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將吳三桂塑成「民族大奸」背後

  

吳三桂

  青年時代的吳三桂,正處於明清交迭的大時代。一般的史書,包括根據「史實」改編的文學作品,都言之鑿鑿地相信如下事實:

  北京崇禎帝上吊後,吳三桂已經完全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並親自率兵馬往北京方向進發,欲「覲見新主」。中途,他聽說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掠,又聞其父吳襄被拷打拘贓,登時大怒,衝冠一怒為紅顏,帶兵掉頭撲轉山海關,首先擊敗老同事唐通,然後聯合另一個老同事高第,舉兵宣布反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事實果真如此嗎?確實不是如此簡單。

  明清史書中的吳三桂

  其實,在崇禎帝死之後的幾年間,社會上從未有過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傳聞,倒是曾經反清的夏允彝(夏完淳之父)還在《倖存錄》中為他維護過:「(吳)三桂年少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李自成)所以誘其甚至,(吳)三桂終不從。」而且,崇禎帝死後一直住在北京的士大夫,皆沒有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一說。比如著《崇禎甲申燕都紀變實錄》的錢邦芑,也講過吳三桂之父寫信招降其子被拒的情況:「賊(農民軍)挾其父手書招之,三桂得書不發,入拜謝父,咬破中指,扯裂家書,隨約王永吉借清兵十萬,以圖恢復。」

  夏允彝、錢邦芑二人,皆是生活在北京被攻陷之時的大明朝。特別是後者,又近在北京,如有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一事,他們自然會大加渲染。最詳細記載吳三桂對李自成降而復叛的,是《甲申傳信錄》,但此書成書於順治十年,原文如下:

  「三月,(明廷)廷議撤寧遠鎮,並調吳三桂剿秦寇,封三桂西平伯,上(崇禎)手敕諭之。(吳)三桂方奉詔,未及行,而闖寇已陷京師矣。闖 (賊)入,各鎮將皆降,三桂道未通,闖 (賊)令諸將各發書招三桂,又令其父(吳)襄亦書諭,使速降。三桂統眾人關,至永平西沙河驛,聞其父為賊刑掠且甚。三桂怒,遂從沙河驛縱兵大掠而東:所過靡爛。(吳三桂)頓兵山海城,益募兵議復京師。」

  即使在這部書中,作者也沒指明吳三桂是接到父親書信後前往北京投降,只講他「統眾入關」,往北京方向行動,更沒有言及他「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事情。

  順治十二年,歷史大家談遷入京修《國榷》,也沒有採納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說,反而這樣寫吳三桂:吳三桂上書其父,「父既不能為忠臣,三桂亦安能為孝子,三桂與父訣,請自今日!」義正辭言,很有鄭成功斥其父鄭芝龍之風。

  再後,自己也加入降官行列的吳偉業做《圓圓曲》,詆嘲吳三桂為女人而「衝冠一怒」,也沒說他帶兵去向李自成投降。有人可能說,詩中紀事,自然不可能太按照實際去寫。但是,吳偉業的筆記《綏寇紀略》,依舊沒有記錄吳三桂有降闖之事。

  所以,當時和稍後嚴謹的史家,如谷應泰、張岱等人,均在著作中不收吳三桂降闖之說。

  至於《流寇志》、《吳三桂紀略》等筆記小說中所載隻言片語吳三桂降闖的內容,也沒有什麼枝葉可尋,只可當做「小說家言」。

  乾隆時期修成的《明史》,是清朝官方欽定史學著作,只講吳三桂對李自成「欲降」,突出他因愛妾陳圓圓被劫所生的憤恨,並不講他投降過李自成。真正大肆宣揚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之說的,是爆發「三藩之亂」後的康熙時期。當時,為了暴露吳三桂的「大奸大惡」以顯示其發動叛亂的非正義性,康熙帝在詔旨中大罵吳三桂「委身從賊」,目的完全是政治宣傳。清方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吳三桂塑造成一個反覆無常、惟利是圖的道德小人。

  其實,只要看過多爾袞在順治元年 (1644)擊敗李自成後向小皇帝所上的報告,就可以明顯見出吳三桂根本沒向李自成降過:「李自成於三月二十二日僭稱帝,遣人招降(吳)三桂,三桂不從,隨自永平返據山海關。」

  也正是「三藩之亂」被平滅後,眾惡歸焉,加之吳三桂此人人品確實很差,三人成虎,《庭聞錄》、《圓圓傳》、《四王合傳》等筆記、小說紛紛渲染吳三桂先降李自成而後為愛妾降而復叛的事情。漸漸地,傳聞、小說,就變成了信史。

  真正的歷史情況是,吳三桂接到崇禎帝詔令後,並無故意遷延,而是立刻奉詔勤王。他之所以行動遲緩,是因為要顧及把關外人民拖家帶口一同遷入關內。這種仁義之舉,倒真正拖慢了吳三桂一軍的步伐。李自成攻下北京時,吳三桂應該已進入山海關地區,而非像許多書中所講他還在寧遠城磨蹭。僅僅休整了四天左右,吳三桂就率整軍抵達永平,然後向西前往玉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唐通從居庸關前往山海關接防,途中並未遇見吳三桂,所以不存在唐通代替李自成接受吳三桂投降之事。

  在永平、玉田的十多天時間內,吳三桂在獲悉明朝崇禎帝已亡的消息,徘徊逡巡,開始進行他自己人生中也是中國歷史關鍵時刻的重大選擇。

  從感情上講,從民族情緒上講,吳三桂投靠同為漢人的李自成,又能「父子封侯」,自然是上佳選擇。確實,明廷對吳家不薄,其父吳襄、其舅父祖大壽以及他本人,皆為明朝總兵官。從吳三桂本人來講,在此之前,他一直為明王朝血拚。先前杏山大敗,即使他提兵先遁,崇禎帝也未加以治罪,反而升他為提督。作為回報,皇太極病死後,吳三桂多次上疏,希望明朝趁滿清新舊交迭之際發動進攻。縱使日後清軍重軍攻寧遠,兵寡力弱的吳三桂仍舊為明朝誓死拼守,無任何怯戰之心。

  但是,一俟明朝社稷無主,面對改朝換代的現實,吳三桂冷靜下來思考,確實一時難以定斷。向從來與自己所轄遼東軍未有血怨的李自成大順政權投誠,自然是他的最佳選擇,何況親生父親以及重要家屬皆被扣於北京做人質。此外,他的昔日同事,文臣不說,武將如唐通、白廣恩、姜壤、黎玉田、高第等人,無不向李皇帝修表歸誠,這自然也影響到吳三桂本人的選擇。投靠大順新主,謀取高官厚祿,應該是吳三桂當時的不二之選。

  不僅時人這樣想,吳三桂本人這樣想,李自成等人也這樣想,而且大家皆是想當然:窮途末路的吳三桂,先前一直與滿清在遼東血拚多年,不久前還在寧遠城重創濟爾哈朗部清軍,他怎麼可能出關投向清軍懷抱?

  吳三桂降清

  一切的一切,皆是李自成一方以及北京明朝降官的想當然而已。對於吳三桂來說,曾經最兇惡的敵人,當然也是可能的投靠路徑之一。

  早在崇禎十五年,松錦大戰之後,明朝遼東軍將的中高級軍官不少人被俘變節降清,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當屬生前一手提拔吳三桂的恩師洪承疇和吳三桂舅父祖大壽,而後,在皇太極本人親筆寫信招降吳三桂的同時,他讓洪、祖二人以及其他一些高級降將寫信勸說吳三桂投降。但當時的吳三桂,對明朝耿耿忠心,絲毫不貳。倒是猜忌剛愎的崇禎帝對他放心不下,假裝調吳三桂之父吳襄入京為官,實際上是把吳三桂一家人弄入北京城做「人質」。北京陷落後,吳襄等吳三桂家人自然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政權在北京城的倒行逆施,以及劉宗敏奪掠其妾的肆無忌憚,使得吳三桂頭皮發炸:縱使自己前往北京歸順李自成,有可能一去無回!趁著自己手中仍舊有一支生力軍作本錢,不如拚死一搏,向清朝「借兵復仇」,或可死中求生! 就這樣,吳三桂來個忽然回擊,打跑了替李自成鎮守山海關的唐通,與明朝原山海關總兵高第一起,宣布討伐李闖,恢復大明。而後的一切,「借兵復仇」變為「藩王相報」,吳三桂終成滿清鷹犬。導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淪為民族罪人。

  山海關一失,整個局面,全然大變。

  李自成在山海關「親征」大敗後,只可用「兵敗如山倒」來形容。他率殘兵撤回後,迅速放棄了北京,攜帶大批金寶竄回陝西。吳三桂帶路,多鐸、阿濟格等清軍鐵騎一路追擊,馬不停蹄地躡尾而進,不給李自成任何喘息機會。

  五月初二日,哄傳吳三桂將軍在山海關大敗賊軍,並奪回崇禎太子。興高采烈的北京士民爭先恐後出城,大排皇帝法駕,準備迎接太子入城為君,重複大明之天。不料想,煙塵過後,馬蹄聲靜,映入北京士民眼帘的,不是明朝太子,而是風塵僕僕、身騎高頭大馬、腦後拖著大辮子的多爾袞清兵。瞠目結舌之餘,好在迎接人群中為首的前明官員腦子快,將錯就錯,把滿清王爺多爾袞迎入武英殿。

  無論如何,北京城內,又有了一位「新主」。可見,清軍入關,吳三桂是最大的「功臣」!

據《國家人文歷史》 文/赫連勃勃大王


推薦閱讀:

吳三桂:我來告訴你,什麼叫一步錯,步步錯!連當皇帝都是錯!
李自成的部隊使用大刀長矛還是火器,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被誰霸佔?
他起義反明,又投清反明,最後反清復明,比吳三桂還反覆
明末兩大漢奸同遭奪妻:范文程不如吳三桂
吳三桂非情聖 降清不關陳圓圓事(3)

TAG:民族 | 吳三桂 | 康熙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