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道教信仰照亮人們前行的方向

宗教是一種極其古老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傳統社會裡,它維繫著整個社會的秩序,論證著社會存在的合理性,意識形態方面更具有壟斷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多元,人們的生活行為準則也變得多元,宗教逐漸退出了社會的中心舞台,不斷邊緣化。但作為一個以「道」為宗的宗教,作為一種傳統的歷史文化,道教的許多思想精髓,卻如同一種永不消失的真理,影響著一代代人。

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道教作為中國固有信仰已深入大眾的生活,所以民間的信仰活動依然普遍。道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現實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一個社會實體,它在教義中大力倡導中國傳統的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有著豐富的人文和生活的內涵。如尊道貴德的教義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濟世利人的社會責任感、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清靜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思想、人人和諧的生態智慧。這些思想對於現代人正確樹立文化觀、經濟觀和人生觀,正確認識自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具有啟迪意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道教的人生價值取向對於現代人勵志行事有無疑有了借鑒的作用。道教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物質利益或個人名利,而是強調以德養生,注重人的道德修養。道教生命倫理學以「勸善成仙」為主題,就是解決人的生命存在、終極關懷的問題。道教勸善的特徵是把行善積德和人的生命聯繫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生命倫理學,這就是「以德養生」思想。道教激勵人們快樂人生,提高人們思想素質,體現人們生存價值,並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老子在五千言里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告誡人們要像春水哺育、滋潤萬物一樣利益人群而不爭名利。很顯然,「利益眾生」才是道教中最根本的精神,最具體的實踐。

隨著網路時代的盛行,很多隱秘的,黑暗的事件漸漸浮出水面,人們在網路上熱議了很多問題。什麼地溝油事件,小悅悅事件,校車事件,炫富事件等等,人們在流行事件中表達著、抒發著各自的情感和看法,正義的呼聲一潮高過一潮。看上去,網路的力量是強大的,社會這個大團體也是慈愛的。然而靜下來仔細想,為什麼只有當人性踐踏下的真面目浮出水面,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才能引起轟動效應?一幕幕的悲劇上演之後,才想起有那麼多漏洞需要修補,難道是我們的社會缺少英雄嗎?就拿小悅悅來說,她倒在血泊之中的那一剎那,十多名路人經過都漠然視之,袖手旁觀。最後還是一位衣著濫耬的拾荒老婦人伸出了緩手……名哲保身也好,亡羊補牢也罷,鮮活的生命已經回天無術。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善良仁愛一點點遠離人們的內心?當人類享受著文明成果的同時,又不得不對由此帶來的道德、社會、環境等影響人類健康發展的負面問題感到憂慮。我們需要一個真實而溫暖的世界,需要人人懷有最基本的道性。道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道性,稱之遍有,種之則生,廢之則不成。我以為,道性就是存好心,做善事,利益人群,也就生活道教的宗旨。並不是做點好事,非得大加宣揚,英雄式的引起人們的關注;更不是見死不救,目空一切,連舉手之勞也不屑為之的冷漠舉動。

在物質生活快速前進的當今,我們的道德水平卻在一步步倒退。反思中國的道教,它作為一個重人貴生的宗教,更加重視現實,關心社會生活。既然道教是一種現實的存在,社會就不能漠視它,而道教自身則應當立足所處的現實社會,不斷發揚優良教義和優秀傳統利益社會人群。所以,加強道德修養,摒棄惡習,不僅對自身健康有益,更有利於改善社會道德風氣,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長生之本,惟善為基」,道教認為,人要長生,除了修鍊自己的形體之外,首要的是在道德上行善去惡。道教生命倫理以個人的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為出發點,通過行善積德提高生命的質量,延長生命的時間,從而讓人活得更有意義。

作為一種富於理想而又積極投入生活的宗教,道教根植於中華傳統,已深入人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之中。我想,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那些值得感動的人和事,把目光放低些,把內心的追求提升起來,在道德修身方面時常反省自悟,從最細微的事開始,做一個平凡的,懷有高貴心靈的人,讓道教信仰的種子在體內生根發芽,相信萬物都有靈,與人類諧共生;讓正能量的光芒照徹天地,猶如幽幽道河不盡燈,點亮人類前行的方向!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西行漫記-第七章-我的信仰和西多先生
如何成為一名牧師?
你為什麼信仰佛教?
上個十年賣商品,這個十年賣信仰

TAG:信仰 | 道教 | 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