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4)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4)

2009-08-28 13:20:20|分類: 歷史名人 |字型大小訂閱

一五一、煩惱由我嗜好自心

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

【譯文】

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至理名言。

【註解】

煩惱:佛家語,原指阻礙菩提正黨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標,喻說話恰當。【譯文】

古人的處世哲學,強調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於言利而突出義,就在於應當滅私慾而存大義。現代文明的發展,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說明了自私乃人類天性之一。戰國時楊子提倡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楊朱所以倡導極端自私主義,是因為戰國時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經常以「國家人民」為借口,發動戰爭來滿足更大的私慾,因此他才認為:「假如人人都為我而不為他,那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可見楊朱的自私和此處所說的自私,兩者的含義似是卻又不同。不管怎麼說,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也因為個人私慾太強,便會帶來物慾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現代社會強調自我,是人格氣質的自我,而非物慾情慾的自我。

一五二、以失意思製得意念

自老視少,可以消賓士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譯文】

從老年回過頭來看少年時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爭強鬥勝的心理;能從沒落後再回頭去看榮華富貴,就可以消除奢侈豪華的念頭。

【註解】

賓士角逐:指拚命爭奪利益。瘁:毀敗。

【評語】

世事經歷多了後,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嘆。不管是道家奉勸世人消除慾望,還是儒家提倡貧賤不移的修養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訴世人,不要在富貴與奢侈、高官與權勢中去爭強鬥勝,浪費心機。人尤其在得意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以失意的念頭控制自己的慾望。

一五三、世態變化萬事達觀

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大真。堯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青矣。

【譯文】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錯綜複雜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真。宋儒邵雍說:「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麼人?」一個人假如能經常抱這種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煩惱。

【註解】

倏忽:極微不足道的時間。冒:結,牽掛,牽繫。鮑照《蕪城賦》有:「荒葛塗。」

【評語】

滄桑變幻,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據舊。從古至今,嫌貧愛富的故事太多,趨炎附勢的例子無數。「世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恆的,但是世間萬物卻是變化的,所以唐代詩人崔岳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世事的變化無常面前,人更應保持純真無瑕的心性,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間棄滿歡樂與美好。

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靜

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這本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譯文】

古人說:「竹影雖然在台階上掠過,可是地上的尖土並不因此而飛動;月亮的圓輪穿過池水映在水中,卻沒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說:「不論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寧靜的心情。就不會被水流聲所惑;花瓣紛紛謝落,只要我的心經常保持悠閑,就不會受到落花的干擾。」一個人假如能抱這種處世態度來待人接物,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該有多麼自由自在阿!」

【註解】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語。竹影月影均幻覺,世間一切事物與天上明月才是實體,喻心智。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水流和花落都是動的物體,而靜與閑是修養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學靜的境界,就不會受外界動境的影響而改變。

【評語】

水中月,夢中花不足為依,虛幻的東西不應以之為動。在古人看來,情慾物慾到頭來同樣是一場空,故心境宜靜,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為欲動,讓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悅。一五五、心地平靜青山綠水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有,觸處見魚躍鳶飛。

【譯文】

心湖沒有波濤巨讕,到處所見都是一片青山綠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隨時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

【註解】

性天:本性、天性。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萬物,此處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據《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魚躍鳶飛:魚躍蘿飛比喻自由自在的樂趣,《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房天,魚躍於淵。」

【評語】

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心靜,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游,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鳥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了生理上的慾望要求之外,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情慾物慾。人生在世不只是為了活著,僅僅為了生存而來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為有知有識,有理想,有追求,才會經常陷於苦惱。有人認為,要想控制慾望消滅苦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對的,無止境的貪圖是可憐的,但無條件的知足就變成虛妄。好比心靜,靜至只看到自己的內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閉,孤陋寡聞,就談不上真正的快樂了。

一五六、處世忘世超物樂天

魚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鳥乖風飛不不撲有風,識些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水。

【譯文】

魚有水才能優哉游哉的游,但是它們忘記自己置身於水,鳥借風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於物慾的誘惑之外,獲得人生的樂趣。

【注用】

逝:行、游。

【評語】

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憂鬱煩愁,忘乎所以反而其樂融融。人因物質條件的保證而生存,人們以追求物價的最大滿足為幸福,人人都這麼追求,煩惱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卻這種物慾上的不滿,放棄貪得無厭的追逐,而尋救精神自修之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然,就可以超然於物欲外,自會減少許多驚險處而增添一些開心的東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脫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慾淹沒。

一五七、求心內佛卻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騎驢義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

【譯文】

剛跳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後竹筏沒用了,這才是懂得事理不為外物所牽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又在另外找驢,那就變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脫的和尚了。

【注用】

筏:一種竹製的渡河工具。無事道人:指不為事物所牽掛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撣師:六了撣師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評語】

《傳紅錄》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而覓驢,」《涅粱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無須外墳,優在自己心中,人之內心部有佛卻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這就等於已繪騎在驢身上還要另外去找驢。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應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

一五八、徹見真性白達聖境

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東,是聖危自臻。

【譯文】

終日被物慾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戀於本性純真的人,會發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受物慾困擾的悲哀之後,世俗的懷懷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於真摯本性的歡樂,聖賢的崇高境界會自然到來。

【註解】

羈鎖:束縛。夷猶:留連《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猶。」臻:到達。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則吾有何患」。有吾身則煩惱接踵而來,就難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擾了。佛的批義在於消除所有的煩惱,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勸世人要在徹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謂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慾存天理就能明心見性。人在自身修養中發現本,性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但達到彼岸便會感到一種修持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斷反省自己,修養身心,人間就太平多而紛爭少了。

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酋如何發忖?在世了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若,聽吾儕善自修待!

【譯文】

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純真,心中卻無示排除所有物象;執拗於某種形象雖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佛如何解釋?置身於世又想超脫世俗,拚命追求物慾是痛苦,斷絕一切慾望也皋痛苦,如何應付痛苦只憑自己的修行了。」

【註解】

真空:佛家語。真,實在;諸法無實體叫空。真空是不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純真。即佛教認為達到涅粱境界時,就離開了一切迷情所見之象,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脫世間一切煩惱的清凈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其要源的徹底斷滅。因為這個境界絕對真實,故稱不空。《行宗記》:「真實即滅諦涅粱[指不為情迷歸真返本],非偽故真,離相故空。」執相:執是執著,相是形象。執相,固執於個別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別認識的一切現象稱作相。世尊:佛家十號之一,此處指釋迦牟尼佛。據(佛說十號經》:「天、人、凡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發付,發表意見。徇:拚命追求。

【評語】

這裡包含了一個很明顯的辨證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事都不是絕對如此而不存在變化。放縱人慾固然是一種大苦惱,不過滅絕人慾也未曾不是苦惱。置身火焰之中就會被燒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絕就會被凍死,所中對火最好是不即不離善加運用。同理,假如從人慾陷入著相,那棄絕人慾就會墮入杖相,兩方都不免於苦惱,所以最好是不陷不棄不著不破,努力修持,由淺入深。這裡不去考究深奧的佛理,僅從做人待世的角度來看,出世和入世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不應絕對化,行事不宜走極端。

一六○、慾望尊卑貪爭無二

烈士讓千乖,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饗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

【譯文】

一個重視道義的人,能把千乘大國拱手讓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連一文錢也要爭搶。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有天淵之別,而喜歡沽名釣譽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同。當皇帝治理的是國家,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淵之別,但是當皇帝的苦思真想和當乞弓的哀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

【註解】

烈士:重視道義節操的人。千乘:古時以一車四馬為一乖。星淵:星星高拴在天空,淵是深潭,形容差別極大。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極遠。焦:苦。

【評語】

每個人處的位子不同,面臨的矛盾不一樣。一個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無暇顧及也無法想像一個富商蹦頓飯吃什麼,而一個富人認為是很簡陋的東西對貧窮者來講可能還是好東西。貧富有差距,但忙碌卻是一樣的。富商邑賈痛苦,所愁的是資金怎樣周轉,所擔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窮人痛苦,所愁的是一日三餐的有無,兩者苦的性質與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講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觀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質較高,其實兩者本質完全相同。孟子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貴有富貴的難處,安貧有安貧的煩惱。去掉私心雜念,保持平衡寧靜,確非易事。

一六一、徹見自性不必談禪

性天澄澈,即飢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

【譯文】

本性純真的人,餓了吃渴了喝,無非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一個心地沉迷物慾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經,談論禪理,不過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而已

【註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康濟:本指安民濟眾,此處作增進健康講,據《書經·蔡仲之命》:「康濟小民。」演偈:偈在梵語是伽佗,又可譯為「頌」,有一定字數,四句為一節,是演法義贊佛德的一種詩句,演偈就是解釋偈語。

【評語】

做什麼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講實質不看結果就難見成效。一個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髮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於形式而應講求實質,歷史上達官人以至身為皇帝的人談禪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義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頭,真的讓他放棄應有地位去雲遊四方,讓他行善而普狂眾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種慾念是難以消除的,以此論推而廣之,一個人膚什麼事關鍵在方實。在於結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說的想的怎麼樣。

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猩狂,改者入於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如。

【譯文】

白居易的詩說:「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膽去作,至於成敗一切聽憑天意。」晃補之的詩說,「凡事不如小心謹慎去作,以期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主張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於狂放自大,主張約束身心奪易使人用於枯福死寂。只有善於操縱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註解】

晃氏:昂補之,宋野人,字無咎,善於書面,因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寂定:斷除妄心雜念而入於禪定狀態。

【評語】

詩人的語言總是帶有誇張性的。人的命運不可能完全聽從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讓自己把持得進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說的「身心任天造」,類似宿命論的主張;而晃補之所說「身心會天造」,則帶有深厚的紳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程度,那就實踐墨子學派兼受的救世主張;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見自性體得真如」,也未嘗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極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樣需要適度,不宜忘卻操持的目的是什麼,不應放任而無所謂於一切;不應小心而與世隔絕。操持定於適度,而達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狀態,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體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同。

【譯文】

在雪花飄落的月夜,天地間一片銀色,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清朗明澈;在和風吹指萬物一片生機的春季,人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適當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的。

【註解】

心境:指心中的情緒。意界:習意的境界。造比:創造化育。

【評語】

人們修身養性,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對月黑殺人夜,如果面對生死離別場,能總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來控制自己嗎?所以自古騷人墨客。歌頌春而厭惡秋,因為春天一片生機而秋天一片肅殺,人們歡迎萬物的生長,原因在於人們的蕭瑟凄涼中難以感受人間的溫暖。同樣,人們歌頌白雪而厭惡炎夏。雪是冷天的產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純潔的性格停雪一樣白,像冷天一樣堅硬而安寧,因此古人才有「梅須遜雪三分日」的詩句。梅於文人是寵物,但於雪之純潔又輸三分。這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一種願望,用大自然的變化來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這一點上人與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貿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譯文】

真理靜止事物也隨著靜止,排除事物而執撤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排除齊境的干擾而想保留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東西卻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

【註解】

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解、排除、放棄事物。

【評語】

靜不能絕對化,空也是相時空。對於追求真理、執物不舍的人來講,執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執理不舍的多半是學者。這裡涉及一個哲學命題,即「存在決定意識」或是相反。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件用於存在。即沒有。「境」,何談「心勺對於求理、執事的人來講,達到心境絕對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觀心

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日「觀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於齊?庄生日「齊日「方物」方,自的共同。

【譯文】

心中假如沒有憂慮和雜念,又何必要下內省觀察工夫呢?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萬物本來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庄於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等於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

【註解】

心無其心:第一個「心」字指心的本體,後一個「心」字指一切思考與憂慮。心無其心是心中沒有任何邪念或思慮。觀心:即哲學上所謂的「內觀」,也就是自我省察。庄生:莊子,名周。剖其同:剖是剖天,萬物本為一體,而「齊物一卻是分割本來相同的事物。

【評語】

「拿著苕帚不掃地,深怕掃起心上塵」,這句富於禪機的偈語,是說人心本來清凈,可用掃帚一掃,雖說目的是在掃除塵埃,反倒會把心中的塵土給掃起來。佛家的「觀人」,莊子的「齊吻」,原來都是為了說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禪題就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塵不染,也就是像佛僧應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來喻人事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人本性善良,就木應邯鄲學步,而應從其他方面夾鍛煉自己,保持品性,加強修養。就象一個才涉世的人,有許多純真的品德,關鍵是保持下去,而不是為學習、為修養自己卻丟掉本質上好的東西而揀來世俗的惡習。

一六六、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笙歌正濃處,便自指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譯文】

「當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時,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戀地離開,那些胸懷廣闊的人就能在這種緊要處猛回頭,真是令人羨慕;夜深入靜仍然忙著應酬的人,已經附人無邊痛苦中而不自覺,說來真是可笑。

【註解】

笙:樂器名。拂衣長往:毫不留戀。更漏已殘:古代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漏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儀器,更漏已殘是形容夜已深沉。夜行不止:此指應酬繁忙。苦海:據《法華經,壽量品》說:「我見諸眾生沒在苦海。」

【評語】

做事勿待興盡。用力勿至極限,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最為理想。生活上也該如此。「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樂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爛醉如泥,不但不是享樂反而是受罪,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於交際應酬使自己隱於庸俗,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以免樂極生悲。

一六七、修行絕塵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本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即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

【譯文】

當意志還沒有控制把握之時,就應遠離物慾環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慾就不會心神迷亂,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藉以培養自己成熟質樸的靈性。

【註解】

把握未定:意志不堅,沒有自控能力。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靜,澄悟就是靜悟。靜體:指寂靜之心的本性。風塵:風起塵揚,喻人世擾壤。圓機:佛教語,謂因機為圓頓的機根,一念開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評語】

修養自己品德,要有一個良好的處部環境。教育與環境之間,自己的品德修養與環境之間關係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沒有定型品性還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誤人歧途而墮落,所以這時肩負教導責任的師長,必須對他們嚴加管教,尤其是為他們所創造一個利於品性自我修養的好環境,製造一個首先自律的氛圍。面對一個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來講,卻必須學會適應各種環境,以磨練自己。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準則,就難以迷失方向。

一六八、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

【譯文】

喜歡清靜討厭喧器的人,往往離索居來求取安寧,卻不知道遠離人君只是為了自我,而一心求靜的結果一旦遇到喧器就會成為煩躁的禍源。人我本是一體的,只知整潔味強調寧靜,又如何能達到真正安寧境界呢?

【註解】

我相:佛家語,是佛教四相之一。動根:動亂之源。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於一體。

【評語】

修身養性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慾情慾,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靜,環境在其次。否則把自己放進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靜無菌了嗎?一些清修的人喜歡遠離塵器隱居山林,以求得寧靜。其實,這樣環境雖然寧靜,假如不能忘卻欲世事物,內心仍然是一層煩雜。何況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離,就表示你內心還存有人已、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所以必須完全場棄我相和動靜不一的主觀思想,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都安寧的境界。

一六九、山居清灑入都俗氣

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屬贅詵矣!

【譯文】

隱居在山間胸懷自然開朗洒脫,所接觸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見孤雲野鶴,就會引起超塵脫俗的觀念;遇到山谷溪間的流泉,就會引起洗潔一切世俗雜念的思想;撫摸聳立在風霜中的老檜寒梅,心中不由會湧起傘法它們威武不,屈的剛毅氣節;終年與溫和的沙鷗和麋鹿在一起,勾心鬥角的邪念就會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煩囂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種聲色環境接觸,中會覺得自己就像旗幟的飄帶而毫無用處。」

【註解】

胸次;次,中。」孤雲野鶴,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之物。劉長卿《關分外上人》詩有「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伍。」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處當動詞用,作洗滌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雜念保持純潔的心靈。《莊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麋鹿:麋,大鹿,性溫柔。《孟子·梁惠王》上「顧鴻雁麋鹿」。寰:世界。旒:,當形容詞,是多而無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為多餘的裝飾物。

【評語】

環境造人。在現代社會,回歸自然的呼聲很是強烈,因為在吵雜喧囂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會心曠神怡,氣朗身輕。更何況修身養性的人了。在人際間爭鬥久了,即使反感也會染上些習氣;在大自然中陶冶慣了,和,自然萬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而再回到塵囂之中便會處處不適應。有一個好環境會對修省身心幫助不少。

一七○、禍福苦樂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受沉溺便為若海;一貪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

【譯文】

人生的幸福與苦惱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遣成,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名利的慾望太強烈就等於是火坑,貪婪之心太強烈就等於沉入苦海:只要有一絲純潔觀念就會使火坑變成水池,只要有一點警覺精神就能伎火海變成樂園;」可鞏意識觀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會全面改變,所以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必須慎重。

【註解】

火坑:佛家語。極其的境界。貪愛:指貪著愛戀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舍。《法華經,方便品》「探著五欲如愛犁牛之尾,以貪愛自蔽。」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彼岸:佛家語,即成正果的意思。一念:佛教認為思念對境一次叫一念。

【評語】

佛家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就是這個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慾之念,心馬上就會變成火一般熾烈的貪婪,這時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墮入痛苦地獄中。心能清凈,即使已經出現熾烈般的慾火,也能把它化為清涼水池。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人幸福與否的決定條件有物質基礎,有生活環境,有人生際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悅、理想和追求的聯繫更緊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貪慾。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調自然會高,遇事自律性強,苦中猶含有樂。一七一、機息心清且到風來

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若海人世,心遠處自力車塵馬跡,何須疾丘山。

【譯文】

心中停止一切陰謀詭計之後,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因為從此不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思想遠遠超脫世俗之後,自然不會聽到外面的車馬喧器之聲,也就不一定眷戀山野林泉的隱居生活。

【註解】

機息:機指心機,息是停止。心遠:指思想超越塵業。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對山狀有特殊的愛好。

【評語】

常言道:「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可見心機的有無跟因果有根大關係。我們處世中不必枉費心機,凡事只要本心無邪,只要盡心儘力求其自然發展即可。人的行為也應真率求實。只要心地純凈,又何必求諸一種隱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虛名以自擾呢?一七二、萬鍾一發存乎一心

心曠刺萬針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譯文】

心胸闊達的人,即使是一萬鍾優厚奉祿也會看成像瓦罐那樣沒價值;心胸狹隘的人,即使是如髮絲細小的利益也會看成像車輪那麼大。

【註解】

萬鍾:古量器名,萬鐘形容極豐的俸祿。瓦:古代用來裝酒的瓦器,形容沒價值的物品。

【評語】

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視黃金如糞土,會把萬貫家財作為仗義行事的資本;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麼大,在財產上也如守財奴那般可憐巴巴。心胸開闊的人必須具有豁達的人生觀,以義作為取捨,仗義而疏財,但決木揮霍浪費。一個人的心胸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心胸豁達往往是成功事業的基礎。

一七三、以我轉物物勿役我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參物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

【譯文】

大地如果沒有清風明月和花草樹木永不成大自然,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慾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們要以我為中心來操縱萬物,絕對木可以物為中心來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慾望都會成為自然的天賜,而一般世俗情慾也都就為順理成章的理想境界。

【註解】

以我轉物:以自我為中心,將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運用。以物沒我:以物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隸為物所驅使。天機:天然的妙機。《莊子,大宗師》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評語】

空洞地談控制慾望,不如現實地承認人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應當滿足人的各種慾望,否則,人何以圖生存?沒有生存就沒有修省,而「以我轉物」就是要求人應當不斷修養自己,不應成為物慾的奴隸,而應以自己的意志來控制對物慾的貪念,通過道德自律來使外物服務於我。一七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於天下者,才能也世間於世問。

【譯文】

能跳出自我來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據自然法則使萬物按照本性去發展而各盡其用;能把天下還給天卞萬民菜有的人,軀體雖然生存於世間思想卻超越凡人。

【註解】

了:明白、了解、覺悟付:賦與、託付。

【評語】

佛家認為世事變幻無常,是一個由煩惱與勞苦交織的火窟,假如不及時跳出就得不到安樂,所以佛家才主張遁世任行。把這個道理引之於常人生活,即一個人不能總是在現實的塵世中忙忙碌碌,應該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慮問題,逃脫功名利祿的纏繞,以使精神自由自在。

一七五、處處真境物物真機

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

【譯文】

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本性。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心靈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呢喃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鍾開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

【註解】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無雜念。悠然:閑靜自得。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真機:指接觸真理的抄機。

【評語】

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人心的真體,不論凡夫和聖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喪失一真體,當一念不生之時,善惡邪正的塵埃都起不來,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寧靜。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寧靜,周圍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無限佳趣。生活就這麼怪,以凡人而言,強求的東西往往帶來煩惱卻還得不到。「聽其自然,心裡不想耳中不聽的東西有時送上門,送來了也不會喜得樂不可支,沒有也依然平靜如水,這樣的生活總是令人愉快的。

一七六、風跡月影過而不留

耳根似谷投音,過而不留,則是蜚具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

【譯文】

耳根假如像大風吹過山谷一般,經一陣哼嘯之後什麼也不留,這樣所有流言蜚語就都不起作用,心靈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水中也不留月亮,那麼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無物我之分。

【註解】

耳根:佛家語,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耳根為六根之一,耳對於聲塵而生耳識(識就是判別的意思)。谷:,是自下急上的風暴。飆谷是大風吹過山谷。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物我:外物和自我。

【評語】

佛教所說的六根清凈,木單是指耳不聽惡聲,也包括心不想惡事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兩忘是使物我相對關係不復存在,這時絕對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現。可見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須除去感官的誘惑,六根清凈,四大皆空。按現代人的看法,絕對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則何以判斷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志緞煉,控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卻是完全可能的。

一七七、世間皆樂苦自心生

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辦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譯文】

由於一般俗人都被虛榮心和利祿心所困擾,因此一開口就說人間是一個大苦海。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雲籠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風俗展的棄麗花卉,呢喃歌唱的可愛小鳥,以及樵夫歌唱時的山鳴谷應之聲,這時才會恍然大悟人間既非塵囂萬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門使自己的心落人塵囂墮人苦海而已。

【註解】

谷稱椎謳:謳,齊聲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間的迴音,樵是樵夫。谷答樵謳是說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

【評語】

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舊,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為物慾情慾所困擾,自己能看開名利,又怎能不見山川,不見美景呢?同理,世間本來就沒什麼苦樂可言,一切音樂皆由人心不足所產主。好名之人必為虛名所苦,重利之人必為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環,世人不要太積極於名利,以角作繭自縛。所謂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貪圖不止是墮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條件之艱可以通過多方的努力來解決,但內心的苦行動之艱卻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慾: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脫。一七八、體任自然不染世法山餚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豢養,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

【譯文】

生長在山間的蔬菜根本不必人們去灌溉施肥,生長在野外的動物根本不必人們飼養照顧,可是這些野菜和野獸吃起來味道卻特別其美可口。同理,假如我們人不受功名利祿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顯得分外純真,跟那些充滿銅銹味的人有明顯區別。

【註解】

山看:餚本指葷菜,如魚肉熟而可食都叫餚。此處的山餚似指香茹、木耳、竹筍等山產。豢:飼養。例:味強烈。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祿,即世間一切法。迥:相異。

【評語】

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無須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來喻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即一個不受世俗點染的人總得有不與世俗相處的條件才可能,不受世俗點染便少有世俗的許多慾念而純樸真厚。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凡於野山林生長因其與世隔絕就好;也不能因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認後天教育的職能。這裡作者僅做個比喻,強調人貴自然,本性純樸,心地純真,和世俗人相比他們厚重可親。

一七九、減繁增靜安樂之基

人么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攏,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

【譯文】

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交際交酬減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替智減少,就可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就等於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一生。

【註解】

怒尤:愆,錯誤、過失。尤,怨恨。耗:消耗、損失。混沌:指天地未開闢以前的原始狀態,在此指人的本性。桎梏:古代用來鎖綁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縛。

【評語】

《莊子》一書有一則關於「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名叫混沌的人,本來既無限睛也無耳朵,後來神給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說他應該喜歡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誰知他有了耳目之後卻很,決就死了。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減繁增靜才對。為人處世固然需要小心謹慎,凡事三思,小心撐得萬年船,不過切忌思之極點,便會先人憂天。另一方面可以從修身來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見聞之後就會產生很多慾念,有了慾念之後就會喪失純真的本性。聰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賜,但是假如聰明過度,反而會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羨皇,亦可匹儔嵇阮。

【譯文】

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須錐持壺底不千;喝灑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必須維持酒壺本空。無法之琴雖然彈不出旋律來,然而足可調劑我的身心;無孔的橫笛雖然吹不出音調來,卻可使人精神舒暢。一個人假如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還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碼也可媲美嵇康阮籍。

【註解】燥:乾涸。樽:盛酒的器具。羲皇:即伏羲氏,為上古時代的皇帝。匹儔:匹敵。匹恃在此作媲美解。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資性高邁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彈琴詠詩以自娛。阮籍,字嗣宗,好老莊,嗜酒善琴,對俗士以白眼而待。

【評語】

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無的詩人,比如陽沈明經過靠北窗高卧,在和風吹指拂之下撫無弦琴逍遣,自稱「羲皇上人」,意思是說他生活在比伏羲還要古老的時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賢中人,這些人處林泉之下,或自得敦樂,或漫議朝政,不與俗人往還,瀋陽山林金樽。身處大自然的清靜中,便可以體驗大自然的真趣,故對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樣,只求其中趣昧。

齊家篇

一八一、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經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文】

耳中假如能經常聽些不愛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些都像是敦品勵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樣。反之假如每句話都很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藥中了。

【註解】

逆耳:刺耳,使人聽了不高興的話,《孔子家語·六本》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拂心:不順心。砒石:是一種磨石,粗石叫碗細石叫砒,此處當磨練、教訓解。鴆毒:鴆,是一種有毒的鳥,其羽毛有劇毒,泡入酒中可製成毒藥,成為古時候所謂的鴆酒,人喝了酒後立即死亡。

【評語】

《孔子家語》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這句話人們常說,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最有價值。假如一個人聽忠實良言感到厭倦逆耳,為僅完全辜負了人家勸戒的美意,關絞是難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點,進而敦品勵行改邪歸正千就難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聽見逆耳的忠言絕對不可氣惱,而人家一誇獎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顯得輕浮,在無形中會削弱自己發奮上進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圳中。如此就等於自浸於擊酒中而毀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著也等於喪失了生存的意義。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這就是說人生在世要經常接受各種橫逆和痛苦的考驗,必須經過幾番艱苦的奮鬥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膚淺之輩,一聽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然會有各種困難來磨礪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麼個道理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先要敢於磨練自己的品格,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勇於克服種種困難才行。

一八二、凈從穢生明從暗出

烘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

【譯文】

糞士里所生的蟲是最髒的蟲,可是一但蛻化成蟬,卻只喝秋天潔凈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來毫無光華,可是一但孕育成螢火蟲,卻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閃閃發光。由此可知,潔凈的東西常常是從污穢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產生。

【註解】

穢;凡是臟臭的東西都叫穢。糞蟲:烘指烘土或塵土,烘蟲是塵芥中所生的蛆蟲,此處指的是螬(金龜子的幼蟲),而蟬就是從蠐螬蛻化而成的。蟬:又名知了,幼蟲在土中及樹根汁,蛻變成腎後而登樹,再蛻皮成蟬。飲露於秋風:蟬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為主,古以此為高潔這象徵。據《淮南子·附形訓》篇:「蟬飲而不食。」又陸土龍《寒蟬化賦》說「蟬含氣而飲露是清。」化為螢: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傳統說法,據《禮論·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為螢。」又《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其實瑩火蟲是產卵在水邊的草根,多半潛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為成蟲,這就是螢火蟲。

【評語】

對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來講,應具備這樣一種認識:出身微淺不是有作為的決定條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設法去改變命運的安排。生活在惡劣的環境里,如果是自然環境,需要自己能於克服困難,戰勝環境的艱險;加果是生活環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墮落。有的時候,先天的環境可能難以改變,但自我形象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變化。古語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見一個人不必為了環境不好而苦惱,關鍵是要自強、自尊、自愛、自律才有可能實現自我。不但如此,有時往往物極必反,生活環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墮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越是溫暖或暑熱的地方,東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卻能使東西保持常久新鮮。人在清苦的環境中,最容易發鬥志,古今中外很多偉人,都是從他們青少年時代的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的。由此觀之,環境的清潔與污穢是相對的,清潔中未必沒有腐物,污穢中未必不出有益的東西。所處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吊約也是相對的。

一八三、事悟痴除性定動端

飽後思味,則濃談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譯文】

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看,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夫。房事滿足之後再來回味性慾的情趣,魚水之歡的念頭已經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們常用事後的悔悟,來作為另一件事情開端的判斷參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錯誤而恢復聰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則,一切行為自然都會合乎義理。

【註解】

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是指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對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斷卻又全身心投入。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動搖。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動。

【評語】

人們把事後才明白或後悔的現象稱為事後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動,但是對於沒經過的事,對於可逞一時之歡的事。人們往往不去考慮後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經過了、實踐了,才會思考,醒悟,有時難免會樂極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動」的經驗之談了。其實世間任何事都不可過貪,因為過分貪圖享樂往往會得到反效果。但要達到遇事不慌,臨風不動;行而不貪,做而不過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經過一個磨練過程,才會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執著。唯有這樣才能穩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這樣,對事物就不會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使我們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情。

一八四、原其初心觀其末路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

對於事業失敗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責難,回想他當初奮發的精神:對於事業成功感到萬事如意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長期堅持下去,考慮結局如何。

【註解】

蹙:窮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功成行滿:事業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圓滿。末路:本指路的終點。古語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評語】

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預料成功與失敗,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環總是戴在成功者頭上,失敗者面臨窮途末路。不以成敗論英雄,對失敗者來說,最要緊的是要靜下心來,對大眾而言,應當客觀看待失敗者,想想他創業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語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強調只要出發點正確就有可能創一番事業。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蓋棺始能論定」。只要善於總結,失敗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時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卻為貪小利而身敗名裂,會讓人覺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種自私自利的基礎上,那麼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敗的開始。一八五、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居插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態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鄉言之為躁。

【譯文】

站在低處然後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在暗處然後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方會刺眼睛;保持寧靜心情然後才知道喜歡活動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然後才知道話說多了很煩躁。

【註解】

居卑:泛指處於地位低的地方。處晦:在昏暗的地方。靄:雲層聚集處叫靄。此處當顯現、顯露用。躁:不安靜、急促。守靜:隱居山材寺院的寂靜心理。養新:沉新寡言。

【評語】

這是卑尊、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強調的是人有所作為時應學會多向思維,也就是善於站在其相反一面來觀察人生,對人生的體驗應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志形,被物慾權欲迷惑而不自覺。一旦從高處跌下之後,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險。人的體驗往往是在對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們立身社會,在得意之時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可是一旦走出社會歸隱家園之後,才思考奔波勞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麼呢?良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強求的,因為體驗太少,思路不清。這也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時要作面面觀,要想做一番事業,必須有一個健全的思維,有豐富的體驗,思考問題能夠由此及彼,由近思遠。而從做人來看,不可因一時的榮辱明暗而自我封閉,過分地自卑或自傲。

一八六、放得心下入聖超凡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譯文】

能丟開追逐功名京貴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能進入呈賢超凡絕俗的境界。

【註解】

脫凡:脫是脫俗,即超越塵世外的意思。入聖:進入光明偉大的境界。

【評語】

任何事都不應走極端。尋求致富要在合法的範疇;有了錢財,可以為自己的作為打基礎,為社會的公益做貢獻,這是好事。希冀得到權力應通過業績來升遷,有了權力,能夠為國為民也是好事。如果為求取功名利祿不擇手段,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去鑽營,於是在無形中就發生了質變。所以一個人要在平凡中奮鬥,不可太熱衷於功名富貴。同理,仁義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義道德於不顧,那就跟一個不通人性的禽獸相同。但是假如太熱衷於仁義道德,急著想做一個人人讚美的道德家,可事義上卻沒有敦品勵行的毅力,於是就成了偽君子。或者把道德當教條,成了教條的奴隸同樣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懷開闊者才能衝破教條牢筏創造大農業。做人要有原則、要有靈活性,不能極端化。

一八七、超越天地不求名利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群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

【譯文】

別人有財富我堅守仁德,別人有爵祿我堅守正義,所以君於絕對不會被君相的高官厚祿所束縛或收買。人的智慧一定能戰勝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轉變自己的感情氣質,所以君子絕對不受命運擺布。

【註解】

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書:「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謙乎哉?」牢籠:牢的本義是指養牛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縛等意。據《淮南子,本經》篇:「牢籠天地,彈壓山川。」人定勝天:指人如果能艱苦奮鬥,必然能戰勝命運而成功。志一動氣:志是一個人心中對人生的一種理想願望,一是專一或集中,動是統御、控制發動,氣是指情緒、氣質、秉賦。《孟子,公孫丑》上:「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造化:命運。陶鑄:陶是范士制器,鑄是熔金為器。

【評語】

一個活得洒脫的人,不應為身外物所累,詩曰:我行我素。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不得志獨善其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貴名利的誘惑,具有高風亮節的君子,勝過爭名奪利的小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遠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為任何權勢所左右,甚至連造物主也無法約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創造非他力」一語。遵從大義,相信自我,一個有為的人理應鍛煉自己的意志,開闊自己的心胸,鑄造自己的人格,不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長遠。具有了人定勝天的氣概,廣闊天地任我馳騁。

一八八、有木石心具雲水趣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倉頭,若一方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附危機。

【譯文】

磨鍊心性提富道德修養,必須有木石一樣堅定的意志,假如一羨慕外界的榮華富貴,那就會被物慾包圍困惑。治理國家服務社會,必須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一樣的淡泊胸懷,假如一有貪戀名利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

【註解】

修道:佛家語中「謂見道之後,更修習真觀」,泛指修鍊佛道兩派心法。木石:木柴和石塊都是無慾望無感情的物體,喻無情慾。《孟子·盡心篇》中「與木石居,與鹿游」。雲水:佛家稱行腳僧為雲水,這種和尚手待三寶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毫無牽掛,行跡飄忽有如行雲流水。他們不受物慾束縛而具淡泊雅趣。貪著:對富貴等慾念的執著。

【評語】

古人修身養性講究心定,不為外物所擾,排除一切雜念。這種尋求內心悟性的方式用之於經邦濟世,從政當權,是有積極意義的。一個當權者可能權傾朝野,一個有錢人或許富可敵國,一個人仕者可能雄心萬丈,但決難具備隱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腳僧人手待三室雲遊天下,那種無憂無慮飄然出世的風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絕對不是一個奔波於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但一個經邦濟世的人也應具有這種胸襟,這樣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貪戀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就等於一個一心向上的人沒有基礎而終有。一日會跌落無底深圳,不僅不能為國為民服務。恐怕連身家性命也難保全。權力能使人腐化,不斷修省,時時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心性而在名利聲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隨波逐流,自覺抵制貪污腐化。

一八九、吉人安詳惡人殺氣

吉人力論仕用各樣,即夢寐神鈞無非中氣;凶人無論行事狠度,即聲音笑語渾是殺機。

【譯文】

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言行舉止總是鎮定安祥,即使在睡夢中的神情也都洋溢著一團祥和之氣;一個性情凶暴的人,木論做什麼事都手段殘忍,甚至在談笑之間也充滿了讓人恐怖的殺氣。

【註解】

吉人:心地善良的人。作用安樣:言行從容不迫。夢寐神魂:指睡夢中的神情。聲音笑語:言談說笑。渾是殺機:言談間流露著害人的跡象,殺機是指令人感到有殺人的恐懼感。

【評語】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人的個J 性可以表現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想偽裝是很難的,是不會長久的。大凡一個遵守禮法的人,由於他的內心毫無邪念,所以言行顯、得善良,每個人都覺得他和藹可親。由於心地善良,不論處在任何時候,都能散發出一種安祥之氣;反之一個生性殘暴的人,不論處於何時,總會令人感到一種恐怖之氣。因為這種人時時想著算計別人,佔有其它。可見一個人是善是惡,能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察覺,即使在婪中也顯出各自的心性。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在工作中必須善於識人才對。

一九○、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怒知多心之為禍。

【譯文】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無擾心的瑣事可牽掛,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

【註解】

少事:指沒有煩心的瑣事。

【評語】

一個有為的人應當具備「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這樣就不會被瑣事纏身,不會為閑言困撓。而一個平常人的生活,也應該是以一生平安無事沒有任何禍端為幸福的。所有端多闐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於多心,多心是招致災禍的最大根源。所謂「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於疑心而把事情弄壞,其道理就在於此。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不用懷疑別人對我有過什麼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閑人才整天為閑事、瑣事,忙碌,為依附權勢爭奪名利奔波,為人言碎語費盡心神地猜疑,可見他們的恩想境界很低,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可笑、可悲。

一九一、崇儉養德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譯文】

奢侈無度的人財富再多也感到不夠用,這怎麼比得上雖然貧窮卻生活節儉而感到滿足的人呢;有才幹的人假如由於心力交瘁而招致大眾怨恨,哪裡比得上笨拙的人由於安閑無事而就能保全純真本性。

【註解】

勞而府怨:勞苦而怨謗集身。逸而全真:安閑而能保全本性,本為道家語,因為道家把完美無缺的人稱為真人。

【評語】

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不以相對的觀點看待事物往往會走向絕對,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變。像錢財於現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極端。生活奢侈的人,無論有多少財產,到頭來也都揮霍精光,表面看來他好像很快樂,其實他內心常感不滿足,因為他的財產越多慾望越強,可見人的慾望有如永遠填不滿的溝整。反之一個生活節儉的人,他們平日能量入為出,雖然並非富有,但是在金錢上從來沒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慾望上也就沒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過個極快樂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講究方法。不能因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親躬,處處親勞,結果可能會招致怨恨還辦不好事情。對於一般人而言,能而勞,可能就壓抑了別人的才能,使別人無從表現:如果是當權者,其能不應表現在自己如何親為上,而在於怎樣組織、管理,使每個人都可顯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現是因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開始出現了;一潭死水時人們心意相對穩定。那麼誰做誰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閑者置身局外當然會有時間去評頭論足了。所以能應是相對的,個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應先看看想想。

一九二、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譯文】

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奮鬥,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內心奮鬥的喜悅,這種喜悅才是人生的真正樂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時驕縱狂妄,往往會種下日後禍患的根苗,導致痛苦的悲劇。

【註解】

甘心:困苦的感受。悅心之趣:使心中喜悅而有樂趣。失意之悲:由於失望而感到悲哀。

【評語】

任何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苦悲可以轉化,得失不是永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看主觀上用什麼態度對待人生。人間悲苦是無情的,用這種心境來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觸儘是悲苦,結果就使人容易產生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自殺的悲劇。人生本來是多災多難的,但是我們必須征服這種苦難,絕對不可以抱著失敗主義思想。另一方成「樂極生悲」,「盛極則衰」,「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及時徹底剷除苦惱的根苗,那得意過後失意的悲哀就會接踵而來。人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決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時的苦樂而放棄人生的奮鬥。

一九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得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譯文】

當春天到來時陽光和暖,就連花草樹木也爭奇鬥豔,在大地鋪上一層美景,甚至連飛鳥也懂得在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轉動聽地鳴叫。士君子假如能僥倖出人頭地列入傑出人物行列,同時每天又能酒足飯飽過上好生活,卻不想為後世寫下幾部有益的書,做一些有益於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歲的高壽也如同一天都沒活過。

【註解】

好色:美景。時和:氣候和暖。囀:鳥的叫聲,發出宛轉悠揚聲。頭角:指氣象崢嶸,比喻才華出眾,據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說:「雖年少,己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一般說成「嶄露頭角」。

【評語】

從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後重譽是一個傳統。尤其是對當權者,他的聲譽取決於他的政績如何,所謂「得時當為天下語」,一定要為天下蒼生和後世子孫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這樣,也應退而求其次完成幾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張載才發出「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呼聲。既「幸列頭角」,就應當有所作為,能為平民百姓請命是為清官,能為國家興利除弊是為賢達,能為後人著書立說是為賢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為的條件,理應為自己的抱負,為國家的興旺去拼搏一番。

一九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譯文】

一個真正廉潔的人不與人爭名,不一定有根響亮的名聲,那些到處樹立名譽的人,正是為了貪圖虛名才這樣做。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華,那些賣弄自己聰明智慧的人,實際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蠢才這樣做。

【註解】

大巧:聰明絕頂。

【評語】

生活中,人們對喜歡耍小聰明的人很討厭,對欺世盜名之輩更是深惡痛絕。因為好名聲必須憑真本領,如果為了博取人們的歌功頌德而不擇手段,雖然可以名藻一時,卻欺騙不了歷史。所以一個真正廉潔的人,由於他廉潔的動機不在於讓人歌功頌德,自然也就不會廉名遠播: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決不會靠賣弄小聰明,炫耀才華來提高價,想做點事業的人,應該認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偽君子和耍小聰明的人所迷惑。

一九五、居安思危天也無法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閉而生變化,因此就用機緘來比喻氣運的變化,支配事物變化的力量。抑而伸:抑是壓抑,伸是舒展。播弄:玩弄、擺布。

【評語】

世事變化難以逆料,天機奧妙不可思議,不要說來的事難以推測,目前的事也很難判斷,就連古聖先賢也無可奈何。所以孔子對於處事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之嘆,即對天命而言只好逆來順受了。因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對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難違背自然法則。但這不意味著聽天由命,個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來決定。人對自然的探求已歷幾千年,對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那麼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與日俱增。以前認為是天命的東西以後完全可以科學解決,以前不可抗的東西現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如果以占卜吉凶來定行止,很可能就沒有以後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登基後,蝗蟲肆虐成災,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滅蝗,可能就沒有以後的「開元盛世」了。一個人不應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應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不斷探求思考,不斷提高認識,防患於未然,天命其奈我何?

一九六、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譯文】

一個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熾熱,彷彿跟他接觸的物體都會被焚燒;一個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彷彿任何物體碰到他都會遭到殘害。頭腦頑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經完全斷絕了生機,這都不是建功立業為社會人類造福的人。

【註解】

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剛不柔叫和。凝滯固執:凝滯是停留不動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執是頑固不化。

【評語】

要想做一番事業,就必須認清人的個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難與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張張的人,刻薄寡恩而無情無義的人,頑固不化而固執己見的人,都難以相處,性情急躁的人對於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慮,完全聽賃自己的浮躁之氣去作,毫無沉著穩重之謀;他的個性好像一團烈火,遇事好生氣,事後求原諒,即使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不久也會破壞無遺自毀前程,刻薄無情的人,或許有一副冷靜的頭腦,但是他對人對事冷酷無情,人們見到這種人就覺得不寒而慄,與別人很難建立起信任,他在事業上很難有什麼建樹。頑固不化的人,遇到事絲毫不講究通融變化,他們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無生氣,認定一樣東西,不管對錯堅到底;自以為是堅持原則,實際上是在壞事。所以這種人根本談不上創造性。要尋求事業上的合作者,必須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

一九七、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譯文】

一個人只要心中剎那間引出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懦弱,聰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很污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慾度過一生。

【註解】

一念:一剎那所引起的觀念,《二程遺書》說:「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變恩為慘:恩,惠愛。慘,狠毒。度越:超越的意思。據《漢書·楊雄傳》: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心度越諸子矣。顏師古曰:『度,過也。』」

【評語】

品行的修養是一生一世的事,艱苦而又有些殘酷,尤其古人對品行有污染者很不願意原諒。王陽明的理學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求,盡人皆有,只有被物慾泊沒了他。」要求為人絕對不可動貪心,貪心一動良知就自然泯滅,良知泯滅就喪失了正邪觀念,正氣一失,其他就隨意而變了。剛毅之氣也就頓時化為烏有,而聰穎智慧也就變成了糊塗昏聵,仁慈之心也就變成了殘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滿了污點,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產。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貪」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鑒,卻晚節不保,誠可惜哉。「不貪」真應如利劍高懸才對,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一九八、保己成業防末來非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譯文】

與其謀劃沒有把握完成的功業,不如維護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侮以前的過失,不如好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

【註解】

業:指基業、事業,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失:錯誤。非:過失。《禮記·禮運》篇:「魯之郊締,非禮也。」

【評語】

人的一生可劃成三個階段,即過去,現在,未來。人應當抱著不懊悔或誇耀過去,要檢討或反省過去;不輕視或不滿現磁,要把握或遷就現實;不夢想或恐懼未來,要策劃或努力未來的態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明訓,說明我們可以檢討過去來借鑒眼前策劃未來,而最關鍵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對已經過去了的東西的糾纏上,像一個老人一樣不停地回憶,而要把立足點放在眼下,從現在做起,這才是幹事業應有的認識。

一九九、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譯文】

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木會發出沙沙的聲響,可是當風吹過去後竹林並不留下聲音而仍舊歸於寂靜;大雁飛過寒潭會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飛過後清澈的水面依舊是一片晶瑩並沒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見,君子遇事其本性才會顯現出來,事後其本性也就恢復了原來的空虛平靜。

【註解】

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飛過,河水此時顯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稱寒潭。

【評語】

人不能總為煩惱擾心,不能老讓瑣事纏身,當人間萬象紛至沓來時,一個有修養的人是善於調節內心平衡的。佛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道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後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而竹不留聲」,事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最終不由個人意志決定。所以人生應當抱定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用心去服務,事情過去之後心像要立刻恢復寂靜,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於不失。用這種心態來處世,就是拿得起,放得下。這不是逃避社會責任,而是一種辦事方法,因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勞心挂念,整天在事務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樣會沒有效率。

二○○、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客,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咸,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譯文】

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不防害細察,剛正而又不至執撒,這種道理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即不過分的甜,海產的魚蝦雖然腌在缸里卻不過分的咸,一個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處人做事的美德。

【註解】

傷察:失之於苛求。蜜餞不甜:蜜餞不過分甜。懿德:美德,例如《詩經》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

【評語】

嚴於品德修養是好的,但嚴的結果應該是符合中庸之道,這樣行事才可能不偏頗。不能認為因為自己品格優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確,往往正確過頭卻適得其反。一個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們往往轎枉過正,把自己的格調提升得很高,對於社會上的萬事萬物容不得一點沙子,嫉惡如仇,結果就變成毫無容忍雅量的偏激。這樣行事其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個寬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愛戴,這種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斷力。這樣可以成一個老好人,卻辦不得大事。一個聰明人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不能在處事中掌握好分寸,聰明會對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很糟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無成。可見做事要保證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個合適的方法才行。

二○一、窮當益工勿失風雅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馳哉!

【譯文】

一個貧窮的家庭要經常把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貧家的女子經常把頭梳得乾乾淨淨,擺設和穿著雖然算不上豪華艷麗,但是卻能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因此君子一旦際遇不佳而處於窮困潦倒的時候,為什麼要萎靡不振自暴自棄呢!

【註解】

益工:更努力下功夫。寥落:寂寞不得志。呂溫詩中有「獨卧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廢馳:應做而不做。王冕《劍歌行》中有「學書學劍俱廢馳」。

【評語】

貧與富是身外物,家貧家富都應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氣質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質所能決定的。貧窮人家雖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也會使精神愉快培養出清雅氣象。一個人生長在貧窮人家,所穿的雖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潔儀態大方,精神充實,舉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氣質。可是卻有一些修養不夠的書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失去風雅,終將一事無成。二○二、看破認真可負重任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得,才可以任天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譯文】

世事變幻無常,不管是功名富貴,即就是自己的四肢軀體也是上天賜給的;我們超越一切物相來看客觀世界,不論是父母兄弟,甚至連天地間的萬物也都和我屬於一體。一個人能洞察物質世界的虛偽變幻,又能認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恆價值,才可能提負起救世濟民的重任,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人間一切困擾你的枷鎖。

【註解】

世相:指社會現象及社會形態。本體:指事物的根本原理和真象。幻境:空虛境界。委形:委,賦予,委形,上天賦予我們的形體。例如《列子·天瑞》篇:「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真境:是超物質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物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物我合一永恆不變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韁瑣:套在馬脖子上控制馬行動的繩索,比喻人世間的互相牽制。

【評語】

人必須不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靈的安寧、淡泊,但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追求金錢,講求致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當人的心靈被金錢所鏽蝕,那麼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為物質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嘆自己是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越是富有,貪圖物質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虛。假如過分強調返樸歸真操守清廉是不現實的,但一個人不講道德情操,一個社會不講精神追求,以至學子放下學業先生丟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錢致富,那麼這種富是畸形的。對一個有作為的人來講,不擺脫物累而加入世俗的爭逐就不會有為有成。

二○三、持身勿輕用意勿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洒活潑之機。

【譯文】

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絕對不可輕浮急躁,因為一旦輕浮急躁,就會把事辦槽而受到困擾,這樣自然就會喪失悠閑寧靜的趣味;處理事情不可思前慮後想得大多,不然就會陷入外界制約,喪失瀟洒旺盛的生機。

【註解】

持身:做人態度、原則。輕:輕浮,急躁。擾:困擾、屈服。泥:拘泥。

【評語】

生活中,我們很欽佩那種在危急關頭臨陣不慌、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這種風度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輕,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鍊。輕重是相對的,一個人做事固然不可過於魯莽,也不可考慮太多,否則勢將什麼大事也做不了,輕與重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

二○四、人生無長不可虛度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這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譯文】

天地萬古運行不變,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後就不再復活;一個人最多只會活百歲,可是百年的時間跟天地來比只不過是一剎那,逝者如斯。有幸誕生在天地間,既不可不了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蹉跎歲月,而有虛度一生之嘆。

【註解】

萬古:永恆不變的時間,喻其長。虛生:虛度一生無所作為。

【評語】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惜時如金是千百年來古人的明訓。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曹操嘆「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暫的一生是像莊子那般有「夢為蝶,蝶為夢」的感傷不息呢?還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欽呢?人要珍惜人生之樂,但「不可虛度」的標準在於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中去,只有在為國為民的服務中才會更覺人生之樂,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人。

二○五、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萬兢兢焉。

【譯文】

年紀大時,體弱多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愛護身體所招來的病根兒;一個人事業失意以後還會有罪孽纏身,那都是得志時埋下的禍根兒。因此一個有高深修養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環境處在事業巔峰,尤其要兢兢業業,戒驕慎言,為今後打下好基礎。

【註解】

待盈履滿:盈是豐富,履是福祿,持盈履滿是指已達最好程度的美滿的物質生活。兢兢:小心謹慎。

【評語】

人總喜歡回憶過去,而很少實實在地預測未來。人的一生變化無常,「得意無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時,」所以一個人在春風得意時要多做好事多積陰德,免得失勢以後留下罪孽官司纏身。世事變幻難測,所以,一個人不論出身多麼高貴,地位多麼榮耀,尤其在官場上,所謂多行善事正是為今後著想;就像是人的體格,青壯時不注意保養鍛煉,老來多病又能怪誰呢?而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在順境、在有勢時,總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決不會像市井之徒那樣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態度。

二○六、卻私扶公修身種德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

【譯文】

施恩惠給別人收買人心,還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態度去爭取社會大眾的輿論;一個人與其結交很多不能勸善規過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個人與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積一些陰德;一個人與其標新立異去顯示名節,倒不如平日謹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

【註解】

市私恩:市,買賣。私恩是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買人心。扶公議:公議是社會輿論,扶是指扶持。扶持公議,就是以光明正大的行為爭取社會聲譽。敦:厚,加深。庸行:平常行為。

【評語】

一個想從政濟世的人以什麼態度立身是決定他將能否有功於國的基礎。是懷著天下為公的抱負還是只為追求功名,是實事求是還是標新立異只為一已之私譽,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緊緊相聯。漢有一個高尚的品德而從政,沒有懸壺濟世的本領卻硬要懸壺,結果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懸壺欺世」,最後總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實際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眾。這種不知積德的偽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們手裡有權,便可以任意胡來,勞民傷財。所以選擇德與才兼備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條件,而從政者自身不加強修養,是談不上建立真正功業的。

二○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個真正英雄。

【譯文】

做人做事即就是細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沒人聽見沒人看見的地方,也絕對不可以做見不得人的壞事:尤其是處於窮困潦倒不得意的時候,仍舊不要忘志。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為的英雄。

【註解】

滲漏:滲,水從上往下慢慢滴,有侵蝕和走漏的意思。怠荒:懶惰無進取心叫怠,荒有頹喪不上進的意思。

【評語】

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個人的成就是平時點滴積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無不從小處做起,而能成大事者關鍵是志向遠大,胸懷寬廣。有時,一個人一生事業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於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小節上,「千丈之堤,毀於一蟻之穴」。例如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本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當他統率馬其頓大軍策馬東征之際,突然被他的一個親近恃衛刺殺身死。原來這個侍衛跟他的一個恃寵而驕的妃子發生爭執,侍衛就向他訴苦申告,可是他當時正忙於接應各國貴賓,一個小小的侍衛何心去理睬他,隨意申斥幾句就不理了。侍衛氣憤難消,竟拿起佩劍當場把他刺死。相反,周恩來總理在國賓館看到工作人員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並沒有去訓斥,而是親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勝於言教,小事中見偉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樣,欲有為者應大處看眼,小處著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二○八、盛極必衰居安慮患

衰瘋的景象就在盛滿中,必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譯文】

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運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所以君子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範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一旦處身於變亂災難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緊牙關,堅定信念繼續奮鬥,以求事業成功。

【註解】

衰颯:颯,本義是凡吹落葉的聲音,衰颯就是凋落、枯萎,指境遇衰敗沒落。發生:生育、生長。機緘:關鍵因素,指運氣的變化,據《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零落:指人事的衰敗凋落,例如陸機有「親友多零落」的詩句。百忍:比喻極大的忍耐力。

【評語】

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生興衰也是不斷變化著的。《易經》提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就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代就已經露出衰敗凋謝的預兆。人的一生同樣如此,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所以,意志、修養在盛在衰之時都應具備。

二○九、奇異乏識獨行無恆

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苦節獨行者,非恆久之操。

【譯文】

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甚至喜歡怪誕不經的人,不會有高深的學識和遠大的見解;一個只知道苦苦恪守名節而自以為清高獨行其事的人,無法保持長久的信心操行。

【註解】

恆:長久不變

【評語】

喜歡新鮮好奇是人之性情所決定的,但對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來講,不應把精力投之於此;對於一個性格穩重、修養厚實的人來講,不應當像孩子那樣見異思遷。應當重視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標新立異聳人聽聞。奇特怪異之行多了只會使人看了討厭,對於自己的前途事業絕無任何好處。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學生,竟以會抽香煙而洋洋得意,旁人看來,這正是代表他們的無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條,把自己鎖進道德圈子裡就算是有修養,而是要腳踏實地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二一○、震聾啟聵保持清醒

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

【譯文】

頭腦感到昏沉紛亂時應該平靜下來讓頭腦清醒;工作煩瑣情緒緊張時,要懂得把工作暫停一下,以便使情緒恢復鎮定輕鬆。否則恐怕剛剛治好昏沉紛亂的毛病,便又處在左右為難思緒搖擺不定的困擾中。

【註解】

昏散:迷惑。憧憧:心意搖擺不定。

【評語】

工作要講方法、有效率,不能認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績,工詐緊張而又條理清楚,收效顯著才稱得上有效率。所以一個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勞逸結合。一個人努力工作創造事業固然很重要,但不可過分勞累過度緊張,否則把弦綳得太緊,就會有突然斷裂的危險。人的情緒,必須隨時做適當的安排與調劑,既不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過分疏懶,也不可日夜不停,機械般作個不停。不會休急就不會工作,而那種處於昏昏然工作狀態的人,辛苦固然可嘆,成效卻不見得明顯,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自己的腦子都不清醒,何談事業?這是不足取的。

二一一、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譯文】

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疑或就放棄個人的獨特見解,也不要因個人好惡固執已見忽視別人的忠實良言。不可因個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傷害整體利益,更不可以藉助社會大眾的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原望,發泄個人不滿。

【註解】

快:稱心如意,滿足、發泄。

【評語】

事物總是相對的,什麼事一但過度便變質。人固然要有從善如流的習慣,但決不是人去亦云,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時真理還在少數人手中,該堅待的原則決不可動搖。不過有時自己的見解也未必高明,那時就要本著謙遜的態度多聽聽人家的話。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在能明辯是非,認識大體,在眾多議論中保持清醒,而個人的真知的見又是建立在集體的智慧之上。從現實而言,不可能有絕對的民主,也不可能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意志辦,必須經過公議,也必須有,最後的決策者。但決策人要善於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不存私心地採納意見,這樣最後的決策才可能正確,有見地。

二一二、暗室磨練臨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

【譯文】

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節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凡是一種足可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策略,是從小心謹慎的做事中磨練出來的。

【註解】

青天白日:光明磊落。節義:名節義行,此處指人格。暗室漏屋:二詞同義。漏屋,無人處。經綸:本指紡織絲綢,引申為經邦冶國的政治韜略。繰:同繅,抽繭出絲,此處做整理領悟解。臨深履薄:面臨深淵腳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別小心謹慎。據《詩經·小雅》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評語】

俗話說「滴水穿石」,英雄大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經一夜寒徹骨,哪有臘梅撲鼻香,成大功立大業,都得經過艱苦惡劣環境中的奮鬥。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僅僅接受磨難是不夠的,因為受磨難和受得了磨難的人很多,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他們的事業絕對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的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因此胸懷上博大寬厚,光明磊落;細節上點滴積累,大事上眼光長遠;加上堅強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為自己事業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實的基石。

二一三、分清功過勿顯恩仇

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隋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攜貳之志。

【譯文】

對於功勞和過失,不可有一點模糊不情,功過不明就會使人心灰意懶而不肯上進;對於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現得太鮮明,假如對恩仇太鮮明就容易使人產生疑心而發生背叛。

【註解】

隋隋:疏懶墮落,灰心喪氣。攜貳:懷有貳心,有疑心。

【評語】

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別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兩條原則,即對人要功過清楚,賞罰分明;對已則恩仇勿顯,兔去猜疑。從領導者來講,固然需要「恩威並用」,同時必須恩賞過罰。賞罰是使人努力的誘因,一個喪失工作誘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緒必然不會高昂。假如是一兩個人這樣還不要緊、萬一群體也如此,這個集體乃至社會必然要陷於不進步的停頓狀態,所以賞罰又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歷朝皇帝打天下,哪一個不是以論功行賞作為調動文臣武將積極性的手段呢?就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講。不論是做官還是一般人的交際,還需要克己,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則,但在這裡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過而勿顯已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為一種共同的副業團結一致。

二一四、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譯文】

宮位不宜太高權熱不應太盛,如果太高就會使自己陷於危險狀態;一個人才幹所及的事不應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如果都發揮出來就會處於衰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以標榜過高,如果太高就會惹來毀謗和中傷。

【註解】

爵位:君主時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官位。行宜:合乎道義的品行。

【評語】

任何事都有個度,所謂「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的爵祿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須急流勇退,古代開國功臣大多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最曲型的例子是漢初三傑,幫劉邦打下天下後,結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馬光才很感慨他說:「蕭何系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其實,何止在做官上應知進退,其他事同樣應知進退深淺。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懸,因才能之較都可能結仇生怨,故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

二一五、以德御才德才兼備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譯文】

品德是才學的主人,而才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假如只有才幹學識卻沒有品德修養,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奴隸當家了,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

【註解】

魍魎:泛稱山川木石的精靈怪物,例如《孔子家語》中有「木石之怪日魍魎。」猖狂:過分放縱。

【評語】

品德需要意志長久磨練,需要靜心思考體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品德不苦磨練而來,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可隊表現出品德的高低,於是生活中人們不重視品德的事很多。人們更重視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實人不僅要培養自己的才智,重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兩者都極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似乎在下降,但社會對個人的品德要求卻越來越高。如誠信、意志、忠恕等等。一個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品德修養的明證。有的人喜歡猜忌,有的人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有的人喜歡兩面三刀等等,這樣的人再有才能誰又敢放心的使用呢。

二一六,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鋤奸杜偉,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筆俱咬破矣。

【譯文】

剷除邪惡之徒杜絕投機取巧的小人,有時應留一條改過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們毫無立足之地,那就好像為了消滅一隻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東西卻也都被老鼠咬壞了。

【註解】

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東西打壞,比喻做事有所顧杜:當動詞用,阻止。偉:用手段謀取更高職位的人。

【評語】

「窮寇勿追」,是為了防止困獸之鬥,垂死掙扎,或者是為投鼠忌器,但心適得其反吧。這不是說落水狗不能打,壞人因其垂死或勢敗而可原其所惡。在具體的事上存在著具體的解決方法,對壞人和壞事都應當加以區別。生活中,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有時是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因為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則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對人類對植物也有貢獻。萬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內,可是牛羊也是依賴人類生存。善惡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對的。惡盡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惡」要看到什麼程度,是否非得採用根絕方式。所以除惡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斬亂麻,有純刀割肉,有隻剔去惡處;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聽其自滅,還可以放一條改過的生路。除惡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二一七、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要有跟人共安,安樂則相仇。

【譯文】

應當有與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勞的念頭,因為共享功勞彼此就會互相猜忌;可以有與人共患難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樂的貪心,因為安樂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視。

【註解】

患難:患是憂愁,患難就是艱難困苦。

【評語】

從古到今,能夠同享安樂共受富貴的便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殺,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爭殺的原因大都為富貴、安東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暑,爭名奪利的結果,到頭來也不過是黃土一堆而已。誰都知道這個道理,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功名富貴恰似過眼雲煙,偏偏是當局者迷,不到蓋棺難以清醒。人為什麼只在患難之中才會團結呢?人在有過之時盼望別人的原諒,人在病中、在弱時盼望別人同情,可得勢、強健時便忘乎所以。所以處人待世要勿爭,爭則陷入一種自尋的煩惱之中,不爭則是與人相安的一種方式,而且欲為大事者連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談追求。

二一八、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事業文章隨身消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也。

【譯文】

一般來說副業和文章,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偉大的精神萬古不朽;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移,忠臣義士的志節卻會永遠留在人間。可見一個君子絕對不可以放棄能留名青史的氣節,去換取會隨身銷毀的東西。

【註解】

逐世:隨著時代轉換。千載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恆不變。

【評語】

精神、志節不是空的,不能脫離一定的事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氣節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中表現出來的。事業有大有小,有好有壞,壞人小人也可以稱自己的鑽營為一種事業,造福萬民的偉大事業,為一種善政德政而永垂不朽。同樣此處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無內容的文章,是抒發病態之情,詠風弄月、堆砌詞藻的作品。得以留傳至今的經典、文史之作,幾乎全靠文章薪火相傳之功。司馬遷曾有精闢的見解,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利;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由此可見,一個人不論何時何地,應保持一種高尚的品德,偉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業的充溢著偉大的精神,在實現理想中保持著如一的氣節。所謂功名一時,富貴難久,而精神不死,氣節千秋。

二一九、自然造化智巧不及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譯文】

本來是張網捕魚,不料鴻雁竟碰上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面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可見天地間事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的智慧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

【註解】

魚網之設二句出自《詩經·邶風·新台》篇。罹:遭,碰上。鴻:雁中最大的一種,俗稱天鵝,頭和背部呈暗褐色,腹部白色,尖嘴,翅膀長約一尺七八寸。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比喻人只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後的災禍,據《說苑·正練》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評語】

孔子主張「盡人事以聽天命」。對於人來講,不可知的東西大多了,許多事往往用盡心思仍一無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謂「螳螂捕蟬,黃崔在後」的事太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環套一環,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物慾的貪求、有時偏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的時候卻是「機關算說大聰明」,最終一無所得。當然「智巧何足恃」並不是說人應任憑大自然擺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敵,進而認識掌握事物的變化周期和發展規律。

二二○、真誠為人圓轉涉世

咋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譯文】

做人沒有一點真情實意,就會變成一個一無所有花子,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實;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一點靈活應變的情趣,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到處碰壁。

【註解】

花子:乞丐的俗稱。

【評語】

華而不實的人可能會給人一個生動的印象,但決不會長久;心地誠善的人或許不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信任感到誠善之中就越來越強。作事如果不誠懇,對方總認為你滑頭滑腦,就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決斷,這樣你就什麼事也無法進行,當然也就談不到創任何大事業,到頭來必將一事無成。即就是在相互傾軋的生意場中也討厭一褪子買賣的人。「誠信」是個首要原則,當然誠而善只是基礎,辦事還須靈活,尤其是具體事物應有變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嚴肅很尷尬的事,由於當事人富有幽默感,說上幾句很逗趣的話,大家哈哈一笑,事情也辦通了。有的事這樣辦不行換個方式就行,此時不行換個時間就成。尤其是現代社會,既要講做人原則,也要求辦事效率。

二二一、情急招損嚴厲生恨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

【譯文】

很多事情越是急著想弄清白越難清楚,倒不如暫時放一放緩一下,也許頭腦冷靜之後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萬不可大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的緊張氣氛;很多人指揮他他根本不願服從,倒不如放鬆不管,讓他自由發展,他也許會慢慢覺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增加他的專橫和固執。

【註解】

寬:舒緩。自化:自己覺悟,《老子》中「我無為而反自化」。

【評語】

口中講究辦事效率的人愛講:立竿見影,追求實效的人愛強調欲速則不達,這是孔子講的為政之道。生活中的處世待人同樣如此,因為時間是消除偏見、誤解,緩解緊張情緒的最好的催化劑。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產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來嘗嘗,味道自然不好。辦事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要有方法,還要看時機。

二二二、回歸自然述古暢懷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詼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迷古人看嘉言懿行。

【譯文】

交一個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個隱居山野的老人;巴結富貴豪門,不如親近平民百姓;談論街頭巷尾的是非,不如多聽一些樵夫的民謠和牧童的山歌;批評現代人錯誤,不如多講講看看古聖先賢的格言善行。

【註解】

山翁:此指隱居山林的老人。朱門:本指紅色的大門,比喻富貴之家,杜甫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白屋:平民窮苦人家的房屋,用簡陋的材料搭建,因此就用「白屋」來代稱。

【評語】

發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懷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聽漁翁樵夫歌,與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種追求。所謂修身養性。如果結交的是市井小人,所聽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貴豪門之家,聽到的都是功名利祿的權勢之爭;假如經常談論左鄰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閑言,那麼心難靜,氣不順,神不寧,心則何安?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擔社會責任,但為大事者必須要有超脫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養德,才可能為一展大志不息奮鬥。

二二三、勿昧所有勿自誇耀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放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

【譯文】

前人說:「放棄自己家中的大量財富,卻摹仿窮人持體乞討」又說:「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誇耀財富,其實哪家的爐灶不冒煙呢?」上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說自己看不見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說那些誇耀自己暴富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徹底戒除的事。

【註解】

無盡藏:佛家語,是「無盡藏海。的簡稱,比喻無窮道德,此處有道德和財富的雙重含意。《大乘義章》說:「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誰家灶里火無煙:是說任何人家多少都有點財產。

【評語】

《佛學人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應求諸內心而勿求諸物外。做人也是這樣,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聖先賢只在自己內心求道,使得修心養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拋卻自家無盡藏。做事做學問的人更要以不自誇不自滿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視實質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徑搞短頻快,而忽視紮實刻苦的基礎;不能總想著外力作用,而忘卻自身努力的重要性。

二二四、信人己誠疑人己詐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譯文】

一個肯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別人未必全是誠實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誠實;一個常懷疑別人的人,別人雖然未必都虛詐,但是自己卻先成為虛詐別人的人。

【註解】

信人:信任別人。疑人:懷疑別人。

【評語】

疑神疑鬼,不信任別人的人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是一個有創造大業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須出自真誠,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誠合作。誠信是傳統的做人原則之一,真誠待人終究會感動別人。但是真誠待人不是見什麼都把自己和盤托出,就是見了作好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誠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如果人人這樣,社會責任法律義務誰來承擔?故誠也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

二二五、自薄而厚先嚴後寬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自嚴而寬,先寬容後嚴者,人怨其酷。

【譯文】

施人恩惠要先從淡薄逐漸濃厚,假如先濃厚後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懷這種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從嚴而逐漸變寬,假如先寬後嚴厲,那部屬就會怨恨你冷酷無情。

【註解】

惠:恩惠。酷:冷酷,暴虐。

【評語】

同時有兩種食物,假如先吃美味佳淆,後吃粗茶淡飯就難以下咽;反之就覺得這餐飯吃得很香甜。當然這是在肚子飢餓的前提下。從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際交往也應如此。常說「恩威並用」、或「寬嚴兼施」,其實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嚴而後寬」、「先淡而後濃」,當然濃淡寬嚴的前提是真誠而不是虛偽。

二二六、人情冷暖原非奉我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譯文】

我有權勢人就奉承我,這實際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貧窮低賤人們就輕視我,是輕視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為什麼要不高興呢?原本不是輕視我,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

【註解】

峨冠大帶:比喻官位。布衣草履:喻出身貧賤窮苦。胡:疑問副詞,為什麼。

【評語】

對於人際間的炎涼冷熱,的確要有些超然的態度。六祖惠能名謁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都是光身空手進人塵世,假如能悟出這種道理,對人間事就會進入人我兩空境界,對於世態變遷就會看得淡漠了。其實,人去埋怨別人趨炎附勢,看到別人見利忘義,也正說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為陷入人際間的矛盾而苦惱,其實質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著名利之心居官位,那麼官位會成為眾矢之的;抱著名利之心享富貴,那麼富貴會成為煩惱之源。如果自己陷於名利場不能自拔,以為名利非我莫屬,那麼期望越高,失望會越大。

二二七、無事昏冥有事奔逸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譯文】

平日閑居無事時,心情容易陷入迷亂,這時應用平靜的心情來警覺地處理問題;有事忙碌時,感情容易陷入衝動,這時應利用理智、冷靜的頭腦加以控制。

【註解】

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惺惺:聰明,機警。寂寂:沉靜落寂。

【評語】

一個人生活中太閑易於懶散,懶而墮志,銷磨心性;工作中太閑沒事會生失落感而怨氣多,由此變得沒有朝氣。可一個人太忙又容易衝動,處理事情難免欠妥。因此,人人都應當學會控制自己,多用腦子想而不是只憑一時的光致去盲目蠻幹,不能由於一時的衝動而壞了平生的追求。二二八,超然事外明曉利害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志利害之慮。

【譯文】

評論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曉利害;反之如果以當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暫時忘懷個人的毀譽,才能專心策劃並推動所擔負的任務。

【註解】

任事:負責某事。

【評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要想對某事作公平的論斷,超然事外,將會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時迷於局內時,可以先放一放,別讓思路限於一隅。可事情往往並不等你避開就劈天蓋地而來,這時必須以清醒的頭腦,公正的心態把個人的恩怨、毀譽放到一邊,一心一意去把事情辦好,為公眾服務。

二二九、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要和易,毋少隨而近腥膻之覺,亦毋過激而犯蜂蠆之毒。

【譯文】

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須操守嚴謹,行為磊落,心境平和,氣度寬宏,絕對不可接近或附的營私舞弊的姦邪之輩,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觸怒那些陰險狠毒的屑小之徒。

【註解】

權門要路:權門指有權有勢的政要。例如《後漢書》的「權門請託,殘吏放手」。操履:操守和行事。腥膻:魚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蜂蠆之毒:蠆,毒蟲名,屬蠍科,比喻人心險惻惡毒。

【評語】

正與不正是對立的,清廉與腐化、真誠與姦邪是難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風範,嚴正的操守自不屑於姦邪小人,也為此輩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際傾軋最利害的地方。魚龍混雜,清濁同在,往往漢渭難以分清。尤其是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種藝術,不會平衡協調矛盾,不能容忍難忍之事就不可能辦好事情。權門要路當然不能讓小人好黨佔據而禍國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銷磨自己個性的,這當然不是說應當八面玲瓏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這種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卻不屑一為。但做事不講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氣用事,這樣往往會形成主觀本意與客觀效果難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時候不僅辦不成事還要壞事,引起與主觀想法不一致的結果。

二三○、坎坷世道耐而撐持

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

【譯文】

俗語說:「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驗,走雪路要耐得起過危橋的驚險。」可見這一個耐字具有深長意義,正像是險詐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假如沒有這一個「耐」字苦撐下去,有幾具會不墮落到雜草叢生的深溝里呢?

【註解】

榛莽:榛,荒地叢生的小雜木,草木深邃的地方叫莽。坑塹:塹,深溝叫塹,就是有深溝的險處。

【評語】

梅蘭竹菊號稱四君子,人們喜愛它們是因為它們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風吹日晒。這種精神為人們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經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創造大事業,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說立雄心大志,建豐功業,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裡有那麼多順心如意的事呢?哪裡有那麼多對路可意的人呢?無一個「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還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勁,咬咬牙便是一重關隘又在回首處,一陣波浪又在用力撐持中消失。

二三一、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忙裡要偷閑,須先向閑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譯文】

忙碌時,也要設法抽出一點空閑時間,讓身心獲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規整,掌握要點。喧囂中保持冷靜頭腦,就必須在心情平靜進事先有個主張。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隨事盲目而行,往往事情有弄得一團糟。

【註解】

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主宰:主持、主見。因境而遷:遷,轉移。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事而靡:靡當動詞用,散敗和損毀。隨著事物的發展而盲目地隨其後。

【評語】

要做到臨事不慌,就應當事先計劃,靜的時侯要有主張。忙的時候要會求靜,待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待人做事要講方法,保持心靜,學會求靜,深思熟慮是關鍵。

二三二、修養自身大業之始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譯文】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盡人情的事情,不過分使用浪費物力,假如能做到這三件事,就具備了為天地樹立善良的心性,為萬民創造不息的命脈,而為後世了孫創下幸福基礎的基本條件。

【註解】

不昧,昧是昏暗,此處作蒙蔽解。竭;窮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據《易經·復》:「復見天地之心乎?」註:「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疏:「本,靜也,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宋代理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方世開太平」。

【評語】

古聖先賢有「內聖外王」之說。這也就是「先成己而後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學。假如一個人連「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碼修養工夫都不具備,就談不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業以古人此論推而廣之,一個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從自我修養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基本的口德修養也應具備,對傳統的美德也應繼承。人們的生活環境需要這樣一種道德秩序,社會對人們的素質也有這樣的要求以保證社會的安定,人際的和諧,人類的幸福。

二三三、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譯文】

當你居富擁貴時,你要了解貧賤人家的痛苦才行;當你年青力壯時,應當想到年老體衰後的悲哀。

【註解】

痛癢:痛和癢都是一種病,此處比喻痛苦。王陽明《傳習錄》有:「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

【評語】

陣勝沒有稱王的時候,曾和同伴相約:「苟富貴,毋相忘。」可陳勝真的富旦貴的時候,把這句話就丟到腦後去了。貧窮和富貴是相對立的,從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權勢,便覺身價百倍,不思為民造福,忘卻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古訓;有了財富,便顯得趾高氣揚,驕奢淫佚,彷彿自己的血統都比別人高了。在高貴時想不到貧窮,既難使富貴長久,也談不上具備好的品德。一個人不管身處貧困富貴,都應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可不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別珍惜青春而顧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時如金是事業的最基本要求,否則,一生一事無成,看來不堪回首將何其凄涼。

二三四、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譯文】

夕陽西下時,在天空所出現的晚霞是那麼燦爛奪目,深秋季節金黃色的柑桔正在吐露撲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應振作精神奮發有為。

【註解】

煙霞絢爛:煙霞是雲氣,絢爛是光采奪目的景色。芳馨:香氣四溢。

【評語】

人的一生習慣於分年齡段計算其作用,而現代社會更重視年輕人的闖勁,發揮其創造力,使老人問題成為社會問題。以至有人慨嘆「人到中年萬事休」。否認年齡差異,不講生理機能之別不切實際,硬要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的話,只能是從精神而言。每個年齡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歲的中年正是一個人奮發有為創造事業的黃金時代,六七十歲的人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生活經驗指導後來居上的人少走些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歲寒而後知松柏之蒼勁」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陽黃昏之嘆,但「老當益壯」,「老驥伏櫪」之雄心更顯得輝煌。人的一生,沒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當少年,但頹靡自墮,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負,即使在老年卻生機勃勃,又何來「徒傷悲」之嘆呢?

二三五、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譯文】

老鷹站在那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樣子,但這正是它們準備捉人吃人前的後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聰明,不顯露才華,如此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毅力。

【註解】

攫,鳥獸用爪或翼取物。噬:啃咬吞食。肩鴻:鴻與洪通,大的意思。肩鴻即擔負大責任。

【評語】

老子說:「大智若愚」,是說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無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來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樣子。常言道「一瓶個滿,半瓶子醋晃當」,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絕不會自我誇耀,因為他清楚學無止境;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態度,否則容易招致周圍人們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會保護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賈深藏苦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名言。何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於小便忽於大,貪得多便難以專,正因為如此,不露才華不顯聰明,才能為以後的大業積攢力量。

二三六名位聲樂不可貪圖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譯文】

經常宴飲作樂,不是一個正派人家;習慣於靡靡之音和華麗艷服,不是一個正派書生;名利權位觀念太重,不是一個好官吏。

【註解】

士子:指讀書人或學生。

【評語】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謂好學也已。」「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一個有志於學業,有為於未來的人,在享樂上過於貪圖,在名位上太過看重是難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養要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論是讀書求知,不審居官從政,或是日常生活,只為追求私慾的滿足,達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損於集體,有損於公德。其最終結果是敗壞自己的形象。而熱衷於飲宴聲樂之輩,必然輕浮;一門心思在名利場鑽營,定然不會是為民造福堅持正確原則的人。

二三七、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譯文】

世人都認為能滿足心愿就是快樂,可這種願望常常被快樂引誘到痛苦中;達士平日能忍受各種橫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種磨練中享受奮鬥抗爭之樂,最終換來真快樂。

【註解】

心肯:肯是可的意思,引申為順,心肯就是心愿滿足。心拂:拂就是違背,心中遭遇橫逆事物。

【評語】

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從惡劣環境中奮發而來,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苦盡而甘來,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在順境中不知滿足,不斷求進。逆與順是相對的,逆境中條件艱難,需要不氣餒;順境中謹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滿,只有不自滿,為志向而奮發,才會有抗爭之樂,否則就會由順境轉向逆境,樂極而生悲。

二三八、冷靜觀人理智處世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譯文】

要用冷靜的眼光觀察人,用冷靜的耳朵聽別的的話,用冷靜的心情處理感情,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註解】

當:持,處理。

【評語】

古人強調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無不和「冷」帶些關係,因為只有情冷才能心靜。常言「萬物靜觀皆自得」,熱情如火可以給人以生命力和無限溫暖,但是冷靜如水卻有助於思考精深判斷準確。一個成熟的人待人的冷靜的,處世是現智的,這樣遇事才不會感情衝動不知所措,做事才會有條不紊有序而行。而觀察人則是一門委高深的學問,需要一個很長的了解過程,孔子主張「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沒有一個冷靜的心態,理智思維是難以建立起來的。

二三九、惡不即就善不即親

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

【譯文】

聽到誰說人家有過錯或做了壞事,不可信以為真馬上就起厭惡之心,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的觀察,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否進讒小人的誣陷泄憤;聽到誰讚揚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親近他,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觀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為謀官求職的手段而引狼入室。

【註解】

就惡:立刻厭惡。讒夫:用流言來陷害他人的小人。

【評語】

常見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愛打聽是是非非,喜歡聽信別人說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長舌婦人生存的環境。對於一在個事業上想有作為的人來講這是大忌。孟子在識別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日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後察這,見賢焉然後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為,不論是從政還是經商,首要問題是識人用才;而識人用才的關鍵是自己有標準善惡、有立場原則,自己去觀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寵信奸小。

二四○、性躁無功平和徼福

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譯文】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麼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無成;性情溫和心緒平靜的人,往往各種福分會自然到來。

【註解】

微福:徽,求。《左傳》昭公三年中有「徼福於太公」。

【評語】

《大學》中所說的「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定、靜、安、慮、得就是訓練和要求一個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氣和。一個平心靜氣的人由於思考得周詳,做事當然不會盲目亂撞,避免不知所做何為的現象出現,一個心浮氣躁的人由於不能深思熟慮,往往會使所進行的事功敗垂成。所以必須磨練「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細」的修養工夫,膽大心細的人才不致一事無成。做事如此,待人同樣是這個道理,只要冷靜觀察,自然相處,不強求,自然就無煩惱。

二四一、刻失人和濫招惡友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談者來。

【譯文】

用人要寬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會使想為你效力的人離去;交友不可太多太浮,如果這樣,那些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你,來到你的身邊。

【註解】

濫;輕率,隨便。貢諛:貢即貢獻,諛是阿諛,說好聽話逢迎討好的意思。

【評語】

孔子把朋友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益友,一種是損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交友宜益人,惡人豈能稱友?高山流水,難得知音,以至知音成為後人擇友時的一個嚮往。許多人一諾之功,一酒之飲,一事之助便以為友至矣,這樣是沒有真朋友的。故俗語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說法。交友不可濫,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點權力的人,往往既出於公心,又刻薄待人。辦事往往以為只自己正確,待人總是按我這要求,還偏生說是為公,實際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樣用人。這樣做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那裡還談得上以為公?

二四二、居官有度居鄉易交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犢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鉅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

【譯文】

一個人做官的時候,對於求薦的書信不能無節制地延攬接待,處人要保持一種嚴肅恭謹的態度,對於有所求的人要盡量少接見。一但去官閑居田園鄉間以後,就不能再擺那種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鄉父老應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態度,以便敦睦鄉鄰的感情。

【註解】

竿牘無節:竿與簡通,竿牘就是簡牘,就是書信。杜鉅端:杜是杜絕,鉅端是非分幸進。崖岸太高:比喻性情高傲。

【評語】

一個人的品質、氣節在什麼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態度卻應隨條件變化而調整。在朝為官因為手中有權,如果不使權力有一定威嚴,卻去大開方便大門,就很容易使權力變成結黨營私、貪污腐化的法碼。關於在朝為官和退休鄉居的應有態度,《論語·鄉黨》篇中說:「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固閻如也。君在,閻間如也,與與如也。」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在官謀政事;閑居後,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虛,這都是把自己放在過去的回憶中而不能面對眼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會與人隔絕,產生失落。實質上,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有關,只有熱衷於功名。死握住權力不放的人,才會要閑居時因失落而自我封閉。二四三、逆境比下怠荒思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譯文】

事業稍不如意而處於逆境時,就應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樣怨天尤人的情緒會自然消失;事為順心而精神出現鬆懈時,要想想比我更強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會振奮起來。

【註解】

拂逆:不順心不如意。怨尤:把事業的失敗歸咎於命運和別人。怠荒:精神委靡不振,懶惰放縱。

【評語】

做事業沒有總是一帆風順的,雖然一帆風順的人們的願望,卻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事業上選一個參照物是決定進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決難成事,這時應調整一下心態,觀察一下得失,可能會發現有很多人的景況還遠遠不如我,前人騎馬我騎驢,利於恢複信心而不頹唐。而成功時容易自滿以致腐化墮落,這時應當記住「逆水得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縱馬,易放難收」的道理。不自滿不自墮而向上看齊。事業上沒有向上之心難以向上,生活上卻不能如此,因為更多地向上看齊便容易走向庸俗而無事業心可言。

二四四、言而有信恆心如一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譯文】

不要乘著高興對人隨便許下諾言,不要在醉酒時不加控制亂髮脾氣,不要乘著一時稱心如意不加檢點惹事生非,不要因為疲勞疏懶而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註解】

生嗔:生氣。嗔,發怒。鮮終:鮮,少的意思。鮮終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

【評語】

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覺的。高興時有求必應,輕諾寡信,於是奸小之輩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並有意製造一個讓人高興的環境,通過各種手段來等待「輕諾」。借酒發瘋,是一種失控的表現,是有德之人所木為的。由於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後無德。人在枚勢頭上在富貴鄉中往往說話一無逛攔,財大氣粗,擺不正自己的位於,忘記應尊重理解別人,忘記應收斂檢點自己。炙手可熱,得意忘形,實際上是做人本成熟的表現。更有的做事有始無終,畏難而退,虎頭蛇尾,終究將一事無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恆心如一。二四五、下愚可教中才難與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謖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譯文】

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們心胸開朗對任何事物都無憂無慮,天賦愚魯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腦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鬥角;這兩種人既可以和他們講學問也可以和他們共建功業。唯獨那些天賦中等的人,智慧雖然不高卻什麼都懂一點,這種人遇事考慮最多,猜疑心也極重,所以什麼事都難以和他們合作完成。

【註解】

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例如《莊子·天下》篇有「不離於真,謂之至人」臆度:推測、計算。

【評語】

從選擇合作夥伴的角度來看,這段話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個人學有所專,事有所長,除了自暴自棄的人難以改變外,只要願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長。但對於那種什麼都知道一點又不求甚解,什麼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的人確難合作。這種人對什麼事都好猜疑,無遠見卓識。與其如此,倒不如選擇有專長的專門之才,或者是選擇從頭學起易於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證合作的可能,事業的成功。

二四六、守口須密防意要嚴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譯文】

口是心靈的大門,假如大門防守不嚴,內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雙腳,意志不堅定,就可能會像跛腳一般走入邪路。

【註解】

意乃心之足:形容心靈統帥意識。邪蹊:指不正當的小路。

【評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不願人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從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時你認為信得過的人可能偏偏與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隨事物變化就有可能為敵,故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名諺。處世必須作到「隔牆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來磨練的,因為好說話來表達思想、表現才「能本是人的一種需求,由好說到守口如瓶,沒有控制自己的堅強意志的能力很難做到。豈止是如此,意志不堅定更是一個人創業的大敵,克服各種困難要有意志,戰勝私心雜念同樣需要意志。堅定意志才不致誤人歧途。

二四七、得休便休了時無了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字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辦不了。前人云:「如今體去便休去,務瓦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譯文】

人做事,應罷手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假如猶疑不決想找個好時機,那就像男女結婚雖然完成了終身大事,以後家務和夫妻兒女之間的問題還很多。人們別以為和尚道士好當,其實他們的七情六慾也未必全除。古人說得好:「現在能罷休就趕緊罷休,如果說找個機會罷休,恐怕就沒了罷休的機會。」這真是一句極高明的見解。

【註解】

僧道雖好:僧是指憎人,道是指道士。好是美、善,此處指清靜無外人干擾。

【評語】

當斷則斷,丈夫所為,猶豫不決,兒女情長,又哪是成事氣象?做事如此,名利頭上急流勇退更難,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弱不戀功名而毅然回歸田園?例如他在《歸去來辭》說:「歸去來今,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迫。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張良以勇退而全身,韓信因戀功而被殺。後人很欽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賞張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隱山野的選擇,但輪到自己又當何如?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了時無了。

二四八、知足則仙善用則生

本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譯文】

對來到現實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感到滿足的人就會享受神仙一般的快樂,感到不滿足的人就擺脫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假如能善於運用就處處充滿生機,不善運用就處處充滿危機。

【注用】

殺機:害人損物的危機。

【評語】

人不可能也不會安於貧窮,精神食糧是不能填飽肚子的。可一個人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假如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景用為生活苦苦掙扎的窮人並無差別。要想真正享受人生樂趣,應當有知足常樂的思想。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的有限生命應該用到對人類有益的事業中去,在這樣的事業中去發揮才智,展現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貴中拼殺的人來說,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

二四九、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爭先的栓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長一分。

【譯文】

爭強好勝,道路就覺得很窄,假如能退後一步,自然覺得路面寬平很多;大過濃艷的味追是短暫的,恨洲能清淡一分會覺得滋味歷久彌香。

【註解】

爭先:此指好勝逞強。

【評語】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這種「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觀,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這麼多糾紛了。但事實上很難,因為好勝之心人皆有之。這就存在一個適時的問題,即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應該爭勝,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退讓。做人貴在自然,做事不可強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興亡的大義面前,不爭何待?在名利場中,在富貴鄉中,在人際是非面前,退一步讓一下有何不好?

二五○、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

【譯文】

事業順利進展時,應該有一個抽身隱退的準備,以免將來像山羊角夾在籬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進退兩難;剛開始做一件事時,就要預先策劃好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罷手,不至於以後像騎在老虎身上一樣,無法控制形成的局面。

【註解】

觸藩:進退兩難。據《易經》「大壯卦: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騎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險。據《隋書·獨孤皇后傳》:「當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總百揆,後使人謂高祖曰:『大事已然,騎虎之勢不得下,勉之。』」

【評語】

懸崖勒馬、江心補漏固然是對危局的補救措施,但畢竟已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騎虎之勢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弩馬戀棧,不能在權勢頭上猛退,到頭來難免像山羊觸藩一般弄得災禍纏身。做事要胸中有數,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不要做無準備之事;做事要隨機應變,隨勢之遷而調整。做事是為了成事,一股勁猛進不可取,猶猶豫豫也不可取,應當知進知退,有張有弛,居安思危,處進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二五一、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

【譯文】

每當周圍環境喧器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憶的事物,就會忘得一千二凈;每當周圍環境安靜使心神平和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在眼前。可見浮滌和寧靜只要有一點點的區分,那麼昏暗和明朗就會通然不同。

【註解】

恍爾:恍然、忽然。

【評語】 有句俗話叫「心靜自然冰」,對於一個人的心態調整來講同樣適用。在吵雜的齊境中,人的情緒易受波動,腦子不太清明。這時就需要調節自己。心情平靜,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應當不以物喜,木以己悲,不可拂意則憂,匝意則喜,志得則揚,志阻則餒,七情交逞,此心何時安寧?木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無以成就事業的。


推薦閱讀:

悉尼竟然藏著5個美的像夢一樣的秘密花園!免費開放卻鮮為人知!
[星座解說] 12星座不為人知的一面
為人處世圓滑,面面俱到的3個星座
為人厚道老實!傻人有傻福的3生肖 橫財跑不了
沈從文不為人知的婚外情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