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可能終結 1500 萬婚姻」的電影,講了個暴糾結的關係

所謂的 irrelationship,我覺得就是炒作一個概念,本質上還是在說很多人在情感里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產生機理

我的理解,兩個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狀態時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裡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關係,就是兩個人對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會有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然後互動過程和情緒流動都很順暢。

但是顯然每個人個性里都會多多少少有焦慮性或者迴避型的特質,因為極少有父母能夠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需要處理焦慮、不信任、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里焦慮,不信任,或者缺乏安全感?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說,是因為早期經驗中體驗過被扶養人拋棄或者可能拋棄的風險,所以我們在自己的親密關係里感到焦慮或者迴避,本質上是我們內心對被拋棄的恐懼和傷痛感。這些情緒是情緒聚焦療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里所謂的原生情緒(primary emotions)

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我們在面對恐懼或者傷心的情緒時,又產生出了很多次生情緒(secondary emotions),比如有些人用冷漠來掩飾傷心,有些人用憤怒來掩蓋恐懼。這些次生情緒,可以理解為是我們自發形成的自我防禦機制。很多人帶著這些次生情緒的防禦機制長大成人,並且走入親密關係。

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一段親密關係里,A 會因為害怕被拋棄,而憤怒地指責對方:「你為什麼不在乎我?你這個不負責任的人渣!」B 聽到之後,也感到同樣的憤怒,因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攻擊,於是回應:「你居然會這樣侮辱我,我無法容忍這種態度!」兩個人的爭吵和矛盾會因此進一步升級,但 A 的原生情緒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

這在 EFT 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的互動。事實上非常多的夫妻或者情侶,關係無法深入,都是因為雙方對自己和對對方的原生情緒 / 次生情緒,缺少認知,因此兩個人的情感互動中存在很多的惡性循環,也就阻礙了兩個人獲得更親密,更安全的關係。

形成過程

當兩人關係親近到可以一直相處,但是有因為這些惡性循環一直存在,無法被察覺和改變時,我認為 irrelationship 就產生了。兩個人看似親密,但其實關係里有很多的禁區,有很多不可以觸及,一觸即發的部分。兩個人小心地迴避著這些禁區,極力維持和諧美好的場面,但彼此都沒有獲得令自己滿意的親密情感。

這種關係在 gone girl 裡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兩個人沒有溝通,沒有坦誠的對話,遇到問題都是採取逃避的方式,也沒有尋求專業諮詢師的幫助,而是任由關係一步步惡化。

在我的情感和心理諮詢工作中,發現這種關係的確是比較常見的。一方面很多人對自己的情緒模式,對兩人相處的不良循環缺少覺察和意識,另一方面,在遇到矛盾問題時,兩個人缺少尋求幫助,尤其是專業幫助的意識。因此會反覆在一些細節的瑣碎的事情上面爭論對錯,但其實都忽略了情感流動受阻,誤解和誤導性的表達,才是帶來問題的真正原因。

而且很典型的一種狀況是,兩個人在一起的蜜月期臨近結束時,很多問題已經出現了,可是這時候兩人卻還渴望著繼續保持蜜月期的甜蜜,拒絕去面對問題,拒絕承認兩人要走的更親密,需要有更深一些的溝通和對相互的理解,而是在吃蜜月期的「老本」,吃到一定的時候,蜜月期的甜蜜經歷,再也無法說服兩人忍受當下的矛盾衝突時,就可能產生感情破裂或者出軌等現象。

如何避免

要避免這樣的狀況,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還是兩人在一起要有預防意識,兩個人都是獨自生活幾十年的成年人,性格和情感上肯定有很多差異,在一起需要模糊,需要去探討「當你這樣表達的時候,你真正在表達的是什麼?」,以及「當你這樣的時候,你最希望我怎樣做?」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的關係已經深入,並且矛盾問題已經產生了,而且已經超越了你們以及你們的親友能夠處理的範圍的話,我強烈建議你去找一位做夫妻諮詢和治療的諮詢師,去做一些梳理的工作。很多人願意為自己的伴侶買幾百幾千塊的禮物,卻不願意花幾百塊錢去看看諮詢師,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誤區。

我經常接到的伴侶案例,都是兩人已經經過多輪相互傷害,彼此都累覺不愛時才來求助,其實病入膏肓連專業人士都幫不了你們了。

所以說 irrelationship 的產生,一半因為彼此情感和性格問題,另一半因為疏忽和不重視。要避免這種狀況,就應該像治療癌症那樣,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p.s.我一直沒想通為什麼 Gone Girls 裡面兩人不可以離婚,而是非得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關係。哦對了,劇情需要……


推薦閱讀:

《歡樂好聲音》這部電影評價何如?
開心麻花電影是一種什麼風格?
90後,你們憑什麼自稱佛系?
《戰狼2》的電影票房是多少?
電影《傲慢與偏見》評價高嗎?

TAG:電影 | 婚姻 | 糾結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