫孩子接受他們不喜歡不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三、父母要作為一個孩子的諮詢者,只是分享,不是說教;會提供意見,而不是施加影響;會提出建議,而不是發號施令。你可以把一匹馬領到水邊,但是你不能強迫它喝水」父母能做的只是試圖通過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並與孩子建立一種「治療性」的關係。

四、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預防親子衝突。要學會接受自己,要認識到孩子其實不是父母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延伸,而是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孩子有權成為他能夠成為的人。

五、婚姻關係是首要關係,孩子在生活中有重要位置,但幾乎是第二位的。這樣的父母給予孩子關注,但不會讓孩子透不過氣。

……

這本書信息將很大,卻幾乎沒有多餘的話,每句話也都剛好能解釋作者的論點,讓人理解又不至於覺得啰嗦。它連線串珠,育兒生活中的所有的存疑在這裡都得到了清晰的解答。

這是本父母都不要錯過的好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肢體殘疾.偏癱的康復訓練
抗阻訓練中的那些事兒
彎舉並不一定是肱二頭肌的最佳訓練動作哦。
如何訓練背闊肌?

TAG:父母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