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跳槽者中,為何只有呂布被罵「三姓家奴」?
呂布簡介
呂布,字奉先,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後佔據徐州,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呂布被罵「三姓家奴」的由來
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荊州刺史丁原為義父。丁原待他不薄,倚為股肱。然而,呂布見利忘義,寡情負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一千兩黃金,數十顆明珠,一條玉帶,便令呂布動了心,殺了丁原,取其首級,投降董卓,拜為義父。
為誅滅董卓,司徒王允抓住這對父子同樣好色的特點,設下連環計,將歌伎貂蟬同時許給董卓和呂布,使父子兩人陷入爭奪美女的圈套。後來呂布為了美色殺了義父董卓。
張飛罵呂布
虎牢關前,張飛第一次遭遇呂布,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並一一列絕呂布曾經投靠丁原和董卓的斑斑劣跡。從此呂布就被釘死在道德的恥辱柱上。
呂布的罵名到底從何而來?
其實,在漢末三國的混亂時期,為了活命,為了求得更大的利益,轉換門庭,乃是很常見的事情。
舉例來說,劉備一生曾經投靠過多少人呢?有人以為劉備曾經「十易其主」,挑出名的來說,先後追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但是,卻很少有人抨擊劉備為什麼什麼家奴,這是為什麼呢?
1.呂布觸犯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則
弒父在古代封建社會不可原諒。
大多數人將呂布失敗的根本原因歸結為「見利忘義,反覆無常」。《三國演義》的核心問題是「忠義觀」,「義」是判斷人品、判斷是非的最主要標準。
中國封建將儒家三綱五常作為基本準則。東漢末年雖然道德淪喪、社會規範破壞殆盡,但「父為子綱」仍是最起碼的規範。
呂布變心殺丁原
在父系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殺父之罪真是絕對不能被原諒的。在三國里,就拿義父子關係來說,關羽的義子關平,劉備義子劉封,那都是忠義的代表。
呂布則不然,背主軾父在他而言往往輕而易舉,沒有多少複雜的思想鬥爭。因而,呂布也被認為是《三國演義》中德行最差,有奶便是娘的無義小人。
2.呂布為貂蟬殺董卓,不符合「視女人為禍水」的社會準則
在如何對待女性的問題上,《三國演義》的作者為我們塑造了兩類態度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一類是面對女色的誘惑能坐懷不亂者,關羽是這類形象的典型代表,和嫂子住一個院子,為了避嫌,夜讀春秋,堪稱經典;另一類可稱為好色的人,如曹操、劉備、呂布等,這曹操還愛收別人的老婆,大戰在即和張繡的嬸娘在帷帳里快活,到這張綉發水;劉備也曾被東吳的孫尚香弄得樂不思蜀。
呂布對貂蟬的喜歡雖然仍免不了滿足色慾的嫌疑,但基本可稱得上是真誠的感情,呂布說「我今生不能以汝為妻,非英雄也」。尤其是他那種不計後果敢愛敢恨的氣質個性、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價值取向,在那個追名逐利、視女性為禍水、將婚姻作為政治手段利用的時代,就不僅多少有幾分浪漫色調,而且具有追求感性自由解放的價值,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中國封建社會自古以來都視女性為男性的附庸,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壇和一些史學家將昏庸帝王的辱國喪權、禍國殃民的罪責硬套在他們身邊的寵妃身上,認為是她們的誘惑,使昏庸帝王沉溺於女色,從而荒於政事,貽誤國事。商紂因妲己而亡,西周因褒姒而滅,吳王夫差寵幸西施而亡國,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引來安史之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無疑也受到這種封建女性觀的極大影響。
《三國演義》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歷史小說,它主要描寫的是國家大事、政治和軍事的鬥爭。而在中國封建社會裡,這些國家大事女人是沒有染指的份的。所以書中多是叱吒風雲的男性形象,其中的婦女形象屈指可數,而且絕對地處於陪襯和從屬的地位。
作者認為「好色」是男人的天性,不足為怪;關鍵在於對待女性的態度,即是否與女性拉開足以保證安全的情感距離。
假如能在享受美色的同時又清醒地將美女置於自己的掌握之中,那他就仍不失英雄本色;如果把美人奉若神明,為討女人的歡心而不計後果,面對美色而迷失心性,其結果是小則斷送一生名節,大則枉送性命,禍及子孫。與劉備、曹操對待女性不同,呂布則是一頭栽進別人為他設置的美人圈套中,至死渾然不覺。
在呂布誅殺董卓這一重大政治事件中,他的英雄氣始終與兒女情糾纏在一起。這一重大政治事件表現出來的無疑是一場爭風吃醋的政治鬧劇。「衝冠一怒為紅顏」在世人看來不僅不值得,更為當時鄙視女性的社會倫理所不齒。呂布的兒女情沖淡了他的英雄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呂布竟然為了美色,以下犯上,殺義父董卓,自然為社會倫理所不容。
封建時期的道德觀念要求男性克制個人慾望,順應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的要求。但是很顯然,呂布的行為,既不符合中國傳統提倡中庸的做人標準,更不合亂世爭奪天下須冷靜理智的時宜。正如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時所言:「作事業者,豈可生兒女之情耶!」亂世中只能以利害為取捨,而容不下纏纏綿綿的兒女情長。因此,他的可悲下場乃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
3.呂布只是將才,不是帥才
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說明呂布從未做過「主」,從丁原到董卓,再到王允,他一直都在尋找依靠。後來投袁術、袁紹、劉備,乃至最終還想投降曹操,呂布都一直在尋找新主人,可見,他始終都沒有把問鼎最高權力當作自己的終極目標。
不過也能想得通,呂布只是邊遠地區并州的中下級軍官,大概沒受過正式教育,只是在東漢末年的特殊歲月里,因為某種特定的機緣,他從邊地來到京城,被動地卷人朝廷的政治鬥爭。以呂布的生活經歷,他不具備一個高明政治家的素質,審時度勢。他受人輕視,因為曉勇善戰成為利用的對象,也因此備受猜忌防範。在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中,目光短淺的呂布,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引誘,為他人火中取栗。
同呂布形成對比是《三國演義》中的成功人士,那位愛哭也善哭的劉備。呂布曾傻傻的問劉備:「咱來都是小地方出來混的,我還殺過董卓有功於社會,但為啥現在都想殺我呢。」這就說明問題了,呂布不僅智商低,情商也低,同樣小地方出來的,劉備比他精明,他靠著那可疑的皇家血統作為招牌,先後投靠公孫攢、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不僅最終成就了霸業,還成了民間百姓心中理想的「明君」。張飛還笑呂布三姓家奴,他跟著劉備,不知道是幾家的了。
假如呂布一直只是個普通武將,在某個高明的統帥領袖之下,廝殺疆場,則呂布的形象遠比現在美妙。有勇無謀,也許會妨礙他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但呂布仍然可以像典韋或張飛那樣,畢竟歷史上的呂布還是有一定的軍事才能。
在生命的盡頭,呂布似乎找到了這樣的機會,然而,他仍然像以前一樣,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向曹操的潛在競爭對手劉備求饒,於是,劉備那一句在曹操聽來十分貼心順耳的話:「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原和董太師的嗎!」讓呂布的人生也就戛然划上了句號。
具有衝鋒陷陣的將才,卻沒有遇上明主,而被迫承擔起獨立影響歷史命運的責任。歷史的機遇,在沒有準備好—或者說根本不具備條件的呂布那裡,反而成了障礙。呂布到臨刑乞命時,仍然將自己的地位看得很高。只是,曹操在青梅煮酒的時候,就已經給他定了位,在他勢力全盛時,英雄坐椅沒他的份,更何況束手就擒時?
從疆場廝殺,到政壇角逐,呂布憑著匹夫之勇,在一群老謀深算的政客中自然占不到什麼便宜。以武力挑戰權術,呂布的道德缺陷便被誇大了,《三國演義》也不例外,既將呂布虛構成丁原義子,又讓他單純為貂蟬的美色背叛董卓。排除道德評價的束縛,我們應該承認,呂布仍然是一位英雄,只不過,本來只是「將」才的他卻被逼掛「帥」,疆場與政壇的錯位,一直扭曲著呂布,使他成為並不怎麼令人同情的悲劇角色。
推薦閱讀:
※呂布怎麼出裝?
※呂布死後,貂蟬到底去了哪裡?
※如果呂布不死,曹操劉備的命運會不會改變?
※此人勇猛堪比呂布,為何投奔劉備後,不得重用鬱鬱而終
※呂布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