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用親屬稱謂詞看四點現象

從常用親屬稱謂詞看四點現象 作者:余 哲

  摘 要:親屬稱謂詞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類詞,也是能深刻反映人們的思想、心理以及社會文化制度的一類詞。本文主要運用分析和舉例論證的方法,通過兩組常用 的親屬稱謂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討論其內部所蘊涵的性別差異、血統關係、宗族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訊息,給我們淺層地展示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思想和 心理,讓我們從中去窺見古代,預見未來。   關鍵詞:親屬稱謂 性別差異 血統關係 宗族關係 趨勢   親屬稱謂詞是親屬之間互相稱謂的一類詞,也是反映一個民族獨特的心理面貌和思想面貌的一類詞,它起源很早,可追溯的歷史很久遠。本文擬通過現 在社會常用的幾個男性親屬稱謂詞和女性親屬稱謂詞來分析一些現象和問題。看下面的兩組親屬稱謂詞:   爺 爸 伯 叔 哥 弟 舅 姑夫 姨夫 (男性親屬稱謂)   奶 媽 嬸 姐 妹 妗 姑 姨 (女性親屬稱謂)   一、從親屬稱謂詞的字型、偏旁看性別差異   從以上例子可看出,女性親屬稱謂詞都是左右結構的,並且偏旁都是「女」字旁,帶有明顯的性別特徵。而男性親屬稱謂詞的結構不統一,偏旁也不相 同,只有「舅」字的偏旁是「男」,有性別特徵,其他的如「爺」「爸」以「父」為偏旁就明顯地表示出是位尊的一輩。「伯」以形象字「人」的變體「亻」為偏 旁,也帶有明顯的崇敬之意,因為「人」代表頂天立地的一個人,只用於男性稱謂而不能用於女性稱謂,說明在人們的心中,男女是有性別差異的。漢民族有重男輕 女的傳統意識,單就男女親屬稱謂就可以看出。男性稱謂輩高者以「父」作偏旁,而女性稱謂不分輩高輩低都以「女」作偏旁。以「女」作偏旁就明顯地強調了女性 這一性別特徵,女性在人們心中往往是軟弱卑微的代名詞,其地位不及男性,只是男性的附屬物而已,這種不平等的地位源於造字之初的父系社會,這就意味著男性 的地位要高於女性,這種痕迹體現在男女親屬稱謂詞的偏旁不對稱上。   二、從親屬稱謂詞泛化的角度看血統關係   親屬稱謂詞泛化通俗地說就是親屬稱謂詞的廣泛化、擴大化,即原本只屬於親屬之間稱謂的詞由於社會交際的需要或處於禮貌或想達到良好的說話效果 而用到了社會交際中,也稱之為擬親屬稱謂詞。一般常用到社交場合的親屬稱謂詞都是最親的親屬稱謂詞,這樣可以顯示說話人的尊重和禮貌,並增加彼此之間的親 密感以拉近距離。把關係較近的親屬稱謂詞變為擬親屬稱謂詞如下所示:   爺 爸 伯 叔 哥 弟=>大爺 *大爸 大伯 大叔 大哥 大兄弟(擬親屬稱謂)   奶 媽 嬸 姐 妹=>奶奶 大媽 大嬸 大姐 大妹子(擬親屬稱謂)   根據上面所示可以很容易把這些擬親屬稱謂詞代入下面的句子中:   張XX,看您/你提這麼多東西,我來幫您/你拿點兒吧?   這些擬親屬稱謂詞都是我們平時常用的,這樣既顯示了說話人的修養和禮貌,又讓聽話人感覺很舒服。但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爸」這個字是怎麼 都不能泛化為擬親屬稱謂的,沒有人會用「大爸」這樣的稱呼來稱呼別人。「爺、奶、媽、叔」等等都可以泛化為社交用語,為什麼惟獨「爸」不能泛化為社交用語 呢?原因在於,在每個漢族人的心理上,血統是很重要的。血脈相連,血脈是一家人的根,子女的血統和父親是最親的,父親的血統對子女來說是唯一的、無可取代 的。在這方面母親都比不過父親的血統,所以漢民族的這種心理很不介意人們稱別人為「大爺、大媽、大哥」等,卻單單不能讓「爸」字隨便使用,這也許是親屬稱 謂詞中唯一保留的一個不被泛化的詞。   三、從親屬稱謂詞的長幼排序看宗族關係   漢民族是非常注重長幼順序的,一個人在家中的地位可以從家人對他的稱呼看出來。在古代,家中男性的長幼順序是按「伯、仲、叔、季」排列的。現 代男性的長幼順序一般是把比爸年長的稱為「伯」,比爸年幼的稱為「叔」。但我們看到「伯、叔」相對應的女性稱謂只有一個詞「嬸」。在平時生活中為了區分 「嬸」的長幼順序,只能在其前面加上「大」或「小」,要麼就加數字區分,如「二嬸」「三嬸」。為什麼「嬸」不用不同的代名詞來區分長幼順序呢?其原因就在 於漢民族非常注重宗族關係,就像漢民族記家譜也只記男性後代一樣。非常注重男性,同時又非常注重是否為直系親屬。「嬸」對他們來說,是外家族的人,雖然嫁 入了本家族但在本家人心裡,她始終是外人,和他們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只是為他們這個宗族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外人而已,說的殘酷一點,她只是他們繁衍後代 的工具而已。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對男性血親的重視對女性的不重視的思想,使得「姑、姨」的長幼排序也只能在前加上數字區分,如「二姑、三姑」或 「二姨、三姨」。   以「姑」為例說明:「姑」為父親的姐妹,和本宗族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但在本宗族眼中「姑」始終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了對本宗族人而言可有可 無,所以在本宗族人心中有個排名足已,沒必要再另造詞來區分長幼。「姨」在本宗族眼中更是外戚了,只和媽媽有血緣關係,因此也只用數字來表示其長幼順序。 由此可見,漢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宗法制度的民族,在宗法制度中,他們不僅重視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而且重視男性血親的長幼順序和是否為直系親屬。對於直系 的男性血親不僅在造詞稱謂上體現出重視,而且在其長幼順序中還用不同的稱謂詞來區分。   四、從社會發展變化看未來親屬稱謂詞的發展趨勢   從古到今親屬稱謂詞,不僅數量上有明顯的變化,而且詞義上也有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聯繫的。據了解,古時的稱謂詞算起來有將 近上千個,這麼多的親屬稱謂詞與當時的社會制度以及人們的意識形態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但隨著封建政治體制的瓦解以及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現在常用的親屬稱 謂只有四十多個(僅指普通話中),可見社會的發展變化對親屬稱謂詞的影響有多大。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親屬稱謂詞又將發生變化,主要的 變化就是親屬稱謂詞的數量還會進一步減少,並且會廣泛地運用於社會交際場合,消失的親屬稱謂詞將變成社會稱謂詞的一部分。原因在於,現在的社會,家庭中兄 弟姐妹減少,並且有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出現。隨著親屬數量的減少,一部分親屬稱謂詞必定沒有用武之地,從而慢慢地在親屬稱謂詞中消失或轉化為擬親屬稱謂 詞,甚至將變成永久性的社會稱謂詞。上面所舉例的十七個詞中,「姑夫、姨夫、妗」這些詞只能用於親屬稱謂,如果失去了親屬稱謂的作用,人們一般也不會將它 們作為社交稱謂來稱呼別人,它一旦失去親屬稱謂的作用,可能就會從生活中消失。而像「叔、伯、哥、弟」等詞即使它們失去了親屬稱謂的舞台,也會在社交中發 揮巨大的作用。像「爺、奶、爸、媽」這四個作為最常用的親屬稱謂還將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漢民族的親屬稱謂詞在詞類當中是獨具特色的,它們體現了我國古代民族的許多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繼續去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馬宏基,常慶豐.稱謂語[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林寶卿.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葉南.論漢語稱謂語的文化內涵[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6).   [4]黃俊英.稱謂詞的文化流變[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2).   (余哲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430079)   

推薦閱讀:

親戚稱謂大全2
不是任何男女都可以享用「情人」稱謂(7幅圖)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謂---閩台宗祠網
中國古代稱謂大觀
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TAG:現象 | 稱謂 | 親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