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淺談尊重幼兒、加強幼兒常規教育的體會

所謂常規,是指沿襲下來經常使用的「規矩」。「規矩」即是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是在幼兒園保教工作過程中沿襲下來的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經常使用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則是指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幼兒發展的特點、需要,以這些標準、法則或習慣為教育內容對幼兒施行教育的過程。

長期以來,由於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徑上的偏差,在幼兒常規教育上存在這樣的現象:

規則內容的成人化。即無論是社會行為規則,還是班級日常行為規範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和無條件地服從者,教師不考慮幼兒的實際需要,單純根據權威的意志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來制定標準,導致班級生活規則的繁冗累積,尤其在許多生活活動的細節上也充滿了大量不必要的規定,結果使幼兒的活動處處受到限制。

規則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師既不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又不考慮知識之間的整體性,片面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宣講規則,使規則流於形式,結果是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脫節;

規則執行的他律性。即否認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適應、內化、形成規則意識,而只是以教師的裁判和紀律的約束來訓練孩子,導致幼兒的主體意識和行為受到壓制。

凡此種種不僅沒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造成了孩子對規則的無所適從,更甚者還引起了孩子的抵觸情緒,引發了師生間的對抗,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為了切實管理好孩子們的一日生活,貫徹我園實施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理念,真正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角」,又是社會建構者的「以兒童為本」的思想,我們依據社會的要求,結合我園幼兒實際,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規,並引導幼兒根據日常活動的需要,自己確定規則,並在類似情境中不斷鞏固,而形成穩定的行為規則。這種常規具有自律的性質。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規,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規。無論是何種性質的常規,教師都必須以尊重幼兒為前提。在制定和執行常規的過程中了解並尊重幼兒合理的需要以及個性特徵,讓幼兒從他律走向自律,並且學會討論制定規則。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規,能夠讓孩子對環境產生信任與安全感。常規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離開座位時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讓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椅子而受傷,而且教室也會變得很小,那樣讓人看了也不整齊。只有讓孩子了解常規的意義,能夠真正地認同常規,並且能夠切實遵守,這樣才能順暢地進行每一天的活動。

常規既然訂了,就要貫徹執行。在學校里,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什麼方式維持班上的常規呢?當老師在執行常規時,老師的態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麼?當孩子做出違反常規的舉動時,我們該先想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無法遵守常規。是孩子忘記了?是孩子不懂?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上的差異?有時也要換個角度想一想,不一定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什麼時間進行什麼活動,活動中應達到什麼要求,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做事要採取什麼方式等等這樣的要求,就是幼兒園的常規或紀律。

常規除了能維持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外,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例如班上的常規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許多孩子都喜歡在教室里橫衝直撞。這時老師就要考慮到是不是教室空間太寬闊了?教室就好像運動場一樣,暗示著孩子趕快跑步,針對這種情況,我便告訴孩子們「在教室,我們都是輕輕地走的,盡量不打擾別人」如此一來用正面的語言代替負面的語言,效果大不一樣。又如:課間的洗手問題,教師左叮嚀右囑咐,說了千遍萬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兒因為水池太滑而跌跟頭,甚至有的孩子額頭上竟摔出了一個包,究其原因,發覺是老師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夠。可是問題又來了,老師照顧到水池這邊的幼兒又照顧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於是我們便讓孩子們在解小便洗手時集體排隊一起去,然後再集體排隊一起回來,可是這樣卻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體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現象。對此,我們便採取讓孩子當「小老師」的措施,即當孩子們去水池時,請一名幼兒專門在那邊看著有沒有人玩水,是不是洗過手後手上的水在水池裡甩乾的,喝過豆漿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裡等等。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切實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師總不忘示範給孩子看。同樣,常規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講的,還要做給孩子看!因為,幼兒園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

老師就像園丁,孩子就像種子!園丁為種子準備一個完整、符合種子需求的環境,讓種子藉以發展它生命的潛能。我們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兒,有利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去認識常規教育,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父母看似很愛孩子,卻惹孩子遠離?
女人,找個尊重你的男人
錢=尊重?
「不喜歡拍照」因為影響氣氛 破壞氛圍這樣的大局原因就不該被尊重嗎?

TAG:教育 | 幼兒 | 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