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畜興旺」:中國古代六種家養動物何時出現?

六畜興旺中國古代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說,「六畜」這個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的「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另外,在《周禮》里,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漢代鄭玄註:「六擾,馬、牛、羊、豚、犬、雞。」可見馬、牛、羊、豬、狗和雞是中國古代的六種主要家養動物。研究這六種家養動物起源或出現的時間、地點、作用等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時期,沒有發現家養動物。屬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湖南省道縣玉蟾岩遺址的年代均在距今12000年以前。研究人員在這些遺址中分別發現了栽培稻的植硅體、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據此,可以把中國古代栽培作物及製作陶器起源的時間追溯到距今約12000年以前。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遺址里發現的動物種屬都屬於野生動物,現在還沒有任何依據可以證明當時已經存在家養動物。依據我們的研究,中國的家養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10000年左右,較栽培作物及製作陶器起源的時間晚了將近2000年左右,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特點。這裡按照時間順序,分別介紹狗、豬、羊、牛、馬、雞等主要家養動物出現的狀況。狗按照目前為止所知的材料,中國最早出現的家養動物是狗。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河北省徐水縣南庄頭遺址出土了一塊狗的左下頜骨,它的下頜緣有明顯的弧度,與狼的下頜緣呈筆直的狀況不同;齒列長度為79.40毫米,這個尺寸比狼要小;其牙齒的排列也比較緊密,與狼的牙齒排列比較稀鬆區別明顯;其下頜骨上的各個測量點的尺寸都比狼要小。依據這些判斷,可以肯定南庄頭遺址出土的這塊下頜骨屬於狗。在距今大約9000年前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中,有11條狗被分別埋葬在居住地和墓地里,這是當時人對狗的一種有意識的處理,顯示出當時的人和狗有一種特殊的關係。賈湖遺址的狗的下頜骨齒列及各個測量點均小於南庄頭遺址的狗。可見在人的飼養過程中,狗的齒列長度隨著年代的推移逐步變短。由於南庄頭遺址出土的狗的齒列與狼的相比已經明顯縮短了,所以我認為中國家養狗的歷史不會停留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南庄頭遺址這個時間段里,還可能向前追溯。對照現在狗的用途,再結合考古遺址中出土的狗的狀況,推測當時人類飼養狗的目的,可能主要是為了狩獵、看守家園、作為隨葬動物或寵物。這裡要強調的是狗的家畜化可以導致人類狩獵的策略、戰術或技術發生一些變化。這種飼養行為並未給人類提供多少穩定的肉食來源,也沒有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狗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幫助人類積累了把野生動物馴化為家養動物的經驗,奠定了人類後來馴化多種家養動物的基礎。從這點看,狗的出現,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意義重大。豬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家豬出自距今大約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通過對賈湖遺址出土的豬骨進行研究,依據豬下頜骨上存在齒槽尺寸變小引起的齒列扭曲現象;牙齒的幾何形態測量結果與家豬相近;豬群的年齡集中在特定的年齡段,不同於野豬種群的年齡結構模式;豬的個體數在全部哺乳動物中佔據較高的比例,遠遠大於自然狀態下野豬種群在全部哺乳動物中的比例;在墓葬中隨葬豬下頜,開啟後來數千年在眾多遺址中發現隨葬豬下頜的先河;DNA的研究結果證明其屬於家豬的譜系;碳氮穩定同位素的分析結果證明這些豬的食譜與人工餵養有關等一系列判斷結果,證明距今大約9000年左右的賈湖遺址已經存在家豬。

野豬和家豬的頭骨比較家豬的出現意義重大。數千年來,還沒有一種家養動物像家豬一樣,既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肉食資源,同時,在精神領域裡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歷史時期,家豬的飼養技術還擴散到整個東亞地區,在促進這個地區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綿羊綿羊可能由已經滅絕的赤羊馴化而成。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綿羊出現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肅和青海一帶。在距今5600年至5000年前的甘肅省天水市師趙村遺址的5號墓和青海省民和縣核桃庄馬家窯文化墓葬中突然發現隨葬的綿羊骨骼;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多個遺址中,都發現綿羊的骨骼,其數量隨著年代的更新逐漸增多;在有的遺址中還發現有灼痕的綿羊肩胛骨,顯示其與占卜有關;全部綿羊骨骼的測量數據跟商周時期可以肯定是家養綿羊的測量數據十分接近;DNA的研究結果證實具有這些基因特徵的綿羊最早起源於西亞地區;食譜研究發現綿羊的食物中包含有人工餵養的小米秸稈等飼料;依據綿羊的突然出現及DNA的證據,當時很可能是通過文化交流,從中國境外將已經被馴化的綿羊傳入中國。家養綿羊及後來出現的山羊都可以給人類提供肉食及奶製品,羊在古代的祭祀活動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羊毛還可以為人類的衣著提供原材料,提高人類抵禦風寒的能力,獲取羊毛和編織毛織品還帶動了手工業中專門領域的發展。黃牛現代的家養黃牛均起源於距今10000年左右的西亞地區的野牛,其被馴化後逐漸向東西兩個方向擴散。中國古代的黃牛是距今5000年左右從中亞地區傳入的。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發現的黃牛位於5000多年前的甘肅地區;多個遺址中出土的黃牛數量從早到晚大致都有一個逐漸增多的過程;對黃牛骨骼的測量結果證實其與商周時期的可以明確肯定是家養黃牛的數據十分接近;距今4500年以來,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多個遺址中都發現了埋葬黃牛的現象,比如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河南省柘城縣山台寺遺址中,發現有9頭黃牛集中在一起埋葬,擺放得比較規整;DNA的測量結果證明其與起源於西亞地區的黃牛屬於同樣的譜系;食譜研究證實其食用的是人工餵養的小米的秸稈等。

河南省柘城縣山台寺遺址出土的黃牛骨架家牛的出現,除了使人類獲取肉食資源的來源多樣化,在精神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之外,其最大的用途是用牛犁地。牛耕極大地提高了古代農業勞動的生產率,這個新的生產力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古代農業經濟的發展,可稱之為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馬家馬是由中亞地區的野馬馴化而成,時間大約在距今5500年左右。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家馬發現在距今4000年至3600年左右的甘肅地區,多處遺址突然發現馬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家馬突然出現於屬於商代晚期的距今約3300年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那裡發現多座車馬坑,一般都是1車2馬,在殷墟遺址的西北岡還發掘和鑽探了100多個馬坑,每個坑中馬的數量少則1匹,多則37匹,這些馬很可能和祭祀有關。由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在距今約3300年以前幾乎沒有發現馬骨,而在距今約3300年以後發現多處遺址都存在車馬坑和被埋葬的馬,我認為甘青地區可能是馬傳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通道之一。由於甘青地區家馬出現的時間與世界上最早的家馬相比要相差數千年,中國的家馬或飼養家馬的技術是由中國境外傳入的可能性相當大。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出土的馬骨架除了形態學的觀察和測量、數量比例統計、考古學文化現象觀察、DNA分析和碳氮穩定同位素的分析結果均提供了家馬的證據之外,特別有學術價值的證據是甲骨文提到「王畜馬於茲牢」,即王在「茲牢」這個地方養馬。相比之下,甲骨文中沒有一條記載講到「王畜狗」、「王畜豬」、「王畜羊」、「王畜牛」、「王畜雞」,只有「王畜馬於茲牢」這條記載,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強調馬這種動物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家馬的出現,在提供肉食資源及精神領域中具有特定的作用,但它更主要的作用是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運輸能力,尤其是作為戰馬,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用途,促進了人類的遷徙、民族的融合、語言和文化的傳播以及整個社會的進步。雞家雞起源於棲息於西南亞地區的原雞。現在可以證明中國最早的家雞發現於距今約3300年的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現在只有兩條證據,一是骨骼形態的觀察結果,二是甲骨文中已經把「雞」和「雉」這兩個字分開了。鑒於考古遺址中發現的雞骨始終不多,養雞僅僅是為了食肉的解釋似乎不夠全面。雞能生蛋,獲取雞蛋也許是養雞的另一個原因。在《詩經》中記載養雞與打鳴相關,這可能也是當時養雞的原因之一。概括起來說,按照迄今為止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結果,中國六種主要家養動物開始出現的時間、地點和種類如下:距今約10000年左右,在河北省的南部出現狗;距今約90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南部出現豬;約為距今5600—5000年,在甘青地區出現綿羊;距今約5000年左右,在黃河上游地區出現黃牛;距今4000—3600年左右,在甘肅省的東部出現馬;距今約3300年左右,在河南省的東部出現雞。這些家養動物分別起源或出現於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但基本上都位於中國的北方地區。儘管隨著今後考古發掘的進展及研究方法的進一步科學化,上述關於六種主要家養動物起源及出現的觀點可能還會得到修改和完善。但是有一點認識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即中國古代家養動物的出現過程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國古代居民在與一些野生動物長期相處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逐步控制它們,將其馴化成家畜,這可以狗和豬為代表。另一種是古代居民通過文化交流,直接從其他地區把已經成為家畜的動物引進來,這可以綿羊、黃牛和馬為代表。這個模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形成過程。(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圖片均為作者提供。本文節選自《動物考古學揭秘動物與人同行的歷史》,《文匯學人》2015年12月04日刊,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推薦閱讀:

男人是種什麼動物
每一秒鐘,就有上萬動物因為人類的虐待死去
最擅長攀爬的動物不是猴子
誰幫忙答一下蟑螂會滅絕嗎?的個人背景?
動物篇(24)·節肢動物門·雙翅目(下)

TAG:中國 | 動物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