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攝

如何實踐佛法 第三篇 六度四攝如何實踐佛法第三篇 六度四攝壹?前言佛法浩瀚無邊,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發心、目的與方法的不同而區別。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設的方便法門,是世間法,不能了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然可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未能度眾利他,佛陀斥為「焦芽敗種」,可見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發四弘誓願,修六度四攝法門,圓滿佛果的菩薩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門。發心趣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菩薩如果修行六波羅蜜,具足福慧資糧,圓滿所修,便得證悟無上正等菩提。如《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說:「布施是菩提因,攝取一切諸眾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眾善,滿本願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精進是菩提因,增長善行,於諸眾生勤教化故;禪定是菩提因,菩薩善自調伏,能知眾生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羅蜜是菩提正因,四無量心三十七品諸萬行共相助成。若菩薩修集六波羅蜜,隨其所行,漸漸得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六度四攝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備條件。貳?六度的意義與內容「六波羅蜜」,梵語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蜜譯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達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修行方法。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意義、內容如下:一、布施布施,梵語「檀那」,此雲「布施」,布己所有,施與眾生,這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給予滿足後,才容易引領眾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種:1.財施:內財施與外財施。布施頭、目、腦髓生命,叫做內財施;施捨田園舍宅、衣食財寶,稱外財施。2.法施: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稱為法施。「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為他人說。」法施的殊勝難得,可見一斑。3.無畏施:屬於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於畏懼。譬如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使眾生遠離怖畏,便是施無畏。布施的可貴,就其功德而言,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的煩惱障之外,行布施可以去除怨害,廣結善緣,得到富貴安穩。如《四十二章經》說:「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布施功德之大。二、持戒持戒,梵語屍羅。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凈戒。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三無漏學中,戒學居首。《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為大船。」可見戒的重要。三聚戒為:1.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的止惡行,是出家、在家等七眾弟子所共受的戒。而隨在家、出家的不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2.攝善法戒: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是指修習一切善法。此戒為修善門,是菩薩所修持的律儀戒。3.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為利生門。菩薩戒雖然眾多,但是總不出這三聚凈戒。持守律儀戒,便能離惡防非,使身語意三業正行清凈;持守攝善法戒,便能廣集一切善行;持守饒益有情戒,便能利益救濟一切眾生。三聚凈戒兼持具足,便能自利利他,功德圓滿。三、忍辱忍辱,梵語羼提。意指凡是加諸於身心的苦惱、侮辱、迫害等,都能忍受。忍辱可以讓身心安穩,分為三種: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而能忍耐。2.安受苦忍:對疾病、天災的逼害,能夠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動。菩薩修行忍辱,能忍受別人的辱罵,忍受別人的毒打,忍受別人的瞋恚,而不加以報復;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心不為所動,一切煩惱皆不能染。因為能夠忍辱,因此護戒清凈,所修善法皆能成就。從前佛陀在因地作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卻絲毫不瞋不動,而能成就大道。因此,忍辱的力量最大。四、精進精進,梵語毗離耶,意思是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凈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精進能普遍一切善行,與一切功德相應,因此,《大智度論》卷十五說:「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進有三種:1.披甲精進:菩薩修行精進,不畏懼諸苦,勇往直前,譬如戰士披鎧甲,自然有恃無恐。2.攝善精進:大小諸善,能勤行不倦。3.利樂精進:菩薩利益勸化眾生,不疲不厭。精進能使善法日增,速得成就,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因為精進的原因,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就佛道。五、禪定禪定,梵語禪那,指令心專註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凡夫攀緣五欲六塵,心如猿猴,又如脫韁的野馬,到處流蕩,片刻不止,因此修行難成。《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眾生妄心起,如翳見空花,唯定慧能治,諸佛說如是。眾生心躁動,猶如旋火輪,若欲止息時,無過修靜慮。」禪定除了能止息內心的妄念之外,並且可藉由禪定而啟發智慧。禪定分為三種:1.世間禪:指色界、無色界的四禪八定,為凡夫所修的禪定。2.出世間禪:有觀、練、熏、修四種,為超出三界的大小乘禪定。3.出世間上上禪:如自性等九種大禪,為佛的大定。禪定不可思議,可引發神境通,得以飛行自在,並且可得到十種利益:1.安住儀式:習諸禪定,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有勉強。2.行慈境界:常有慈愛心,無傷殺眾生的惡念,對於眾生,悉皆安穩。3.無煩惱:諸根寂靜,貪瞋痴等一切煩惱自然不生。4.守護諸根:常防護眼等諸根,不為色等諸塵所動。5.無食喜樂:得禪味以資道體,因此雖然沒有飲食,也自然欣悅。6.遠離愛欲:心不散亂,對一切愛欲都無染著。7.修禪不空:雖然有諸禪的功德,證得真空的道理,但是不墮於斷滅之空。8.解脫魔:能遠離生死,一切魔網都不能纏縛。9.安住佛境: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對於佛的知見自然明了,因此心地寂滅,住持不動。10.解脫成熟:惑業不能迷亂,無礙解脫自然圓熟。六、般若般若,梵語般若,此翻智慧。指修習八正道以及諸波羅蜜,而顯現的真實智慧,此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稱為般若。般若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淵源,能夠度越生死之海,到達菩提彼岸,因此稱為諸佛之母。《大智度論》說:「諸佛及般若,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般若分為三種:1.實相般若:是般若的理體,眾生所本具,離一切虛妄之相,是般若的實性,即一切種智。2.觀照般若:是觀照實相的實智,了知諸法沒有自性,所以稱為觀照,即一切智。3.方便般若:是分別諸法的權智,善巧分別諸法,稱為方便,即道種智。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以此無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廣行六度萬行,而能「一切舍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修禪而無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此六波羅蜜為戒、定、慧三學所攝,根據《解深密經》卷四載:施、戒、忍三波羅蜜為增上戒學所攝;禪波羅蜜為增上心學所攝;般若波羅蜜為增上慧學所攝;精進波羅蜜則通為三學所攝。關於六波羅蜜與福智二資糧的關係,依《解深密經》卷四與《菩薩地持經》卷一所說:施、戒、忍三波羅蜜是福德資糧,般若是智慧資糧,精進與禪定二者通福、智二資糧。六度修滿,具足福慧莊嚴,則能成就佛果。菩薩修行的中心德目,於法相宗等,又將六波羅蜜的智慧波羅蜜開為方便善巧、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為十波羅蜜,作為菩薩的勝行,以配菩薩十地,說明修行次第。菩薩修行六度,主要為對治自心慳吝、惡業、恚心、懈怠、亂心、愚痴等六種煩惱,除了利益眾生外,並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深入人群,普度眾生。四攝法正是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的四個方便法。參?四攝法的意義與內容四攝法是權巧度眾的方便法門,皆以巧慧為根本。但因眾生的根基與需要的不同,在每一法中又另有它的差別,分類如下:一、布施攝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布施隨攝方便、惠施、隨攝方便。以無所施的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如果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如果樂法,則布施法,令眾生生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布施攝分為三種:1.財施:施捨財物,濟惠貧乏。2.法施:以法示人,使明真理。3.無畏施:濟拔厄難,使離怖畏。二、愛語攝愛語攝,又稱為能攝方便愛語攝、愛語攝方便、愛言、愛語。依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的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攝有三種:1.慰喻語:對生病或受到災難、恐怖的人,以柔和慈愛的語言去安慰他、鼓勵他,使他在精神上得到慰藉。2.慶悅語:對人的長處,或所做的善事,給予讚歎、肯定,使他更具信心,激發他往好的地方發展。3.勝益語:令人聽了能增勝增益的語言。譬如對小乘行者宣說大乘佛法,使進趣大乘。三、利行攝利行攝,又稱為利行攝事、利益攝、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指以身口意的善行利益眾生,令眾生生起親愛的心而接受教法。利行攝分三種:1.現世利行:勸令眾生如法修持,現世便得大財富,乃至世間一切利樂。2.後世利行:眾生於現世得大利樂,勸舍大財,發廣大出離心,乃至出家,得後世利樂。3.現世後世利行:勸在家、出家次第離欲,故名現世後世利樂。四、同事攝同事攝,又稱為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隨轉方便、隨順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與。能夠站在眾生的立場,和眾生同一苦樂,並且能以慧眼觀照眾生,給予眾生最適宜的教化,方便引導而入佛道。同事攝分為四種:1.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我與眾生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但是隱藏己善而不顯自己的功德威力。2.非他同事而自顯與他同事:對於比自己能力低劣,沒有信心的眾生,為了方便化導對方而自顯己身與他同一層次。3.是他同事亦自顯與他同事:看見所化導的對象善根猶可搖動,為了讓他善根堅住,現在暫時與同事,漸次增長對方。4.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對於自行放逸,棄捨他事者,不與對方同樣退墮懈怠。肆 六度與四攝的關係六度是大乘菩薩為了成就佛道而實踐的六種德目,是菩薩行者自利利他的總綱;四攝則是菩薩為了教化眾生所施設的方便法門,專為利他。六度的第一度與四攝的第一攝,同是布施,彼此之間有共同相攝之處,他們的關係極為密切。如《阿差末經》說:1.布施攝具足六度的每一度。因為布施攝中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其中,財施攝布施;無畏施攝持戒、忍辱二度;法施攝精進、禪定、般若三度。因為布施攝中具有這三義,因此具足六度。2.愛語攝通持戒、忍辱二度。因為愛語攝乃離惡口、妄語、綺語、兩舌等四過,因此通攝持戒;對人說愛語,不管遭受任何毀謗、怒罵,都不會以惡還報,因此通攝忍辱。3.利行攝通精進度。因為要利益眾生,必須勤於教化眾生,因此通攝精進。4.同事攝通禪定、般若二度。因為自己所成就的定慧,與人相同的緣故。此外,四攝法中,每一法又各具四攝,譬如布施攝中,布施好語便是愛語攝;布施佛法,使生善去惡,便是利行攝;布施無畏,去其恐懼,繼而親近,予以化導,便是同事攝。至於實行四攝法的先後次序,則因為化導的對象有貧、惡、賢、愚等差別而不同。對於貧人要先行布施,濟其貧苦;次行愛語,受之以法,後明利行,勸令起修。如果對於惡人,則要先行愛語,令他舍惡,次行布施,隨順資養,後以利行,勸令起修。四攝法的實踐,應以眾生的需要而權巧觀機逗教為主。伍 六度四攝的實踐學習菩薩道的修行者,應該如何實踐六度四攝法門呢?在家菩薩修行布施要體悟無常,對苦難眾生能廣行財施。出家菩薩則要以佛法開導一切眾生,使其入道學佛,並對苦難眾生施予無畏,使其身心得以安樂。在慈心布施之後,為進一步砥礪自己,利益眾生,而發心受持菩薩戒,學習一切善法,具足威儀,並修行忍辱,對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法,能夠忍辱,不為所動。對諸行善法能精進學習,對惡法能斷除,後以禪定力量調伏五根,安定內心的混亂,並藉由禪定方法,啟開智慧,開悟了道。菩薩在修行六度的同時,為廣度眾生,並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攝取眾生。以布施醫藥、飲食、財物,使眾生滿足而入道;以慈愛、安慰、讚歎、鼓勵的語言,使眾生生起歡喜,而聽從指導;對於有利於眾生的事業,菩薩更要不惜一切的辛勞,能承擔服務;並站在眾生的想法上,去了解眾生的需要,而給予更多的利益與協助。菩薩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知菩薩道的修行實為不易。雖然不易,但是學佛者還是要砥礪自己,勇猛直前,因為學佛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不精進向前,佛道終究難以達成。最後,提出實踐六度的幾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一、布施:是給人呢?還是給自己呢?表面上看起來是給人,其實是給自己;是自己發財之道!二、持戒:是束縛呢?還是自由呢?表面上看起來是束縛,其實是自由;是自己平安之道!三、忍辱:是吃虧呢?還是佔便宜呢?表面上看起來是吃虧,其實是佔便宜;是自己做人之道!四、精進:是辛苦呢?還是快樂呢?表面上看起來是辛苦,其實是快樂;是自己成功之道!五、禪定:是呆板呢?還是活潑呢?表面上看起來是呆板,其實是活潑,是自己安心之道!六、般若:是向外求呢?還是向內求呢?表面上看起來是向外求,其實是向內求;是自己明理之道!所以,實踐六度是自己幸福安樂之道;更是究竟解脫的得度之道!
推薦閱讀: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用神十四制----梁湘潤(第三篇)
風水命理師教你看懂八字,第三篇
第三篇、對信徒的囑咐

TAG:佛法 | 實踐 | 第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