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家項目賣不好?因為越來越不像中國的房子了
你造了那麼多房子,為什麼客人總是不滿意?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實,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中國的住宅項目幾乎都是一個樣,無非就是面積、戶型略有不同,整體效果還是千篇一律。原因在於,現代建築來源於西方。其實,現代建築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習慣,幾千年來,中國古建築是既有幾何構成,又有模式表達和邏輯組成的。真正適合中國人居住的還是中式住宅。
現代建築與中國人的居住習慣不相容
現代建築過於重視功能與實用,不能滿足中國人對住宅的要求。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內涵可歸結為:反歷史反傳統、功能第一、技術至上、理性主義、機器美學、普適主義、理想主義等等。現代主義建築的開創者柯布西耶認為:建築有理由甩掉陳舊的結構設計與累贅的裝飾,以輕盈卻堅固的新材料、新技術從流水線里生產出來。
由此看到,現代主義建築思想與技術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技術的發展是現代建築的四大要素空間、結構、功能、形式相關理論發展和成熟的動力。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繫,在下面幾個方面不能滿足中國人對住宅的要求。
一、缺乏和周圍的環境相融合的協調
很多開發商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按自己的需要去建,根本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別的因素。甚至有的開發商拿著一張外國住宅的圖就讓建築師照樣子設計,根本不考慮與當地的氣候適應和實際的需要。而在中國傳統里,房屋的建造是要與周邊環境相融合的。在造型上既要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還要和自己的需要相協調。
二、房子越高人情越薄
以前,一個村那麼大,住的人不多但家家都認識,現在,一棟住宅樓那麼小,住了好多人,結果連鄰居都不認識。中國的人情社會,完全被現代住宅給打破了。缺少了往來,鄰里之間不再溝通,越來越淡漠。
三、結構不適宜居住
以前的建築層高很高,而且有院子,有益於空氣流通。現代建築樓層雖然越來越高,但層高越來越低,也沒有露天的院子可以活動,人長時間生活在裡面空氣流通不暢,有壓抑感。
中國人對於私密性要求很高,古時小姐閨房都在庭院深處並豎以高牆。現代社會雖不需要這麼誇張,但起居與會客分區不清,客人在客廳一眼就能看到卧室床的空間結構顯然不符合中國人習慣。
四、中國人相信房屋的形狀與風水有關
中國建築尤其是住宅與風水之間有著長期的關係,且不管風水是否為迷信,在現代社會,每個家庭在選擇房子時,還是會優先選擇在「風水」上沒有劣勢的房子。但總有些開發商,為了降低成本而在結構上有所短缺導致「風水」上不夠好的房子,比如萬箭穿心的項目位置、卧室與廚房位置太近則大凶,這類結構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依然是讓顧客心存顧慮難以銷售的。
中國人喜歡的房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一、功能分離
從古至今,中國式的住宅都是功能空間分離。居住的質量如何主要體現在功能空間的專用度上,專用度越高,那麼居住水平也就越高。比如北京四合院就分為正房、廂房、後罩房(供女眷或未出嫁女兒居住),各自獨立互不影響。因為中國人的居住習慣是多代同堂,這樣功能分區後,各自獨立的家庭不會受到干擾。
這種功能空間分離的做法到了現代多用於別墅項目。現在的別墅都是走西方模式,西方的別墅居住者一般是一個家庭,很少有幾代一起住,因此對獨立分區的需求並不大。中國的別墅購買者很多是為了實現三代同堂的要求。因此在設計上可以將不同用途的功能空間設立成建築群,而非合併在一棟建築中。
在普通高層住宅,無法實現空間的絕對獨立,就要對功能分區進行合理的規劃。現代的住宅更多考慮的是連通性,而對分區的設計並不重視。
住宅的使用功能一般有如下幾個分區:
1、會客區: 如客廳、門廳、客衛等。客廳的空間應該十分獨立,在廳中的門應儘可能減少,除了入口和陽台推拉門之外,無其他任何房門對著客廳;客衛不要緊鄰客廳,更不要放在大門口,以免出現有人使用馬桶時的聲音被客廳聽到的尷尬。
2、餐廚區: 廚房的位置應該靠近門戶,減少回家帶回的魚肉污染交通區域;餐廳與廚房相通而有間隔,方便備餐與用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設置單獨的餐廳,或者是附帶在廚房內。
3、私密休息區: 如卧室、書室、保姆房等。
只有將各功能分區嚴格地區分開,才能夠保證居住的水平。在平面設計上應正確處理這三個功能區的關係,使之使用合理而不相互干擾。
二、門堂之制
現代建築進門就是客廳,一進門就進到了家裡,這在中國傳統里其實並不習慣,「門」和「堂」的分立是中國建築很主要的特色,歷來所有的平面布局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展開的。其目的是產生「內」「外」之別。
李允鉌在《華夏意匠》里表示:中國建築的「門」代表著一種平面組織的段落或者層次,雖然並不嚴格規定一堂一門,大體上說是一「院」一門。「門」成為變換封閉空間景象的一個轉折點,每一道「門」代表了每一個以院落為中心的建築「組」的開始,或者說是前面一個「組」的終結。因此有人說中國古典建築就是一種「門」的藝術。在重大的建築物中,門屋擔負著一切「對外」的任務,除了「禮儀」功能之外,也包括了「車馬」停留的所在、一切服務人員的休息室。因此,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有無數的門,牌坊門、城門、宮門、牆門等等,即使是現在的農村自蓋住宅,也會對門的建造格外用心。
在現代別墅設計中,也可以保留門樓的設計。門樓是傳統中國居住建築中提示與限定空間用的,它給人們回到家了的這樣一個提示,同時也起了展示主人身份的作用,是符號多於功能的一個建築細部。我們也延續了傳統的細節,限定別墅外的公共空間到半私密空間,增加建築豐富的空間序列。
▲ 廣東鶴山十里方圓別墅門樓
三、虛實空間
中國傳統建築很注重空間感的塑造。空間感的塑造在於「實」、「虛」空間的交叉,實空間是實體,虛空間則是實體的擴張和延伸。比如古典建築中的「廊」具有多重的功能,它既聯繫兩個空間,又可以分隔空間。在獨立式別墅中增設「廊」的特點,通過連廊來連通庭院,起居室,餐廳等主要功能,使建築空間更富有中國式的流動性。
▲ 廣東鶴山十里方圓別墅廊
除此之外,隔扇、月門、漏窗、空窗等的設計安排,可以貫通內外空間,使得合中有開、實中有虛。
▲ 北京中糧瑞府
在高層住宅中,單雙層錯開排列的陽台,以陽台凸凹所產生的光影虛實變化,也是虛實空間的一種變形。
四、露天環境
由於私密性的要求,中國古代住宅設計精神離不開圍繞一個或多個院子組織起來的方式。這不僅是一種方式,而是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法缺少院子,露天院子是中國人生活和活動的主要空間。
中國古代不只是四合院這樣的單層住宅,還有多層「組合式」住宅。比如福建客家人的四層圓形大宅,有多個住宅單位,門窗全部向內朝向中心的庭院,每一住戶都有陽台,院子四周有客房和洗衣房,祠堂正對著主入口的軸線。
李允鉌指出,以「院」為中心的建築群組織方式發展成為中國古典建築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院」這種性質的空間為所有人所必需。人自從生活在人工環境中之後就開始和自然有了一種分隔。在性質上,「院」是外界環境和室內環境的一個過渡;在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是要求有這種過渡性質的環境的。
▲ 清代圓形住宅「振成樓」底層平面圖
現代的住宅不僅沒有了露天,連院子都沒有了,人和人的交流就少了,情感也就越來越冷漠。
別以為高層住宅就不能有庭院。著名建築師王澍就曾嘗試將江南庭院元素搬入高層住宅。杭州錢江時代小區是以兩層高的「盒子」作為建築造型的基本單位,他們把傳統的中國院落式城市平面轉化成立面形象,每一戶無論住在什麼高度,都有前院後院,每個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
▲ 杭州錢江時代
王澍說:「住在裡面的人,將來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在第幾層的第幾個院落種著一棵桂花樹的就是我家』。——我認為,人對自己的確認是從家庭開始的,而現在的住宅模式則把這個給摧毀了,完全是另一套體系,我試圖讓住在100米高空的人也可以有住在地面二層空間的感覺。但要注意,我做的並不是在空中挖個窟窿種棵樹的所謂空中花園,我更關注的是其中社會性、社會學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居住的問題。」
▲ 杭州錢江時代
6米挑高的空中庭院,讓每個標準層中都能構造出高層住宅罕有的公共交往空間。某些樓層的住戶直接從家裡通往這些公共空間,可以讓鄰里之間產生一種互動和交流。某些陽台設計得像一個劇院二樓的包廂,業主可以看到樓下其他業主在露台上演繹的人生戲碼,當然,這樣也增進了鄰里的親近感。
五、格調
中國的建築不是依靠房屋布局和外形來展示格調,而是通過內部裝修、裝飾和擺設來說明其內在的精神。
▲ 重慶林語堂別墅
▲ 福州融僑外灘公寓
六、景觀
中國古典建築在構圖上,「賓」「主」關係很清楚。當以人工構成的環境為主的時候,起點綴作用的花草樹木等自然物體就不宜過量。當以自然物的景色為主的時候,建築物就相應減少。園林的配置比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說法。這裡面竹泛指花草樹木。也就是說,房屋不應該超過園地面積的六分之一。
▲ 萬科北河沿甲柒拾柒號
而在景觀營造上,住宅常常借鑒園林中常見的景觀處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對景、隔景等。白牆青瓦、高大的馬頭牆、飛檐是建築中的突出特點。
七、位置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綉,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
風水學中往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表示方位。《陽宅十書》是這樣解釋風水寶地:「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後的靠山,有利於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殖之利;朝陽之勢,便於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鬱郁,即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
推薦閱讀:
※尿常規檢查項目有哪些
※西門子做分散式能源項目和其他公司有何不同?
※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76):從「名師出高徒」演化出來的忒棒的生意
※浙江錢江項目舉行《標準工時》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