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點事|對南北戰爭認識的歷史流變如何在今日掀起波瀾
當地時間2017年8月17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南方聯盟的總司令羅伯特·李的雕像被破壞。 近日來,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因拆除羅伯特·李將軍的雕像而引發的暴力流血事件,使得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再次浮出水面,也讓很多美國人對南北戰爭的真正起因、結果、及其對現代美國的影響進行了又一次的反思。在南北戰爭結束了150多年後,美國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南北戰爭的呢?支持和反對「拆像」的人分歧究竟又在哪裡呢?造像與拆像實際上,美國這一波拆除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將領和南方邦聯標誌」的運動從幾個月以前就開始了。今年5月,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率先拆除了一尊李將軍的雕像,佛羅里達的一位藝術家開啟了全美範圍內「巡迴燒旗之旅」,目標是將美國50個州里懸掛的南方邦聯旗幟統統燒毀。據統計,在全美範圍內,至今仍有超過1500處與南方邦聯有關的雕塑、紀念碑、以及其它公共財物,包括718處雕像和紀念碑,109所以南方將領命名的公立學校,10座美國軍事基地,80個縣市的名稱。它們大多存在於傳統意義上的南方各州,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雕塑存在於北方的城市中。這些雕塑和紀念碑大多是1890年代到1930年代之間建成的。那段時期,南北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戰後的「重建時期」也已經結束。南方人對於「重建時期」北方政權致力的「和解運動」效果並不滿意,在南方人再次被選為美國總統之後,開始重新解讀南北戰爭,並構築自己的「南方視角」。發起並出資建立這些雕像的,主要是兩個南方邦聯後人的組織——邦聯女兒聯合會(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和邦聯軍人之子(Sons of Confederate Veterans)。這兩個組織都成立於19世紀末期,其初衷是為了緬懷在南北戰爭期間逝去的先人,而在全國設置紀念雕像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之一。這樣的活動一直就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雕像代表了「白人至上、壓迫黑人的歷史」,而支持者則認為,它們只代表「歷史和南方的文化傳統」,而不必做過分的解讀。南北為何而戰相比於美國的獨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流行文化中對南北戰爭的描述只佔很小的篇幅,無論是勝利的一方還是失敗的一方,都不願對一場「自相殘殺」的內戰做過多的渲染。大眾傳媒更多地關注戰爭的結果,從而對普通美國民眾造成南北戰爭是一場「蓄奴」與「廢奴」的戰爭的印象。而美國的歷史學界對戰爭起因的探討要廣泛得多,一些人認為,當年並非所有的北方州都反對奴隸制,大部分北方軍人根本不關心南方的奴隸,南北戰爭是一場分裂與反分裂的戰爭,「廢奴」只是戰爭的一個副產品;另一些人則認為,南方的奴隸制度是造成南北分裂的一個重要因素。奴隸制下的南方憑藉低成本的勞動力,向英國出口低價棉花,而英國製造的成衣返銷美國,影響了北方新興製造業(紡織業)的競爭力。北方支持針對歐洲進口商品的關稅和貿易保護主義,而南方則以自由貿易的旗號,避免其棉花出口受到限制。兩種經濟模式之間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戰爭是解決利益糾紛的最後手段。另一些人從美國建國的理念出發,探討南北方價值觀的衝突。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同時存在著「人人生而平等」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兩種價值觀,但是,在奴隸這個當時被看作「私有財產」的問題上,南北兩方發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北方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更重要,而南方則堅持「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樣的爭論引得雙方不得不從美國建國的宣言中尋找各自的理論依據,南方人認為,州權大於聯邦,各個州有權自行決定退出合眾國;而北方人則認為,合眾國政府的權力來源於美國人民全體,各州沒有單邊退出聯邦的權利。歷史學家克羅齊在其著作《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150多年來,美國關於南北戰爭起因的討論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社會結構變化等因素,重新解讀南北戰爭,而形成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的。戰後的三個50年如果把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150年分成三個部分,以每50年做為一個階段來看的話,人們對於戰爭的看法在各個階段中是不盡相同的。在戰後第一個50年中,美國的國家政策側重「和解和重建」。「重建」的結果是在憲法中增加了三條修正案,從法律上確立了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其中,第13修正案明確了奴隸制的非法性;第14修正案保障了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並確立了美國黑人的公民身份;第15修正案制止以「種族」為借口,剝奪任何人的基本權利。「重建」時期的另一個成果是1869年的《德克薩斯訴懷特案》,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美國憲法不允許各州單方面脫離美國,任何分裂國家的條例和行為都是「絕對無效」的。這一判決被視為從法律上根除了美國各州單方面「脫美」的理論依據,也被看作美國加強聯邦權力、減弱州權的一次勝利。然而,儘管「重建」廢除了奴隸制度,但是,這一時期國家政策的另一面——「和解」——又使得南方黑人的人權狀況沒有得到嚴格的監督。戰後,美國政府釋放了所有被俘南方官兵,不再追究「戰犯」的責任,也沒有徹底清算南方的奴隸主。至「重建」後期,南方勢力重新取得國家的領導權,一些針對南方黑人的暴力和虐待遭到無視,黑人參加政治選舉受到槍殺、洞嚇等阻礙,種族歧視死灰復燃。那些雕像和紀念碑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紛紛建立起來的。美國黑人的權利要等到戰後的第二個50年,也就是20世紀的5、60年代,才真正得以實現。在這個時期當中,為人熟知的民權運動在南方黑人當中廣泛展開,人們對於南北戰爭的看法也由於黑人自身的真正解放而發生改變,從而形成了接近當今主流社會的觀點,那就是,南北戰爭推翻了南方落後的奴隸制度, 是「先進位度」戰勝「落後制度」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150年後,歷史是發生新的一輪轉折,還是朝著大趨勢繼續發展下去?不同的美國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取決於他們各自的立場和身份。「拆像」事件之後,美國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辯論,每個人都希望代表了「美國人民」。但是,至今尚沒有出現一個全國性的民意調查,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還是美國著名的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11年在全美範圍內進行的。儘管在這6年中,美國發生的很多事情,尤其是近期的「拆像」事件,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人們的看法產生影響,但我們還是能夠從這次民意調查中,得到一個大致的印象。美國人的看法2011年,在南北戰爭爆發150周年之際,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美範圍內做了一次民意調查,調查主要分為4個問題:你是否認為南北戰爭至今仍對美國的政策和政治生活產生著影響?今天,美國政府官員讚賞南方邦聯領袖是否合適?看到南方邦聯的旗幟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認為南北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於第一個問題,南北戰爭是否仍對今天美國的政治和公共生活產生著影響,超過半數(56%)的受訪者給出肯定的答案,而39%的人認為,儘管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中的重要一章,但其對今天的生活影響有限。對於第四個問題,48%的受訪者認為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與州權有關,38%的人認為是奴隸制度,另有9%的受訪者認為兩者皆有。其中,60%的年輕人(30歲以下)認為州權多於奴隸制,而65歲以上老人更傾向於奴隸制是戰爭原因。在這個問題上,南方白人和非南方白人的看法相差不多。在第二和第三個問題上,南方白人表現出與其他類別受訪者的明顯不同。在如何看待政界人士對邦聯領導人表示讚賞時,認為「不合適」的美國人佔49%,而認為「合適」的美國人佔36%。南方白人認為「合適」的比例為52%,認為「不合適」的比例為32%;而黑人受訪者對於這個問題看法的比例基本與南方白人相反(33%和60%)。對於南方邦聯旗幟,大部分美國人表示「沒反應」(58%),而有「正面反應」的人只佔9%。但是,在南方白人群體中,持有「正面反應」的人達到22%,遠高於任何一個其他類別群體的比例。總之,儘管從這項統計數據中看出,對於南方邦聯的符號和象徵,南方白人的看法與其他美國人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持正面態度的人的比例也不足以佔到大多數。所以,這次「拆像」事件後,美國媒體聲討「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聲音蓋過同情「邦聯英雄」的聲音,是有其民意基礎的。(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推薦閱讀:
※美國搬家有多少地址要改?這個列表都總結了!(收藏)
※美國政治將由民主黨主導?
※嫁到美國去(6)
※馮小剛評美國電影新政 「好萊虎」帶高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