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劇《梁祝》的由來和發展

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張讀《宣室志》則已有具體故事:

「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馬矣。山伯後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之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裂陷,祝氏遂並埋也。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張讀是唐大中年間(847—859年)進士。據此可知,梁祝故事有文字記載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另一說,明徐樹丞《識小錄》:「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按:《金樓子》為梁文帝蕭繹(508—554年)作,他曾為會稽太守,「幼墳籍以自娛」,並東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覽舜橋,遍訪郡縣,錄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樂大典》之《金樓子》無此記載。《會稽異聞》已佚。這個說法可把梁祝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關梁祝故事的起源、衍變情況,以及有關戲曲、曲藝、民歌作品選集,已由路工編「梁祝故事說唱集」,於1958年出版,此不詳述。

需要說明的是《宣室志》載:「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謝安(320—385年),家居上虞東山,祝家莊在東山之東麓,與謝安家同山相左,僅隔二十餘里。謝安隱居東山時,致力於育才,培養出被稱為「柳絮才」的女詩人道(謝安侄女),自然會對「偽為男裝遊學」的祝英台事表示關切,才會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之舉。作為越劇發源地的嵊縣,緊鄰上虞,處於梁祝傳說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愛這一故事的。儘管這一故事在宋元時已被搬上舞台,明、清兩代傳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傳奇《同窗記》(現僅存訪友等出);但越劇的《梁祝》應視為出於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它最初的作者是藝人,而不是文人,這從越劇《梁祝》最初的演出本來看,就更清楚了。

越劇《梁祝》誕生經過

據越劇老藝人馬潮水(1885---1974年)、張雲標(1895---1975年)、白玉梅(1897---1976年)、相小泉(1896---1976年)等回憶,早在落地唱書時期,藝人們就根據流傳在民間的傳說編成了《十八相送》、《樓台相會》等小曲目,到處演唱,受到歡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曲目。當時的《十八相送》說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從杭城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觸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個比喻」,又送到「十八里長亭」,故稱「十八相送」。

1906年後,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率先演《梁祝》小戲的是相小泉、黃雲仙、劉金玉等。後來張雲標演出時,對《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刪去了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鵝等家禽比喻,並將梁祝二句輪唱增加到四句輪唱,更充分地表現了人物內在心理。這十八個比喻是:喜鵲、樵夫、牡丹花、龍爪花、牛郎織女、蝴蝶、船、井、觀音堂和尚尼姑、繡花鞋、小九妹等。但當時男班演的都是路頭戲,唱詞由演員即興編唱,因此比喻各不相同,也有多有少。

《十八相送》和《樓台相送》在浙江城鄉上演達十年之久。1917年小歌班進入上海,藝人們為適應大城市觀眾的需要,擴大上海劇目,向傳書、卷本要戲。當時男班著名小生王永春(1895---1960年)和著名小旦白玉梅找到了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唱本《梁山伯》,在《十八相送》、《樓台相送》基礎上,各自考慮自飾角色的戲路,安排場次,然後商定劇情,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於1919年上演於上海新鏡花園。主要角色分配:

梁山伯---王永春 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遠---童正初 馬文才---俞存喜

師 娘---顏生煥 先 生---王鳳祥

演出後的意想不到的成功。這一劇目為越劇在上海站穩腳跟,打開局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越劇《梁祝》的演變

當時在上海演出的《梁祝》,全劇共四十場。各個戲班演出時有增有刪,有演上、中、下三本的,也有演上、下兩本的, 也有演「回憶十八」至「送兄盟誓」僅五場的。場題也各不相同,大致為:

遊園思讀 喬裝卜掛 三嫂進讒 立誓埋綾

山伯別父 草橋結拜 夜宿換魂 梁祝拜師

設牆共床 英台受罰 同窗共讀 遊園露紅

收信思梁 英台托媒 十八相送 三嫂施計

驗綾挖目 英台思兄 文才嫖院 祝馬廟遇

遣媒說親 英台驚婚 山伯魂歸 梁祝夢會

拜師下山 回憶十八 山伯觀景 父女相抗

樓台相會 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 英台贈友

山伯臨終 四九報喪 英台哭靈 文才迎親

禱墓碰碑 地府陰審 文才還魂 娶親團圓

這個演出本,受卷本、唱本影響較大,帶著明顯的宿命論色彩。例如說梁、祝願是天上金童玉女投胎,因在蟠桃大會上生愛,打破琉璃杯(有說九龍杯),被玉帝罰下紅塵受三世(即孟姜女與萬喜良、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有說是五世的)夫妻不得團員之懲。故太白金星奉命下凡,將山伯「真魂」攝去,換成「呆魂」(也有的說太白金星化作酒保,在宿店讓山伯喝了酒而失靈性),致使山伯與英台同床三載不識英台女紅妝,錯過良機延誤婚事。再如墓崩後,英台縱身躍入,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而隨入。梁、祝、馬三人入墓後,陰游地府告狀,山伯狀告馬文才奪妻馬訴山伯無理。從一殿秦廣殿過二殿楚江殿、三殿牢帝殿到四殿、五殿,殿殿相訴爭執不下,直至五殿閻羅殿。閻君查閱生死簿方知真相,原來梁、祝是金童玉女罪罰下界是命中注定,馬文才是玉帝差下界為拆散梁祝姻緣之小星,本與祝無姻緣之份,而與蘭花院李鳳奴有緣,今陽壽未滿,可以轉陽完婚去。文才不服,閻君怒斥馬文才與李已同過房,命小鬼趕馬返陽, 梁祝回歸天庭。

《梁祝》上演後,反響十分強烈。有人為提高票房價值,竟故弄玄虛,胡編亂造,炮製了一個續集,以招徠觀眾。續集大意為:梁、祝死後,玉帝命呂純陽、黎山老母下山,分頭救活梁、祝二人,並各自帶上山,收為門徒,傳授武藝。大比之年,梁山伯奉師命下山武試,途徑山東遇燒香拜佛的路綱之女路鳳鳴。山伯被其美貌所傾倒,一路跟隨不離。後竟賣身路府為仆,遂得機會,與鳳鳴私定終身。考期臨近,山伯離開路府趕到京城,在武校場藝壓群雄,得中武狀元。此時,遼兵進犯中原,欽命山伯挂帥征遼,不料山伯勢弱,被番兵圍困。黎山老母知山伯有難,即派英台下山,趕赴邊關救梁。路鳳鳴思梁心切,女扮男裝外出尋夫。途中路與祝相遇,互探真情,祝方知路與山伯私訂,便道明自己與山伯三載同窗、親許九妹等往事。兩人情投意合,姐妹相稱,雙雙奔赴邊關,合力助梁,大敗遼兵,班師回朝。皇上大喜,封梁為定國公,與英台、鳳鳴完婚。戲以大團員結束。

但是這種為宣揚輪迴轉世的胡編亂造的情節,以及一些低級庸俗的表演,並沒有引起觀眾的興趣。藝人們在演出實踐中體會到,多數觀眾最歡迎的還是梁、祝反對封建禮教,主張婚姻自主的故事。於是他們在演出中不斷加以修改,到1939年,袁雪芬、馬樟花在大來劇場合演《梁祝哀史》時,已基本剔除了老本中庸俗、色情的表演。1945年1 月雪聲劇團在上海九星大戲院上演《梁祝哀史》,集中演出「十八相送」、「回十八」(即「訪祝」)、「樓台會」、「臨終」、「弔孝」等五場。同年夏天,袁雪芬、范瑞鵑在明星大戲院再度演出該劇時,增加了「三載同窗」等場次,分上、下兩集演出,基本形成了現在的《梁山伯祝英台》演出本的基礎。

越劇《梁祝》的影響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第212頁)載:「取材於梁祝故事的地方戲曲作品很多,除越劇外川劇、滇劇、湘劇、贛劇、徽劇、粵劇、河北梆子、梨園戲豫劇、楚劇、武安平調落子、河南曲劇、京劇等都有自己的演齣劇目。其中以越劇《梁山伯祝英台》和川劇《柳蔭記》的影響較大,並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演出風格。」

越劇《梁祝》還促進了越劇本身的發展。首先它是小歌班進上海站住腳的第一批「打炮戲」之一(另外還有《碧玉簪》、《琵琶記》、《孟麗君》)。這個劇目為小歌班在上海打開局面起了重大作用。1919年,男班藝人三闖上海時,除華興戲院外,還先後在鳳儀戲院新群仙茶樓等處上演了《梁祝》,都受到了觀眾的讚揚,轟動了上海。同時,越劇《梁祝》又是後來女班在上海演出的「看家戲」。而且她們邊演邊改,在凈化劇本內容的同時,也提高了演出質量,受到觀眾歡迎。據有關資料表明:姚水鵑從0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五百十二天中,據四百五十三天報紙統計,演出《梁祝》七十六場,占各傳統戲之首(其餘演出場次較多的是《孟麗君》六十九場、《玉蜻蜓》六十四場,余均不滿六十場)。在此期間,筱丹桂演《梁祝》四十一場。以後,范瑞鵑在演《梁祝》「臨終」一場中,在琴師周寶才配合下,可以從《梁祝》演出的加工提高上找到軌跡,不少名演員的成名都與《梁祝》分不開。

新中國成立後,戲劇工作者又對《梁祝》作了加工修改,它成為第一個赴北京向毛澤東、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演出的越劇劇目(由東山越藝社范瑞鵑、傅全香主演)。後經毛澤東批准、周恩來指示,拍攝成彩色影片,它又成為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參展獲獎的影片。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舉行的第八界詭計電影節上,獲音樂片獎;1955年在第九界愛丁堡國際電影節上獲映出獎。《梁祝》在招待外賓和赴前民主德國、前蘇聯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演出時,也受到了外國友人的熱烈歡迎,所以越劇《梁祝》被「認為是一個可以代表國家的劇目,夠得上國際水平」(周揚等文化部領導人及首都文藝界人士語,見《戲曲報》第5卷第6期第229頁)。


推薦閱讀:

王恩學:威權主導發展之悖
北漂五年感悟,沒有本事還是在老家發展好
規範教學促進電子琴的發展
一張圖帶你看文胸的發展史,和其中不得不提的彩蛋
男生女生向前沖第一季未來該如何發展?

TAG:發展 | 越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