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定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科判

清定法師編《首楞嚴經》科判

科判摘選

經題略釋

科判分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序分第一 起教因緣 (卷一「如是我聞」至歸來佛所)

通序

別序

正宗分第二 全經宗要 (卷一「阿難見佛」至卷十「不戀三界」)

大科分二 一是無始菩提涅槃根本 旋妄入流識精元明

直趨菩提

一是無始生死流轉根本 妄心攀緣起惑造業流轉生死

初科 無始菩提涅槃根本 復分為四:

一、見道分 二、修道分 三、證道分 四、結經分

一、見道分 如來密因彰如來藏會妄顯真明心見性

勤修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圓定

(卷一「阿難見佛」至卷四「尚留觀聽」)

(一)空如來藏 會妄歸真顯藏心不滅之體屬心真如門

七處破心 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卷一「爾時世尊」至卷三終「心無動轉」)

一、破執心在內 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

云何在內(「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二、破執心在外 汝眼見我手心即分別覺知之心不在身外

三、破計心潛根 琉璃籠眼不能見眼了知之心不潛根內

四、破雙計內外 合眼見暗不名見內開眼見明而不見面

故非雙計

五、破計心隨合 心若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一多不成

故非隨合

六、破心在中間 心兼根塵 或不兼二 中相不成 故非中間

七、破計心無著 無相則無 非無則相 一切無著無有是處

二種根本 將前性凈明體用諸妄想復開二種

(卷一「爾時阿難」至「不成聖果」)

十番顯見帶妄顯真 (卷一「阿難聞已」至卷二「妙菩提路」)

一、顯見性是心 顯脫根脫塵靈光獨耀燈能顯色見者是

眼非燈 眼能顯色 見性是心非眼

二、顯見性不動 顯離身離境本不動搖 動搖名塵 不住名

客 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

三、顯見性不滅 顯盡未來際究竟不滅 身有變遷故有生

滅見精不變故無生滅

四、顯見性不失 顯從無始來本有不遺 身心所緣皆是妙

明真 精妙心中現 云何遺失

五、顯見性無還 顯無往無還 挺物表而常住 明暗差別

性無差別 明暗可還 見無可還

六、顯見性不雜 顯不雜不亂 超象外以孤標 物類差別

體性紛雜 見性無殊 妙明清凈

七、顯見性無礙 顯性元自在轉萬物而大小無拘 身心圓

明不動道場 於一毛端遍含十方

八、顯見性不分 顯體本混融 譬一月二是非莫辯 見本圓

凈 妄為色 空一真月中妄分是非

九、顯見性超情 顯諸情不墮超外計權宗覺性圓明隨緣 不變不變隨緣離一切相即一切相

十、顯見性離見 顯自相亦離入純真無妄見見之時見非 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剖妄出真 直指根性 業識所變 相見分二 轉妄出真 本覺常住

(卷二「阿難白佛言」至「亦復如是」)

一、眾生別業妄見 如人目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非眚不見

二、眾生同分妄見 兩國眾生業感不同種種境界聞見各異

剖陰入處界 因緣合離虛妄生滅本如來藏常住妙明

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

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卷二「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至卷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一、色受想行識之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三、六根六塵之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四、根塵識之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剖七大 性真圓融本如來藏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卷三「阿難白佛言」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粗為大地細為微塵乃至鄰虛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二、火性無我 寄於諸緣 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三、水性不定 流息無恆 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四、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如來藏中 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五、空性無形 因色顯發 如來藏中 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六、見覺無知 因色空有 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七、識性無源 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遍周法界

阿難偈贊

(二)不空如來藏 從真起妄顯藏心隨緣之用屬心生滅門

隨染緣起六凡用 隨凈緣起四聖用

(卷四「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三細 因無明起三細

由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而起無明

一、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業相

二、所立既妄生汝妄能 能見相

三、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境界相

六粗 由三細生六粗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一、智相 心執外境 分別染凈 起成智相

二、相續相 塵勞相續 不斷轉生 苦樂覺受 法執轉粗

成相續相

三、執取相 勞久起染 取著轉深 計我我所 成執取相

四、計名字相 妄執分別 假名言相 自相渾濁 成計名字相

五、起業相 循名取著 造種種業 引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

成起業相

六、業系苦相 業力所使 感受苦報 成業系苦相

三種相續(卷四「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至「因此虛空終而復始」)

一、世界相續 風火水地四大緣起

二、眾生相續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成垢

三、業果相續 貪殺盜淫 造諸惡業 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四喻明空(卷四「富樓那言若此妙覺」至「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一、譬如迷人惑南為北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無明本空

亦復如是

二、亦如翳人見空中華萬法由無明現無明且空何有萬法

三、純金不雜真不復變既成菩提不復重生煩惱

四、如木成灰不重為木既入涅槃不復重淪生死

(三)空不空如來藏 空即不空則性全即相而性固無礙

不空即空則相全即性而相亦無礙

(卷四「富樓那又汝問言」至「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四)圓彰藏性如來密因(卷四「富樓那汝以」至「離即離非是即是非」)

一、離萬法以顯空如來藏

二、即萬法以顯不空如來藏

三、雙遮雙照以顯空不空如來藏

(五)修悟妙心 本具圓定

(卷四「如何世間三有眾生」至「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二、修道分 修證了義彰二次第及三加行勸修妙三摩提令依妙心

(卷四「阿難及諸大眾」至卷七「所作如願」)

一門深入

(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

(卷四「阿難第一義者」至「皆合涅槃清凈妙德」)

別明五濁之相

劫濁 依於色陰空見相渾見該四性(見聞覺知)空該四大

因有成住壞空之劫濁

見濁 依於受陰執著四大堅起我見成為六十二見之王

煩惱濁 依於想陰過現未妄覺緣塵常生勞擾

眾生濁 依於行陰令生順習業運流轉七趣眾生幻相

命濁 依於識陰八識為體六根自用體用不自在命託其中

清定法師:什麼是究竟堅固「首楞嚴」?

《首楞嚴經》,意思就是說此經所講的道理,就是究竟堅固。所謂究竟者,就是不同我們一般心,今天假如得一點好處了,自己認為滿足了,我們修行的人,首先第一個就是心要究竟,我們發的心: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究竟心發菩提心,要發這個究竟心。

人天福報

有些人他相信佛法說:「我今生苦啊,前生未修,今生培一點福嘛,下生就能好一點,怎麼好呢?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好一些。」這是人天福報,按我們現在是要求,能這樣子修還是好,比那個根本不信佛法的人,已經好了,比作壞事的人,總好一些嘛,但是我們希望他們將來不要停止在這一點上,為什麼呢?你要得人天安樂福報,一切善事都做,一切惡事都不做,善事做得最好的,感到人間,不光人間福報,還可以升天。但善事你做不到究竟,你不修佛法的話,世間的善事是做不完做不好的,為什麼做不好呢?就是因為有煩惱,無明冤家,一個貪煩惱,一個嗔煩惱,一個愚痴煩惱,這三個煩惱沒有斷,我們惡事容易做,善事就懶得做。

對一切的財富名利生活享受,希望越來越好越多越好,因為這個關係,就很容易做壞事。比方說盜戒就很難守,佔了一點小便宜,把人家的錢拿來變成自己的,這樣一個貪財的思想不容易去掉,弄不好還要做個竊賊。如果讓他做一點好事,比方說修寺廟或放生,比如幫助病人,遇到了孕婦生產但她家裡經濟困難,送醫院送不起,幫助她去醫院是我們可以做的善事。但是因為我們有貪利的心,不肯出錢給孕婦,於是就放棄了做善事的機會。還比如你從河邊走過,看到個小孩子快要掉下去了,你卻趕緊跑掉了沒有想著去救人。大概只有很少的人能把自己的命舍了,去救他人,這種人很少,為什麼呢?貪嗔痴煩惱沒有斷啊!

人家說了你的好話,說得越多你就越高興,人家說我一句壞話,你就受不了,他說你的壞話,你也說他的壞話,彼此鬥爭起來,就造成冤家。這樣子結冤,今生結冤,前生結冤,來生結冤,冤家做下去之後,怎麼能夠發菩提心呢?特別對於男女關係,很多男女關係不正當的容易使自己生死流轉,在輪迴中受苦。因為有貪嗔痴煩惱,我們世間上的一些善法就做不好。

不過我們希望初一步一切善法都做,一切惡法不做,不殺生,不自己殺生,不讚歎人家殺生,不使人家殺生。第二不偷盜,男女要不邪淫,出家就要絕對斷淫慾。不作殺盜淫嘴不妄語,既不講人家的壞事,隨便講別人的壞話,也不挑撥離間,在這個人前講那個人的壞事,在那個人前講這個人的壞事,不兩舌。這個事情如果你做錯了,我們承認錯了,不談不妄語,也不去講世間不相干的男女事情,傷害和氣的話我們不要講。口不亂講,心上要離貪嗔痴,真正發心清凈還容易,斷貪嗔痴就不容易了,要真正作到完全清凈也不容易,因為我們都知道,口業很容易犯,隨口就說出來了就不容易清凈。

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因地做菩薩的時候,他在一個三岔路口入定,有個國王在追一個老百姓,國王說要抓他到宮裡去,他想逃跑跑到三岔路口,釋迦菩薩正在那裡入定,這個人就同菩薩講:「我後面有人追我,我從當中這條路跑,後面人追來問你不要說啊,否則他們把我抓住,我就沒有命了啊。」菩薩嘛有求必應,菩薩就默然不語。當國王的部隊追上來就問,「剛才有人逃跑,他從哪條路走的?」這菩薩就不講,為什麼他不講呢?很難啊,假使說了實話,人家囑咐過的要救命啊。如果說從右邊的路走的,又打妄語了,這妄語絕對不能犯的。於是隨從來到國王前報告說:「前面有個人他知道情況,他不講。」國王就讓釋迦菩薩說,他不開口。最後這歌利王就說了:「你不說就斬你的手指。」一個手指斬了,又斬另一個手指,問:「你說不說?」還是不講,又挖他的眼睛,還不講,最後因為他不肯講,口舌割掉了,也不講,最後要他命的時候,如來世尊說:「我將來成佛的時候,你們這些人我都要度你們。為什麼呢?你們都是煩惱,假使你們斷了煩惱,就不會這樣子了。」所以一個妄語戒,要持清凈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講如來世尊這個經過,就是教給我們,真正要做到世間的善法,一切惡事不做要做一切善事,一切善事不做,也不能夠止惡修善,這是需要逐漸修行證悟的,所以初一步要求人天福報也不容易,真正要止惡修善,能夠真正做好了,我們也歡迎。但是我們不以這個為滿足,為什麼呢?你要做善事不做一切惡事,障礙你的還是貪嗔痴煩惱啊,這貪嗔痴煩惱你不斷掉它,你怎麼能夠止惡修善到究竟、到徹底呢?你縱使修行得到了人間福報、天上福報,但煩惱貪慾不斷,還是要墮落地獄的。

過去有個人走路時遇上個大石坑,人整個就掉下去了,在石坑底下發現有個死屍,挖開一看一把尖刀正插在死屍的心口上,這個人是什麼人呢?就是他前一輩子同人家鬥爭,被戳死的人,這就是冤冤相報啊!所以作為我們佛弟子,任何人罵我、打我,我也不回口、不回手,為什麼呢?冤家宜解不宜結啊。別人可以做壞事,我們佛家弟子決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忍耐。

彌勒佛在過去給我們示現比丘出家時,人家罵他還吐口水在他臉上他不動,有人問:「人家口水吐你面上,你為什麼不揩它?」他說:「不好揩了,一揩人家不高興了。」這就叫唾面自乾。彌勒菩薩為什麼現在坐在寺院大門口,一天到晚都開嘴大笑啊,就是使一切眾生看見生歡喜心,眾生只要對菩薩一笑,生一念歡喜心,將來這彌勒菩薩下來時,我們就能夠相信佛法,就能夠出家,就能夠修道,就能夠授記。我們根本要緊的還要斷煩惱、證解脫,所以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了生死

第二步了生死,我們想自己了生死就就好了嘛,不管他人。佛在世時有這樣根基的人,給他說了苦集滅道四諦法,世間是苦、苦苦、苦空、苦無常、苦無我,集生、集因、集集、集緣,滅、解脫、離生,道、道成辦、道決定獲。把苦集滅道四諦給他們說了,一說了之後啊,他們自己修行證果證道了,自己的生死了脫了,但是人家的生死流轉他們不管了,這就叫小乘,小乘根基是這樣,把無量劫留在這個宇宙當中,自己寂滅它了,十方諸佛成佛,他不能成佛。

所以真正發菩提心要有兩種怖畏,一種是生死怖畏,另一種是涅槃怖畏。所謂生死怖畏,就是我們眾生流轉生死,無量劫來天上、人間、地獄、餓鬼、畜生,來來去去。像我們樣的這些人,我們今生能夠得個人身,又能夠聞到佛法,能夠遇到善知識給我們講道理,很不容易的。如來世尊說過的,得人身的人很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我們臨死的時候,失人身的人如大地之土,保住人身的猶如爪上之土,很不容易。因此我們今天得個人身很不容易啊,不能虛虛空過,我們不光是要止惡修善,得人天福報,不光是要斷惡證真,證小乘阿羅漢果,還要發大乘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

最上乘

有人說,我不做聲聞緣覺可以,就當個初地菩薩好了,我是個菩薩嘛,自己有覺悟了,不退轉了還不究竟嗎!乃至權乘諸位菩薩,一天沒有到等覺妙覺都不算數。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最上乘就是說,我們第一個是人天乘,第二個是解脫乘,第三個菩提乘,第四是無上乘。人天乘為成就一切人天福報;解脫乘,自我解脫,不管別人;菩提乘,權乘諸位菩薩;無上乘,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我今發心,我們大家發的心,要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釋迦牟尼佛,不光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而且知道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這個世界的苦,別的世界沒有這樣感知過,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叫堪忍的眾生,娑婆世界的意思就是堪忍,能夠忍苦,苦的不得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觀到我們這個苦的世間,所以發願將來成佛時,要在最苦的世間,就在這個五濁的世間成佛,所以因地上這樣發願,果地上示現成佛。那麼我們發心,要能發這種無上心,這個心就叫究竟心,真正的究竟心。

還有就是堅固心,有些菩薩們,過去發過很多菩提心,念了很多的經,按照經上所說的發願,有時他的願心很積極,但當遇到些困難就動搖了。有些菩薩們,初發心修行時很用功,過一段時間之後用功用不上路了,信心就跟著動搖了,所以堅固心很要緊啊。

首先要曉得我們的覺心、宇宙的本體是不動不搖的,從來沒有變化過的,不動不搖,這個道理要曉得,你不動的道理要曉得。所謂清凈法身就叫遍一切處,不動不搖,毗盧遮那佛,就是表法身。文殊師利菩薩已經成了佛了,他成佛的佛號就是不動如來,要懂得法身不動,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一個共同的法身——清凈法身不動不搖,遍十方、遍虛空、遍法界,無始無終,不動不搖,究竟堅固。

所以我們現在發的菩提心,一定要究竟堅固,我們今天聽《楞嚴經》,講《楞嚴經》,都要發這個心,要堅固不動不搖。一直到了等覺位子,剛剛見道時初覺叫妙慧地,要經過十信、十行、十迴向等覺,等覺以後成就的是金剛妙慧,金剛妙慧而後是金剛喻定,最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們沒有到妙覺的位子,沒有到無上正等正覺情況,一點也不能離開菩提心。以後講到本經,到最後五陰魔障時再詳細講。到最後到等覺位都還有岔路,所以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一點也不能馬虎,一點也不能動搖,一定要堅固究竟,這樣以後才能修得好,所以這個經叫《首楞嚴》。

那麼怎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就要修這個定,這個定叫首楞嚴定,這個定叫不動定、大定、圓定、正定、首楞嚴定。所以隨時隨地我們吃飯、睡覺、走路,時刻要想到自己的佛性——十方圓明,我們自己的佛性十方圓明: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十方圓明,不動不搖。圓明兩個字,自己要時常記住,這個境界要常常觀察,觀久了觀久了,時間到了因緣條件成熟了,就能真實證到十方圓明,見到自己的佛性。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六集)-凈空老法師
達摩禪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5)
(3)《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一〉
凈空法師:普賢德-恆順眾生

TAG:法師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