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將英雄夢【歷史 人物】

江湖閑樂生這個網友羅列了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到近代的300多元武將,為每一個武將做列傳(2萬字)號稱要8年完成,本人酷好歷史,當然也包括戰爭史,打算一個個來簡單評點這些被列舉的武將,查詢羅列他們的主要事迹。看看他們到底有沒有資格擁有名將之名.

1. 先軫,即原軫(?—前627年),春秋時晉國卿大夫。晉文公的「謀元帥」,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謀略出眾,無人可及。展現出了非常可怕的戰略頭腦。在晉文公和楚成王的爭霸背景下,晉楚爆發了城濮之戰,先軫最早展示了圍魏救趙,避重就輕的戰略思想。基本達到了以攻佔楚國的盟國曹,衛,而救盟國宋的意圖。而且利用高超的外交謀略,先後使得大國齊,秦與楚國交惡。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外交攻勢配合軍事行動在城濮之戰前就孤立了楚國,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最終在著名的城濮之戰中,處處使用誘敵驕兵之計,一舉擊潰了強橫無比的楚國主力,令楚國統帥子玉自殺,開始了晉文公的中原霸業。在這場戰爭中,先軫的謀略突出表現了把戰略先與戰術,政治目標先於戰爭的理念。如此先進的戰爭理念在2700多年前就有人能明確的加以實施,不能不說先軫的天才。

(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趁文公新逝,派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發兵偷越晉境襲擊鄭國。先軫力主痛擊秦軍主力。於四月十三日,乘秦軍襲鄭歸途中不備,率軍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隘道設伏,全殲秦軍。是為崤之伏擊戰。崤之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繼續了晉國中原獨霸的局面,但此戰破壞了秦晉聯盟,在戰略上一直為人所議,是否得不償失。

之後,襄公釋放秦國三將的舉動讓先軫因怒失禮,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出言侮辱了太后和晉襄公。聰明的而又熱血的先軫,非常後悔,竟然在之後同一年征討狄人的戰爭中,免胄而沖入狄人陣中,結果身亡。這種在戰場上自殺已示忠節的贖罪行為實在難能可貴,古今罕有,讓人想到2600年後抗日戰爭中以死明志的張自忠將軍。忠義之軍魂,古今皆然,令人感嘆。

2. 伍子胥,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以傳奇般的國讎家恨成為春秋吳越這段歷史的第一弄潮兒。最為楚國的的貴族,侍奉楚成王和太子建,卻遭到標準的中國式奸臣費無極的挑唆誣陷,被楚成王殺了父親和兄長,被一路追殺逃到吳國,昭關之下一夜白髮,隨後背負著家族冤孽跌落到人生谷底的伍子胥,開始走上了奇蹟般的復仇之路,幫助吳公子姬光奪取王位。後來又同孫武一道,率兵攻取強楚,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屍,留下鞭屍三百的典故,以報仇恨。大仇得報的伍子胥轉眼之間就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頂峰,用自己的謀略和治國的能力創造了春秋時代最神奇的絕地反擊的案例。此時的他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之後吳王闔閭死前托伍氏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輔助新王夫差的伍子胥幫助吳國輕取越國,爭霸中原,伍子胥時期的吳國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從一個被滅族追殺的落魄者到春秋五霸之一的締造者,伍子胥讓世人第一次明白,人生難測,大起大落,太刺激了!人生的成功也許不在於現在的處境有多麼不利,只在於你的決心和才幹。然而這個風雲兒電影劇情般的詭異人生還沒到頭,伍子胥的人生又因為另一個小人伯嚭和剛愎自用的吳王夫差而再次回到了低谷,被逼自殺的伍子胥在最後的時刻還戲劇性的來了一句:「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9年後,神奇的伍子胥的臨終預言分毫不差的上演了。伍子胥這個天才終於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一直認為伍子胥不能算是一個典型意義上的名將,他是一個全才,一個謀略家,就是那種做什麼都能做好的天才人物。他逃跑就能逃出楚國的天羅地網,他謀位就能幫助吳公子姬光奪取王位,他治國就能讓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建軍就能打敗最矯勇善戰的楚國,以一己之力決定吳國的興衰,甚至改變了春秋時期的格局,此等可以改變歷史的人,實在不能把他局限在一個名將的小範疇里。

關於伍子胥的軍功,很難定斷,因為他是拜兵聖孫武為指揮者來指導滅楚戰爭的。我們最後來回顧下這個經典的滅楚戰爭的經過: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係,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準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荊州荊州城北三十公里紀南城),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

擊破楚國的軍事行動,似乎成為了之後數千年年間,擊敗強大對手的一個好戰略。無數名將將這一戰略反覆的演示出來。伍子胥是個善於用人,能夠審時度勢的戰略家,但是天才的毛病在他身上也是暴露無遺,剛直不變通,過於感性,過於自負,使他攻敗了楚國,卻無法得到楚國的人心。壯大了吳國,確最後為新君所弒。他親手締造了傳奇,但又非常輕易的毀掉了這個傳奇。伍子胥似乎什麼都得到了,可是最終似乎又什麼都失去了。有歷史局限性的戰略家可能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3. 吳起,公元前440年到公元前381年,戰國時期第一個不敗的名將,一生作戰,幾無敗績。功名之心極盛,年輕時,為了取信魯國國君,毅然殺掉自己齊國妻子(天才總是如此的自我,甚至到了殘忍無道的地步),執掌魯國帥印,一戰就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用的還是示弱的心理戰,驕其志,懈其備,然後突然襲擊)之後去魏國,長期擔任西河(今陝西合陽一帶)的守護。對秦作戰,在這個時期,吳起將治軍的水平發展到了戰國時期的最高水準。加強軍隊訓練的同時,大幅度提高軍人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免除軍人的徭賦和田宅租稅),愛兵如子,提高軍隊的幸福感,使得軍隊士兵無不願意為國家付出,對待戰爭無不願意建功立業。吳起率領魏國史上最強大的部隊「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公元前389年,在著名的陰晉之戰中,以5萬魏軍橫掃秦軍50萬,震動天下,創造了魏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之後吳起受到魏國相公叔的排擠,吳起出走楚國,當時的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為「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於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吳起的到來以及之後的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吳起在其晚年更是展現除了自己等同於治軍的治國能力。吳起嚴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廢除了較疏遠的公族,把節省下的錢糧用以供養戰士。大幅度的加強楚軍的戰鬥力,破除縱橫捭闔的遊說。向南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楚國又開始走上了強國的道路。但是不久隨著楚悼王的逝世,吳起被反撲變法的貴族所殺。楚國也失去了通向強國之路的機會。吳起可以說是戰國初期最具有謀略眼光的謀略家,他的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齊名,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時代,戰爭的本質,原因和作用。詮釋了人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確定了政治優先於戰爭的基本論點。並且通過對戰爭的理解提出了許多配合戰爭的治國理念。闡述了產生一隻無敵之師的國家環境是最重要的。吳起可謂是擁有20世紀戰爭理念的古代戰爭奇才。超越時代的軍事謀略家,可以這麼來形容吳起。

4. 孫臏,這又是一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家喻戶曉的人物,標準的小說人物情節。一幕英雄落難,而又奮起複仇,成就傳奇的故事,他與伍子胥可謂是戰國2大最具有傳奇色彩的謀略家。伍子胥更多的是戰略方面的謀略,而孫臏是最早將孫子兵法的理念應用於實戰,而且加以完美演繹的戰術家。根據對先秦文獻的反覆研究,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很多文獻中的孫子指的就是孫臏而不是他那傳奇的先祖孫武。可以認為孫臏跟吳起兩人是整個戰國時期最耀眼的2個戰爭理論家。他們對於古代戰爭方方面面的理解和分析,幾乎完全涵蓋了古代戰爭的所有重要元素,給予後代的幾乎所有的名將一個難以超越的指示燈。孫吳兵法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戰爭藝術的集大成者。我們先祖驚人的才華令人震驚。

簡單介紹下孫臏事迹,(相信大家都知道,影視劇都拍爛了)孫臏是軍事家孫武后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深諳《孫子兵法》。

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取代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就是挖掉膝蓋骨,使雙腿殘廢)。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通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為軍師。開始對抗強大的魏國。接下來就是入了中學課本的經典情節:桂陵之戰,圍魏救趙,大敗魏軍。馬陵之戰,因勢利導,添兵減灶,計殺龐涓,俘虜魏太子申,徹底擊敗了魏軍。孫臏從此名滿天下,此兩戰為古代戰爭藝術的傑作。兵法,詭道也,最完美的演繹。

介紹孫臏的一些經典戰爭理論:

1.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一定要合於"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孫臏明確地說明了,戰爭不是什麼別的,而是先王傳布"道",即政治的工具。)

2.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

3.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

(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

4.孫臏指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戰》篇中說:"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5.他提倡堅持積極進攻的戰略原則,在《威王問》中說:"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張打擊敵人沒有設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處。

以上的軍事經典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關於他對於陣法和練兵的創新和貢獻,我們這裡就不長篇累牘了,孫臏真乃神人也!

5. 趙武靈王,趙雍,戰國時期趙國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努力開創了戰國後期「軍事趙國」的強悍的時代。一開始我看到這個人選覺得挺扯的,因為趙武靈王是國君啊,怎麼能放到名將名單中呢?不過仔細研究其生平,不能不說,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參加軍事行動最多同時也是最成功的君主,他甚至為了更好的投入自己的戰爭事業,將王位都預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太上皇」二元君主的例子。戰爭幾乎就是趙武靈王一生的事業。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傳奇的君主征戰的一生。

1.五國會葬。(其實就是5國聯軍要滅趙之戰)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這個勇猛雄略的國君生前連續發動合縱攻勢,壓制魏國,使魏國這個老牌的中原霸主的百年霸業再次受到嚴重削弱,此刻,趙國已經成為北方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就在趙國涿鹿中原的腳步剛剛開始的關鍵時刻,趙肅侯的去世無遺給趙國的前途蒙上一個巨大的陰影。魏惠王立即聯合楚、秦、燕、齊四國以會葬為名,各派精兵,趁趙國新君年幼之際,俟機圖趙。15歲即位的趙武靈王一上台就面臨這個要亡國的險境。趙武靈王在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決定採取針鋒相對、魚死網破的強硬應對措施,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趙武靈王先發布了軍隊動員令,使所有的趙軍都進入一級戒備的狀態。接著緊急與韓,宋(韓宋兩國也是考慮唇亡齒寒的形勢)兩國結盟,將秦、魏、楚、齊四個國家置於兩面受敵或者三面受敵的被動局面。然後又重賄越王無疆,使之攻楚,使之無暇北顧。最後又賂樓煩王(一個趙國邊境的游牧名族)擊燕和中山國,使之無力乘火打劫。在去掉了燕、楚兩個強敵後,魏、秦、齊集團對趙、韓、宋集團就沒有什麼優勢了。五國使者入趙後,見趙國精銳雲集邯鄲,戰爭一觸即發,不敢有任何的差錯,在與趙武靈王厚葬趙肅侯後,便匆匆離去。魏惠王發起的五國圖趙的陰謀被趙武靈王挫敗了。

2.攻略中山的開始。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趙國向中山國壓迫,在靠近中山邊境的鄗(今河北柏鄉北)築城。之後中山國的攻略戰就成為趙武靈王最重要的核心軍事行動之一,這樣就可以完成統一趙國全境的重要任務。

3.先北後南的新戰略。趙武靈王看到中原各國的爭霸戰爭處於糾纏狀態,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於是,趙武靈王改變了趙肅侯逐鹿中原的南向戰略,把趙國的戰略調整為北向進軍胡地。

4.擁立燕昭王。趙武靈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趙國的鄰國燕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 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燕相子之,遭到太子平聯合齊國的反擊。趙武靈王看準時機決心插手燕國內政,派樂池入韓迎立燕國質於韓的公子職,趙武靈王以平叛驅齊為號召,派樂池奉公子職引軍入燕,與太子平和匡章的齊軍交戰。燕國的百姓不堪齊軍的擄掠,對太子平的引狼入室也很不滿,對公子職非常擁護。同時,趙武靈王對公子職和易王后假稱齊軍強硬,趙軍很難戰勝齊軍,請公子職向外公秦惠王求救。(這是趙武靈王為了保存自身的實力,假借秦國的軍力)在趙武靈王十四年(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派出大軍,兵分兩路攻齊救燕,齊軍很快就被擊敗了。此後,燕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趙國和秦國的穩固盟友。趙武靈王十五年,公子職正式登上王位。

5.大朝信宮,壓制強秦的開始,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春三月,改革初步成功,趙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的強國之一,於是趙武靈王在信都的信宮(邢台)大會天下諸侯。就是召集諸侯定期過來開會,諸侯莫敢不從。「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這是趙國崛起的標誌性事件。同年,秦武王在周舉鼎絕臏而死。秦武王無子。秦武王的生身母親惠文後要立秦武王的同母弟公子壯,秦武王的庶母宣太后要立秦武王的異母弟公子市,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趙武靈王對秦國的局勢密切關注,俟機插手秦國內政。

6.胡服騎射的實現。壓制中山和秦。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完成了對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這個時期已經基本初步實現了胡服騎射的構想)向高效的軍政府體制更邁近了一步,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趙國邁向了武力的全盛時期。趙武靈王再次進攻中山。趙軍所向披靡,一直攻到了中山國都城靈壽(今河北平山)。徹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徑。同一年,趙武靈王趁秦國內戰正酣,西渡黃河,攻取了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陝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林胡(趙國邊境另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在與趙軍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林胡王被迫向趙武靈王獻出大量的良種馬,才得以求和。

7.擁立秦昭王。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趙國大舉進攻中山,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合攻中山國的都城靈壽。(此時的困擾了趙國許多年的中山國已經在趙武靈王的攻略下,名存實亡了)這個時候,樓緩派人來報,秦國的內亂以宣太后的勝利而結束。趙武靈王決定暫停對中山的進攻,先解決秦國的立新王問題。趙武靈王準備迎立宣太后的長子,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新秦王。同時,趙武靈王命令趙固入燕迎立公子稷。宣太后在趙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只能默許了趙武靈王的擁立。公子稷就是秦昭王。

8.胡服騎射的完成。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將貴族私藏的、不在國家戶籍的奴隸遷往九原和原陽的騎邑,為在那裡訓練的騎兵服務。趙武靈王下令,對國內尚不聽從國家號召胡服的,採取強制措施。

9.完成對林胡和樓煩的攻略。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繼續攻擊中山國,奪取了中山與代郡和燕國交接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趙國境內,對中山進行了嚴密的封鎖。林胡與樓煩想與中山夾擊趙國的代郡,遭到了趙武靈王的痛擊。趙武靈王奪取了林胡和樓煩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雁門郡(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寧武以北至內蒙古間地區)和雲中郡(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南,長城以北之間),迫使林胡和樓煩大幅度地向北遷移。趙武靈王派人修建了兩道長城,以阻止林胡和樓煩的南下。

10.主動退位,準備攻略秦國。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國於王子何,任肥義為相,兼任趙王何的傅。趙武靈王自號主父,專心趙國的軍事建設和對外戰爭,國內政治、經濟事務則全部交由趙何負責,趙何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趙惠文王。此時趙國已經佔有了秦國北邊的榆中、雲中地區,北部邊境正是秦國國防上的軟肋,趙武靈王打算從此進攻秦國。

11.完成中山國的攻略,此刻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國王投降,中山國滅。趙武靈王將中山國國王遷往膚施(今陝西榆林)。部眾脫離殆盡的樓煩王不甘從此失去權勢,於是,與相距不遠的膚施中山王聯絡。不久,中山國國王與樓煩王謀反,為趙武靈王攻殺。

到了最後攻滅中山國的時候,一個民族分裂,國土分崩離析,強敵環視的趙國已經在趙武靈王不停的對外攻略和對內改革下,成為一個統一完整富強的戰國第一軍事強國和政治強國。如果趙武靈王沒有之後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出爾反爾,昏招迭出,那麼攻略強秦恐怕不是夢想,那麼整個戰國史都會發生巨變,趙國統一天下的劇本也可能會上演,可惜歷史不能假設,一代軍事帝王趙武靈王還是死於之後人倫喪盡的沙丘之變中。多少名臣良將死於內訌的屠刀,即使是一代雄主也不能倖免。

6. 「人屠」白起,戰國四名將之首,秦國乃至整個戰國時期戰績最盛的超級名將。(他的戰績若是以殺傷士卒的數量來衡量的話,恐怕是中國歷代第一!)一般來說,名將基本分為2種類型,一類是理論戰略型,應該稱為軍事家。例如孫武,吳起,孫臏,戚繼光首先是理論大師,又有相當的實踐能力。這種人才曠古少見,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間。他們的特點就是戰略先與戰術,不輕易開戰,戰則必勝,攻則比克。還有一類就是實踐戰術型,應該稱為偉大的統帥。大部分的名將應該都是這個類型。我不需要知道戰爭為何開始,為何結束,我只需要知道怎樣在戰場上贏的戰爭,怎樣隨機應變,應勢利導來取得戰場的優勢。怎樣化優勢為勝勢。這種類型的名將中,有誰能比的過白起的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戰神白起的驚人戰績:

1.伊闕之戰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次年,韓,魏以韓將公孫喜為主將,組成24萬聯軍,討伐白起的秦軍。雙方在伊闕對峙,白起的兵力不到聯軍的一半,但是他非常敏銳的捕捉到聯軍各自保存實力,推委不前的情況。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中的主力韓軍,將秦軍主力繞道聯軍後方,在伊闕山的狹窄地域決戰,突然猛攻準備不足的魏軍,魏軍潰敗。得知側翼魏軍被瞬間擊潰的韓軍主力,軍心動搖,主將無法控制。在沒有布置好陣型的情況下,被秦軍擊潰,全線崩潰的聯軍幾乎全軍覆沒。秦軍殺魏主將犀武,俘虜韓主帥公孫喜,攻佔伊闕等5城。此戰魏,韓精銳盡失,再也無力抵抗秦軍的之後的攻略。

2. 魏國攻略戰 秦昭王十五年,白起從國慰升到大良造,領兵攻略魏國,連下魏國六十一城。

3. 攻略趙國,蜀地 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大敗趙軍,斬首二萬,取代光狼城(山西高平市西)。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攻略了楚國黔中,楚國獻漢北及上庸地。

4. 滅楚鄢郢之戰 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揭開了攻略楚國的大幕,白起率領秦軍主力,深入楚國腹地,進行攻略楚國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為楚國當時的別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為楚國當時的都城)的大規模作戰,史稱鄢郢之戰。楚懷王以後,楚秦交戰,楚軍負多勝少,所以白起決定集中精銳長驅入楚,直搗腹心,給楚以一次毀滅性打擊。秦軍主力順江而下,一路突破至鄢,之後築壩攔水,水淹鄢城,城中軍民幾十萬幾乎死傷殆盡(秦軍作戰一直凶暴殘忍,對平民好不手下留情,鄢城之戰可見一斑。之後秦軍繼續一路順江東下,楚軍全線崩潰,楚頃襄王匆匆東逃,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秦軍攻佔郢都,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楚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然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國力已經大幅度下降,再已不能同秦抗衡。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只有等待被滅亡的最後時刻。此役,秦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略主動。孤軍客戰楚境,期於死地求生,集中使用兵力,務在速決,擊楚要害,終收破楚之效。攻鄢郢之戰,顯示出白起非凡的膽略和精明的作戰指導。

5. 華陽之戰 秦昭王三十四年,趙魏組成聯軍攻擊韓國的華陽城(今河南新鄭北),白起率秦軍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趁著趙、魏兩國聯軍毫無準備的時機發動進攻,大敗趙、魏聯軍,擄獲魏國三員大將大將,斬首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俘虜溺斃趙軍二萬人。(秦軍不留活口,專殺俘虜的兇惡表現,在白起領軍時猶盛)。

6. 韓國攻略戰 秦昭王四十三年,秦國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以韓魏趙為首要打擊目標。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秦軍攻韓的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郡被隔絕而投趙。(此刻韓國已經是名存實亡毫無抵抗力了)趙接納了上黨,於是拉開了戰國末期,秦,趙兩大軍事集團的最後決戰的序幕。這場曠世決戰也是白起作為戰神最後的表演舞台。

7. 長平之戰 (又是入了高中教材的經典戰役,其規模之大,影響力之巨,白起用兵之精妙都是空前的)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王派左庶長王齕攻韓,奪取上黨,趙國派百戰名將廉頗率領二十多萬趙軍精銳來救,兩軍於長平附近開始了長達二年的拉鋸攻防戰。期間雙方都不願意做絲毫讓步,雙雙增兵,長平之戰的規模達到百萬之眾。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趙王為此屢次責備廉頗。雙方君主都對戰爭的進程不滿,於是開始走馬換將,趙國換上的是熟讀兵法,血氣方剛,但是沒有經驗的趙括。秦王換上的是戰國史上的第一名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白起。趙括上任,鋒芒畢露,改變軍隊部署,決定以攻擊對攻擊,與秦軍決戰。秦王為了驕趙兵,嚴密封鎖了白起赴任的消息。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到了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終於崩潰。四十幾萬趙軍士兵投降白起。至此戰國史上乃至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兵團決戰結束了,白起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號稱最大一次的大兵團分割包圍作戰。而且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秦軍雖然也付出了傷亡近半的巨大代價,但是畢竟唯一能與秦國軍隊一較高下的趙國大軍這次是全軍覆沒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進程大大的加快了。白起的軍事生涯達到了頂峰,其戰無不勝的功績無人可望其項背。

整個戰國末期,據初步統計,白起消滅的六國軍隊數量是165萬!成為毫無爭議的史上第一,個人覺得也可能是世界歷史第一人。這個天文數字意味著什麼?舉2個例子你就知道:中國抗日戰爭從1931年到1945年,歷時14年的空前戰爭中,國軍陣亡了380萬人左右,那用的可是機槍,大炮!日本戰國中期,豐臣秀吉形式上統一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前,進行的全國大閱兵中,全日本軍隊的數量是26萬多。白起一個人的征戰就消滅了相當於1700年後,6個日本國的總軍力。「人屠」的恐怖戰績實在是讓人無語。

白起最終被秦昭王削奪所有爵位然後賜死,其根本原因無非還是那個無數天才的老問題,持才傲物,固執不羈,令主上不開心也不放心。(跟南宋最偉大的名將岳飛幾乎是如出一轍的脾氣和思維),當然白起弒殺俘虜的惡行,是他無敵的軍事行動中的一個污點,我實在無法理解難道一個天才就想不出更好的解決俘虜的方式嗎?非要用如此殘忍惡劣的極端方式。坑殺趙軍40萬也可以被認為是軍事史上最大的惡行。也許天才一直就是如此矛盾,讓人又敬又恨。

7. 信陵君 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補充說明一下,戰國四公子為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和趙國平原君。這4位都是王族的直系貴族,在帝國時代應該被稱為親王的男人。他們都參與政事,而且產生過超過自家國君的影響力,其中猶以信陵君為翹楚。小時候看《上下五千年》記得書中一直都是以齊國孟嘗君為首的,現在這一情況被反正了。魏國信陵君已其出類拔萃的政治天賦,統帥氣質和人格魅力,成為了影響戰國歷史進程的大人物。

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戰國歷史進程的最大決戰,長平之戰終於分出了勝負。在戰神白起的巔峰表現下,趙軍全線奔潰,全軍覆沒。(被俘的趙軍被全部屠殺,趙軍多年積蓄的精銳戰力毀於一旦),之後秦軍一馬平川,很快於公元前258年攻到了趙國都城邯鄲城下,趙國危如累卵,轉瞬之間,唯一能夠跟秦國一較高下的軍事強國趙國就到了被滅亡的邊緣。值此唇亡齒寒之際,在此之前被秦軍攻略的奄奄一息的魏國,韓國,楚國(這三個國家被秦國攻略的具體情況在白起一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卻基本上是風聲鶴唳,連組成聯軍救趙的勇氣都喪失了。魏王雖然派遣大將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是在對秦軍的恐懼支配下卻是鄴築壁壘,名為救趙,實為觀望。趙國平原君急的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多次寫信給老婆的弟弟信陵君,請他拔刀相助,信陵君能不知道趙國滅亡的可怕後果嗎?但是魏王不是他呀!你縱有千般雄才大略,你沒有施展的舞台,也是枉然啊!信陵君又不能強行製造這個舞台,國君是你兄弟,你難道要做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事嘛?唉,自古英雄多哀嘆,身不由己是枉然。信陵君想盡一切辦法勸說,魏王就是不聽,鐵了心的坐以待斃。最後信陵君決定帶一百多輛車騎親衛隊去趙,跟秦軍決一死戰。真是雖無成功之把握,卻有成仁之決心啊。信陵君大義凌然的氣概和膽識確實是令人感佩。路上碰到老臣侯生,得其指點,竊取了趙國的虎符,殺了晉鄙,奪取了趙國軍隊的指揮權。信陵君下令軍中:「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於是得選精兵八萬人。(這個給各家留繼承人的做法,實在是上上之策,大大增加了兵士死戰的決心。為後來諸多名將所採用)。之後八萬魏國精銳跟趙軍在邯鄲城下裡應外合,大敗秦軍,在趙國生死存亡之時,力挽狂瀾,改變了秦滅六國的進程。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行為,其實質是與其哥哥魏王分庭抗禮,奪權的政治軍事行動。其結果是挽救了中原六國的命運,獲得了舉世無雙的盛名,所以他也就無法回魏國了。你想他哥哥能容許一個名望,能力遠超自己,而且能隨時取而代之的弟弟回來嗎?(信陵君一生也沒有做忤逆魏王的行動,不得不說是道德的強力約束,要是換成後代亂世,如此情況早就取而代之好多回了)不過歷史就是如此諷刺,信陵君還真的在10年後回歸魏國,原因當然是魏國在秦國的不斷打擊下撐不住了,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於是信陵君決定再度出山,挽救魏國的危亡,其實這確實是信陵君歸魏的最好時機,你想魏王再猜疑,他也知道國之不存,君將何處?的道理。公元前247年(魏安釐王三十年)信陵君以魏國上將軍的名義派使者向各國求援。各國聞公子為將,紛紛派兵救魏。公子率燕、趙、韓、楚、魏五國聯軍西向攻秦。信陵君多次親冒矢石,率先衝鋒,五國聯軍士氣高漲,前赴後繼,秦軍節節敗退,蒙驁一路敗退回函谷關。死守不出,關東失地盡皆被魏國收復。

此次合縱攻秦,秦國受到沉重打擊,秦昭王以來秦軍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打破,大大減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歷史前進的腳步再次被一人之力所改變,縱觀這個戰國時代,像信陵君這樣能令天下一呼百應,兩次挽狂瀾於即倒的大人物實在是絕無僅有。雖然最後信陵君還是被魏王束之高閣(這是必然的,跟後世那些弒父殺兄的帝王比起來,魏王已算是厚道了,像信陵君這樣功高蓋主到極點的人,不知被害多少回了),失意而終。但是終信陵君一生都沒有任何諸侯改犯魏國,公子畢竟保護了自己的祖國,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

李白:「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救趙復存魏,英威天下聞。」

徐世昌:「六國君王不足乎一救弱趙,隻身公子能有以二退強秦。」

8. 李牧[/color],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李牧的軍事生涯主要可以分為2個階段,長平之戰前,李牧一直是趙國北方邊境的守護神。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幅度下降,南方強秦的威脅日益突出,而北方匈奴的威脅卻基本已被李牧消除,所以李牧被召回到了邯鄲政治中心,頂替了出走的廉頗,開始統帥趙軍主力對抗秦國的入侵。

李牧優秀的戰術修養和名將風采在平定匈奴的襲擾的戰役中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以匈奴為代表的古代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的戰爭如何取勝,一直都是歷代漢族軍隊的超級難題。不過早在2200多年前的名將李牧就給出了幾乎完美的答卷。戰略方面,以守為攻,瓦解匈奴的戰略意圖,簡單說就是不野戰,據險而守。把游牧騎兵的機動性和騎射優勢化為無形,暴露匈奴騎兵攻堅不利的劣勢,使匈奴意圖劫掠的戰略目標始終無法達成。同時加強練兵激勵士卒的報國殺敵之心,等到匈奴懈怠時,突然給予致命一擊,重創匈奴主力,給予沉重的教訓後,繼續守護邊境。這就是以守為主,以攻輔之的總體戰略思想。這個戰略在最大限度的打擊匈奴的同時(讓你搶不著),又降低了自己的消耗(古代戰爭,防守永遠都比進攻的消耗小的多)。應該說這個戰略是當時對付游牧民族騎兵的最佳戰略,2000年以後的明朝守護神袁崇煥再現了這一經典的戰略思想。在他面前,八旗鐵騎毫無作為,即使到了明朝滅亡的那天,號稱冷兵器時代最後的精銳,八旗勁旅也沒能踏進山海關一步。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公元前244年的春天,準備多時的李牧決定一勞永逸的給匈奴致命一擊。引誘匈奴單于王親率10萬大軍來會戰,趙軍以戰車陣配合強弓硬弩正面遲滯,挫敗匈奴騎兵衝鋒的銳氣後,以13000精銳騎兵兩翼齊飛,鉗形包圍疲敝的匈奴軍,大獲全勝,,匈奴軍幾乎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這次經典的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對騎兵軍團的包圍殲滅戰,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創造了步騎結合對抗騎兵的全新戰術。為歷代中原王朝所效仿。1600多年後,大明軍隊就是再現了這步騎結合的經典戰術,擊潰了橫行天下的蒙古鐵騎。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

公元前243年,趙王派遣李牧為主帥,北伐燕國,李牧大敗燕軍,攻佔了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脅。趙國的注意力全部轉到了對抗南面強秦的侵略中來。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派遣大將樊於期率軍伐趙,秦軍一路獲勝,平陽,武城趙軍被斬首十萬,秦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兵鋒直抵邯鄲城下,趙國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李牧被緊急從北方雁門調回,拜為大將軍,帥趙軍精銳南下勤王,全權指揮所有趙軍的行動。李牧整合完趙軍精銳以後,決定先避敵鋒芒,伺機反攻,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樊於期率秦軍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半道殲滅於運動戰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待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樊於期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型攻勢。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秦軍死傷枕籍,主將樊於期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逃奔燕國。此戰,李牧看穿秦軍圍魏救趙之計,於是將計就計,攻敵之必救,反過來製造了趙軍圍魏救趙的戰機,大敗秦軍。真是戰爭史上的千古名局。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今屬河北),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這也就是很多名將所採用的「內線作戰原則」。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在獲得北線勝利的同時旋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軍心動搖,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再敗秦軍,這一戰也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在戰場上最後一次取得的重大勝利。

趙王遷七年(前229),趙國與秦國連年戰爭,加上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開始蔓延全國。魏韓2國已經名存實亡,完全依附於秦了。秦王嬴政乘此良機,派遣名將王翦率領秦軍主力幾十萬,傾巢而出,再次直撲邯鄲而去。李牧率領趙國全軍,再次擔負起反擊秦國的重任。王翦跟李牧一樣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非常清楚,只要有李牧在,趙國就是難以被攻克的。於是報告秦王,請使反間計,除掉李牧。於是秦國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他誣陷李牧謀反。百試百靈的反間計再次成功(對於古代家族模式的王朝里,反間計絕對是36計中最毒辣最高效的計策,屢試不爽),趙王遷馬上讓2個親信去接替李牧指揮軍隊。李牧知道趙王遷中計,但是強烈的保家衛國的責任心使他做出了不聽從安排的決定。這一最後的抵抗在趙王遷這種昏君那裡自然是做實了李牧謀反的證據。馬上設置圈套捕殺了李牧。忠臣良將被昏君自毀長城的慘案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不間斷的在發生著,聞之令人落淚。李牧可謂是即伍子胥之後,又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而且更令人痛惜和悲哀。

趙國的戰神李牧就這樣悲劇性的結束了他那輝煌無比的不敗生涯,他死後3個月,趙國邯鄲就被攻破,趙國實質已經滅亡。趙國作為戰國時代唯一一個一度壓制過秦國的軍事強國,擁有戰國4大名將中的2個,卻最終落得如此下場,不能不說兩國君主的水平差距還是太大了。


推薦閱讀:

小說寫作素材:人物說話口氣語氣對白(127)
李佳航的個人資料?
晚清著名人物【一】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小說寫作素材:人物說話口氣語氣(93)

TAG:歷史 | 人物 | 名將 | 英雄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