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給「中國式送禮」打個白條(南方都市報 2006-10-31)

給「中國式送禮」打個白條
2006-10-31 09:39:53來源: 南方都市報 作者:

  

  媒體思想 之熊培雲專欄    不久前,重慶有對新人邀請了數百位親朋好友參加自己的婚禮。在婚禮結束後,新郎的父母發現了一份特別的紅包,裡面裝的不是禮金,而是一張欠條--「今日王某欠張某200元整,明年本人結婚之日該欠條將自動作廢。」根據記者調查,王某現在一個月要接到好幾份這樣的婚帖,所以就打白條了事(據10月30日《重慶商報》)。

  為送禮金打欠條,收禮時再沖賬,著實耐人尋味。這張欠條像行為藝術一樣惡搞了「中國式送禮」。它通過這種「日常的反抗」為我們揭開了這個社會的苦痛。

  歷史學家黃仁宇曾經以「關係千萬重」概括中國人的交往。在我看來,此千萬重關係同樣見證於中國式送禮。表面上看,中國式送禮滿面溫情走街串巷,然而,在內里卻為我們製造了一個人人負債的偽人情社會。禮品不再是寄寓情誼的工具,而是反其道行之,在虛張而持久的儀式中消費中國人的人生與閑暇。

  從整體上看,中國式送禮不外乎三種:

  第一種是自上而下的送禮。於家而言,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於國而言,有皇帝的賣官鬻爵。由於「送禮者」盼望某種回報與馴服,所以,送禮可以被視為「上面綁架下面」、「長者馴服幼年」的一種手段。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為什麼有「君父傳統」、中國人為什麼要頂著「以禮服人」的大禮包前行的原因所在。

  傳播學認為,饋贈一方往往比接受一方地位優先。比如說,送廣告的人比看廣告的人賺錢,搞宣傳的人比接受宣傳的人更有利可圖。同樣的道理,君父正是通過這種所謂的「饋贈」在其子民身上謀取社會與人生的種種暴利。

  第二種是自下而上的送禮。在此,我們用「賄賂」一詞來概括它可能更準確一些。這種賄賂通常包括向權力擁有者送錢與送性,嚴重時同樣可能送上性命。當然,拿自己的性命行賄,並非某人甘於受死,可能是為了家族的利益順勢而為。不可否認的是,禮品同樣是下面操縱上面的手段。當一個人「斂禮成性」,並為送禮者所操縱,實際上也是被禮洗腦,進入一種腦死亡狀態。

  中國人講「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除了以上兩種上上下下的縱向送禮與操縱外,還有一種是橫向的送禮,它主要包括同事與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在此一關係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婚禮。

  顯而易見,那種與面子掛鉤、動輒數百人參加的婚禮已經成為一種「脅持」公眾、下屬或親友的情景喜劇,異化為幾個人對一群人的「禮儀折磨」。正是這個原因,終於有人站出來打白條,同時這個白條判處了一個死刑——欠付禮金,而且「屆時自動作廢」。以打白條的方式送禮,對於新郎新娘來說,或許是「殘酷」的。然而,它不近人情卻近真實。

  不可否認,禮品或禮金作為一種交流媒介,寄託了人們的親情和友情。然而,當人們急於收禮和還禮,「為收禮而密謀」、「為送禮而焦慮」時,親情與友情無疑大打折扣。如法國十七世紀倫理學家拉羅什富柯(La Rouchefoucault)所說,「太積極償還欠情,是不感謝的跡象。」社會學家布迪厄同樣認為,「如果對等的東西同時交換,實際上就是拒絕。」布迪厄直言不諱——種禮品巡迴表演的參與者覺得他們好像是在禮尚往來,實際上是在自欺欺人。

  論及這種「禮品巡迴表演」,筆者不由得想起小時候在老家過年的情景。一包包花花綠綠的禮品(通常是食品)從正月送到十五,最後在自家收到的禮品中,往往還有最初送出去的東西。不同的是,有些禮品或多或少發生了變質——禮品沒有通過流通升值,反而發生了貶值。透過那些急走於鄉村田壠的匆匆腳步,回想我平常之所見,不過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傳統。

  一次平常的婚禮,一張驚世駭俗的白條,同樣為我們揭開了「禮世界」的隱秘的秩序——「在江湖上混,遲早是要還的」。對於許多人來說,那些即將送出的禮品,以及已經收到的禮品,就像是人情特務一樣,可以幫助自己攻城掠地,甚至攻陷他人的大腦,與此同時,它也可能隨時策應他人進屋討債。

  (作者系資深時事評論員)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610310456.asp
推薦閱讀:

晒晒中國五位港澳辦主任出了三位領導人(圖)
建國65載 中國民法典還將缺席多久
加人驚訝:哪兒來的這麼多中國投資?
哪一場戰役讓中國損兵六七十萬,喪失國土二十餘萬公里?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及其啟示

TAG:中國 | 中國式 | 送禮 | 南方 | 都市 | 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