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談:史前玉器的治玉工藝四個種類

玉器的出現,是漫長的石器時代人類以石為工具的生產實踐的結果,玉器是石器的衍生物,我國新石器時代玉器分布十分廣泛,在中國史前玉器的區域研究中,東北地區具有顯要的地位,是中國史前玉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玉斧 玉色呈淺綠色 斧身為正鋒刃 吉林省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期的人類以漁獵為生,均傍河而居,洮兒河和嫩江這兩條大河即養育了吉林省較早出現的新石器的先民。文中挑選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從史前文明至今各時期的精美玉器,新石器時代玉器佔有很大比重,主要以紅山文化的玉器為主。

玉斧 多處有灰白、褐紅色沁斑,一面有大面積灰色沁 長度達30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這批新石器玉器有透閃石——陽起石系列的軟玉,也有蛇紋石。顏色以綠色係為主,有淺綠色、綠黃色、綠色、深綠色、墨綠色、黑色、灰黑色、灰色、淺灰色、青灰色、墨綠色。器身上均保留有多種加工痕迹,這為分析研究當時的玉器加工方法與技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玉斧 長12.5厘米 款6.8厘米 吉林省博物院藏

原石的採集是玉器加工的第一步,一般從河床撿拾各種形狀的大河礫即(河磨料)作為加工原料,根據石礫個體大小、形狀的不同加工成不同的器物。從器物出土地點上推斷,洮兒河流域、嫩江流域可能為採集玉料地點。

玉斧 斧頭身多處綹紋 有多處打磨的淺凹痕 吉林省博物院藏

玉斧 器身留有打制敲擊痕 拋光精良 吉林省博物院藏

當時治玉工藝大致有以下幾種:

1.打擊法。打擊法是舊、新石器時代石玉料片解最普遍的方法。由打擊而生成片狀粗坯,特徵是薄厚不均,即打擊面一邊較厚,末端相對較薄。打擊所使用的工具應為錘狀工具。

玉匕形器 裂隙處受沁嚴重 吉林省博物院藏

琢擊可稱為敲打,也是打擊的一種。製作時以石琢在玉器表面,垂直打擊整形。打擊接觸處形成點狀疤痕,打下的石屑呈粉末狀。眾多琢擊疤痕的組合,形成琢擊面。琢擊對粗坯形制的調整,是既準確細緻又相當具有效率的技術。另一方面,對向琢擊也是一種有效的穿孔技術。這批玉器隨經研磨拋光但表面仍留有深淺不一的細小琢擊痕迹。

玉墜 三個齒狀溝槽截面經過打磨拋光處理 有深褐色沁 吉林省博物院藏

2.研磨。研磨是在玉器毛坯在礪石表面上推磨,以達到細微調整玉器的形狀或改善表面使其平滑的目的,這批玉器隨皆無雕刻紋飾,但都經過細緻的研磨,器型規矩對稱,線條流暢。

玉球 孔洞內壁留有旋狀加工痕迹 吉林省博物院藏

3.切割。切割技術是指以片狀堅硬工具或動物性纖維製成柔軟的繩子,帶動解玉沙(硬度很高的石質細顆粒,如石英砂、方解石、石榴石等)和水在玉石上反覆運動,分割玉石器物。按切割使用工具的不同,可分為片切割和線切割兩種。

玉球形墜 孔洞一側有研磨開孔時留下的琢擊穿孔痕 吉林省博物院藏

線切割的作用力為向心性,切割的前進方向作凹弧形,痕迹多為同一平面上的弧形痕迹。片切割是以硬度較高的石片在玉料上做直線反覆推拉切割,所以痕迹多為直線形。斧身所留台痕應為片切割痕迹。

有孔石球 孔壁周圍有明顯旋轉加工痕迹 吉林省博物院藏

4.鑽孔。又分為錐鑽法和桯鑽法。錐鑽法是錐形石質鑽具在玉器表面的一面或兩面鑽孔。錐鑽是最原始的鑽孔工具之一,多用於薄片形玉器。錐鑽孔的特點是孔徑較小,孔洞呈漏斗狀。單面鑽者,因受鑽面的鑽孔時間較之不受鑽面要長,所以,受鑽面的孔徑要略大於不受鑽面的孔徑。

有孔石球 孔內壁周圍有旋狀痕迹經打磨已不明顯 吉林省博物院藏

錐鑽法還有兩種特殊的鑽孔法,一是先磨後鑽,二是先琢後鑽。先磨後鑽是在需要鑽孔的部位磨出一條溝,在溝的中央最深處以錐鑽鑽孔。先琢後鑽是在需要鑽孔的部位,先以堅硬的尖狀工具用琢擊的動作琢出圓形的凹窩,在凹窩中央用錐鑽鑽孔。

玉璧 光素無紋 通體拋光 吉林省博物院藏

桯(讀音:[yíng])鑽法是使用形如圓棒的桯鑽鑽孔,分為單面鑽與雙面對鑽兩種。單面鑽因受鑽面用鑽時間較長而孔徑大於不受鑽面,孔形上大下小。雙面鑽,兩個孔形基本相同,有的兩面鑽的兩次轉頭相接處,因鑽頭較圓孔壁上留有明顯台痕,較大穿孔孔壁經過打磨拋光處理。

玉環 裂隙處有深淺不一白色沁,沁色過度自然 吉林省博物院藏

這批新石器時代玉器整體風格透露出古樸簡潔,渾厚凝重的藝術造型,先民們重視體現玉料本身的質地和光澤,玉器表面潔凈光滑,無過多紋飾,器物造型簡約,線條流暢,且以仿製實用器為主要特點。這也是整個東北地區史前玉器在藝術風格雕琢工藝方面的共性。

鼓形環 兩面對鑽而成,對接處稍顯凸痕 吉林省博物院藏


推薦閱讀:

三點錯了的翡翠常識
禪中有意的佛珠數
唐代玉器(摘錄)
春秋戰國玉器特徵
青籽話珠寶——玉器清賞·如是我聞(三)

TAG:玉器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