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講記》第三講下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三講 下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於新加坡
(第三講 下)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校稿 悲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那麼沒有有漏也沒有無漏,即無有此想。沒有這樣的想法你就沒有這樣掛礙,如是你就會不著相了,你也不再認為死就是斷滅了,你也會不認為生就是一種榮幸,不再這麼認為了。因為生是假生,死是假死。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真正解脫就是改變觀念,所以你不著相。但是你也不執著無相。不執著有相也不執著無相,你就覺得沒有了、斷滅也是不行的。該是男人就是男人,該是女人就是女人,該是什麼就要是什麼。但是你要面對這種是什麼而不去執著,就是進入於不二法門。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這是很難得的,大家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沒有透視沒有大智慧,於是都消化不良,都是局限,學來學去都是心量很小,沒有突破,沒有突破這種二元中間那條界限,打破他一定打破他,打破他你有希望的。
下邊經文「凈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凈慧,無所得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見解純正無染,所以稱為凈解,正知見,學佛按照西藏的佛教的說法,學佛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出離心,你要從固定的觀念行為走出來,不要再執著,出離畫地為牢,佛教講的如意,如意是什麼意思呢?是回頭才如意。如意是帶鉤的,如意像雲彩卷一樣,如意像靈芝一樣。因為雲是變化的,變化的你怎麼可以執著他呢,他一直在動,回頭就吉祥回頭就如意。而且他還告訴我們如果你不再執著了,回頭都是靈丹妙藥,能夠療治百病。人的病都是貪嗔痴引發的,到老了得腫瘤得癌症,說實在的,你不愛生氣的人你心量非常大的人不會得這樣的病,那個不是一天兩天才完成這個病灶的出現,所以你要回頭你知道他不固定,你不要上當不要受騙,你的病改變了。很多學佛的人確實改變了他自己的疾病。在北京居士林的時候我們認識幾位居士原來是癌症,學佛了之後癌症有的一直也沒有發展,有的就轉化不是癌症了,我們認識一個居士本來是肝硬化,通過聽經之後聽法之後,幾個月之後到醫院一化驗都正常。你想想,改變了思想你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行為你就會改變你的命運,所以改變疾病很正常,人情緒最容易生病了,所以說學佛有很多好處,生也安樂死也安樂,也不在乎生也不在乎死,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一直活得很大氣。他站起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即心有造作和心無造作,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有二法。凡夫人以為有為法和無為法是兩個,是對立的,一個是解脫的,一個是輪迴的。他們之間格格不入。我們很多人愛憎分明,受傷的是自己。當然有人說,法師你說不愛憎分明,和稀泥嗎,不是,我們要講原則,但是你心裡不要執著,你要告訴別人錯了或者對了,但是你不能執著這個對了或者錯了。因為什麼,因為你為了恆順世間法,恆順眾生,你告訴別人對了還是錯了,只要你告訴三遍之後,你不要再告訴他了,因為他不接受你的時候就是因緣,不可強求。所以我們說這不是放棄這叫放生,放生暫時先保持一點距離,讓他反醒一下,有一天他要感恩你,他會感謝你,如果你要求他太高,他會恨你,他會煩你。所以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徒怎麼樣,首先以身作則,化解煩惱,笑口常開,心裏面法喜充滿,歡喜自在,你就會影響別人。佛教徒做得很好呀,承當快樂,負責任,不是很好嗎,還要去努力,還要去讓別人感覺到你很成功,這就很好呀。所以有人說佛教徒消極,誰說消極,不消極呀,是你誤會了,看明白更積極。我知道今天我不講經,我把今天也會浪費,怎麼樣,我就得講,我講了多心裡塌實呀,我也改變我了,我也改變別人了,活得才有價值呀,要不然你浪費生命呀。
如果離開一切名言概念,所以上面那句話「若離一切數」,這個數就是名言概念,他是張三,他是李四,他是人,他是老虎,他是椅子,他是麥克風,那個是供果,那個是佛像,都是一切數,名言概念。是我們人規定的呀,有些是外來的,我們接受這種信息這種觀念,我們認為他是實在的,那麼就必須要突破這種名言概念。因為你認為這種名言概念是實在的,他就會影響你,他就會困擾你,他就會束縛你。但是如果你突破他,你就是達到了無所得的境界。本來沒有實在性,他在變化,我們也在變化。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哪裡是實在,所以你認為實在你上當你受騙了,所以你的世界會因為你的執著生命的質量下降,如果你不執著,提升了。如果你無所得,你走出來了。就是這樣,非常說理。當然你說我習慣了,習慣是什麼,就是業力,習慣了貪嗔痴,就像有人說如果我不跟他計較是不是顯得我很窩囊呀,是不是顯得證明我很怕他,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這樣的觀念就說明你還是沒有突破,你突破了就沒有這樣的比量了。是不是我怕他,你要逞英雄嗎?是沒有必要的。輪迴才這樣,不輪迴不會是這樣,當然你可能改變他的時候你可能會引導他會開示他,當你不能夠改變他,你就不要去引導不要去開示,怎麼樣呀,沉默。沉默能解決很多問題呀。希臘哲學家說「沉默是金,雄辯是銀。」此時無聲勝有聲,到最終的時候維摩居士就是沉默的,是無話可說的。真正的感悟就是這樣,是你的因緣不是別人的,如果知識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但是對於佛法的感悟就靠你自己的因緣了。我們面對凈解菩薩,我們也要反思,我們也要去琢磨我們自己做的哪方面的缺陷去改善一下,這種改善非常有意義,這就是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改變。我原來那樣,我現在這樣了,不困難,思想的改變。錯覺,原來你認為那是錯覺。就像我們比喻過,說你戴著紅色的眼鏡,你看誰都是紅的,你看世界都是紅的。如果你戴綠色的,你看誰都是綠的,你看這個世界也是綠的。學佛就是要包容你要換位思考,別人和你不一樣,你為什麼一定要求別人和你一樣呢,不現實吧。包容允許別人那樣,但是這不是目的,這僅僅是最初的開始,目的把眼鏡摘下來,你發現什麼也沒有,你調過頭來你再去人們在爭在斗呀,你是我非呀,然後你才發現似是而非,都是沒有摘下自己的我執的眼鏡,這個時候你自在了,所以要去突破呀,所以要去離開一切的名言概念。所以你不要被名言概念所束縛,說你好你美呀,特別高興。你是菩薩呀,你高興。你業障鬼呀,你馬上就急了,上當了。說我菩薩我也坦然,說我業障鬼我還是坦然,那你就不二法門了。當然你說讓一個本來對佛法沒有多少認知的人達到這種境界,不可能,他會抱怨這個法師今天對我不好,所以我不去了。他會覺得另一個寺廟好,你要知道《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苦口良藥利於行的,利於病的。所以大家要珍惜讓我們成長的因緣,而這個因緣往往是棒喝的。就像明代的德山宣見和尚在禪堂里,拿著一個棒子,問什麼是佛,下面的人說佛就是覺者就是醒來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砰一棒子,一下就打懵了。錯了,一下就懵了,就沒有錯呀,旁邊的人也懵了,就這麼學的就這麼教的,就這麼看書來的呀。他還問,什麼是佛,這個時候就沒人敢說話了,旁邊有個出家人,他呯就給一棒子,他說我沒說呀,你打我幹什麼,他說我看你要說呀,說和不說都是不能執著的。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都不對了,都不要去執著。當然今天你打誰都跟你急,把棒子搶下來,不打你才怪呢。這就是事實,不願意開悟,不願意成長,不願意解脫,所以說佛法是契理的,契機的,面對今天的因緣我們大家還是要珍惜,百千萬劫難遭遇。可以這樣講,容易得到我們不會珍惜。義凈三藏,他在做法師,中國的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做一首詩,最後有這樣一句,「後人如未按斯旨」,後人不知道,十個法師去了,回來的只有兩三個,那幾個中途都死掉了,因為你要通過爬山呀、過河呀,艱難至極呀,所以把這個經典取回來。經過千辛萬難,不容易的,所以後人如未按斯旨,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苦辣酸甜,往往講經容易看哪,很容易呀,資訊越發達人的信心減少了,降低了,並不因為這增加了。如此就會達到平等沒有差別,也就是心有造作心無造作,有分別無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從這裡面走出來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緣起的。如此心與虛空等同,這個心一點不執著一點不掛礙,那你跟虛空就一樣了。所以祖師說學佛走的是什麼道呀,大家不知道說菩薩道,有的人說什麼佛道,錯了,鳥道。天空中飛的鳥有痕迹嗎,沒有痕迹呀,自在,鳥道才自在,佛道菩薩道,就是要走鳥道,鳥道才自在,隨緣自在,我想這麼飛就這麼飛,想那麼飛就那麼飛,那你一定自在,心裡了無牽掛,沒有痕迹可尋,所以是鳥道。因為證得清凈的空慧,清凈就是沒有執著沒有的掛礙的,平等的,所以是空慧,因為你跟空相應了,不再執著了,智慧現前。你知道空,而你並沒有相應,這是什麼,這叫文字般若,說你會念這《維摩詰經》那不是本事。說我會消化我會理解我會用,這個是本事,因為這個文字般若是要通達實相般若,空平等,但是還不夠,因為你並沒有證悟,所以你要去觀照,觀照般若才是真般若,觀照是你要去相應,你要去受益,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清凈空慧的這種獲將會使我們沒有障礙,沒有任何障礙,你想邁哪一隻腳就邁哪一隻腳。當然你到寺院里你看別人隨緣邁那隻腳你就邁那隻腳,別人在這邊走邁那隻腳你也邁那隻腳,但是你心裡沒有那種掛礙。當別人邁錯了,你也沒有說也不會說你錯了你錯了,什麼叫錯了,對他來講就對了,對你來講是錯了是因為你們這種對立這種分別造成的,他不懂這樣就是對的。你知道他也不是對的,他也是隨緣安立的。
就像中國人們見面了,我說阿彌陀佛,他認為這是信佛的一種標誌,錯了,在印度在東南亞一些國家見面都是要來這個的,不是因為信佛你就要這個,印度的話叫南無了,就是敬禮了,不是學佛的專有禮節,但是有人不認為,他不知道,我不能這個。我說你這個對你沒有壞處,你要是認為有壞處那才是真正的壞處。是你分別心的一個結果,不可以這樣。你這樣了對自己是傷害,不是對我的,你可以不對我,沒有關係。沒有障礙了,我們就走進不二法門。所以這個就是凈解菩薩的體悟、感悟,所以我們應該從凈解菩薩那學這麼一招,不能白學。入寶山不能空手而歸,如果你空手而歸那白學了,所以我們要去相應。
下面經文。「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十二位菩薩站起來談自己的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已經證得金剛三昧,金剛就是空,三昧就是平等、等持,也叫三昧定也叫證定,看到空就看到有,看到有就看到空,所以叫三昧。斷惑證真,沒有任何的迷惑,完全跟空性相應,所以他才能夠等持。最為勇猛,沒有一點點含糊,沒有一點點的拖泥帶水,猶猶豫豫,沒有。非常的勇猛,勇往直前,所以稱那羅延。那羅延他翻譯過來是力士、一些寺廟門口有人說那是哼哈二將,其實那是力士,二大金剛,天將,是護法。力士堅固、什麼叫堅固,不是脆弱,我們人都很脆弱。他為什麼堅固,他勇敢,他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他就堅固。勇健、勇敢,無所謂。他站起來說,他自己談自己的感受。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我們認為他們是對立的,我們認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矛盾的,在凡夫和二乘人以為他們之間是二法,因為對立矛盾就是二法。實際而言,世間法緣起性空,幻化不實。所以我們說財色名食睡,包括成功、財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緣而起的,由緣而起的,他的本質是沒有固定的,你得到了你會失去,你失去你可能會得到。所以說我們在失去的過程之中我們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我們會感悟世間的無常。我們在得到的時候我們也可能會失去。一個人挫折並不是壞事,他可能是財富。當然他要真正的有智慧,他才會有這樣的醒悟,否則他可能被煩惱所淹沒,哲學家說一點點煩惱毀了我,更多的煩惱會成就我。所以善於消化善於轉變煩惱的應該是菩薩。
緣起如幻性空,面對這個世間法,我們知道他就是緣起的就是如幻的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他就是性空,而你感悟到這一點,這就是出世間法,請問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他是對立的嗎,他也不是對立的,就是你加工一下,他就變成了出世間法。這個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轉變就是修行。即在一切法中不出不入,如果你認為有出有入那只是相對而言,其本質是沒有我們從娑婆世界裡面走出來也沒有走進來,因為你所說的走進也是一個緣起的,一個面對眾生隨緣而說的進和出,其實就是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的改變之後,那麼你發現如果說有出有入的話就是這樣的,事實沒有這樣。只有達到這種不出不入,不流溢也也不散亂,沒有出來,也就是中庸之道,沒有超過也沒有達不到,不散亂,這就是入於不二法門。
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個道理,出來是緣起說,那麼進入也是緣起說。那麼舉個例子,我們要往生西方,西方在哪呢,我現在不知道東南西北,但是我隨便做一個參照物,西方在那邊,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往生這一邊,他好像就代表西了。我們現在又拿另一個參照物,說西邊,請問這是西邊,現在西邊又有了西邊,請問他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東邊,固定嗎,不固定,假的。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是假相,是我們的錯覺。所以那邊再放一個東西,他就成了東。請問他固定嗎,這是我們設定的。地圖還有大有小呢,你說哪個是標準呀,哪個都是標準,你以他為標準,他就是標準,你不以他為標準他就是不標準,以他為標準的人是有緣,不以他為標準的人是沒有緣。就像我們今天探討不二法門有緣才探討,沒有緣你來了也會走。所以這個沒有標準。你不要執著,你隨緣最好。你說好,對好,你說不好,對不好。他說你沒有原則,有呀,恆順眾生這就是原則,我心裡頭了無牽掛,不留痕迹,這就是修行。
下面經文「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是第十三位菩薩站起來發表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種感悟對我們來講也是要對照要反醒,不能空過。這位菩薩善知眾生心意,眾生想什麼他知道,也善解生死、善於理解感悟生死,沒有生沒有死。還有涅槃的妙理,感悟生死感悟涅槃,因為生死是局限,涅槃是不局限,這種生死好像不是佛法,涅槃好像是佛法,是這樣嗎,不是的。所以稱為善意。他能夠感悟,我們不能夠感悟。他站起來說,生死與涅槃是二法,凡夫與二乘以為有二,生死涅槃,大乘佛法說「生死涅槃等空花」,生也是空,生死都是空花,涅槃也是空花。兩者之間是不二的,但是這個裡邊凡夫和二乘人,聲聞乘人緣覺乘人他以為兩者之間是對立的,是兩個。實際而言,生死如幻化,即是生死沒有自性是空,如見生死性是空,生死的本質是什麼,生是緣起法死是緣起法,生死的本性是什麼,不可得,沒有主宰性,老是生死,沒有說離開生而又死的,沒有說離開死而又生的,如此看來就是沒有主宰性的生,沒有主宰性的死,也就是沒有實在的生沒有實在的死,假生假死,你為什麼恐懼呀,所以我們不再恐懼了。如是則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你賦予他什麼他就有什麼。現在你終於醒來了,那就沒有解脫沒有束縛,也就是不生不死,就是涅槃了,能這樣理解的人就是證入了不二法門。所以他告訴我們不二法門是可以走進的。突破生和死的本質原來沒有實在性,沒有自性,於是生死本身就是涅槃,另外一個涅槃嗎,沒有呀,所以這個很好呀。所以我們要對照自己,我們是怎麼樣面對生死的。
下經面文「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第十四位菩薩站起來表達他對不二法門的一種感悟,這位菩薩是以現量智照見諸法了無掛礙,稱為現見。現量就是沒有分別的事情事物的真相,就是這樣。我們看到第一天的時候,我們說我們所看到的裙子帽子圍巾,分別,但是如果是現量,哪怕你裙子帽子圍巾我看到就是布,我看到就是真相,這就現量,我一直能夠保證看到的是布,你怎麼變化你都是布,我一直不會上當,一直不會表相這種誘惑,我不迷惑,所以叫現量。他站起來說,能夠了脫生死稱為盡,了緣即一期生命,了脫生死稱為盡。不能了脫生死稱為不盡。一個是盡一個是不盡。針對兩者,凡夫和二乘都以為有二法,是對立的是矛盾的。就實際而言,就真實而言,了脫生死只是不住生死而已,不是不面對,是不住在生死之上,就是不在乎生死,就沒有生死。因為生死他是沒有實在性的,所以是不住生死而已。不了脫生死即是以為生死是實在的,所以就被影響了,被掛礙了。於是被生死牽著鼻子流轉六道於是就不得出離。你想不流轉六道是不可能的,可見,不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生死盡。生天堂我不快樂,入地獄我不煩惱,你不住在上面你就是這一種生死盡,了脫生死。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相之中,即是生死不盡。不盡就是一直會演下去,一直轉下去,這個輪迴會一直轉下去。如果你通達了生死的沒有自性,沒有實在性,嘎然而止,馬上就走出來了,就盡了,不再繞,否則就不盡,一直繞下去,這是慣性,不繞都不行,沒有大智慧根本就了脫不了生死。住在生死遷流的變現之中,就是生死不盡而法性緣起沒有自性,就是空的,如是盡與不盡平等不二,盡與不盡都是無盡相,因為儘是沒有主宰性的,不盡也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都是無盡相。而無盡相是空,不儘是空是沒有主宰性的,如是沒有盡無盡定相,實在相,沒有解脫相也沒有不解脫相。所以你都是畫地為牢。如是入者,這樣你走進去就是進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打破了這種盡和不盡這種局限,你說盡錯了。你說盡就是你走出這個局限輪迴,你說不盡就是你繼續輪迴,這兩者之間有實在性嗎,沒有。沒有怎麼樣,入不二法門。此中所謂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都是局限的,不盡就是不能走出局限,你要有二元,有對立,是相對的,好壞,盡和不盡都是相對的,相對的就是局限的,所以都是無盡相。
就如《華嚴經》中說:眾生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心所緣無盡,佛智所入境界無盡,世界轉法轉智轉無盡。什麼意思呢,就是針對這樣無盡的世界才有無盡的佛法,如果沒有這無盡的世界哪會有無盡的佛法呢。佛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毫無異議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而出現的,如果沒有八萬四千種眾生,沒有八萬四千種疾病,就不會有如來的八萬四千種法,八萬四千種葯。所以這裡面說,眾生無盡。什麼叫無盡,無量無邊,所以叫無盡,雖然無量無邊,但是歸皈空性。什麼叫眾生呀,我今天告訴諸位,眾元所生故名眾生,眾元所生是沒有主宰性的,請問當下你就了達了,原來我上當了,我老認為他是實在的,我自己也是眾元所生,我老認為我實在的,我自己痛苦我自己上當了,所以眾生無盡世界無盡,世界也是緣起的,虛空界無盡。無量的虛空也是無盡的,那麼法界無盡的,於是相對的法界,性也是不無盡的,無量無邊的。那麼涅槃界無盡。走出這個局限也是有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的。佛出現界無盡,佛出來度眾生的,也是無量的,有各種各樣的佛,有三千佛名經,好有像萬佛懺,都有,為什麼,因為眾生無盡,所以佛也無盡。如來智界無盡,所以如來佛的智慧的境界也是不可窮盡的,心所緣無盡,我們面對的這個世界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樣的一個因緣,所以佛智所入境界無盡,所以佛接引我們,改變我們的方式方法也是不可窮盡的,所以世界轉法轉智轉無盡,所以佛用的方法改變我們,無量無邊的,也是沒有窮盡。
所以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原來所謂的盡和不盡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盡也就沒有無盡,如果儘是沒有主宰性的,無盡也是沒有主宰性的,請問上哪去找什麼盡和無盡。沒有中間的界限,所以我們都是一廂情願。所以憨山大師金代的,他說,佛以眾生心為心,佛有沒有心呀,有心,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心他會執著嗎,眾生心是執著的,佛面對他隨緣教化,所以眾生心是不可得的。
下面經文「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十五位菩薩的感悟,也應該能夠引起我們的注意。此位菩薩以守持真如法性而善法無所失,因為他已經,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他能夠知道一些法如幻如畫,但是又能夠守持真如法性,同時善法也不失。所以就是在空上面對有,在有上要回歸空,所以空有不二。所以稱為普守菩薩。普遍的守持,也就是我們的不可能,我們有時候守有時候不守,或者根本就沒有守。他站起來說,我與無我,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是二法,就真實相而言,主觀客觀是相對的,我與無我與也是相對的,於是才有了我相,如果去除五蘊人及人所有法,如果我們去除了,我們去研究每個人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精神和物質的組合體,這種主觀的我是沒有實在性的,那麼我所有的法有實在性嗎,也沒有,所以我們說沒有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的實在的,如果有主宰的有實在的,那麼還需要四大五蘊來完成這個我嗎,如果需要的說明緣起的,緣起的就是性空的,所以我們有理由說是無我。則非我也不可得,我都沒有,哪裡有非我呢,如是,徹見我的真實性空,空性,我原來是假是空的,也就是沒有我也沒有無我。無我是在我上去感悟,你要是否定了無我和我也是錯誤的,但是都是沒有主宰性的。即不再執著我與無我,不執著我了又執著無我也錯了,所以我與無我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這種二見不可得,所以就走進不二法門,感悟不二法門。所以我希望我們在修行在學佛的過程之中,用理論來堅定自己的信仰,沒有理論我們有什麼意義呢,我理論了所以我就一直堅定佛法是真理,真理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真諦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智慧這個詞是來自佛教的。
下面經文「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文的意思是第十六位菩薩站起來他去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他深知天然空性,空性本來是一切事物本來就具有的。可以這樣講,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如果有人能夠找出來有主宰性的法,沒有永遠是長的法,你給我找出來我都不信佛,找不到的,所以我才相信佛法。所以我們面對這位菩薩的深知天然空理,智慧運用迅速如雷電一般,智慧運用馬上就看到了,馬上就感悟到了,所以他立竿見影,迅速的就出現了。我們把一個竿立到那,馬上一個影子就會出現,同時的,這就是完全的那種默契相應。所以稱為電天菩薩。像天空中的閃電一樣,馬上就相應,他站起來說,不昧佛性即是明,不違背佛性就是光明就是智慧,昧就是違背,什麼叫佛性,佛性就是空性,事物的真相;那麼昧於佛性即入眾生性即是無明,就是如果我們違背空性,我們就執著有,執著有就是眾生性就是輪迴性,如果你輪迴了就是沒有光明也就是沒有智慧。所以《心經》里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沒有光明也沒有不是光明,光明也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一點。所以明與無明,凡夫和二乘人以為明與無明是二法,有智慧和沒有智慧是兩個法,是相對的,是矛盾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把這種對立把這種矛盾界限要把他打破,一旦打破我們就自在了。就實際而言,真實性而言,無明是以現象幻有為實,無明就是沒有光明沒有智慧,就是我們把現相的假有以為真實,幻相,眼睛看天上的月亮看出兩個來,以為是真實,這就是無明,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了知如幻即是明,如果我們明白那是眼睛花了沒有第二個月亮,那就是智慧那就是光明。如此此明與無明完全平等,如果你認為他們是對立的,錯了。他們是緣起的,是相對無明而說明,相對無明而說無明,那麼如果無明的界限,無明是沒有實在性的,無明沒有實在性本身就是明了,那麼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就徹底沒有了,所以說完全平等。沒有差別,即是無二,沒有二,沒有差別,當下就是,悟性就在你的腳下,於是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我們也要去學。不然的話這不二法門這麼微妙,你在旁邊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那是入寶山空手而歸,那是不應該的。
今天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我眼中的星雲長老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
※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講記》第四講下
※《太上感應篇》講解十六(凈空法師主講)
※萬行法師開示:人才是萬物的主體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