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7國26天自由行遊記(02)——法蘭西之旅

Crystal Flower

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    巴黎是一個讓過客時時感到絕望的地方,先不論那些飽蘸歷史的橋樑、宮殿、花園與街道,也不提那些文人墨客流連過的酒肆茶社,單單400多家博物館就足夠看上個一年半載。文學的巴黎、藝術的巴黎、歷史的巴黎、曾經動蕩不安的巴黎,估計包括土生土長的巴黎人在內,沒有人能把巴黎的妙處盡收眼底,那麼,既來之就隨著心思看些多年來曾無數次想像過的事物吧。    遊覽巴黎的第一站是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上小學時就曾聽過147位巴黎公社社員喋血公墓的故事,雖然直到如今我也沒有那種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不過起碼還可以感受一下英雄們戰鬥過的地方。對於這個稍顯另類的巴黎開篇遊方案,小王給予了無私的支持,所幸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個環節的安排有著非常的價值。    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蒙帕納斯公墓、蒙瑪特公墓是巴黎的三大公墓,而拉雪茲神父公墓的規模是最大的。蒙帕納斯公墓葬著莫波桑、薩特、波伏娃、貝當元帥等人,還有波德萊爾的衣冠冢。蒙瑪特公墓則葬著斯湯達、波遼茲、埃德加.德加、小仲馬以及茶花女。此外,著名的安葬地還有拿破崙沉睡的榮軍院和伏爾泰鎮守的先賢祠,以及在地下堆疊裸葬著在千年間逝去的近700萬巴黎普通人骸骨的地下骸骨博物館。不過,短短三天半的巴黎行程總不能變成公墓主題游,於是便選擇了神往已久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作為代表。本來榮軍院和先賢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不過最終時間有限沒有成行,但去過了拉雪茲神父公墓就算沒有遺憾了,錦上添花沒有也罷。    拉雪茲神父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懺悔神父,他在如今的巴黎20區擁有一片宅邸。1805年,拿破崙下令把此處改建成了公墓,「貝爾.拉雪茲神父」這個名字就沿用了下來。要找這個地方很容易,地鐵有一站即為「貝爾.拉雪茲」站,2、3號線在此交匯。經過19日半天的遊逛,對巴黎已經有了一種熟悉和信賴,9月20日早上便輕車熟路地一路乘地鐵到了「貝爾.拉雪茲」站。  56-01 貝爾.拉雪茲地鐵站

56-02 地鐵站外

  從出站口走上大街,馬路對面有一道長長的高圍牆,不用說那裡面便是公墓了,而公墓的一個側門就在路對面。因為公墓裡面埋著大批聲名顯赫的人物,所以這裡也成為了景點,為了方便遊客尋訪自己心中所矚,公墓管理機構特意印製了公墓地圖,所有名人的墓穴都被加以標註,並進行了座標指示。要在這片44公頃的墓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這張圖是完全不可能的。於是找地方買這麼一張圖變成了首要的任務,因為不可能賺死人錢,所以參觀公墓是免費的,側門前也就沒有管理處之類的建築。站在門口正琢磨是不是要到正門去看看的時候,發現門口站著一個無所事事的大爺,手裡掐著一摞導遊圖之類的東西,過去一問,他果然是買圖的,兩歐元一張。    買了圖進門,公墓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一大塊,因此需要上一道台階。走完台階,兩條大路一左一右鋪陳在面前,各式各樣數不勝數的墓穴則一望無際。為了便於尋找,公墓分為97個墓區,每個區依地形劃分,形狀和面積都各自不同,此外還有一個專門的區域是骨灰存放處。從公墓地圖上看,因為各種事迹而被標註了名字的墓穴有近700個,絕大多數都是我們中國人不熟悉的人,而熟知的倒也不算少。經過事先查找,除了巴黎公社牆,計劃要尋訪的墓主包括:肖邦、普魯斯特、巴爾扎克、拉封丹、莫里哀、王爾德、都德、德拉克羅瓦,此外還有一位和他們不大一類的人——吉姆.莫里森,最後還有鄧肯的骨灰存放處。本來還要走訪巴黎規劃者奧斯曼男爵、歐仁.鮑迪埃、聖西門、比才、巴黎公社的死敵梯也爾以及馬克思的女婿等人,但最終因時間不允許而作罷。公墓地圖的縱向用數字4-9分為10個區,橫向則用字母從G-P分為9個區,每個數字和字母表示出一個方塊,墓主都在這些方塊里,比如肖邦墓就在第11墓區的9M這個格里。圖中以姓氏為序列出了有名的墓主以及他們所在的坐標。但是從圖上可以看出來,很多墓區形狀極不規則,墓區之間岔路縱橫,同時墓地早已人滿為患,密密麻麻的墓碑高低林立錯落著,即便知道了坐標想找到目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來看看公墓地圖吧:56-03 公墓全景,巴黎公社社員牆就在最上面的那個角落,可見當時已無路可退

56-04 骨灰堂被用紅色標出,7號就是美國舞蹈家鄧肯(Duncan)的骨灰龕

56-05 11區一帶名人扎堆,肖邦(Chopin)墓被標註得最醒目

56-06 巴爾扎克(Balzac)、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墓隔區相望

  為了提高效率,第一件事是先把圖攤開在圍牆上找到所有要尋找的墓穴方位,基本上這是所有買了圖後走進公墓的人都在做的事。找了半天卻不知巴黎公社社員牆在哪裡,最後不得不去問門口賣圖的大爺。因為他不懂英語,於是便把導遊書上寫的社員牆紀念牌的銘文給他看,他看了看便指出了公墓東偏南角落裡的一個點,與我們所在的大門是完全的對角線方向,此外他又特別說明,在公墓的外牆還有一處紀念巴黎公社社員的牆要看一看。謝過大爺回到公墓里便踏上了尋訪之路,為了不漏過一人採取而採取了從西北到東南逐格掃蕩前進的方式。    在巴黎的三天半里,每到一個景點,老天都會用於之相稱的天氣來迎接我們,從此留下了一個典故叫作「要雨得雨,要風得風」。這個早上巴黎陰雲密布,公墓大道上灑滿枯黃的橡樹葉,其間夾雜著一棵棵橡實,而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樹葉子正綠,這一派枯榮交加的景象正是尋訪墓地的好景緻。    56-07 大家買了公墓地圖都鋪在牆頭仔細研究

56-08 圍牆伸向南邊

56-09

56-10 有的墓已幾近廢棄

56-11 牆外就是公寓樓

  .56-12 枯榮間似乎能輕鬆參透生死

56-13 牆外就是公寓樓

56-14 豪宅型的墓

56-15 一座合葬墓

56-16

  在國內坐火車時經常能看到鐵路邊掠過一個個毫無生氣的土饅頭,更高級些的則是在電視中看到的那種立著整齊劃一墓碑的墓地。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墳墓則徹底顛覆了我們頭腦中源自東方墓地的那種概念,與之相比,挪威羅弗敦島上的墓地也顯單調。這裡簡直像一個創意市集,幾乎每一座墓都在力求與眾不同,富裕些的會蓋一座教堂式小石屋,有的還用彩色玻璃畫作裝飾,或者在墓穴上擺放姿態各異的石制或青銅雕塑,簡單些的也會在墓的形狀、材質和線條裝飾上下一番功夫。當然,有創意並不一定要規模宏大、花費高昂,同時這也不會影響憑弔者的態度。比如鎮壓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梯也爾墓穴的位置地處公墓中心,規模在整個公墓中數一數二,黑色的羅馬式殿堂建築高達十幾米,但在它的大門上被人寫上了「公社萬歲」幾個大字。    孔子曾經曰過的:「未之生,焉知死。」而站在這西式墓地中,卻不免讓人對死感到格外的坦然。這裡的氣氛雖然肅穆,但毫不駭人,相信即便是夜間來到這裡,面對著這些帶著宗教信仰在此長眠人們也不會感到恐懼。而且突破了生死觀念的困擾,想必對生者也是莫大的解脫。因為公墓的地勢比較高,所以從外面看高大的圍牆在裡面看並不高,牆外狹窄的馬路對面便是公寓樓,在那樓上公墓里的一切日日夜夜都一覽無遺。還有文章提到,之所以在巴黎市區里建墓地,就是為了讓活著的人們能經常來看望逝去的親人,據說很多已經長大各自生活的兄弟姐妹,他們周末聚會的內容便是一起到公墓看望父母。    不知「死者平等」是不是法國人特有的精神,想想看,梯也爾的墓、巴黎公社社員牆、《國際歌》的作者歐仁.鮑迪埃的墓以及多位法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墓都建在這裡,無論從各種活人的立場看,這可真真都是一件政治絕對不正確的事。而且,700來位在公墓地圖上有名有姓的人完全被淹沒在群眾的汪洋大海里,墓區的劃分完全沒有考慮死者生前是什麼職務、職稱,坐什麼車、住什麼房子,以至於很多名人的墓只有巴掌大一塊兒,明明已經站在正確的坐標上卻還要反覆找上五六圈才能找到。    56-17 擺滿掃墓者放置的紀念牌

56-18

56-19

  帶著所有的感慨,開始逐一尋找我們的目標。這裡完全是一個跨越時空的國際化社區,因為時間交錯多少生前不可能彼此拜訪的傑出人士在此相聚一堂。美國舞蹈家鄧肯的骨灰存放處是最好尋覓的,那裡的所有人都擁有同樣面積大小的一塊大理石銘牌,想必他們的骨灰匣就在銘牌後的壁龕裡面。骨灰存放處的牆外,停放著許多汽車,裡面的一個禮堂門口聚集著許多人,可能他們正在送別剛剛逝去的親友吧。出於尊重,也就沒有把人群攝入鏡頭。    56-20 骨灰堂的核心建築,估計是告別室一類的地方

56-21 鄧肯在此

56-22 骨灰牆

56-23 應該是一座家族墓,女兒親吻母親的雕塑已有些風化

56-24

  下一個首選的目標是奧斯卡·王爾德那獨一無二的墓。即便事先已經知道一二,但真的看到那座造型奇異的墓時還是不免發出一陣驚嘆。為何要驚嘆,大家看到圖片便也知道了,在他的墓上如今似乎已經沒有可以「下嘴」之處。公墓管理者在墓的基座上頂了一塊金屬牌,告誡王爾德的敬仰者們應當愛護這座建築,但顯然是無效的。王爾德墓的銘文在背面,因為時間的沖刷,文字已經有些模糊,不過關於「才子和戲劇家」的定論文字就在其中。童真且執著的內心大概是衡量一個好人萬世不變的標準吧,哪怕他有著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外表,或者那更成為他博得額外敬仰的本錢。那些唇印,應該是來自王爾德各個角度的敬仰者,不知這算不算藝術的唯美,但的的確確是這裡的唯一,這樣的46歲年華已經足夠了。  56-25 Oscar Wilde在此

56-26

56-27

56-28 王爾德墓背面的碑文

56-29

56-30

56-31

56-32 玻璃鑲嵌畫

56-32

  可以肯定地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參與這種野外定向活動的,在這裡搜尋目標,耐心、眼力和方位感缺一不可。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座圖上標註著但不是目標的墓都成了尋找目標的參照系,站在蜿蜒的小路上,四周都是墓碑,手持地圖擺布出正確的方向也成為一件考驗人的事。總之在這片墓地中的游弋是一件快樂的事,每找到一個目標便帶來加倍的滿足感,本來兩個小時的遊覽計劃最後擴充為整個上午。    57-01 極富藝術氣息的墓上塑像

57-02

57-03 位於墓地東側角落,被大樹庇護的巴黎公社社員牆(Mur des Federes)

57-04

57-05 這應該是一位法共領導人的墓

  有著與我們同樣快樂感受的遊客並不少,在路上遇到一對來自美國的中年夫婦,他們看到我手裡拿著地圖,便過來問知不知道吉姆.莫里森的墓在哪裡。那時我們也正在那一帶尋找,於是邀請他們一道上路。一邊走其中的那位女士告訴我,莫里森是他們那個年齡的美國人年輕時的偶像。2005年,搖滾樂誕生50周年的時候,《滾石》雜誌評出了最偉大的50位搖滾音樂家,「大門」樂隊和莫里森便在其中。那一年我曾應約翻譯過這篇文章,雖然對「大門」這樣的樂隊本身沒什麼興趣,但如今能有機會與這位主唱面對面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無奈在N9這個方塊里上躥下跳了半天始終找不到他的藏身之處,最終美國夫婦決定獨自去別處找找,他們剛走不到兩分鐘,我和小王發現在一座大墓碑後面站著一群人,他們面前一座不大的墓穴上擺滿了花,它的主人就是Jim Morrison。    57-06 Ravensbruck是二戰時的一座納粹集中營

57-07 Mauthausen是二戰期間設在奧地利的一個納粹集中營

57-08

57-09

57-10 左上角那叢樹後面的路對面就是吉姆.莫里森的墓

57-11 人們正看的就是莫里森墓

57-12 吉姆.莫里森德的墓本身還是比較簡陋的

57-13

57-14 與墓地相當相稱的主人

57-15

  離開莫里森的家,在探訪肖邦墓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對還在尋覓中的美國夫婦,於是便給他們指出了正確的方位。肖邦墓上矗立著一座垂首凝思的少女像,墓前則擺滿了花束。在這裡遇到一位來自山東的小夥子,問他有沒有找到都德的墓,他說沒有,明明知道就在拉封丹和莫利哀墓附近的一個岔路口上,但就是找不到。他的遭遇和我們一樣,不知是誰的安排,拉封丹和莫利哀住鄰居,他們二人的墓被圍在一個小院子里,而從圖上看都德家距離他們二人不過十幾米,但就是找不到。不過我們還是沒有灰心,看過了肖邦墓,繼續回去找。終於發現了,原來都德墓沒有在路邊,這座瘦高的墓裝飾精美,但被藏在了位於路邊的兩座墓的後面。    終於看到了巴黎公社社員牆,這裡當然已不復當年的景象,牆外就是繁華的現世。這段公墓內的圍牆上鑲嵌著一塊牌子「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意思是「獻給公社的死難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這段圍牆被一株巨大的橡樹庇護著,不知當年它是不是已經在這裡了。    57-16 拉封丹需要仰視

57-17

57-18 莫里哀緊挨著他

57-19

57-20 這位就是都德

  探訪普魯斯特、巴爾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的墓被安排在返回的路上,普魯斯特的墓相當簡潔,而德拉克洛瓦那黑色為主調的墓非常大氣考究。巴爾扎克的墓上端放著他的半身像,而基座上不知是誰用橡子擺放了一顆心的圖案。有的旅行指南書上說,當年曾在巴爾扎克葬禮上致詞的雨果也安眠在這所公墓,實際上他與伏爾泰同住在先賢祠。在返回的路上,有兩次被路人詢問Piaf 的墓在哪裡,她離巴黎公社社員牆很近,從他們口中得知她是一位音樂家。回來上網一查才知道,Edith Piaf 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香頌的代表性人物,而 Piaf 是巴黎人對麻雀的別稱。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一座向所有公眾開放的墓地,在普遍已經爬滿青苔的墓中間,也有一些嶄新的墓,主人去世的時間距今不過一兩年,其中還有不少華人的墓,他們大多是來自福建和江浙的老人,兒女們為在異國操勞至離世的他們選擇了這裡作為安息之處。總之,進入這座公墓並沒有門檻,有興趣的同學們要抓緊啦  57-21 肖邦

57-22 巴爾扎克,注意台階上

57-23 德拉克洛瓦

57-24 普魯斯特可以慢慢追憶了

57-25

57-26 1870年普法戰爭法軍陣亡士兵的紀念碑

  結束了堪稱腦力與體力雙重考驗的尋訪之旅,中午時分終於回到了進來的那道側門,按圖上的指示,賣地圖大爺說的另外一個紀念牆在臨街的外牆,要找它就得到街上了。出了門沿著牆向東走,在公墓圍牆與街道之間有園藝植物作為分割,走在植物與圍牆之間便也遠離了街上的喧囂,這裡叫作Gambetta林蔭道街心花園。在網上查了一下,Gambetta曾在1870年普法戰爭的時候組織軍隊抗擊過普魯士的入侵。    終於看到了這座建於1909年的浮雕,在人群中間一位已經中彈的婦女張開雙臂正力圖保護其他人。浮雕人物的下面刻著雨果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要求並希望,將來人們不是進行復仇,而是實現正義。」之前的那位大爺告訴我這也是用來紀念犧牲的巴黎公社社員。不過,後來在網上看到的資料表明,這堵牆名為「歷次革命受害者牆」,當初建成的時候,仍在世的公社社員認為這是企圖利用公社戰士英勇就義的場面來宣揚放棄革命,全民和解的理念,所以並不承認它對巴黎公社的紀念意義。從這座雕塑建成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動機看,它紀念的是歷次革命中不分陣營所有的死難者,那麼從公社社員的角度看,他們的抵觸想法是道理的,不過這座牆確實能夠真正代表雨果既要自由民主,又主張全民和解的思想。    57-27 公墓圍牆外有一家花店

57-28 這就是牆外的那道紀念牆

57-29 雨果的話

57-30

  不管代表了什麼,如今的巴黎人似乎並不太把象徵當回事。就在我們站在浮雕前仔細審視的時候,從來路走來一對手拿扁紙盒的男女,他們經過我們之後坐到牆前的長椅上,打開手中的紙盒,原來是兩張匹薩,回頭一看,原來街對面與浮雕對望的便是一家「必勝客」。他們打開盒子便面對浮雕大吃起來。如此無視歷史與藝術的行為真是令人憤慨,為了用行動表示對他們的不滿,俺和小王坐在與他們相鄰的長凳上各自吃了一個麵包……  57-31

57-32

57-33 地鐵站里的孩子們

貝爾.拉雪茲地鐵站

巴黎聖母院    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一逛到了中午,得趕緊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巴黎聖母院。好在有相當方便快捷的巴黎地鐵,很快就在地下穿越了塞納河來到西岱島上。    如今塞納河中心有兩座緊鄰的江心洲模樣的小島----西岱島和聖路易島。9公頃的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被視為巴黎的發祥地,而這個法語詞的大致就是「城中島」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城的大部分地區還在水底下,公元前3世紀,一個高盧人部落開始在西岱島上搭起茅草棚子定居下來,漁獵為生,直到羅馬人打來。凱撒曾在《高盧戰記》中提及與西岱島上的居民作戰的經歷,最後的結果是島上的高盧人被全殲,羅馬人佔領了小島。在如今巴黎聖母院的地下室,還可以參觀到公元3世紀時西岱島的圍牆基座以及一些高盧-羅馬時代的建築遺迹。可見巴黎聖母院所在的位置確實可以被看作是巴黎乃至法國的中心,實際上,巴黎聖母院廣場的地面上有一個星形標誌,被稱為巴黎原點,所有巴黎與其他城市的距離,都是以這個點為起點測量的。    西岱島上集中著很多重要歷史建築,比如從地鐵出站口走出來迎面即可看到的巴黎法院,這裡最早曾是羅馬行政廳,巴黎法院的建築延伸到塞納河邊的部分是附屬監獄,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的妹妹和王后、丹東、羅伯斯庇爾等人都曾在這座監獄裡等待著走上斷頭台。因為時間有限,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只能仔細看看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    58-01 西岱島地鐵站新藝術派風格設計的出口,「地鐵」那幾個字母很有些「生化危機」的感覺

58-02 出地鐵站向南不遠就是聖母院廣場

58-03 迎面的建築是現在仍在使用中的高級法院

58-04 巴黎警察局與聖母院正門迎面相對

  Notre-Dame de Paris中的Notre-Dame,意為Our Madam,也就是聖母瑪麗亞。巴黎聖母院建造在一座叫作聖埃蒂安主教堂的廢墟之上,1163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親自為之奠基,隨後歷經七位建築設計師之手,慢條斯理地修到1330年才算完工,幸虧歐洲的教堂都喜歡用石頭來建造,如果用木頭的話,後面的修完了前面的就已經又得翻修了。巴黎聖母院長130米,寬48米,號稱能同時容納9000名信徒,是早期哥特式教堂中規模最大且最精美的一座,由於它一掃之前羅馬式教堂的粗笨壓抑,因此被稱為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建築。聖母院見證了法國歷史上的眾多重要事件,比如1430年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曾在此加冕;1804年,拿破崙在這裡加冕;1831年,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出版;1970年,戴高樂將軍的葬禮在這裡舉行;1996年,總統密特朗的宗教葬禮也是在此地舉行。    這麼一座了不起的建築,在法國大革命時竟然差點被洋溢著「破四舊」激情的革命民眾拆掉,後來被改名為「理性寺院」而保留下來,但正門上方的28座舊約時代的古以色列猶太王石雕像,因為被到處反封建主義的革命民眾誤認為是法國歷代國王的像而砍了頭。1795年到1802年聖母院被關閉,並曾作為酒類和糧秣倉庫使用。年久失修的聖母院逐漸破敗下來,當局又打算拆掉它,所幸雨果的小說及時出版,喚起了公眾對這座教堂新的矚目。19世紀,在雨果的推動下,政府決定撥款對這座教堂進行大修,1864年工程完工,那28座石雕像也被修復,於是這座建築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子。    58-05 正門上方一字排開的人物塑像是28位古以色列猶太王

58-06 正面中心的圓形玻璃花窗直徑10米,是700多年前的原裝貨,窗前矗立著聖母聖嬰像,據說二戰時為了防止德國人把窗子拆走,法國人把玻璃都卸下藏了起來

58-07 聖母院廣場上的姐兒倆

58-08 典型哥特風格的大門

58-09 大門兩旁精美的雕塑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2:59


  參觀聖母院分為兩步,一是買票上鐘樓,二是免費到教堂內部參觀。我們首先選擇在聖母院牆外排隊等著上鐘樓,排隊等待時,有工作人員過來派發免費的參觀指南,有多種文字供遊客選擇,令人高興的是其中包括中文。隊伍緩緩前進,終於到了售票處,本打算在這裡買昨天在凱旋門沒有買到的48小時有效博物館通票,但不巧只剩下一張了,於是又買了一張專門的聖母院參觀券,也算是留作紀念了。58-10 聖母院側面

58-11 突出的怪獸狀滴水檐很像《哈里.波特》裡面的攝魂怪

58-12 在二層連接南北兩座鐘樓的迴廊觀景平台眺望,遠處隱約可見蒙瑪特高地上潔白的聖心教堂,近處著名的滴水檐怪獸已經托腮思考了數百年

58-13 河上遠端的橋就是著名的聖-米歇爾橋

58-14 圖中可以看到西岱島上另一座與聖母院建於同一時期的教堂----聖禮拜堂的尖頂

  從地面看的話,塔樓外檐算是二、三層,而鐘樓內部有一段木樓梯可以直達大鐘所在的閣樓。在二、三層外檐觀景平台,除了可以細細觀賞教堂建築本身,還可以從近70米的高度眺望巴黎市區,因為巴黎老城區幾乎沒有新式摩天大樓,因此四個方向的視野都相當好,很多巴黎的著名人文歷史景觀都能盡收眼底。站在塔樓三層,保存完好的米黃色巴黎老城在面前一覽無遺,面對此情此景再想想北京城,不由讓人心生許多感嘆。    哥特的東西總有些神秘感覺,最有代表就是鐘樓外檐半人半獸的怪物,據說一共有96個。這些長著翅膀和尾巴,面目猙獰的傢伙據說是中世紀的人放在門外避邪用的,而當初設在這裡的功用是引導屋頂上的水流以保持清潔,不過現在已經完全是裝飾性雕塑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幾百年始終托腮凝視著的思考者。上北塔需要爬238級陡峭的螺旋狀石階,那裡有四口鐘如今每天仍在敲響。而當年卡西莫多工作的地方在南塔,而要上到那裡還得再爬140級石階,由此可以想像他的體能應該是相當棒的。    58-15 遠處是聖心教堂,近處突兀的大白樓不知是幹啥用的

58-16 背景中的鋼架建築是蓬皮杜中心

58-17 聖母院106米高的尖塔,據說是為了拉近人間與天國的距離

58-18 上到三層眺望,遠處的是聖-米歇爾橋,鐵塔左邊可以看到榮軍院的金頂

58-19 河上的橋叫做兌換橋,因為12世紀附近集中了金銀鋪和錢莊而得名

  .58-20 新區好像著火了

58-21 西岱島東端,三座橋由上到下依次是:蘇利橋、圖爾內勒橋、總主教府橋

58-22 遠處的高樓是歐洲第一寫字樓----蒙帕納斯大廈

58-23 巴黎的富人們又在分割藍天

58-24 聖母院的橫剖面是一個十字架,豎與橫的比例接近0.618

  .58-25

58-26 不勝寒的塑像在此站了幾百年

58-27 怪獸們

58-28

58-29 又看到了拉德方斯拱門和大宮,河上的五座橋從上到下依次是:亞歷山大三世橋、協和橋、索爾菲利諾橋、皇家橋、卡爾塞爾橋

58-30 連接左岸的布提波橋

58-31 上鐘樓需要走一段木樓梯,這裡防火太重要了

58-32 站在卡西莫多的工作崗位上仰視

58-33

58-34 13噸重的大鐘

巴黎聖母院 58-35 上鐘樓眺望台時一路走的都是這樣已經磨出痕迹的旋轉石階

58-36 走出鐘樓準備進入教堂內部參觀

  從鐘樓下來,到聖母院內部參觀,教堂是很寬容的地方,門口有禁用閃光燈的標誌,也就是說可以拍照。站在大門口向里望去,內部燈光幽暗,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由此格外醒目,穿過彩色玻璃射入室內的陽光也因此斑斕起來。    聖母院教堂縱深130米,在盡頭的中間是主祭壇,正中大門的兩邊共有34根「科林斯」石柱延伸排列到祭壇前,支撐起整個穹頂,穹頂的曲線極為平滑柔和,令觀者的心靈也不覺隨著柔軟了許多。右手邊廊長長的一排燭火架上,一朵朵小小的火焰此起彼伏地跳躍著,與國內的寺廟有些類似,參觀者可以花錢請來小蠟燭放在燭火架上用來許願,明碼標價兩歐元一枚,新的蠟燭就放在一邊用者自取,硬幣投入一個錢盒裡,也沒有人看著。與小王一道點燃了一枚蠟燭,許個啥願呢,有朝重返巴黎?家人平安?自己喜愛的事業有成?抑或什麼,誰知道呢。    59-01 鐘樓樓梯旁的窗戶

59-02 卡西莫多可曾在此窺視教堂外的世界?

59-03 教堂內的每一扇窗都是彩色拼花玻璃窗

59-04 教堂穹頂最高處離地面35米

59-05 大片的燭台,宜家賣的那種小圓燭兩歐元一枚,遊客信徒都可以請一枚點燃放在那裡,其實不付錢也沒人管,但有誰會那麼做呢

59-06

59-07 成於十三、四世紀的聖母聖嬰塑像

59-08 天主教特有的告解室

59-09 北側牆上建造於13世紀的薔薇花窗

59-10

  因為是歷時700多年的教堂,內部的雕塑時代各不相同,既有14世紀的石雕,也有18世紀的雕塑,據說在聖物室里還保存著聖母瑪麗亞的一綹頭髮,以及釘死耶穌的十字架殘片和一枚鐵釘,而眾多彩色花窗基本都是13世紀的原作,其中以南北牆上號稱歐洲最大的兩扇圓形薔薇窗最著名。為什麼教堂內會有這麼多講述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和石雕呢,因為中世紀歐洲的很多宗教信徒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文盲眾多,通過形象的圖像可以更有效地教化其心靈,據說美國的教堂大多裝飾簡樸,其中就有美國建國後的人口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因素。不過,即便是圖案,俺們也看不懂,所以在很多方面俺們並不如中世紀的勞動人民高明。    59-11 講述耶穌生平的浮雕

59-12 中央祭壇上的十字架,前面是18世紀左右的「聖母哀子」主塑像,表現的是聖母瑪麗亞悲傷地看著懷中從十字架上卸下已經死去的耶穌

59-13 H,估計是法王亨利名字的縮寫

59-14 講述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窗

59-15

59-16

59-17 虔誠的信徒

59-18

59-19 穹頂的弧線柔和動人

59-20 1455年,在巴黎聖母院召開了為聖女貞德平反昭雪的訴訟會

59-21 據行家介紹,這是「科林斯」式柱子,高24米,共有34根,撐起了整個聖母院的穹頂

59-22

59-23

59-24 主祭壇上的講台

59-25

59-26

59-27 大吊燈不知為何被放在了地上

  巴黎聖母院的宗教儀式安排得很滿,聽說每天有四場彌撒及一場晚禱,但俺們都沒有趕上,也就沒有聽到6000根音管組成的歐洲最大管風琴的奏鳴。此時的教堂里的座席基本都空著,氣氛安詳,有零星信眾在跪在兩側的十字架和聖母聖嬰雕像前默默禱告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和我們這些遊客互不相擾。站在祭壇處回望,黑暗走廊盡頭的大門外,是綠樹藍天的花花世界,走出去,是我們與那些信徒們都要面對同一個喧囂世界,不過他們還有這樣一座避風港。    中央的祭壇上矗立著巨大的金色十字架,十字架前是法國雕塑家古斯都的作品《聖母哀子》,因為距離遙遠,祭壇的位置又高於地面,所以雕像看得不十分真切,只看到聖母垂頭哀傷地看著膝頭已經死去的耶穌,雖為聖母,但此刻表露的更是一位普通人母的感情。「聖母哀子」應該是天主教藝術一個重要的題材,後來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中終於較近距離地看到了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的同名雕塑,而在威尼斯運河邊也曾看到一座比較另類的「聖母哀子」石膏像。    聖母院的後花園和地下室還有很多可看的東西,不過此時已經將近下午四點,還有另一個艱巨的任務要完成,那便是去盧浮宮趕場。所幸2006年9月20日是周三,這天盧浮宮21:45才閉館,而其他六天都是18:00閉館,而這也是我們對行程精心籌劃的一個成果。      ( *** 0920 巴黎聖母院(下) *** 第五十九分貼完 )    59-28

59-29

59-30 仰視初秋藍天下的聖母院

59-31 地鐵站旁的建築

59-32 警察局上空的旗幟依然在飄揚

她欲乘風歸去

盧浮宮   因為在巴黎聖母院只買到了一張博物館通票,所以在去盧浮宮之前還要到凱旋門下的售票處去一下,除了有通票便宜的因素,更因為據前人經驗,盧浮宮售票處總是人滿為患,而拿著通票就可以徑直進去參觀了。巴黎所有重要景點旁幾乎都有地鐵站,所以去凱旋門買票再去盧浮宮是一件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    從盧浮宮地鐵站走上地面已經是16:30,地鐵站在盧浮宮建築的背面,要走過盧浮宮的一個大門洞才能到達玻璃金字塔所在的「拿破崙庭院」。穿過門洞,看到玻璃金字塔和大水池,此前在影視節目和圖片中見過無數次的場景,如今終於置身其中了。到大金字塔入口處看了一下時刻表,果然周三是21:45閉館,時間就算充裕吧,此時天色還早,在拿破崙庭院好好轉轉還是很有必要的。    盧浮宮(Musee du Louvre)是一組U字形建築,北側的「黎塞留樓」(Richelieu)與南側靠近塞納河畔的「德農樓」對望,連接這兩座建築的是「蘇利樓」,拿破崙廣場被這三座樓環抱著。紅衣主教黎塞留是路易十三的首相,以他名字命名的這座樓以前是法國財政部所在地,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密特朗時期才騰出來,下地鐵後走過的那個大門洞叫做「黎塞留通道」。    60-01 這條街叫作里沃利街,過了馬路就是黎塞留樓的後身

60-02 黎塞留通道的入口

60-03 通道內

60-04 黎塞留樓在通道的一側有大玻璃窗,於是這個場景是免費的

60-05 黎塞留通道和貝聿銘建築的位置都很講究,站在通道內可以看到金字塔與德農樓層層排開

  1190年就有了盧浮宮的前身,那時這裡還是一座城堡,是法王奧古斯特為抵禦北歐維京海盜騷擾而建。14世紀後半期,查理五世將其改造成為王宮,16世紀中葉,收藏了《蒙娜麗莎》的弗朗西斯一世再次改建了王宮,從此一直沿用下來,而達芬奇就是在這位懂藝術的國王懷中逝世的。前前後後有50位法王在盧浮宮居住,因為路易十四喜歡住在郊外的凡爾賽宮,這裡才閑置下來,路易十五時期,王室成員又正式搬到協和廣場旁的杜伊勒里宮居住。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議會下令把這裡正式改造成為了國家博物館,拿破崙三世則最終完善了全部主體建築。法國總統密特朗當政的時候,大盧浮宮計劃投入實施,主要包括在拿破崙庭院修建玻璃金字塔,在其地下建造接待大廳,遷走財政部,修復杜伊勒里花園等幾個主要內容。而隨著奧塞博物館的改造和蓬皮杜中心的建造,盧浮宮成為了專門展示從古代到1858年藝術品的博物館。    60-06 蘇利樓

60-07 黎塞留樓

60-08

60-09 大金字塔的入口

60-10

  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或者說,盧浮宮是一座令參觀者絕望的藝術博物館,它比巴黎本身還要令遊客絕望。從16世紀開始,法國國王們一直懷著無比的熱情在權力所及之處搜羅藝術品,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候更是不忘到處拿來些好東西,雖然戰敗之後還回去不少,但家底依然是豐厚的。如今這座擁有198座展廳的藝術寶庫由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雕塑館組成,館藏4萬件。全部展品看下來起碼得1個月,其實每件展品都值得花上一段時間細細體味,但如此集中的展示,總不免使人產生饜足之感。而用不到六個小時的時間參觀盧浮宮完全屬於牛吃荷花的行為,不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是,如果隨團來此參觀,大多都只是看看那三位鎮館的女同志就得走了,當然,《達芬奇的密碼》上映之後,又多了「岩間聖母」這位女同志。與他們相比,六個小時就算是天文數字了,而托法國國王們「辛勤」之福,平時很難看到的中東、非洲古代藝術品也可以在此一飽眼福了。    盧浮宮是一座巨大的藝術迷宮,僅黎塞留樓裡面的展廳就有2萬多平方米,即便手持導遊圖也免不了迷路的命運。同時,也總有體力不支的參觀者倒斃……或者說,癱坐在各展館的沿途。看看如下這個展品內容的介紹就知道為什麼總會有人前仆後繼了:    黎塞留樓:14-17世紀法國繪畫   德國、弗拉芒、荷蘭及北方畫派繪畫   中世紀、文藝復興、17-19世紀藝術品   拿破崙三世寢宮   法國雕塑   美索不達米亞、古代伊朗藝術品   伊斯蘭藝術    蘇利樓:17-19世紀法國繪畫   17-19世紀素描和色粉畫   17-18世紀藝術品   古希臘、古羅馬、伊特魯里亞藝術品   法老時代的埃及   古代伊朗、阿拉伯、地中海東岸藝術品   盧浮宮歷史、中世紀的盧浮宮    德農樓:義大利及西班牙繪畫   19世紀法國繪畫   阿波羅畫廊、皇冠鑽石   義大利、西班牙和北歐雕塑   古希臘、古羅馬、伊特魯里亞藝術品   羅馬時代的埃及、科普特時代的埃及   非洲、亞洲、大洋洲及美洲藝術    拿破崙庭院中大金字塔的地下就是名為「拿破崙廣場」的接待大廳,這裡是連接三個樓全部展廳的樞紐,也是領取免費導遊圖、購買藝術畫冊的地方,導遊圖的語言分類相當多,其中包括了中文。    60-11 在地面上看地下一層的拿破崙廣場

60-12

60-13 來到地下一層的接待大廳

  算上地下的一層,黎塞留樓有四層可以參觀,德農樓的三樓不開放,而蘇利樓的地下一層是中世紀的盧浮宮遺迹,在這裡可以看到殘缺的盧浮宮中世紀城壕。懷著多看一眼是一眼的心態,俺們開始了在博物館內的穿梭,所到之處,展品自然美輪美奐,但大多不知其名,銘牌上又是一水兒的法語,於是只能像傻子一般看著,讚歎著。而盧浮宮也具有著國外博物館普遍的一個大氣之處,那就是這裡除了繪畫之外的藝術品一律允許攝影,而奧賽博物館更是所有展品都可以攝影。幸虧有了這樣的寬容,如今俺才能在此回味起當時的一些鱗爪。    黎塞留樓的地下一層大部都是法國雕塑,青銅的、大理石的、巨大的、小巧的。這裡的地下一層有兩個露天庭院----「瑪利中庭」和「皮熱中庭」,說是露天,其實頂上被巨大的玻璃罩子遮蔽著,但完全是自然採光。「瑪利中庭」之所以如此得名,因為這裡安放著出自18世紀前期著名法國雕塑家古斯都之手的「瑪利雙駿」,還記得它們么,當初曾矗立在協和廣場,後來為了避免被空氣污染侵害才移入了盧浮宮。而「皮熱中庭」的取名則來自17世紀的法國雕塑家皮埃爾.皮熱(Pierre Paul Puget),那裡放置著他的代表「克羅托那的米羅」。而在這一層的伊斯蘭藝術館中,有一件展品名為「聖路易的聖洗盆」,聖路易指的是法王路易九世,他有個外號叫作「完美怪物」。有研究者認為,這位君主的美名來自對公義的長期追求和對和平的熱情,除此之外,他的親民作風也空前絕後,比如他每次做完禰撒之後,會在樊尚森林中接受任何國民的申訴,並親自審理案件。用公款或自己的積蓄建立醫院、救濟院、招待所、盲人院及贖身妓女住所,還曾親自給窮人洗腳甚至服侍過麻風病人吃飯。有鑒於此,他死後羅馬教廷封他為「聖人」,成為歐洲君主的楷模。    60-14 在黎塞留樓底下一層拍下的第一座雕塑,也就是所謂失火時應該搶救出的離大門最近的藝術品之一,估計是某位路易

60-15 瑪利中庭的頂棚很好地體現了古典與現代的交融

60-16 巨大的青銅雕塑

60-17

60-18 「瑪利雙駿」之一,對面的那座恰巧正被遮蔽起來修繕

60-19 凱撒像

60-20 凱撒像的局部

60-21 除了是石頭的,與真正的腳沒有區別

60-22 「皮熱中庭」的「克羅托那的米羅」(Milo of Croton),表現的是古希臘大力士米羅與一頭獅子搏鬥的場景

60-23 臨摹者

60-24 一座合葬棺的棺蓋雕塑

60-25

60-26 這種雕塑比比皆是,根本沒人搭理,hoho

60-27

60-28 波斯地毯

60-29 伊斯蘭藝術館裡的兵器

60-30

60-31 這就是「聖路易的聖洗盆」

60-32

  三座樓的地上三層之間可以參觀的部分是互通的,但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為何最後才去的黎塞留樓地上一層,到那裡時已是晚上9點多,法國雕塑與美索不達米亞展廳之間的捲簾門已經落下,於是失去了看到「漢謨拉比法典」的機會。    因為大多數遊客最重視的是盧浮宮裡的三位女同志,因此館內有大量的路標專門指示著拜訪她們的路徑。「薩摩屈拉克的勝利女神」被安放在德農樓二層一個臨近蘇利樓的單獨展廳里,有自然光從玻璃頂棚灑下,這裡空間高闊,勝利女神甚至都顯得有些渺小。這座雕像公元前3世紀起一直站在古希臘一處海邊的懸崖上,據說是為了慶祝古希臘某次海戰的勝利而建造的。1863年,這所雕塑在薩摩屈拉克島上被發現,雖然已經沒有了胳膊和腦袋,但那展開的雙翼和流暢的線條反而得到了突出,可見有取有舍乃一切藝術甚至生活本身的真諦所在。另一位女同志「蒙娜麗莎」被放置在德農館地上二層正中展廳的獨立牆壁上,她被厚厚的有機玻璃保護著,外圈則是厚厚的人群,不但有專門的守衛,攝影也是被禁止的。此外,在這層的法國巨幅繪畫展廳,還有一幅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所有的繪畫展廳都禁止攝影,不過來自各國遊客的相機依然此起彼伏,小王的黑手在此如魚得水,反倒是俺因為兩台相機體積都比較醒目而拘束了不少。    60-33 那位無頭女士

60-34

60-35

60-36

60-37 《自由引導人民》

60-38 牆壁上是歷代法王的名字

60-39 那幅大的油畫是19世紀法國畫家熱里科的名作《美杜莎之筏》

60-40 蘇利樓三層的楓丹白露派畫家柯羅的名畫《莫特方丹的回憶》,畫中安寧的氣氛和憂鬱的色調相當感人

  轉來轉去,在蘇利樓二層的一個獨立展廳見到了那位沒胳膊且光脊樑的女士。說句廢話吧----這位女士的本尊要比一切石膏複製品都來的動人。網上的各路資料都說原作出土時其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著一隻蘋果,是法國人和英國人在希臘爭奪這件藝術品的過程中把塑像的胳膊損壞了,但俺記得很清楚,俺的小學美術老師在課上告訴我們的是,米洛的維納斯是在米洛島附近的海底發現的,出水時便已經沒有雙臂,曾有許多藝術家根據想像為其增添雙臂,但都難逃狗尾續貂的命運。不管咋說,儘管所有評論都不免有馬後炮之嫌,但認為殘缺的維納斯更完美這一點倒是無比正確的,缺憾乃盧浮宮裡這兩位女士動人心魄之源。    61-01 前古希臘館

61-02

61-03 愈殘愈美

61-04

61-05 來自希臘西克拉德群島的「西克拉德偶像」(Cycladic Idol),線條相當簡約,制於公元前3000-2000年

  展品看得飛快,但也不比時間過得更快,晚上9點時很多展廳已空無一人,但不知此時找個地方躲起來會是什麼後果呢?當時很想看到初中歷史課本里講到的「漢謨拉比法典」的實物,但是從古代伊朗館去往美索不達米亞館的捲簾門已經放下,即便繞路過去也已經來不及了。而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被借到國外展出了,《馬拉之死》也蹤跡不見。最後選擇從德農館一層的「16-19世紀義大利雕塑廳」結束參觀,從滿室精美絕倫的雕塑們身旁經過,也許等我們離開之後他們就會恢復肉身開始自己的夜生活吧。    61-06 一位體力不支的參觀者

61-07 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13-1516年的《被縛的奴隸》(Rebellious Slave),中國美術館正門馬路對面的藝術品商店門口也常年站著一位一模一樣的

61-08 一座耶穌下十字架的木雕,很精美逼真,也很有年頭了

61-09 無法進入的德農樓中庭,可以看到奢華的王宮階梯,以及迎面的現代建築

61-10 在德農樓和蘇利樓間穿梭,會多次看到這位女士,每次都是那麼動人

61-11

61-12 精美的盧浮宮柱頭

61-13 這位女士在蘇利樓二層的一個獨立展館

61-14

61-15

60-16 複雜的天花板雕飾與之相配,永遠不要忽視盧浮宮建築本身,它也是一件藝術品

60-17

60-18 從館中看出去,一輪彎月懸在半空

60-19 法國宮廷的器物展廳

60-20 到處所見都在提醒遊客,要用心欣賞盧浮宮本身

60-21 宮廷傢具

60-22

60-23 雕有拉奧孔父子的精美盾牌

60-24

60-25 俯瞰皮熱中庭,雕塑琳琅滿目

60-26

60-27 義大利雕塑

60-28 日本人真行,拍個銘牌都這麼虔誠

60-29 裡面就是中世紀盧浮宮的城壕遺址

60-30 一塊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石碑,但不是漢謨拉比法典

60-31 回到四通八達的拿破崙大廳

60-32 已空無一人

60-33 米開朗基羅的另一個名作《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與《被縛的奴隸》作於同一時期,米開朗基羅為發泄對統治者的抗議,把奴隸雕成渴求解放的兩個青年壯漢,使他們具有力士般健美的體魄

60-34 兩座雕塑並肩而立

60-35 這個館的雕塑都比較成人

  義大利雕塑家卡諾瓦的名作《普西莎與愛神》(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又名《拯救普賽克的厄洛斯》。據資料介紹,這尊塑像取材於希臘神話,美女普賽克受到妒嫉她的阿芙羅狄忒的種種虐待與折磨,又奉命為她去地獄取來「睡眠」。當她好奇地打開裝著「睡眠」的盒子後,普賽克受惑並沉沉地睡去。厄洛斯終於找到了昏睡的普賽克,並從她臉上拂去「睡眠」,用雙手將她抱起。蘇醒後的普賽克向他伸出玉臂,以接受這一幸福的會見。   60-36

  最後回到拿破崙大廳的時候,這裡已經一片空蕩,走出驗票口的時候,盧浮宮的工作人員已經集中在一起送別遊客,一個法國工作人員很客氣地對俺們說了句怪裡怪氣的話,雖沒明白過來啥意思但俺們也微笑著回以「good bye」,過了一會兒我才琢磨清楚,那個法國人說的是「空巴哇」----難道他此前就從沒見過比較安靜文雅的中國遊客?俺真是服了。    踏上自動扶梯,慢慢升向地面的時候轉身回望在盧浮宮裡穿行的這幾個小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等於身體力行了一下「暴殄天物」這句成語,結果就是成功地對1858年之前的歐美、非洲及遠東藝術品產生了暫時的審美疲勞。這麼說來,倒是直接去拜望了那三位女士就撤的旅遊者還能更多保存著對這座藝術宮殿的敬仰,當然,與他們相比,俺還是寧願這麼暴殄一下。俺只來得及記錄下一些自己喜歡的藝術品,留作如今慢慢回味,而巴黎人自可以用一生的時間慢慢體味自己的城市,他們是值得所有非巴黎人嫉妒的。    60-37 已經基本清場

60-38 在自動扶梯上回望拿破崙大廳

60-39

60-40 亮燈的那個不起眼的建築是拿破崙庭院中的一座「凱旋門」,名叫「卡魯塞勒凱旋門」,建於1806年,本來是杜伊勒里宮的入口,巴黎公社時期的民眾燒毀了杜伊勒里宮,這個門卻保留了下來

  回到拿破崙庭院,古典的街燈已經亮起,大玻璃金字塔也剔透得如水晶寶塔一般。幾個大噴水池中的水柱還在噴涌,水面波瀾不興,倒映著燈光人影,昏暗的庭院中氣氛頗為詭秘。已經十點了,還有很多遊客坐在水池邊休息聊天,但我們必須離開了,因為還有凱旋門頂上平台的夜景在呼喚。  61-41 夜幕下的大玻璃金字塔更有味道

61-42 盧浮宮的露天咖啡座

浮宮魅影

A Piece of Louvre

夜上凱旋門   前一天去凱旋門的時候沒有登頂,當時便計劃好找個時間登頂去看巴黎夜景。通常來說,夜景當然還是夜裡看比較好,從盧浮宮出來已接近22點,凱旋門頂上的觀景平台開放到23點,此時過去看正好。幾站地鐵之後輕車熟路便到了凱旋門旁的地鐵站,走過地下通道來到凱旋門下,此時等著登頂的隊伍已經不見,向門衛出示博物館通票之後,俺們便走進一個小門來到了凱旋門內部。    進門不遠,一道金屬梯展現在面前,從下向上望去,金屬梯的螺旋看不到頭,在昏黃燈光的映襯下,這道盤旋而上的曲線,讓人不由感到幾何真是一門優美的學問。有了巴黎聖母院爬鐘樓的耐心,這道旋梯自然也不在話下,踏在金屬樓梯上那「噹噹」的腳步聲在夜晚聽起來分外清晰,當然,估計白天的凱旋門內也不會比現在明亮和喧鬧太多。    金屬梯走完,經過一個過道,便來到了位於凱旋門穹頂內的陳列廳,這裡陳列著記錄凱旋門建造以及拿破崙一世各種歷史資料的宣傳板,還有賣凱旋門紀念品的櫃檯,有一種紀念幣自動售貨機,放入兩歐元就會自動落出一枚金光閃閃的凱旋門紀念幣。走過這個陳列廳,再上一段台階,便來到了頂部觀景平台。    62-01 沒有了背景建築的干擾,夜幕下的凱旋門線條簡約明快

62-02

62-03

62-04 爬上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要是有根爬桿兒就好了……

62-05 凱旋門穹頂裡面的空間很大,這是從螺旋樓梯去往陳列館的一個過渡空間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3:33


  平台上風比較大,遊客已經不多。粗略環視一下,雖然這裡離地面也只不過50米,但由於巴黎舊城區內基本沒有現代化建築,所以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和各條街巷都一覽無遺。從google衛星圖上可以看到,凱旋門位於夏爾.戴高樂廣場的正中,以它為圓心,有12條大道呈放射狀分布開去。站在凱旋門頂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條大街以及路兩旁建築風格和顏色極為統一的老房子,12條大街的長度各自有限,但路旁的老房子卻覆蓋了巴黎市區的大部分。俯瞰密布在街巷之間高度和顏色一致的眾多老房子,很容易產生一個印象----巴黎就像是一塊整磚兒摳出來的。而這一切來源於一個名叫奧斯曼的人,他如今安葬在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不過當時因為時間不夠了而沒來得及去拜訪他。    現在我們看到的巴黎老街和老建築,絕大多數是19世紀中葉之後的,之前的大多都拆掉了。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拿破崙三世下令開始了整修擴建巴黎的行動,當時他任命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主持這項工作。奧斯曼設計了一個開闢東西向、南北向大道,在大道兩旁建築風格統一的居民樓的計劃,這個計劃從1852年起執行,直到1870年完成。    當時已經出現了汽車,為了疏導交通,奧斯曼把各條大道交叉口的廣場都改為交通樞紐,大道兩旁是新式的居民建築,而每條大道都通往一處紀念性建築物。也就是說以凱旋門為例,有12條大道通往這座紀念性建築物。凱旋門所在的星形廣場原來只有5條大道,奧斯曼將其拓寬,同時又增加了7條,使廣場成為12條呈輻射狀大道的中心,而這12條大道大多以拿破崙一世及其後各時期的著名戰役或者將領的名字命名。    奧斯曼手下的設計師為這座城市增添了大量的城市公用設施,包括路燈、長椅、公廁、街心噴泉等等,而奧斯曼為所有人稱道的功績則在於他指揮開鑿了總長達500公里的巴黎下水道。想想看,如果沒有這些巨大的地下排水渠,《悲慘世界》的故事情節又該如何開展呢。而且隨著城市的現代化,燃氣管道、有線電視電纜等管線的鋪設也不必再另找途徑,巴黎的街道也由此避免了安拉鎖兒之苦。實際上,巴黎下水道游如今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去那裡體驗一下電影《虎口脫險》中的情節不是很有趣嗎,只是因為這次時間太緊而不能成行了。    62-06 陳列館,展示著凱旋門的歷史和拿破崙的生平

62-07 google衛星圖中的巴黎凱旋門星型大道,4點鐘方向的是香榭麗舍大道

62-08 晚上10點多的香榭麗舍大道還是比白天清靜多了

62-09 每過幾分鐘,埃菲爾鐵塔就通體閃爍幾秒鐘

62-10 塔頂上的探照燈引領著這片文學藝術與歷史海洋中的航船

  站在凱旋門頂上眺望,右邊一條是香榭麗舍大道,左邊一條是弗里德蘭(Friedland)大街……「油炸過的地方」,用以紀念拿破崙時期的弗里德蘭戰役  

  香榭麗舍大道右邊的一條是馬索大街(Avenue Marceau),為紀念拿破崙軍隊中的馬索將軍而命名,而凱旋門正面「馬賽曲」大浮雕之上的一塊平面浮雕記述的是這位將軍的葬禮

  10點鐘方向的大軍團大街(Avenue De La Grande Armée) 遠端的拉德方斯大廈依然燈火通明,「大軍團」是拿破崙軍隊中一支主力部隊的名字  62-13

62-14

  大軍團大街左邊的是比香榭麗舍大道還寬的福煦大街(Avenue Foch),名字來自一戰時的法國陸軍總參謀長、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將軍62-15

  其實,從文化保護的角度看,在巴爾扎克生活的那箇舊巴黎之外再擴建出一個新城區不啻為最佳方案,不過估計當時的大多數人對現代化生活的前景還沒有太多感覺,對置身其中的傳統生活環境也不覺如何值得珍惜,於是拆了也就拆了。當時西岱島上連拆了24座教堂,由此奧斯曼的計劃被反對者視為一場「屠殺」。「拆遷」對於我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事,舊建築與舊街景總承載著與之相關的一些人的美好記憶,那麼奧斯曼的計劃遭到雨果等著名人士的激烈反對倒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在聖路易島附近有一個「馬亥區」,那裡現在還保留著奧斯曼改擴建之前的老巴黎原貌,那裡狹窄的石板小街依然是大革命之前的風味。不過,據說將馬亥區與其它街區對比便可以發現,奧斯曼的改擴建在相當的程度上尊重並延續了老巴黎的風格,而且再看看那些以拉德方斯大廈、蓬皮杜中心為代表的20世紀建築,我們可以發現,奧斯曼主持拆改後的巴黎依然很古典。那種大規模的統一規劃,越接近現代就越發不可能了,時代越發展,叫做個性的東西就越受矚目,每個建築師都想來點兒標新立異的創舉,我們身邊各種美妙的現代建築因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是登高一望,把這些建築湊到一起看看,除了亂七八糟之外大概也不剩什麼了。生活節奏莫名其妙地快了,人心散了,規劃設計團隊也就不好帶了,而且人們再也沒有那份兒優雅的耐心了。巴黎和巴黎人都是太幸運不過的,雖然直到如今人們對奧斯曼的拆改規劃仍毀譽參半,但至少在我看來,巴黎人的生活因現在這座城市充滿陽光。      左邊是奧什大街(Avenue Hoche),奧什是拿破崙時期1797年萊茵方面軍的司令,右側又回到了油炸過的大街(Avenue De Friedland),兩條街之間的遠處可以看到蒙馬特高地上燈火通明的聖心教堂62-16

  .62-17 鐵塔左邊的叫作耶拿(Iena)大街,意在紀念拿破崙指揮的耶拿戰役,而塞納河上正對鐵塔的橋叫做耶拿橋

62-18 12條放射大道兩兩分界處的建築都很相似

62-19 香榭麗舍大道的盡頭可以看到協和廣場上矗立的盧克索方尖碑,右上方還能看到巴黎聖母院的兩座鐘樓

  站在凱旋門頂上,各個方向上都可以看到一些著名建築,最醒目的自然是埃菲爾鐵塔,它通體發著橙色光,每隔幾分鐘就有白色燈光一起開放閃爍幾秒,如同金色寶塔灑下了一層銀粉。鐵塔頂上有兩道強力探照燈光交替旋轉,不知疲倦地為這座美麗城市中的夜歸人們指引著航向。剛支起三腳架準備好好拍上一番,迎面過來二男一女三個警察,告訴我平台上不允許用三腳架。本來今天帶三腳架出來就是為了此時在凱旋門頂上用的,既然不能用了,就得考驗手持相機的功夫了。平台上沒有管理員和保安,只有這些正式的警察來來回回巡視得非常認真,凱旋門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不管拿破崙前前後後做過什麼,從凱旋門本身以及周邊各條大道的命名都明顯可以感覺到,法國人、巴黎人對拿破崙以及他開創的時代的敬仰和自豪。    62-20 凱旋門觀景平台邊沿有圍欄保護

62-21 觀景平台上的建築

62-22 平台上也有那種投幣望遠鏡

62-23

62-24 1/4s快門加上長焦,手持像機能拍這麼清晰……還是很不簡單滴 ^_^

  經過那道螺旋樓梯回到地面已近23點,回旅館的路上依然一切平安順利,至少巴黎南城的治安還是讓人很放心的。回到Tobiac大街,才想起從中午在拉雪茲公墓牆外吃了一個麵包之後還沒吃過東西,此時也無心再去餐館,所幸旅館周圍有很多快餐店。麥當勞沒什麼新鮮的,於是在一家法國當地品牌的漢堡店解決了問題,又在馬路對面的一家水果店採購了水果和瓶裝水。    站在旅館房間窗口眺望,午夜0點的巴黎燈火漸稀。連跑四個景點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明天還有更多的地方在等待著。    62-25 穹頂陳列館內牆上的字

62-26

62-27 回去了

凱旋門內的旋轉階梯

凡爾賽宮   9月21日一早,去旅館附近的麵包店買早餐,亞洲人店主原來來自香港,於是從卑爾根纜車上偶遇台灣女孩之後,終於再一次與小王之外的人說起了普通話。除了麵包又要了一杯只賣1.5歐元的咖啡,正要感嘆真便宜,卻見店主遞過來一個只有中號塑料藥瓶大小的紙杯,也就兩小口的量,後來才知道,巴黎人早上喝的咖啡通常就是這麼一小杯。早飯後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在俺錯誤的指示下,小王刪掉了還沒來得及往數碼伴侶里拷貝的存儲卡中的內容,裡面存的都是她昨天在盧浮宮拍的照片。帶著沉痛的心情,俺們開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這一天的第一個目標是聞名遐邇的凡爾賽宮(Palais de Versailles),本來歷史更為悠久的楓丹白露宮也是很不錯的選擇,無奈時間有限,既然這次歐洲之行的主題之一是中學歷史知識游,那麼這個二選一的題目只有選凡爾賽了。    凡爾賽宮地處巴黎西南郊外20多公里的地方,地鐵是到不了的,此時我們手中的巴黎「五環」地鐵周票就發揮了大作用,憑這張票可以乘坐巴黎郊外火車(RER)C線直接到達「凡爾賽站」。在城裡的時候,RER C線一直沿著塞納河南岸前行,火車上乘客很多,大多數明顯都是外國遊客,有拉手風琴、彈吉他的藝人在車廂間穿行,悠揚歡快的音樂一路飄灑下來。也有一個拿著簽名本的人在到處攬簽名,此前在旅行指南上看到過有關警告,這樣的人一般自稱代表某個國際非盈利組織,為某個公益事業收集支持簽名,而一旦簽了名,他們會接著說:「既然簽了名就再捐點兒錢支持一下吧。」而且據說開的價還不算低,不過這個人可能擔心語言不通,根本沒有理睬我們。    火車開了半小時左右到達凡爾賽站,這裡是RER C線的終點。出了車站根本不用費心找凡爾賽宮在哪裡,跟著人流走就是了。凡爾賽不但是巴黎的衛星城,還是法國伊夫林省的省會,這座整潔寧靜小城人口似乎不多,寬闊的路上汽車寥寥,於是幾乎都向著同一方向前進的人流就更加醒目了。    63-01 巴黎郊區火車RER的「凡爾賽站」

63-02 凡爾賽火車站外景

63-03 乾淨整潔的凡爾賽小鎮

63-04 1919年召開過巴黎和會的凡爾賽市政廳

63-05 紀念品商店

  從火車站出來右轉,不到100米在一個大路口再左轉,幾百米外的凡爾賽宮正門便遙遙可見了。前面說過,在巴黎的這幾天可謂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來凡爾賽的這天恰逢麗日當頭,萬里無雲的天空用行動教導著我們什麼才是藍色。凡爾賽宮庭院里香檳色的建築、礫石路面和每一塊地磚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召喚著每一位前來探訪的遊客。    據說6、7月來這裡的遊客往往要在大太陽底下排上三個小時的隊才能買到門票,不過9月已是旅遊淡季,庭院中已經不見了人頭攢動的盛況,而且當年在凡爾賽宮日常生活的各色人等絕不比現在少。    16世紀之前這裡還是一片沼澤地,路易十四的爺爺亨利四世在位的時候,巴黎城裡爆發瘟疫,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路易十三到凡爾賽避禍,於是在此修建了行宮。路易十四執政的時候,他的財政大臣富凱修建了一座奢華的府邸,並邀請包括路易十四在內的王公大臣去做客,據說當時到場的6000位賓客全部用金銀餐具進餐。富凱府邸超過王宮的奢華激怒了路易十四,他去做客後不到一個月便逮捕了富凱,並以貪腐的罪名判處其無期徒刑。隨後,有馬屁精建議路易十四也修建一座豪華宮殿,此言正中路易十四下懷,於是他於1661年下令將路易十三的凡爾賽行宮改擴建為一座王宮,並投入了極大的精力與財力用於建造附屬花園。為了填平沼澤,國王下令從全國各地運來泥土和石料,還製造了大型抽水機把人工改道而來的塞納河水提升150米為噴水池及人工運河提供水源。急不可耐的路易十四於1682年就搬到了修建中的凡爾賽宮居住。整個工程進行了28年,它的第一任設計師勒沃甚至都沒有活到工程完成,像著名的「鏡廳」就是由他的後繼者芒薩爾設計完成的,而其他的輔助工程則前後進行了100來年。    63-06 遠遠看到凡爾賽

63-07 凡爾賽宮正門前的大路

63-08 宮門上方的金色圓盤裡有三朵百合花,那是王室的標誌

63-09 站在國王庭院

63-10 正面羅馬風格的主建築上雕刻著的文字大意為「以法國所有的榮耀」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是整個封建王朝國力最盛的時候,他大權獨攬,凡爾賽宮成為法國的政治中心。為了安撫或者說渙散貴族們的涉政之心,路易十四把他們都召到凡爾賽宮來一起日夜享樂,宴會舞會交相輝映,凡爾賽宮不但成為當時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還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引領著當時的文化時尚。在它的全盛時期宮內居住著王子王孫、貴婦、親王貴族、主教以及侍從、僕人總計三萬六千多人,另外凡爾賽城中還遷入了幾千個貴族家庭。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世界上在位最長的君主。在他的執掌下,王權的威力達到頂峰,同時他也為藝術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甚至還推動了法式大菜的發展,在這方面宮中的500多名廚子顯然功不可沒。作為王權的中心,凡爾賽宮從落成起便見證了許許多多的大事:    波旁王朝後期,路易十五、王儲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羅旺斯伯爵(路易十八)、阿圖瓦伯爵(查理十世)的婚禮都是在凡爾賽宮內的王家教堂里舉行;    1783年1月20日,英國在凡爾賽宮簽訂了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    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在這裡召開了最終把他送上了斷頭台的三級會議;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參與法國大革命的民眾脅迫回到巴黎市內居住,從此凡爾賽宮告別了王宮身份;在後來大革命的高潮時期,這座宮殿遭到民眾多次洗劫,所有物品包括門窗都被劫掠一空,直到1833年拿破崙三世下令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凡爾賽宮才重新恢復生機,不過據說如今全部凡爾賽宮地界內留下的建築只有當年的十分之一了;    在普法戰爭時期中,普魯士軍隊在凡爾賽宮設立了攻打巴黎的司令部。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鏡廳舉行加冕典禮。    1871年,與巴黎公社為仇作對的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宮策划了對巴黎公社的反撲。    1875年,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6月28日協約國與德國在鏡廳簽署了《凡爾賽和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4年9月-1945年5月盟軍的總部設在凡爾賽宮。    如今,雖然建築只剩下了十分之一,但主建築與南北配樓中的大小房間依然為數眾多,線路複雜。為了便於參觀,管理者在宮中設計好了參觀線路,遊客沿著線路走就不會錯過對外開放的每一處景點。主建築的一樓專門有遊客服務大廳,遊客在此檢票然後可以在服務台領到不同語言的導遊圖,還可以租到不同語言的導覽機。如果想對各個房間的功用有個大致了解,租一個中文導覽機是很必要的,否則站在一個個華麗的房間內除了能看到不同的華麗,其他真是一無所知,如此走馬觀花一番恐怕還沒離開就把看到的全忘了。拿著博物館通票,我們無需任何排隊就經過了檢票口,然後租一部導覽機開始了參觀。    63-11 正面建築的右側門是參觀入口,裡面的空間很寬闊

63-12 宮內第一眼就看到歷代路易們都沒用過的現代玩意兒

63-13 旅遊服務大廳,可以領到各種文字的導遊圖,也可以租到各種語言錄製的導覽解說機

  開始參觀的時候,第一個景點是坐落在北翼樓群南端的王家小教堂,也就是前面說過的很多個法王成親的地方。這座小教堂建於1710年,路易十四稱它是獻給聖路易的。據說教堂融匯著巴洛克式的飛升感與洛可可式的優雅,室內空間甚高,這是為了配合國王御座被安置在二層的設計。遊客是不允許踏上教堂正廳地面的,只能在兩廊觀看正廳光滑的大理石地面與穹頂畫交相輝映,雖然入口處有「禁止攝影」的牌子,但各國遊客在此無一不舉著相機一通猛拍,還有些人舉著攝影機慢悠悠地記錄著室內的每一個細節,管理人員就在旁邊但也聽之任之,面對此情此景俺也就別客氣了……    63-14 按照導覽機的解說順序,第一個景點是北翼樓內的王室小教堂

63-15

63-16

63-17 小教堂的屋頂壁畫

63-18 華麗的青銅鍍金大祭壇

63-19

63-20 細膩的穹頂刻畫

63-21

63-22

  下一個參觀的地方是王室歌劇院。從教堂去歌劇院要經過一道長廊,長廊中安放著眾多歷代王室成員的精美大理石雕塑,此時已上三桿的太陽將光線透過玻璃門射進有些昏暗的長廊內,在地面上畫出一個個光亮的菱形格子。63-23 擺放著歷代王室成員塑像的長廊

63-24 為凡爾賽宮建設捐資者的紀念牌

63-25 不知誰的石棺

63-26

63-27 凡爾賽宮為殘疾人的參觀提供了很多便利

  走過長廊,便到了路易十五下令修建的王家歌劇院,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這裡是梯也爾政府的國民會議開會的地方。這座法國建築史上的傑作如今依然被列在「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中。據凡爾賽宮官方主頁介紹,歌劇院可以容納4712人,不過如今只能坐下700人,因為牆壁上安排了很多鏡子,劇院的空間在視覺上被放大不少。它的室內是全木製構造,金色的主色調、紅綠色彩繪的大理石與天藍色窗帘互相映襯,氣氛極為豪華,舞台由機械控制升降,當舞台收起來之後歌劇院便成為一個大廳,可以舉辦宴會和舞會,當年路易十六婚禮的舞會便在此舉行。據說即使在國力全盛時期,歌劇院也不是輕易動用的,因為演一晚歌劇光大蜡燭就要消耗1萬支,估計這比直接燒法郎也省不了多少。      63-28 北翼樓內路易十五時期修建的歌劇院

63-29 歌劇院穹頂壁畫

63-30

63-31 舞台大幕

63-32

63-33 去往北翼二樓

63-34

63-35 到處是路易十四的大幅油畫

63-36

63-37 從二樓窗戶眺望花園

63-38 二樓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38 二樓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38 二樓走廊

63-39

63-40

63-41

63-42

63-43

63-44 小教堂的二樓

63-45

63-46

  參觀完一層以王家小教堂和歌劇院為代表的建築,下面便要上到二樓開始第二部分的參觀,主要內容是以國王和王后的寢宮為代表的一系列主題房間以及著名的鏡廳。    從主樓二層東北角與北翼的連接處開始,是一系列以希臘神話中的神命名的房間。首先是海格里斯廳(Salon d""Hercule),路易十四時代這裡是王家小教堂,後改為國王接見廳。    向西的下一個房間是豐收廳(Salon de l""Abondance),從這個房間的窗戶看出去,是北面花園中的拉冬娜噴泉,拉東娜是阿波羅的母親,據神話記載,她曾受到小亞細亞農民的侮辱,因此請求眾神之王將這些農民變成青蛙,這個噴泉的雕塑描繪的正是那些農民變成青蛙的過程。豐收廳是入宮覲見國王的禮儀路線主要入口,現在廳內存放有歷代國王的獎章及珍寶收藏。       64-01 海格里斯廳屋頂以希臘神話中大力士海格里斯為主角的油畫

64-02 海格里斯廳內的壁爐

64-03

64-04

64-05

  下一個是維納斯廳(Le Salon de Venuss),又名金星廳。路易十四時代這裡擺放著撞球桌和一整套純銀鑄造的傢具,這些傢具後來被熔化鑄造成銀幣,以彌補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開支。    接下來是黛安娜廳(Le Salon de Diane),又名月神廳,這裡的牆壁上裝飾著各種精美的瓷器。  64-06 維納斯廳屋頂油畫

64-07

64-08

64-09

64-10

  然後是瑪爾斯廳(Le Salon de Mars),又名戰神廳或火星廳。天花板上是油畫「戰神駕駛狼馭戰車」,當年大廳內曾擺放著撞球桌,波旁王朝時期的國王們經常在此召開宮廷音樂演奏會或賭博牌會。 64-11 瑪爾斯廳屋頂的油畫「戰神駕駛狼馭戰車」

  下一個是墨丘利廳(Le Salon de Mercure),又名水星廳或御床廳。廳內有一張用銀質欄杆圍起來的大床,還有一座純銀大壁櫥。牆壁上貼著金色和銀色錦緞,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曾在此居住,他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64-12 墨丘利廳中的大床

64-13

  隔壁是最重要的阿波羅廳(Le Salon d""Apollon),又名太陽神廳,法國國王御座擺放在這裡。路易十四以「太陽王」自稱,因此他的御座廳取名太陽神廳,其他房間取名則都來自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這個房間布置奢華,天花板上有鍍金雕花淺浮雕,牆壁為深紅色金銀絲鑲邊天鵝絨,屋子中央原來擺放著高2.6米純銀鑄造的御座,不過這個御座後來被熔化用於支付戰爭賠款,現在擺放的是一個木質雕刻的御座。    64-14 阿波羅廳屋頂太陽神主題油畫

64-15

  下一個戰爭廳(Salon de la Guerre)已經到了主樓的西北角,向南拐就是通往鏡廳的通道。戰爭廳內飾以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蘭等功績的油畫,鍍金壁爐之上擺放著路易十四的騎馬浮雕像。  64-16 戰爭廳

64-17 戰爭廳內的路易十四騎馬浮雕像

  再往下走就到了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這是凡爾賽宮裡最著名的大廳,也是我們中學歷史課有關知識中關於凡爾賽宮的代表。這個廳看上去與一個走廊無異,因為它本來就是由一道敞廊改建而成的。鏡廳長76米,一面是17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透過它們可以看到花園,另一面則是由400多塊小鏡子組成的17面大鏡子。在涅個年頭,玻璃鏡子像鋁製品一樣都是稀罕物,被路易十四拿來炫富毫不奇怪,此外據資料記載,鏡廳內的地板為細木雕花,牆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貼面裝飾,柱子為綠色大理石。柱頭、柱腳和護壁均為黃銅鍍金,裝飾圖案的主題是展開雙翼的太陽,表示對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有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亞水晶吊燈,以及歌頌太陽王功德的油畫。在路易十四時代,鏡廊中的傢具以及花木盆景裝飾都用純銀打造,這裡經常舉行盛大的化妝舞會。    64-18 鏡廳

64-19 從鏡廳的落地窗眺望室外花園

64-20 鏡廳大吊燈及屋頂的裝飾畫

64-21

64-22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3:52


  鏡廳中專門有一段用擋板遮住了兩旁的窗戶和鏡子,在這段黑暗走廊中,遊客可以看到波西米亞水晶大吊燈閃亮的風采。如今吊燈上亮起的已經是電燈了,當年宮廷舞會中那些隨著音樂旋轉的王宮貴婦們頭頂上燃起的,當然是搖曳的燭火,昏黃的燭光透過水晶的折射應該更有味道一些吧,至於熏黑的屋頂請大家忽略不計,他們有的是錢,熏黑了再畫新的唄。    2005年夏天,俺曾與小王去故宮午門看過戒備森嚴的「法國凡爾賽宮珍品特展」(請看此鏈接:http://kantushuohua.bokee.com/2188811.html),展廳里播放的紀錄片介紹了近年來鏡廳修繕的過程,當時可不曾想到兩年後我們能夠置身於那錄像中的場景。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在鏡廳簽署,這是曾經發生在此處,最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此外還有這件事的因,也就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之後,德皇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在這裡舉行加冕禮,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德法兩國在鏡廳交替耀武揚威的時代已經遠去,對於我們這些非法非德人士來說,那一大段歷史談不到光榮或屈辱,它只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莫道東風常向北,北風也有轉南時」。無論兩個人相處,還是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好的時候總要想想不好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心裡就要相信一定會有好的時候,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也。  64-23 鏡廳中的黑走廊

64-24

64-25

  鏡廳過去之後是和平廳(Salon de la Paix),裝飾風格與鏡廳相似,壁爐上油畫的主題為「路易十五創造和平」,廳內裝飾以羅馬帝王像、獅子、法國和納瓦拉王國國徽。納瓦拉王國是17世紀西班牙北方的一個穆斯林王國,路易十四的爺爺亨利四世當年首先是納瓦拉王國的國王,在他的時代納瓦拉王國併入了法國,亨利四世成為法王,從此開始了波旁王朝時代。  64-26

64-27 仰視和平廳的大吊燈

64-28

  下一個房間是國王套房,中央是國王卧室,內有金紅織錦大床和繡花天篷,圍以鍍金護欄,天花板上是名為「法蘭西守護國王安睡」的巨大浮雕。法國國王每天早上在次舉行起床禮、早朝覲、晚朝覲和問安儀式。資料中說路易十四起床的時候,屋裡通常都擠滿了來此朝覲或者說參觀的朝臣,而伺候他起床的侍從則有200人之多。    國王套房的隔壁是王后套房,包括王后卧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見廳、宮婦退居室、王后衛兵室等七間房間。法國王室的一些規矩在我們看來頗為荒誕,比如說王子公主進餐的場景均對百姓開放,據說當時每天有大批各層次的民眾一窩蜂地跑進宮裡看他們吃飯。更離譜的是王后生孩子的場面是對公眾開放的,估計這是為了向天下證明法王子嗣產生的真實性。據說路易十五的王后在公平公正公開地生孩子時,卧室里擠滿了津津有味觀看的市民,以至於室內空氣污濁不堪,路易十五不得不親自擠過人群去打開窗戶為屋子換氣……理念如此不同,除了聽來瞠目結舌外,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罷。    64-29 王后卧室

64-30

64-31 王后私室

64-32

64-33

  .64-34

64-35

64-36

  王后衛兵室,拿破崙三世下令將其改造為紀念拿破崙的「加冕廳」,廳中最重要的油畫是傑克昆斯·路易·大衛的名作《拿破崙一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大典》,在盧浮宮中藏有作者一幅同主題作品。2005年7月30日,中法文化年的閉幕展在中國召開,其中的「凡爾賽宮館藏拿破崙油畫及銅版畫展」有一幅這幅油畫的銅版畫複製品(請到此處瀏覽相關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274.html),  此外,中國美術館還展出過一批來自盧浮宮的相當精美的銅版畫(請到此處瀏覽相關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329.html)  64-37

  一溜兒房子走過來,或許只是走馬觀花,不過即便仔細觀看,感想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正如jasmine同學在「0921 凡爾賽宮(上)」中留言所說的,凡爾賽宮要比盧浮宮規模小不少。其實大小本身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問題的核心在於從盧浮宮到凡爾賽宮,法國國王的理念開始有了重大轉折。從16世紀初開始建造,今天的盧浮宮完全落成用了400多年時間,裡面曾住過50位法王,67位君主先後為盧浮宮的建造付出過心血。盧浮宮不但空間開闊,精巧的石雕裝飾更是無處不在,到處散發著壯麗宏大的氣勢,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凡爾賽宮在其開始建造後的第21年,路易十四就迫不及待地搬了進去,全部工程完工不過耗時百年,前後只住過三代國王。因為工期緊迫,凡爾賽宮中的大多數房屋除了空間和面積有限,還只能用見效更快的壁畫和壁布來裝飾,雖然到處金碧輝煌,但與盧浮宮相比,這裡展現的只是一種「簡陋的奢華」。古代的人們但凡蓋教堂、宮殿之類的重要建築,動輒就要花個幾百年,後來時代發展了,生活節奏加快了,人們開始注重自己在現世的享受。路易十五不管死後洪水滔天當然算是這方面的模範,而路易十四對待凡爾賽宮的建設態度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雖然路易十四本人對建築師、藝術家和各藝術門類都非常尊重支持,但他的這座宮殿給參觀者的感覺依然比較接近於暴發戶之家。而暴發戶的命運是什麼呢?那就是富不過三代,於是從路易十四算起的第三個法王路易十六上了斷頭台。法國紀念大革命200周年的時候,密特朗總統曾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他不該上斷頭台。可是這一切又該怪誰呢。    64-38

64-39

64-40 拿破崙一世塑像

64-41

  另外還有一件非常可笑的事,看看凡爾賽宮的導覽圖便可以知道,參觀凡爾賽宮的時候,要想方便一下只能先走出主體建築,到設在室外的兩個廁所去操作。其實這麼做並不是為了保護古建築,而是因為從一開始凡爾賽宮內就沒有蓋廁所和盥洗室,以至於王太子憋急了都得拿壁爐當廁所。資料中說,當年路易十四非常重視凡爾賽宮的建設,幾乎親自參與了每個細節的設計,對於安排廁所這個問題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他是怎麼琢磨的還真是令人費解。後來路易十五攜家眷搬進了杜伊勒里宮倒不失為一個行動上的抗議。    不管怎麼想吧,經過王后套房之後,二樓的參觀即告結束,而意想不到的精彩還在室外。  64-42 路邊坐著的難道是來自塔希提的旅遊者?

64-43 南花壇

64-44 從南花壇看凡爾賽宮的主建築,宮頂摒棄了巴羅克的圓頂和法國傳統有尖頂建築風格,採用了平頂形式,顯得端正雄渾

  凡爾賽宮總計佔地1.11平方公里,正門內的主建築只佔地0.11平方公里,此外就是一個100公頃的大園子了。這個路易十四花了大量心思的花園裡,由不同主題風格的小園林組成,期間散布著大小噴泉1400個,以及一條人工開鑿的十字架形狀的大運河,在這個十字架一橫右端的盡頭處,還有兩座重要的建築----大特里亞農和小特里亞農,十字架頂端的遠方,還有大片茂密的叢林。路易十四下令建造的大特里亞農是一片一層的建築,當年這裡住著他的情婦曼特儂夫人,現在是法國國賓館。小特里亞農建於路易十五時期,他的王后住在這裡,主要房間有大沙龍、小沙龍、畫室、卧室、化妝室等,外面還圍繞著路易十六為王后瑪麗.安托奈特修建的瑞士農莊,包括茅屋、磨坊、羊圈,厭倦了宮廷生活繁文縟節的安托奈特常扮作鄉間牧羊女在此消遣。大小特里亞農以及運河遠處的樹林,整片區域加在一起合稱為「瑪麗.安托奈特園林」。    整片的園子都在凡爾賽宮主建築的後面,區域劃分比較複雜,而且呈現中軸線上的園藝作品對稱,但園林整體不對稱的分布模式,用文字難以簡短描述清楚,有興趣的同學看看這張在網上找到的「凡爾賽宮平面圖」就明白了:    http://images.blogcn.com/2006/6/18/7/dcjwjw,20060618135715.JPG        65-01 南花壇

65-02 圓形水池所在的地方叫作橘園,遠處的大水池叫瑞士人水池,兩個水池所在的平面比南花壇低,要下幾道台階才能到,因此基本沒有遊客

65-03 橘園內的建築

65-04 表現狩獵主題的青銅雕塑

65-05 這樣的雕塑在花園中比比皆是,但遠不如盧浮宮中的藏品精美

  .65-06 主建築正後方有兩個對稱修建的水池叫「碧水潭」(Parterre d""Eau),池邊用酒神等青銅雕塑加以裝飾

65-07 這就是在鏡廳可以看到的「拉東娜池」(Bassin de Latone)

65-08 草地以外的地面鋪的都是在陽光下非常耀眼的粗砂礫

65-09 遠眺運河,稍近些的水池叫作「阿波羅池」(Bassin d""Apollon)

65-10 下兩層台階就站在了拉多娜池所在的平面

  .65-11 水池中可以看到青蛙和正在變成青蛙的小亞細亞人雕塑,中間的白色雕塑想必就是阿波羅之母拉多娜了

65-12

65-13 阿波羅水池

65-14 去阿波羅水池要經過的這塊草坪名叫「綠地毯」

65-15 在阿波羅水池回望

  .65-16 海神們吹著號角,太陽神駕著馬車從水中衝出,藍天與碧水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65-17

65-18

65-19 這個把植物刻意剪出立面的小園子叫作「吉蘭朵小樹林」,裡面隱藏著遊客洗手間

65-20 阿波羅水池旁的林蔭大道

  .65-21

65-22 進入運河區域的一道鐵柵欄門

65-23 門房

65-24

65-25

  .65-26

65-27 運河右岸的林蔭路

65-28

65-29

65-30

  .65-31

65-32 運河十字的交叉處

65-33

65-34

65-35 回望宮殿

  .65-36

65-37

65-38

65-39

65-40

  .65-41

65-42 這麼好的裸奔天氣他卻躺在這裡

65-43

65-44

65-45

  .65-46 這植物也堪稱雕塑了

65-47

65-48 碧水潭邊的海神鵰塑

65-49

65-50 在碧水潭旁寫生

  .65-51 踏上歸路

65-52 圖右方可以看到凡爾賽宮正門處矗立的路易十四騎馬銅像

65-53 走出大門

65-54 回到凡爾賽火車站

65-55 招貼亭,還是布拉塞當年拍的那個樣子

65-56 等火車的人們

65-57 街頭藝人

值得俺親自回味半生的抓拍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排在我們此次巴黎之行探訪目標的首位,因為除了具有藝術寶庫的重要價值,這家博物館還承載著我們的很多私人記憶。    2004年是著名的「中法文化年」,10月11日至12月27日,「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當時有很多人直把「印象」作「抽象」,因此以為這個展覽會很艱澀無趣,不過,這個長達兩個半月的展覽先後在北京和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在展出的51件印象派繪畫珍品中,就有38件是來自奧賽博物館。    觀展效果自不必說,每幅作品前都擠滿了腦袋,拿著導覽機在幾個展廳里往返穿梭數次之後,印象派繪畫的由來和特質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並不誇張地說,正是有了這些印象派繪畫和一百多年前矗立在這些作品前的作者們,俺才有機會假裝進入藝術殿堂。    關於這個展覽的另一個難忘記憶,自然是美術館在閉展前夜特意開的通宵場。12月26日是個周五,本來晚飯前俺已經坐火車回到天津,不過想想錯過這個不會再來的機會實在可惜,於是便與小王約好晚上到美術館匯合。那時回京的火車已經沒有了,幸好天津站前還有可以拼車去北京的黑出租,於是快10點的時候再次走進了美術館大院。之後的事情,不知道但又有興趣的同學下載俺當時做的一個PowerPoint文件看看就知道了:    http://kantushuohuabj.blogchina.com/inc/artnight.rar    總之,由於這些私人記憶的存在,奧賽博物館是小王與我來到巴黎後必須要去的一個地方,那感覺,就像是去回訪一些老朋友。    66-01 在展廳入口處的二層眺望

66-02 展廳入口附近的小休息廳

66-03 租導覽機的地方

66-04 玻璃與花磚相間的頂棚

66-05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4:10


  包括關注過那次展覽在內的很多人都知道,坐落在塞納河左岸的奧賽博物館是由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和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大宮一樣,奧賽火車站也是為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需要而建的,算是個獻禮工程。據資料顯示,此前這塊土地上矗立著一座名為奧賽宮的建築,當時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審計院,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大火燒毀。而在修建火車站的過程中,原有的建築風格被保留下來,最後建成的立柱、鑄鐵橫樑與大理石裝潢相結合的建築兼具了古典與現代之美,這與大宮石頭建築、玻璃屋頂的風格也頗為相似。    1940年代以前,所有去往法國西、南部的火車都從這裡出發。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奧賽火車站的規模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910年的一場洪水還曾把火車站徹底淹沒,後來這裡一度改為專營郊區火車線路,直到最後徹底蕭條下來,其間發生的一個著名事件是二戰後戴高樂將軍曾在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自己重返政壇。1972年,蓬皮杜總統採納了把火車站改造成博物館的建議,此後方案歷經德斯坦和密特朗總統的任期,於1977年開工,在1986年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個改造工程採用了義大利女設計師奧朗蒂的設計,她把這個長138米,寬40米,高32米的火車站大廳改造成長100米,高32米的大廳,大廳兩側由三層獨立展室構成,主要陳列繪畫作品,中間敞開部分則陳列雕塑等藝術品。    正如這座博物館古今包容的建築風格一樣,它裡面陳列的展品也都是古代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銜接,時間跨越1848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至1914年一戰之前,這個時間段之前的西方藝術品都在盧浮宮,而之後的則都在蓬皮杜中心。    66-06 在展廳入口處

66-07

66-08 在中央通道回望入口

66-09

66-10

  從凡爾賽宮回到市內,轉乘地鐵站在「奧賽博物館站」下車時已近下午5點。不過每逢周四參觀時間都延長至21:45,2006年9月21日正是周四,這種幸運自然也是事先精心策劃的結果。地鐵「奧賽博物館站」的出口就設在博物館側門前,走進博物館,向工作人員出示博物館通票之後便順利地開始了穿堂入室的參觀。    奧賽博物館的一層陳列的是印象派形成之前的藝術品,包括1850年至1870年的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作品,二層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的官方藝術、象徵主義、學院派繪畫以及新藝術時期的裝飾藝術作品。三層陳列著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繪畫。在有奧塞博物館之前,印象派繪畫名作散落在盧浮宮、網球博物館、東京宮等處,後來才彙集到這裡,由此奧賽成為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畫作最多的地方,於是也令這座藝術寶庫更加名滿天下。    雖然是來看老朋友們,不過還是不妨從一樓看起,了解一下印象派之前的藝術。站在展廳入口,左手邊展室間的通道叫作「塞納長廊」,右手邊展室間通道叫作「里爾長廊」,裡面的展品大多是繪畫,除了學院派、浪漫主義作品,也有很多莫奈、馬奈他們在成為印象派大師之前的作品,中央通道上則擺滿雕塑。    66-11 一層「里爾走廊」中的一幅大油畫

66-12

66-13

66-14 里爾走廊

66-15

  .66-16

66-17

66-18

66-19

66-20

  .66-21 著名的巴黎加尼埃歌劇院的剖面模型,參觀者可以領略到內部為上演各類歌劇所建的龐雜設機關設施

66-22

66-23

66-24

66-25

  .66-26

66-27

66-28

66-29

66-30

  除了展品,博物館本身當然也是一件精妙的藝術品。站在展廳入口處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展廳呈下沉式格局,陽光穿過半透明的屋頂灑在大廳里,灑在恰似一個個火車包廂的展室內,中央通道猶如站台,曠闊通透的空間一覽無遺,而掛在入口上方那面裝飾無比繁複的大鐘則將來到這裡的每一位旅客引入藝術與歷史的長河。越是凝視大鐘,你就越會忘掉時間本身。    下午6點的展廳內觀者已經不多,氣氛頗為靜謐,大家在自己喜愛的藝術品前默默駐足,默默前行。很快來到二層,位於「塞納長廊」上方的是「塞納平台」,右邊是「里爾平台」,迎面則是「羅丹平台」,顧名思義,那裡陳列著羅丹的雕塑。受在盧浮宮、凡爾賽宮落下的審美疲勞的影響,加上時間緊迫與三層老朋友們的召喚,在這裡停留時間不長便去了三層。    66-31

66-32

66-33

66-34 老友之一,克勞德·莫奈 《隆弗洛爾雪天的馬車》(約作於1867 )

66-35 老友之一,克勞德·莫奈 《戈迪拜爾夫人》(1868)

  愛德華·馬奈 《吹短笛的男孩》(1866),2004年這幅畫曾以印象派代表的身份作被懸掛在中國美術館中央展廳的正中間,並被稱作「奧塞博物館鎮館之寶」,不過在奧賽它只呆在三層一個普通的展室里  66-36

  .66-37

66-38 一層展室里這幅米勒的代表作是奧賽博物館全部繪畫展品中唯一用有機玻璃加以保護的作品

66-39

66-40

66-41 入口上方二層連接塞納平台與里爾平台的鐵橋

66-42

66-43 在羅丹平台上

66-44

66-45 電梯上

66-46 透過三層的大鐘可以看到遠處的聖心大教堂

奧賽!!奧賽!  雖然三層展室舉目皆是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傑作,不過想像一下,2004年秋天這裡突然少了38幅重要作品,難保那些面對空牆的參觀者不在心裡罵大街吧。如今,這些作品都已回歸,一一等待著我們去拜望,卡耶伯特、畢沙羅、塞尚、德加、西斯萊、莫奈……一個不少,而在此也終於得見與北京展覽失之交臂的梵高作品,於是便沒有什麼遺憾了。實際上,面對原作時觀者會有一個基本的感想----畫冊上的油畫名作基本都在誤人子弟,只有原作,原作的色彩才能真正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人稱道的是,奧賽博物館的所有展品,除了一個小展室內展出的黑白照片,其他均允許攝影,而這也體現著這座藝術寶庫的氣魄。於是,以下圖片中所列名畫的真實色彩,在大家暫時看不到原作的時候,以俺拍的為準就可以樂。法國人的大方還體現在,這裡收藏著如此眾多的繪畫瑰寶,但每個展室都見不到幾個工作人員,雖說可能保安嚴密不必擔心打劫盜竊,但萬一憨豆先生來看展覽咋辦呢……    67-01 遇到一批來參觀的黑西裝領導

67-02 老友之一,埃德加.德加,《舞蹈課》(1873-1876)

67-03 三層的露天平台

67-04 老友之一,愛德華.馬奈,《酒館女招待》(1879)

67-05 左邊第一幅是老友,卡米耶.畢沙羅,《蓬圖瓦茲:埃爾米塔日的坡地》(1873)

  .67-06

67-07 老友之一,克勞德.莫奈,《巴黎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節日》(1878)

67-08

67-09 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

67-10 老友之一,克勞德.莫奈,《魯昂大教堂,從正面看到的大門,棕色的和諧》(1894)

  .67-11

67-12

67-13 莫奈的一幅畫

67-14 莫奈的一幅睡蓮及日本橋

67-15 又一幅睡蓮,圖片的色彩還原非常好,但原作的色彩更為驚人

  .67-16 還是睡蓮,同一個睡蓮池,表現出不同光線下的效果,此乃印象派精髓

67-17

67-18 梵高出場,1887年秋天在巴黎畫的《自畫像》,與網上的各個版本相比,色彩請以本圖為準:)

67-19 1890年6月梵高在奧弗畫的《茅草農舍》,此時距他去世還有一個多月

67-20 明亮的色彩與舞動的線條相當感人

  梵高去世前一年在清醒狀態下畫的《自畫像》(1889),在旋動的冰藍色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畫家堅毅的面容與眼中閃爍的光芒。他就這幅畫給提奧寫信說:「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過去平靜得多了,儘管在我自己看來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獃滯了些。我帶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試著畫的,不過我覺得你會更喜歡這一幅,我在創作這幅畫時有意畫得簡約質樸些。等你見到老畢沙羅時,把這幅畫給他看看。」  67-21

  .67-22 1888年11月,梵高在阿爾畫的《阿爾的婦女: 戴手套拿雨傘的吉努太太》

67-23 1890年1月,梵高在聖雷米臨摹的米勒作品《午間休息》

67-24

67-25

  1890年6月,去世前一個月畫的《奧弗的教堂》,梵高在給妹妹的信中說:「這張畫與在紐南畫的古塔、墳墓等習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現在所用的色彩, 或許更富於表現力、更為華麗。」  67-26

  .67-27

67-28 三幅塞尚的作品,都是老友

67-29 三層溝通兩個平台的通道

67-30 在三層俯瞰

  站在塞納河邊看這座博物館時,三層外牆的兩座大鐘頗為搶眼,顯然這是當年火車站的惠存。沒想到的是,這兩座大鐘是開放式的結構,從電梯上到三層,迎面便看到了其中一座大鐘的反面。接著,大鐘前便先後出現了兩個人,兩人牽手說話,俺則在遠處默默拍著面前這個剪影。雖然心裡盼望著他們能有進一步動作,但沒想到這個願望居然在霎那間成了真,俺自然沒有辜負他們的完美表現。    67-31 一場好戲即將上演

67-32

67-33 您愣啥神兒啊,倒是撲上去啊!

67-34 您彆扭捏了……

67-35 ……圓滿了:)

  .67-36 隨後局面就失控了

67-37 在樓上俯瞰一下

  在這一溜兒展室的外側,兩座大鐘之間,有一個露天觀景平台,站在平台上,除了塞納河,遠處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赫然在目,那是明天參觀的目標。而另一座大鐘所在的空間,則被闢為「高地咖啡館」,可惜時間所限,不能在此附庸風雅一番了。    67-38

67-39 轉天就要去看的聖心

67-40

67-41

67-42 另一座鐘樓所在的高地咖啡廳

  .67-43 三層的露天平台就在塞納河畔

67-44 平台上面向河水的雕塑

67-45 對門就是盧浮宮

67-46 天井中建材的現代質感很強

67-47 再回一層看看印象派之前的油畫,風格差異明顯

  .67-48 一層展室中德拉克洛瓦的名作《獵獅》360docimg_501_67-49360docimg_502_67-50360docimg_503_67-51360docimg_504_67-52 一個19世紀末20世紀初攝影作品的展室360docimg_505_67-53360docimg_506_67-54 當年馬利雙駿矗立在協和廣場上的樣子360docimg_507_67-55 博物館出口360docimg_508_67-56 RER奧賽博物館站360docimg_509_67-57 博物館門口的塞納河邊360docimg_510_Bridge To Paradise360docimg_511_河邊小憩   從奧賽出來已經接近晚上7點,按計劃要趕往蓬皮杜中心,按照更微觀的計劃,是要忙裡偷閒地乘幾站塞納河上的水上巴士然後換乘地鐵,從此便可以號稱觀賞過塞納河上的風光了。    提供水上巴士服務的有好幾家公司,河邊的每一站都設在著名旅遊景點附近,船票種類繁多,都是在有效期內持票可以隨意乘坐的。按照旅行指南上的指點,在河邊找到了水上巴士「奧賽博物館站」的售票處,但售票亭里空無一人,看了指示牌才知道8月31日之後就進入了旅遊淡季,水上巴士晚上7點就下班了,於是這個附庸風雅計劃只得改期了。    68-01 奧賽博物館前的索爾菲利諾橋360docimg_512_68-02360docimg_513_68-03 河對岸遠處就是盧浮宮,河面上是始建於1831年的卡盧索橋360docimg_514_68-04 奧賽側影360docimg_515_68-05360docimg_516_68-06 各種類型船票的價格,買張年票大家輪著用最合算360docimg_517_68-07 沿途停靠的8站都是著名景點360docimg_518_68-08 不同季節的不同服務時間360docimg_519_68-09 奧賽的鐘樓360docimg_520_68-10 這是旅遊專用的包船,不是水上巴士360docimg_521_  奔走了幾乎一天,此時倒不妨在河邊長凳上歇息片刻,看看夕陽的餘暉。面向河水的左邊,最近的一座橋是第一天到達巴黎時曾在亞歷山大三世橋上眺望過的索爾菲利諾橋。這座大鐵橋僅供步行,兩岸行人不時來來往往,也有些人在橋上駐足賞景或是等人約會,一幅幅剪影裝飾了俺的鏡頭。靜靜坐在那裡看著芸芸眾生匆匆地從來處來,向去處去,一時間心中倒頗為安寧。    68-11360docimg_522_68-12360docimg_523_68-13360docimg_524_68-14360docimg_525_68-15360docimg_526_68-16360docimg_527_68-17360docimg_528_68-18360docimg_529_68-19 天已黑下來,看到另外一種水上巴士停靠站點的標註方法,從這個圖上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塞納河上眾多橋樑的相對位置360docimg_530_  蓬皮杜中心的全名是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裡面的五到六層是國家現代藝術館,陳列著1915年以後的藝術品。如果能很好地克服一下強烈的審美疲勞,參觀完陳列著1858-1915年藝術品的奧賽博物館後直接去往那裡,倒正可謂藝術欣賞的無縫銜接。    在塞納河邊假裝閑坐五分鐘之後,繼續鑽進地鐵通道奔向蓬皮杜中心。到站後上到地面,昏暗的街燈下,面前一座黑黢黢的建築便是我們的目的地,不過是它的背面。繞場半周轉到正面,這座七層大廈燈火通明,正門前是以蓬皮杜命名的小廣場。此時廣場上行人不多但地面上垃圾雜物不少,還有很多看上去很藝術的青年在這有些坡度的空地上面朝建築席地坐卧著聊天。樓高廣場小,所以要很舒服地拍下建築全貌非常困難,而且時間也非常緊迫了。國家現代藝術館21點閉館,此時已過晚上8點,現代藝術館共有四萬多件藝術藏品,不要說其中大量的攝影作品,單單是從野獸派一直看到立體派、未來派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如何能用不到一小時高效率地走馬觀花還真是個愁人的事。    69-01360docimg_531_69-02360docimg_532_69-03360docimg_533_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4:25


  建築內外的管線色彩種類很多,除了增添美感之外,還有區分功用的作用,藍色的是空調管、綠色的是水管、黃色的是電力管,紅色代表自動扶梯  69-04360docimg_534_  來到二樓準備上電梯到五樓,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現代藝術館晚上8點鐘停止售票,售票處現在已經關閉了,於是我們的煩惱就這麼被藝術館的工作人員輕鬆解決掉了。之前曾連續因為趕上一周中延長閉館時間的那天,才得以很好地在行程中安排了盧浮宮和奧賽博物館的參觀,那與國家現代藝術館擦肩而過也沒什麼可抱怨的,畢竟不可能時時順風順水,不留下點兒遺憾這旅程倒不圓滿了,蓬皮杜中心、畢加索藝術館、拉丁區、巴黎下水道……如果還有下次,還有大量的任務在那裡等著。實際上,如果有誰把人生目標定為仔細逛遍巴黎的每一個角落,要是他效率不高的話,一輩子的時間也懸。    69-05 一樓大廳360docimg_535_69-06360docimg_536_69-07 地下一層360docimg_537_69-08360docimg_538_69-09360docimg_539_  除了現代藝術館,蓬皮杜中心內的其他設施都是22點關閉,於是可以慢慢溜達一下了。中心內的二到四樓是擁有35萬冊藏書及大量多媒體資料的圖書館,作為文盲實在沒必要去那裡假斯文,於是直接又回到一樓大廳。進大門後的右側是弗拉馬利翁書店,除了書籍畫冊,書店內專門辟有一個圖片區域,有大量的美術插畫和攝影名作複製品的小畫片出售,畫片的印刷是精美的,價格也是精美的,站在那裡看看還是可以的,不知道書店能不能拍照,不過偷著拍拍還是可以的。畫片中的很多攝影複製品來自蓬皮杜中心的攝影收藏,2005中法文化年的時候,中國美術館曾舉辦過「攝影師眼中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藏法國攝影作品展」,很多東西那時曾經見到過,2006年中國美術館又舉辦了「夜幕下的巴黎----布拉塞,1933」攝影展,展出的97件布拉塞攝影作品同樣來自蓬皮杜中心,當年的兩次觀展也算是小小地彌補了如今置身蓬皮杜中心卻難以接近藝術中心的遺憾吧。    除了書店,一樓的其它用途是服務中心,包括郵局、寄存處、售票處等等,還有一間兒童畫廊。地下一層是劇場影院,中二樓有一間面積不大的設計商店,專門出售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現代設計作品,包括筆、玩偶、發卡等等。裡面有lomo相機賣,居然才20來歐元,本來興奮地想占這個便宜,結果發現原來是一次性相機。    69-10360docimg_540_69-11360docimg_541_69-12 這幅工人們在建造埃菲爾鐵塔過程中的休息照很有名,這幫工人也真夠牛的360docimg_542_69-13360docimg_543_69-14360docimg_544_69-15360docimg_545_69-16360docimg_546_69-17360docimg_547_  迅速參觀完了蓬皮杜中心,坐在一樓大廳的椅子上歇腳。這時便有了空專門仔細觀察一下建築本身,無論內部還是外部,這座建築的做大特點都是青筋暴露,各種管線交叉縱橫好不熱鬧。如今國內很多標榜前衛的咖啡店、藝術中心也是這個范兒,不過蓬皮杜中心落成於1977年,那時這種所謂「hi-tech」建築風格不招罵倒奇怪了。蓬皮杜中心的設計出自三位設計師組成的團隊,他們把所有的管線包括電梯都安排在了建築外表,這樣的好處是為建築內部贏得了寬闊的空間,這樣現代藝術館在舉辦各種展覽時空間便可以按需要隨心所欲地分割了。    蓬皮杜中心內有一個「工業發明中心」,顧名思義展示的應該是代表現代工業科技發展水準的展品,而這座由全不鏽鋼支架支撐起來建築本身無疑也是一件很好的展品。據說設計師讓大家看到那些暴露在外的管線是為了展現建築本身新陳代謝、生機勃勃的力量,但實際效果時至今日依然是見仁見智。    既來之,則安之,在蓬皮杜中心閑坐到快十點,樓上圖書館的讀者已經開始陸續下樓離去,我們便也走出大門,最後一次打量這座建築,然後乘地鐵離去。    回到Tolbiac大街,這裡的眾多餐廳依然顧客盈門。選一家泰國風味餐廳進去,此時距離早餐已近14小時,在享用了清炒芥蘭、香辣鱒魚、酸辣蝦餃湯以及米飯之後,小王同學鄭重表示人生再沒啥可追求的了……    69-18 正門自動扶梯下360docimg_548_69-19360docimg_549_69-20360docimg_550_69-21360docimg_551_69-22360docimg_552_69-23360docimg_553_69-24360docimg_554_69-25 藝術青年們還在小廣場上閑坐360docimg_555_Sexy Paris, Everytime & Everywhere360docimg_556_鐵塔  9月22日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晚上就要坐8:20的火車去普羅旺斯的阿維尼翁。    早上出門前先到旅館前台結賬,三天99塊錢,如果換算成人民幣當然最少要乘10,於是不得不再感嘆一下歐元的購買力與歐洲的物價,歐洲的工薪階層月收入也是幾千塊錢,但到我國來玩的時候消費能力比我們要強10倍。    這一天的行程還是很緊湊的,首先必保的項目是去看這幾天身影幾乎無時無處不在的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去鐵塔乘地鐵有兩個選擇,一是在鐵塔東南的戰神廣場附近的陸軍學校地鐵站下車,然後貫穿廣場,二是在鐵塔西北塞納河對岸的Trocadero地鐵站出來,穿過建於1937年的夏遊宮(Palais de Chaillot),再走過塞納河上的耶拿橋。為了順便看看夏遊宮,我們選擇了在Trocadero地鐵站下車。Trocadero地鐵站所在的地方是個半圓形小廣場,它的後面是呈扇形展開的六條放射狀大道,與凱旋門廣場的12條放射大道一樣,這同樣出自奧斯曼男爵的手筆。    夏遊宮的前身是建於1878年的Trocadero宮,當時建那座宮是為了迎接萬國博覽會,1937年為了舉辦國際藝術技術展,又拆掉Trocadero宮興建了夏遊宮。那時的法國人顯然對1789年大革命後開始的工業革命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因此非常熱衷於在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除了Trocadero宮,大宮、小宮、奧賽火車站,以及即將要登上的埃菲爾鐵塔,都是為迎接不同年代的萬國博覽會而建造的。    從外觀來看,夏遊宮非常不像會展建築,倒是很像個規模宏大的會堂,對稱的建築兩翼長達195米。如今夏遊宮裡面設有海洋博物館、人類博物館、航海博物館、法蘭西文物博物館、法蘭西電影資料館,並且有一個國立劇院常年上演各種話劇。這些題材豐富的展館兩三天也看不完,所以也就甭看了,呵呵。    70-01 走出地鐵站,回頭拍一張360docimg_557_70-02360docimg_558_70-03 夏遊宮360docimg_559_70-04 夏遊宮的海洋博物館與人類博物館部分360docimg_560_70-05360docimg_561_  夏遊宮的兩翼之間有一個小廣場,是遙望埃菲爾鐵塔的好地方,此時陰雲正逐漸密布起來,顯得低矮的天空正好把鐵塔襯托得更加高大。真實的鐵塔全景給我的一個感覺是,它那四個塔腳張開的幅度沒有印象中大。    在夏遊宮與鐵塔之間,有一個階梯狀下降的廣場,廣場上是綠地和Trocadero音樂噴泉。此時還有電視台在布置場地,似乎是一場與法國國家鐵路公司有關的晚會,居然拉來一台火車頭作背景。    70-06 早上天陰沉沉的,夏遊宮兩座建築之間的小廣場,是眺望鐵塔的好地方360docimg_562_70-07 用長焦遙望一下鐵塔二層360docimg_563_70-08 再遙望一下一層360docimg_564_70-09 廣場上正在為一個電視台的晚會布置會場360docimg_565_70-10 遙望一下最頂層360docimg_566_  廣場緊連著塞納河上的耶拿橋,橋名來自1806年拿破崙軍隊獲勝的耶拿戰役。過了橋再過馬路,才真正來到鐵塔下,此時天上稀稀落落地飄起了雨點。來到從小便耳熟能詳的埃菲爾鐵塔,本來應該繞塔好好跑幾圈的,但是時間有限,只能用小王同學去排隊買登塔票的時間匆匆轉悠著看幾眼。    70-11 鐵塔前的耶拿橋360docimg_567_70-12 回望一下夏遊宮360docimg_568_70-13 耶納橋上,遠處這座鐵橋叫作比爾哈凱姆橋360docimg_569_70-14360docimg_570_70-15360docimg_571_  鐵塔真是鐵塔,建材出自POMPEY煉鐵廠,廠家的網站中提到鐵塔時特別說明當時用的是鐵而不是鋼材。前面說過,建造埃菲爾鐵塔的目的是為萬國博覽會獻禮,而舉辦萬國博覽會則是為了向17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獻禮。法國在大革命後才開始工業革命,上百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展示工業文明的成就,萬國博覽會組委會要招標搞個形象工程,橋樑建築師埃菲爾的鐵塔創意在70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這才有如今的這座塔。    1889年我們在做什麼呢,查了一下,那是清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開始興辦工廠和新式教育機構,選派留學生出國,編練新軍。    更高,更快,更強,這似乎也是工業革命的精神;金屬、混凝土、預製件、超高建築,代表著現代建築工藝水平,它們一起宣告著木石結構主宰建築的時代的完結。1887年,埃菲爾鐵塔開工了,四個塔腳分別平地而起,大家在50多米的空中會合後再一起上升,250名工人花了17個月時間把這個複雜的金屬框架一點一點變為現實,在鐵塔和奧賽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都可以買到記錄鐵塔建設過程的黑白攝影畫冊。建塔的所有鋼樑都是事先在工廠車間里按設計圖鑄好的,運到工地後直接用鉚釘連接就可以了,這也使得建築速度大大加快,據說只有埃菲爾鐵塔一半高的石質華盛頓方尖碑用了36年才完成。埃菲爾鐵塔有1500多根主梁,全重7000噸,大約是1000根如意金箍棒的分量,此外共計用了250萬顆鉚釘來連接。這些無疑都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特點,我們都是牆上的一塊磚,鐵塔上的一道梁。    塔就是這樣建起來的(網上圖片)360docimg_572_70-16 從地面上第一層的電梯是斜著向上360docimg_573_70-17 非常複雜的金屬結構以及電梯絞盤360docimg_574_70-18360docimg_575_70-19 鐵塔的預製件出自POMPEY煉鐵廠360docimg_576_  在一個奧斯曼男爵的古典巴黎建造一座哥斯拉般的現代鐵塔,反對的聲音從開工前一直響到竣工後,有的人認為它很不美觀,有的人認為這麼高的塔很不安全,有的人認為這塔既不美觀也不安全,還有數學家預言鐵塔建到230米之後它的重量就會把自己壓垮,不過時間最終還是證明了鐵塔的耐力和魅力。如今塔下隨時有軍人而不是警察持槍巡邏,這也證明了它在法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鐵塔每七年重新油漆一次,每次要用掉油漆50多噸,無論建造還是油漆,與鐵塔相關的工程都是充滿美感的,歷史上留下的一幅幅攝影名作證實了這一點。    本來在巴黎人的計劃中,這座鐵塔在萬國博覽會結束後是要拆掉的,但是無線電發射塔的功用拯救了它,在一戰中這座世界上最高的無線發射塔更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塔頂天線依舊林立。最初竣工時塔高300米,後來高度隨著不斷往上加東西而不斷上升,新千年的時候一座超高頻電視天線又在塔上架起,它的全高也由此定在了324米。    鐵塔在57米、115米和276米的高度上各有一座瞭望台,如果願意的話,瞭望台的下面兩層爬樓梯就可到達,而最高的一層則必須乘電梯前往。57米高處的瞭望檯面積寬大,餐廳、郵局、紀念品商店一應俱全,二層上面還有一家高級餐廳,276米的瞭望台則純粹是觀光用了。售票處賣的電梯登塔票也分三種,到一層只需四塊二,到二層是七塊七,登頂則是十一塊一。在國內,到248米高的天津電視塔觀光廳和236米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觀光廳的票價都是50塊錢,金茂大廈341米觀光廳的票價是70塊錢。無論怎麼比,非常值得慶幸的是巴黎旅遊局和物價局沒把埃菲爾鐵塔的登頂票價定為50歐元,這種又要涉及物價與購買力對比的問題總是不禁想的。    七想八想之間,小王已經快排到售票口了,旺季的時候據說要排兩小時的隊眼下只用了20分鐘。買到票後便隨人流開始等電梯,工作人員按電梯限載人數一批批放行,到57米瞭望台的電梯是斜著前進的,巨大的絞盤緩緩轉動,醒目的紅色電梯間在鐵塔框架間來回運作。    70-20 厚重的基座360docimg_577_70-21 守塔的正規軍360docimg_578_70-22 一層平台360docimg_579_70-23 設計師埃菲爾的胸像360docimg_580_70-24 北售票處360docimg_581_  .70-25360docimg_582_70-26 徒步上塔的樓梯360docimg_583_70-27360docimg_584_70-28 電梯內各國人民都要小心扒手360docimg_585_70-29360docimg_586_  雖然各瞭望台空間有限,但參觀時間並沒有限制,估計大多數遊客在這裡的參觀時間基本都差不多,瞭望夠了自然也就離開了。三層瞭望台高度不同,但能看到的景色基本一致,仔細辨認的話巴黎市內的重要景點都能一一找到,據說天氣晴朗的時候能眺望到60公里外,郊外的凡爾賽宮也能看到,不過這陰沉小雨的天兒肯定是看不到的。    一層除了瞭望廳,還有寬廣的室內空間,牆上掛著記錄埃菲爾鐵塔歷史變遷的展牌,紀念品商店裡面出售各種與鐵塔和巴黎有關的紀念品,小郵局除了可以寄明信片,還有投幣電話可用,從這裡給世界各地的親朋打電話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70-30 在一層眺望360docimg_587_70-31 天色有些陰,霧氣比較重,遠處蒙瑪特高地的聖心教堂360docimg_588_70-32 榮軍院的尖頂360docimg_589_70-33360docimg_590_70-34360docimg_591_  .70-35 夏遊宮與耶拿橋360docimg_592_70-36 河中心的綠洲叫作「白鳥小徑」360docimg_593_70-37360docimg_594_70-38 戰神廣場,遠處蒙帕納斯大廈一柱擎天360docimg_595_70-39 指向南方360docimg_596_  二層的視野明顯比一層好上許多,這時天色也明亮了一些,在一層看到的四方景緻在這裡又得到了強化,幾天來去過的地方在這裡基本都能找到。  70-40 下起了小雨360docimg_597_70-41 一層內360docimg_598_70-42 要是走樓梯的話就是從這裡上來360docimg_599_70-43 電梯繼續上二層360docimg_600_70-44 視野比一層開闊了一些360docimg_601_  .70-45 河上的鐵拱橋是阿爾瑪橋,1997年黛安娜王妃即在這座橋的地下隧道口遇難360docimg_602_70-46 陰天的榮軍院金頂依然耀眼360docimg_603_70-47 蓬皮杜中心360docimg_604_70-48 遠方的拉德芳斯區看的很清楚360docimg_605_70-49 大宮與亞歷山大三世橋360docimg_606_  .70-50 拉德芳斯拱門藏在摩天大樓之間,新老城區之間隔著布洛涅森林360docimg_607_70-51 凱旋門再過去居然能看到東芝的廣告360docimg_608_70-52 電梯絞盤360docimg_609_70-53 去往三層的紅色電梯360docimg_610_70-53360docimg_611_  .70-54 這個X結構看起來普通……360docimg_612_  不過,1953年正是以這種X結構為背景誕生了一幅攝影名作----《埃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作者馬克.呂布也憑這張照片獲得了加入瑪格南圖片社的資格   70-55360docimg_613_70-56 1929年的鐵塔下面還有個綠地,作者安德列.柯特茲360docimg_614_  這埃菲爾鐵塔在誕生之初曾飽受非議,其中嚷嚷得最厲害的不乏小仲馬、莫泊桑這樣的名流。莫泊桑曾常到埃菲爾鐵塔內的餐廳吃午飯,不是因為喜歡這塔,而是他認為只有在鐵塔的餐廳里才看不到鐵塔本身。不過,後來不但巴黎市民接納了這座雄偉的現代建築,它也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比如我國人民。深圳的世界之窗、北京的世界公園都引進了縮小版的埃菲爾鐵塔,天津楊村也有個同類景區名為「楊村小世界」,那裡也有一座兩三層樓高的鐵塔,而在俺中學的馬路斜對面,曾有一座「埃菲爾大飯店」,樓頂自然也少不了這麼一座塔。如果一時沒有機會看到真正的埃菲爾鐵塔,看看這些微縮的也未嘗不可,畢竟能有一些些感性認識,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1997年,高二暑假班裡曾組織一起到「楊村小世界」玩,至今俺的相冊里還有大家在「埃菲爾鐵塔」下合影的照片。    俺在我國見過的最震撼的翻版鐵塔,還要數三將軍張翼德的故里、河北涿州市中心的這座為迎千禧年而建的鐵塔,據說有法國客商到涿州談生意,遠遠看到鐵塔以為自己起晚了還呆在巴黎呢。2002年正式工作前夕在涿州參加培訓,那是第一次見到這座塔,當時涿州市郊的空軍基地每天都有老式螺旋槳飛機持續數小時在市區的空中訓練。於是站在廣場鐵塔前仰望藍天,頗有親歷一戰時軸心國轟炸巴黎的感覺,要是能有個露天咖啡座坐下欣賞就更愜意了     2004年春天去涿州開會,特意故地重遊。在路邊高大白楊萌發出的嫩綠葉片間仰望,發現鐵塔還在挨炸中,當時用30萬像素的網易拍拍了照片:)    先看看來自網上找到的涿州鐵塔圖片吧360docimg_615_360docimg_616_71-01 英國空軍在涿州轟炸巴黎360docimg_617_  其實,除了登上鐵塔,還有數不盡的觀賞方法,你會發現僅僅把鐵塔作為背景,它也是那麼美麗協調,關於這一點,請看俺2005年寫的這篇博文:埃菲爾鐵塔的一年(詳見以下博客地址:http://kantushuohua.bokee.com/2825829.html)。俺剛剛發現,其中第18張圖作者是在阿爾瑪橋上拍的,第22張是在夏遊宮的小廣場上,也相信很多人都會喜歡第21張,可以聞到巴黎陽光的味道。    70-02 這是第21張圖的夜景360docimg_618_  下面書歸正傳:    去往276米空中三層瞭望台的通道明顯窄了很多,電梯的載客量也小了很多,隨著高度上升,視野也在進一步擴大。站在三層瞭望台上,巴黎已經猶如腳下的沙盤,奧斯曼男爵的舊市區規劃盡在眼底,只有戰神廣場延長線上200米高的蒙帕納斯大廈顯得孤苦伶仃,這座1973年的歐洲第一寫字樓立在舊市區實在顯得有些突兀,不過好在這樣的反面教材人家只有一座。遠處郊外新市區的摩天大樓群歷歷在目,頗有氣勢,新舊對比,這才是真正的古典與現代交融美。    276米高空的露天風力明顯比地面大了很多,小雨點還時有時無地落著。在瞭望廳室內窗戶的上方,標註著從埃菲爾鐵塔到世界各主要城市的距離,其中中國的城市數目眾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瀋陽、廣州、武漢等等。    70-03 等電梯上三層360docimg_619_70-04 電梯上升360docimg_620_70-05 仰頭看,塔頂的縫隙間露出微光360docimg_621_70-06 即將到頂360docimg_622_70-07 埃菲爾鐵塔距離北京8240公里,距離天津8350公里,距離上海9285公里360docimg_623_  .70-08 圖中央的大橋是榮軍院橋360docimg_624_70-09 阿爾瑪橋本身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是戴妃令其一夜間舉世聞名360docimg_625_70-10 亞歷山大三世橋,協和廣場的方尖碑也看得很清楚360docimg_626_70-11 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頗有氣勢360docimg_627_79-12 舉目可以望到之處,皆出自奧斯曼男爵的設計手筆360docimg_628_  圖中河上最遠處的那座橋因法國詩人紀堯姆的名作《米拉波橋》而為世人所熟知:    ……米拉波橋下塞納河流淌,  讓黑暗降臨,讓鐘聲敲響,  時光流逝了,我依然在。    79-13360docimg_629_  戰神廣場的大草坪,埃菲爾鐵塔矗立起來之前的100年,雅各賓派曾率眾在此遊行,隨後他們中的一大批人被送上了協和廣場的斷頭台。居高臨下,面前淌過的歷史恰似一出出木偶戲。  79-14360docimg_630_  本想在一層紀念品商店買些東西,但實在沒發現什麼有吸引力的紀念品,不想上到三層後卻留下了難得的紀念。因為高空風大,瞭望廳特意安著沉重的大鐵門,從露天瞭望台進到室內,為了不讓大鐵門與門框碰撞發出巨響,俺關門時又輕輕扶了一下。沒想到門有那麼重,於是當鐵門砰然關上的時候,俺的一個手指留在了鐵門與門框之間。過了兩三分鐘,開始傳來的那種十指連心快感讓俺直冒冷汗,只能坐在休息區埋頭享受。大約十分鐘後總算緩了過來,骨頭沒事,指甲當時也還好,只是指甲蓋下面出了血。這是埃菲爾鐵塔給俺留下的封印,不是誰都有機會滴, 這個117歲的老傢伙……還是很頑皮的嘛。11月的時候,新的指甲長了出來,於是脫落下來的那一枚成為了俺的收藏。  71-15 在三層仰望,儘是些鞭狀、鍋狀天線360docimg_631_71-16 這個十字形天線就是鐵塔的最高點360docimg_632_71-17 巴黎聖母院在視野中也是很清晰的360docimg_633_71-18 三層上的人們360docimg_634_71-19 風是很大的360docimg_635_  回過頭來再說塔上。四處充分眺望之後,排隊乘電梯下塔。但奇怪的是上來的電梯不見一個遊客,下到地面才知道原因。不知因為什麼警報導致售票處停止了售票,遊客也暫停上塔,塔下廣場上停著很多紅色車輛,持槍軍人的數量也比我們剛來時增多了不少。    及時平安地參觀完鐵塔,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在各處眺望過多次的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教堂,不過之前還有一個項目,那就是補上塞納河遊船這一項,埃菲爾鐵塔附近的河邊就是碼頭。    71-20 三層的室內360docimg_636_71-21360docimg_637_71-22360docimg_638_71-23 一層上有個哥們兒在凝思360docimg_639_71-24 所謂命懸一線,電梯就靠這兩根鋼纜上下,要是拿把小鋸條隨便鋸鋸,結果相當洒脫360docimg_640_  .71-25 電梯不在時的電梯通道,電梯絞盤開始轉動360docimg_641_71-26 電梯來了360docimg_642_71-27 回到地面望鐵塔360docimg_643_71-28 因為警報開始清場360docimg_644_71-29360docimg_645_71-30360docimg_646_71-31 真正的法軍FAMAS突擊步槍360docimg_647_71-32 這些軍人早已習慣了被遊客拍攝,其中有的人還會主動向鏡頭報以微笑360docimg_648_聖心大教堂360docimg_649_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4:35


河上看橋  看過埃菲爾鐵塔,下一個大目標是已經在不同地點遠觀了數次的聖心大教堂,船行塞納河則是其間的一個過渡項目。塞納河上的客船有很多種,除了專門的遊覽船,還有一種更強調交通功能的水上巴士----Botobus,不過估計不會有多少人真把Bototbus當作巴士用,如果趕時間的話,巴黎地下四通八達的地鐵遠比只能沿著河道走的慢悠悠的船實在多了。    根本不用費神找碼頭,耶拿橋附近的小碼頭就有好幾種遊船停靠。巧的是我們到碼頭時正有一艘Botobus準備起航,每人7歐元的票價是貴了些,不過這票一天內不限上下船次數,而且沿途都停靠在河邊著名景點,所以能運用充分的話也是值得的。    我們的選擇路線是從耶拿橋頭出發,在西岱島巴黎聖母院登岸,然後走老路去聖母院地鐵站乘車去巴黎市區北部的聖心大教堂。塞納河上大小橋樑有36座,這趟匆匆的河上行程能看到其中14座,還會從其中的12座橋下穿過。    72-01 船尾看鐵塔360docimg_650_72-02 耶拿橋(Pont d""lena)的盡頭是夏遊宮360docimg_651_72-03 還是耶拿橋360docimg_652_72-04360docimg_653_72-05 因黛安娜王妃殞命而聞名的阿爾瑪橋(Pont de l""Alma)360docimg_654_  .72-06360docimg_655_72-07 塞納河上最為豪華的亞歷山大三世橋(Pont Alexandre III)360docimg_656_72-08360docimg_657_72-09 協和橋(Pont de la Concorde)360docimg_658_72-10 協和橋頭的法國國民議會,橋的另一端是協和廣場360docimg_659_  .72-11 奧賽附近的索爾菲利諾橋(Pont de Solferino)360docimg_660_72-12 河上看奧賽360docimg_661_72-13 有沒有想起富爾頓?360docimg_662_72-14360docimg_663_72-15360docimg_664_  如果能有意換個視角,平淡無奇的生活往往有精彩起來的可能。地面上的巴黎已經足夠精彩,到河面上觀賞視角反而比較受限,不過有限的視角也算是換了視角,起碼仰頭時除了藍天還能看到橋洞,還能看到在奧賽博物館一帶河岸上露營的人們。這些人生活在巴黎的地面與河面之間,他們展現著巴黎生活的B面。    此前說過,在巴黎的這幾天堪稱要雨得雨要風得風。此刻隨著船隻前進,天空逐漸晴朗起來,雨雲遠去之後露出一片湛藍,這便是觀橋的好時機。船速雖然不快,但一點兒稱不上悠然,彷彿一個個電影片段在飛速閃回。不妨想像一下不是我們在移動位置,而是這一座座不同時代不同材質的橋在空中掠過,每座橋都是匆匆前後打量幾眼便遠遠消逝,此時唯一的選擇只能是多拍幾張照片以便日後慢慢回味。    72-16 在河上還可以看到些特殊的景緻360docimg_665_72-17 比如這個,無固定住所者(SDF)360docimg_666_72-18 皇家橋360docimg_667_72-19 由近而遠,皇家橋、索爾菲利諾橋、協和橋360docimg_668_72-20 藝術橋(Pont des Arts),連接盧浮宮與法蘭西學院,之所以叫藝術橋,是因為在它落成的1804年,盧浮宮還叫作「藝術宮」360docimg_669_ 藝術橋後面的是新橋(Pont Neuf),是塞納河上最老的橋,建於157-1604年之間,之所以叫新橋,是因為剛建成的時候它是塞納河上最新的橋,「固若金湯」這個詞到巴黎人嘴裡就變成了「固若新橋」  72-21360docimg_670_  .72-22 新橋另一側的卡爾塞爾橋(Pont du Carrousel),又名盧浮橋(Pont of Louvre),因為它的右端正對著盧浮宮廣場上的那個大玻璃金字塔360docimg_671_72-23 卡爾塞爾橋360docimg_672_72-24 藝術橋是一座步行橋,也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座鑄鐵結構橋,如今這座橋是1982年仿原樣重建的360docimg_673_72-25 新橋近景360docimg_674_72-26 前面是聖米歇爾橋(Pont Saint-Michel),1387年這裡還是一座木橋,現在的這座橋建於1857年360docimg_675_  插播一張曾在法國留學的 Y.L. 同學在塞納河上拍的照片,這個建築如今是監獄博物館,過去是巴黎裁判所附屬監獄(Conciergerie)。法國大革命時期,約2800名被判處死刑的人被關押在這裡,其中著名的人物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奈特、在馬拉指揮下逮捕的吉倫特派議員以及後來的丹東、羅伯斯庇爾、刺殺馬拉的夏洛特.科黛,他們都從這裡被送往協和廣場上的斷頭台。這個建築在西岱島的北端,在botobus的線路上看不到。  72-27360docimg_676_  再插播一張Y.L. 同學的照片,圖爾勒內橋(Pont de la Tournelle),橋頭立柱上的塑像是巴黎的守護聖人聖.日內維耶(422-502),她死後被安葬在聖.日內維耶教堂。法國大革命時期,聖.日內維耶的遺體被革命群眾毀壞並扔進了塞納河,教堂也改名為先賢祠,如今那裡安葬著伏爾泰、盧梭、雨果等人。72-28360docimg_677_  .72-29 水道狹窄,回望新橋360docimg_678_72-30 聖米歇爾橋橋墩上的「N」是奧斯曼男爵親手所刻360docimg_679_72-31 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小橋(Petit Pont),是河上最短的橋360docimg_680_72-32 小橋果然很短360docimg_681_72-33 雙倍橋(Pont au Double),17世紀教會醫院坐落於此,照料病人的嬤嬤在河邊洗醫院裡的衣物,需要方便地往來於兩岸,於是規定橋寬的三分之二專供嬤嬤行走使用,因此叫雙倍橋360docimg_682_  當巴黎聖母院飄過眼前,就該在西岱島旁的左岸登陸了,上岸才發現這裡就是著名的巴黎舊書攤的所在。從盧浮宮到巴黎聖母院這一段塞納河的兩岸,安放著300多個式樣與顏色統一的舊書箱,它們已有幾百年歷史,如今已經同塞納河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舊書刊,這裡還賣舊明信片、舊畫、舊郵票、舊版硬幣等等。除了舊書,其他舊物都放在塑料袋裡出售,據說是政府出於衛生考慮而作出的統一規定,同時這裡還禁止銷售新書。巴黎人酷愛閱讀,這裡自然少不了愛書人的光顧,而作為文盲,俺們只能看個熱鬧而已,小王倒是發現了一些德文舊書,不過價格相當驚人。    從舊書攤前經過,走過雙倍橋再次踏上西岱島,在聖母院前停留片刻便輕車熟路地去了地鐵站,然後是聖心大教堂下的一點點小小冒險。    72-34 船到聖母院360docimg_683_72-35 在總主教府橋(Pont de l""Archeveche)前上岸,天邊的雲帶很壯觀360docimg_684_72-36 塞納河兩岸著名的舊書攤360docimg_685_72-37360docimg_686_72-38360docimg_687_72-39 再看看聖母院正門的花窗360docimg_688_72-40 巴黎的騎警360docimg_689_72-41 聖母院小廣場360docimg_690_72-42 去地鐵站,尖頂的是St. Chapelle教堂,當年是皇家教堂,據說擁有巴黎最美麗的彩色玻璃花窗360docimg_691_72-43 GOOLE一下塞納河上的這段行程360docimg_692_蒙馬特.聖心    坐落著聖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C?ur)的蒙馬特高地是此次巴黎之行的倒數第二個目的地。據說在老派巴黎人的心目中,只有住在這片高地陰影範圍內的才算是巴黎人,不過直到奧斯曼公爵1860年改造巴黎時這片地方才被納入市區,之前它只是遍布著風車磨坊和葡萄園的郊外。    只要學過高中歷史便不會對蒙馬特高地感到陌生,巴黎公社的誕生和消逝都與這塊地方密切相關。1871年3月18日,梯也爾政府軍隊搶奪部署在蒙馬特高地和蒙梭高地上國民自衛軍大炮的企圖,是巴黎公社誕生的導火索,此後這裡一直是公社的重要據點,而5月23日高地陷落四天之後的深夜,巴黎公社最後的147名社員喋血在貝爾.拉雪茲神父公墓。正式遊覽巴黎的第一天去了公墓,而這最後一天又來到高地,無意中我們的旅程倒有了些溯歷史河流而上的味道。    一個也許不大適合用有趣這個詞來形容的事實是,除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烙印,紅磨坊舞廳也座落在蒙馬特高地。在一些心地純潔的人看來,紅磨坊和它裡面的康康舞顯然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代表。不過當年巴黎革命的無產階級對此肯定也是喜聞樂見的,而且肯定不是批判地欣賞的。    73-01360docimg_693_73-02 「布拉塞」招貼柱360docimg_694_73-03 那種國內公園裡常見的彩色圖畫狀文字藝人360docimg_695_73-04 街邊散發著非洲文化氣息的商店360docimg_696_73-05360docimg_697_  地處巴黎北部的蒙馬特高地屬於第18區,已是城區的外圍地帶,與市中心相比房價、地價自然便宜不少,於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這裡成為各類落魄文青聚居之地。同時,也有一大批名震世界的畫家在此地出沒,比如畢加索、雷諾阿、馬奈、德加、梵高、高更等。畢大爺在此畫出了他的成名作《亞威農少女》,所謂亞威農,就是我們離開巴黎後馬上要投奔的南法普羅旺斯地區的阿維尼翁,去實地觀賞那裡呈多面稜柱狀的少女。隨著歲月變遷,當年遍布高地一帶的30來座風車磨坊只剩下兩座,其中之一是加萊特磨坊(Moulin de la Galette)。這座磨坊後來被改成了舞廳,然後因雷諾阿的作品《加萊特磨坊的舞會》而聞名,畢加索也畫過以這座磨坊為主題的畫,不過兩幅作品的情感截然不同。雷諾阿的那幅畫在油畫拍賣史拍出了第二高價,而第一高價的作品出自梵高之手,這二位都在蒙馬特混過,也許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蒙馬特高地對藝術家的影響力吧。如今還有很多畫家聚在高地的「小丘廣場」出售自己的作品並為遊人畫肖像,不知他們中間是否隱藏著未來的大師。    73-06 我們沒時間去「小丘廣場」,上幾張Y.L.同學在巴黎時拍的照片360docimg_698_73-07 巴黎的「煎餅沒果子」攤,煎餅用喬麥或小麥麵攤成,裡面可以裹各種蔬菜、海鮮、肉類、水果,好像還有裹奶油、巧克力的360docimg_699_73-08 這家煎餅店似乎有些年頭了,也很受歡迎360docimg_700_73-09 加萊特磨坊360docimg_701_73-10 歐洲人心態好,不管多舊的車子都敢開上街360docimg_702_  蒙馬特高地是巴黎市區中天然的制高點,這也是當年大炮要架在這裡的原因。如今巴黎市內有三個地方可以俯瞰全市風景,除了埃菲爾鐵塔和蒙帕納斯大廈之外,另一個就是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    73-11 街邊的熱狗快餐店360docimg_703_73-12 有個馬路邊就能觀風景360docimg_704_73-13 聖心大教堂迎面的建築,看風景的好地方360docimg_705_73-14 教堂院子的護欄360docimg_706_73-15 初見聖心360docimg_707_  聖心大教堂的建造與1870年前後的歷史有著密切關係,據說在普法戰爭期間,巴黎有兩位天主教商人許下願,如果法國獲勝便出資在蒙馬特高地建一座教堂,獻給耶穌那被長槍貫穿的聖心。雖然後來法國戰敗了,緊接著又經了巴黎公社的一段社會震蕩時期,但為了鼓舞民眾,法國政府還是發行公債籌資建造了聖心大教堂。工程於1875年動工,造型方面吸收了大量拜占庭風格,東方色彩濃郁,與巴黎市內其他的哥特教堂形成了鮮明對比。1914年教堂建好了,不過正好又趕上一戰,直到1919年,法國擁有了戰勝國的地位,聖心大教堂才舉行了祝聖儀式正式投入使用,而這大概也算是法國人在普法戰爭戰敗後找回的一個面子,於是如凡爾賽鏡廳一樣,聖心大教堂也見證了輪流轉的歷史風水。    現在,位於城區外圍的蒙馬特高地是法國黑人和北非、阿拉伯移民的聚居區。這幾類人本身顯然不應因出身遭到歧視,但無奈其中不自重分子太多,他們成為巴黎街頭小偷、劫匪的主力軍,18區的治安自然也很成問題,於是在蒙馬特遊覽也成為一件具有各種不確定因素的事,但蒙馬特和聖心的吸引力又是那麼地大,起碼讓人白天時願意去闖一闖。    從高地附近的地鐵出來,無須仔細辨別,人流的方向自然就是聖心所在的方向。舊石塊路上人頭攢動,黑人的比例明顯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高地的街道大多狹窄,兩旁滿是出售北非風格紀念品的鋪子。跟著人群三轉兩轉,陽光下通體潔白的聖心大教堂已經赫然屹立在面前的高坡上。從正面看這座教堂擁有一大兩小三座穹窿,但小穹窿其實有四座,大穹窿位於它們的正中,只是因為在正面仰視的關係只能看到小穹窿中的兩座。    與其它教堂一樣,在聖心大教堂內外參觀是免費的,但登頂和參觀地下室則需要買票的,當初那兩位天主教商人其中一人的心臟就安放在地下室的匣子里。離開巴黎的火車晚上七點半出發,我們到達教堂圍牆外時已過下午三點,而離開這裡後還打算去看看巴士底,所以只能在聖心內外轉轉,買票的項目就免了。    教堂的建築大多不忘給人以壓迫感和盡量接近天國的感覺,聖心大教堂建在高地的最高處,從街上到教堂大門前必須經過幾道不算陡峭但也不平緩的台階。站在台階下仰望天高雲淡背景下的這座教堂,壓迫感和神聖感自然非常充足。    要走台階,還得先經過一段彎曲的緩坡,緩坡是左右對稱的兩道,任選其一便可。但問題是哪邊都不是那麼好走的,因為兩邊的坡上都聚著一堆黑人。之前在網上查資料時已經得知,這幫人從事的是一種通過推銷手鏈詐錢的勾當。所謂手鏈,只是簡單的繩圈,一旦被套中,不掏七八十歐元是休想脫身的。這些黑人嘴裡吆喝著手鏈可以帶來好運,確實,能給他們自己帶來好運。    73-16 教堂大門上方有兩座青銅雕塑,一座是聖女貞德,一座是法王聖路易,記得么,盧浮宮裡有一個「聖路易的洗禮盆」360docimg_708_73-17 即將前去突破黑人包圍圈的那個緩坡360docimg_709_73-18360docimg_710_73-19360docimg_711_73-20 這位大叔的髮型讓人想起《回到未來》360docimg_712_  雖然有些怵頭,但為了聖心還是得過這道坎。可笑的是,剛一上坡便有個坐在路邊的黑人沖俺神秘地擠眼,意思是過去看看他手裡拿著的一個好玩意兒。但是他顯然沒想到俺來自盛產金佛、金元寶、金戒指的國度,他這點兒小伎倆豈能得逞。沒理睬他,他倒也沒追過來糾纏。然後便進入了套圈兒黑人的勢力範圍,不出所料,那幫黑哥兒們一擁而上,紛紛試圖給我們送好運,此時別無他法,只能低著頭向前猛衝,一邊提防著不要被套中,一邊嘴裡還得不斷地客氣著:「Thank you,sir. We have no time!」不知是什麼因素最終奏效,總之堅決地突破了封鎖,那幫人也沒有跟上來。    黑哥們兒們的勢力範圍似乎只限於那道彎曲緩坡,過去之後就再沒有遇到騷擾。又上了數道直台階,終於來到聖心教堂大門所在的平台。根本不必登上教堂頂層,此時回頭望去,奧斯曼的巴黎已盡在眼前。因為台階落差的關係,這平台似乎已是世界邊緣,我們剛從面前的滾滾紅塵中走來。    73-21 在中層台階上回望360docimg_713_73-22360docimg_714_73-23360docimg_715_73-24 在巴黎北城也可以眺望到南城的蒙帕納斯大廈360docimg_716_  神奇的是,在經過了拉雪茲神父公墓、凡爾賽、鐵塔、塞納河上的幾次經歷後,要雨得雨、要風得風的愜意又再現在聖心的平台上。正眺望間,東邊突然鋪天蓋地飄來大片大片烏雲,藍天白日迅速隱退到雲層後面,巴黎城被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一群鴿子湊趣地在平台與階梯上空盤旋飛舞,於是天上與凡塵的落差又加大了不少。    73-25 雲來了360docimg_717_73-26 東邊的天空還很晴朗360docimg_718_73-27360docimg_719_73-28360docimg_720_73-29360docimg_721_  .73-30360docimg_722_73-31360docimg_723_73-32360docimg_724_73-33360docimg_725_  教堂內部的藝術風格比較簡單,彩色玻璃花窗色彩與造型都很樸素,那繪有天父、耶穌、聖母形象的天頂畫就算是最華麗的裝飾了。此時正巧趕上分發聖餐,教徒們列隊一一安靜地從修女面前經過。還有些教徒靜靜地跪立在聖壇周圍的各座聖像前閉目禱告,至少,他們藉此得到了內心的一刻平靜。    73-34 這座教堂內禁止那啥,不過各國遊客都在那啥,於是俺也那啥幾張吧……360docimg_726_73-35360docimg_727_73-36360docimg_728_73-37360docimg_729_73-38360docimg_730_  .73-39360docimg_731_73-40360docimg_732_
提交者:海燕高飛 在 2008-2-22 16:34:51


  從教堂里出來,烏雲沒散,坐在大台階上休息眺望的人們也都還在。除了他們,台階上又多了些風景——一個紅衫黑裙的藝人正在抖空竹,一群不知哪國的青年坐在台階上認真地看著。這藝人的水平放在我國絕對屬於餓死勿論型的,但觀眾們倒也寬容,只是隨著空竹的每次落地報以熱情的鬨笑。從法國回國半年多之後,北京電視台播放了一個描寫大畫家范曾的紀錄片,裡面有聖心的鏡頭,抖空竹的這個人居然也在,真不知他在此駐紮了多久。    要離開聖心還得經過那兩條彎曲緩坡,本來做好了再次衝鋒的準備,沒想到那幫黑人已經下班了。順利回到街上,已經沒有時間去領略蒙馬特的更多風采,只有原路返回,經過一下盧浮宮廣場然後去巴士底。      73-42360docimg_733_73-43360docimg_734_73-44360docimg_735_73-45 這哥們兒似乎竭力在使自己不被繞進去360docimg_736_73-46360docimg_737_73-47 再回頭看一眼騎馬的聖路易360docimg_738_73-48360docimg_739_飛鳥天高360docimg_740_ 四天巴黎之旅的最後一個到訪之地是坐落在巴黎市內第四區的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和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    從乘地鐵的角度衡量,蒙馬特高地與巴士底廣場之間的距離並不很遠,不過因為前一天早上小王不幸損失了她拍攝的所有盧浮宮照片,所以按計劃途中要在盧浮宮站出來稍作停留做些彌補。    第二次造訪盧浮宮地面兒已是駕輕就熟,出地鐵站穿過黎塞留通道,便再次來到大玻璃金子塔所在的拿破崙庭院。剛出黎塞留通道便看到了先前大家已經看到的那一幕——兩個騎自行車的情侶正在有一定難度地親熱著,即便是雇來模特擺拍,也不過如此罷。其實從拍下的照片中可以發現,那兩人都看不到俺,不過俺還是甚為心虛地沒敢舉起相機,只在腰間高度隨手偷拍了幾張,而黑手小王的則舉著小柯達相機再次充分發揮了一番。除了我們,廣場上並沒什麼人再有意關注這座人肉小雕塑,同類風景人家早看膩了……    此時接近下午四點,廣場上的遊客並不多,而從蒙馬特開場的烏雲此時又在盧浮宮上空波詭雲譎著,與藍天麗日背景下相比,此刻的盧浮宮建築倒多了些歷史的厚重。拿破崙庭院中除了大小金字塔和噴水池外,還有一座路易十四的騎馬塑像略顯孤單地矗立在那裡。塑像本身姿態生動,線條優美,但基座明顯不是出於同一時期所以不知這座塑像一直就在此處還是後移過來的。不管怎樣,路易十四在盧浮宮裡住了幾十年,又修建了這座方形廣場,在此立一座塑像總不為過。    74-01 重返黎塞留通道360docimg_741_74-02 通道內的免費觀景大玻璃窗360docimg_742_74-03 巡邏的正規軍360docimg_743_74-04 有點兒霜重色愈濃的意思360docimg_744_74-05 這可以刊登在《xxx畫報》封面,題目就叫「孜孜不倦」……360docimg_745_  .74-06360docimg_746_74-07 路易十四的塑像,感覺有些柔美,沒有太多帝王之氣360docimg_747_74-08360docimg_748_74-09 這是一個常見角度360docimg_749_74-10 廣場上的熱狗攤360docimg_750_  晚上7點半要趕去火車站,之前還要回旅館取寄存的行李並吃晚飯,顯然此時時間已經非常緊迫。從盧浮宮地鐵站走上地面,到抵達巴士底地鐵站,前後不到半小時,這種遊覽速度已初見瘋狂,而這種精神在巴士底廣場和孚日廣場上還將進一步發揚光大。    16:16,我們到達了地鐵巴士底站。去巴士底不是為了看巴士底獄,建於1370年的這座堡壘從1789年7月14日被攻克的那天起,就進入了拆除周期,9米厚、30米高的城牆終究耐不住革命民眾的熱情。如今在巴士底地鐵站的某處還留有幾塊巴士底獄的基石,而塞納河上協和橋的一些基石也來自這裡。    走上地面,代替了巴士底獄的巴士底廣場便在眼前,當年25米寬的壕溝已被寬闊平坦的馬路所代替,孩子們在街邊玩滑板,一些人踩著那種兩輪電動車在派發廣告宣傳單,紅綠燈交替間大批汽車摩托車在廣場上呼嘯而過,這些巴黎人對廣場中心環島上立著的那根巨大青銅柱完全熟視無睹。    74-11 巴士底地鐵站360docimg_751_74-12 街邊的是巴士底歌劇院,與加尼埃歌劇院的風格對比鮮明360docimg_752_74-13 巴士底廣場街邊的滑板少年360docimg_753_74-14 迎面看到「七月柱」360docimg_754_74-15 七月柱上刻滿1830年「七月革命」犧牲者的名字360docimg_755_74-16360docimg_756_74-17360docimg_757_74-18360docimg_758_74-19360docimg_759_  在巴黎1區杜伊勒里花園北面,有一座不大的旺多姆廣場,那裡也立著一個青銅紀念柱,遠遠看去很容易與「七月柱」混淆,不過1810年建立的「旺多姆柱」上站著的是拿破崙,而且曾在1871年被巴黎公社社員推倒過,因為他們認為這柱子代表「帝國時代的戰爭和征服思想的永存」。    旺多姆柱(網上圖片)360docimg_760_  在巴士底廣場稍作停留,緊接著便要趕往孚日廣場。法國洛林地區有一個孚日省,那是聖女貞德的故鄉,孚日廣場的命名即來源於此。從地圖上看,孚日廣場距離巴士底廣場不過幾百米,但由於它坐落在馬亥區,問題就變得複雜了。當年奧斯曼男爵改造巴黎的時候,在馬亥區保留了一些巴爾扎克時期的老巴黎街區作為歷史遺迹,如今這片地方的道路大多並不狹窄,但保留下了老老巴黎街道縱橫交錯的傳統,所以明知道自己正在孚日廣場周邊兜圈子,但一時就是不得其門而入。與此同時麻煩的是,馬亥地區巴黎人的日常生活氣息相當濃郁,街邊遍布著音像店、雜貨店、水果攤、洗衣店、學校……一邊是要急匆匆趕路,可一邊又是總那麼吸引目光的街景,於是只好邊走邊四下胡亂按著快門,於是反而得到很多沒有取景便拍下來的生動圖景。    74-20 開始尋覓孚日廣場360docimg_761_74-21 馬亥區街景360docimg_762_74-22 學生放學了,綠十字是藥店360docimg_763_74-23 學校大門360docimg_764_74-24360docimg_765_  .74-25 街邊咖啡館360docimg_766_74-26360docimg_767_74-27360docimg_768_74-28360docimg_769_74-29360docimg_770_  .74-30360docimg_771_74-31 剛從洗衣店取了衣服360docimg_772_74-32360docimg_773_74-33360docimg_774_74-34 到了Turenne街就不遠了360docimg_775_  好笑的是,拿著寫有法文「孚日廣場」幾個字的旅遊指南問路時,一些當地人也語焉不詳,不過總算還是很快遇到明白人為我們指了一條明路。在某條街口一轉,被四邊各九座紅白磚小樓環抱的孚日廣場終於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時已是17:50。74-35 Google一下,兩個廣場距離很近360docimg_776_  因為被小樓包圍的緣故,孚日廣場更顯精緻。所謂廣場,如今已是一片巴黎人的私密花園綠地,草坪上、長椅上到處是閑適的當地人。據說旺多姆廣場、孚日廣場都屬於法國人心中隱秘的驕傲,因為與浩瀚的盧浮宮、凡爾賽宮、協和廣場等等不同,外來觀光客通常是不會注意到這種偏僻的小廣場的,看來法國人有把自己喜歡的好酒藏在深巷裡的好習慣。站在廣場的一個街口,整片廣場似乎已一覽無遺,但還有更多的好東西沒有徹底暴露,比如紅白磚小樓中的「雨果故居紀念館」,比如離此地不遠的「畢加索博物館」,比如附近展示著從古羅馬時代至今巴黎風貌的「卡納瓦雷博物館」。36座小樓本身也是有奧妙的,這些樓的一層全部由拱形門洞構成,門洞相連便構成一條條長廊,裡面隱藏著一間間小咖啡館和工藝品商店。    當然,對於時間所剩無幾的我們來說,這些隱秘只能由它們繼續隱秘下去。算起來,我們在廣場上停留的時間不過10分鐘,廣場上那比比皆是的閑人與我們真可謂相映成趣。  74-36 牆上的牌子上寫著「孚日廣場」,這裡就是底層的門廊360docimg_777_74-37 第一眼廣場360docimg_778_74-38360docimg_779_74-39360docimg_780_74-40360docimg_781_  此時廣場正沐浴著溫暖的斜陽,小王選擇在長椅上假裝閑適一下,俺則選擇繞場半周。廣場的正中心立著一座路易十三的騎馬像,當年他登基時人群曾在這裡連續歡慶了三天。在叫孚日廣場之前,這個廣場的名字是王宮廣場,顧名思義這裡曾是法國國王的居所,那是14-16世紀的事,那段日子的終結者是亨利二世。    74-41 廣場正中心的路易十三騎馬像360docimg_782_74-42 夕陽下的小姐兒倆360docimg_783_  說起亨利二世的死那是大大有名,因為這要與諾查丹瑪斯扯上關係。據說在1555年出版的《諸世紀》一書中,諾查丹瑪斯用一首詩預言了亨利二世的結局:「年青的獅子將戰勝年老的,在一場單對單的戰鬥里,他將刺破金籠中的雙目,兩個傷口合成一個,他死於殘酷的死亡。」1559年6月,處於聯姻的目的,亨利二世將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西班牙國王和薩伏依公國的菲利貝爾。在6月30日的婚禮慶典上,亨利二世一時興起,要與衛隊長宮共同上演一場「對花槍」,不幸的是衛隊長的長矛護套意外脫落從正面刺入了亨利二世的大腦。幾天後,也就是諾查丹瑪斯預言期的最後一天,亨利二世終於不治身亡。而亨利二世與衛隊長比武的地點,就是這個孚日廣場。    亨利二世的死成就了諾查丹瑪斯的威名,於是當年「1999年人類大劫難」的預言便一度顯得更加可怖。但他預言的事最終沒有發生,可是,正如或許因為有了1984,1984才沒真的成為1984一樣,是不是因為有了1999的預言,1999年才平安過去了呢,但又據說其實《諸世紀》的原文裡面本來就沒有關於1999年的那一段。不管怎樣,那段日子過去了。    諾查丹瑪斯出生在普羅旺斯的聖雷米,離開孚日廣場20個小時之後,我們已經站在了聖雷米街上。    74-43360docimg_784_74-44360docimg_785_74-45 這可是倆人……360docimg_786_74-46 從天上瞅一眼:)360docimg_787_74-47 不得不返程了360docimg_788_ Rhone River——法國的母親河360docimg_789_巴黎地鐵  對巴黎人來說,乘地鐵是與工作和睡覺並列的日常三件大事,對於我們這些過客來說,巴黎地鐵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觀光項目,雖然規模還不及世界地鐵的鼻祖倫敦地鐵,但在我們的眼中它已經足夠浩瀚了——14條地鐵線路、5條RER郊區火車線路、380個地鐵站、87個線路換乘站、每天乘客450萬人次、每年行駛總里程2.26億公里。    如果巴黎市區是一塊大蛋糕,隨便切一刀就會發現剖面上滿是孔洞,除了水電氣各種管線和著名的地下排水渠,縱橫交錯的地鐵隧道自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如果巴黎的土地是透明的,我們就能看到數十趟列車在地下同時交錯飛馳的壯觀場面。可以想像,無論站在巴黎街頭的哪個角落,腳下都是一個巨大尺度的螞蟻窩,同時,無論站在哪個角落,最近的蟻洞出口離你不會超過300米。    巴黎地鐵隧道與地面的距離在4-12米之間,要在這麼一片兒不算厚的蛋糕上開挖14條線路肯定是個麻煩事,用句廢話解釋,就是既要考慮到不同線路換乘的方便,各趟車開起來還不能撞上,有時站台內的同一條鐵軌出站後還會分開對應兩個不同的隧道口,所以日常運營的調度無疑也是個很複雜的事。    75-01 大圖地址:http://www.ly321.com/news/uploadimage/200512239251882494.gif360docimg_790_75-02 旅館附近的Tolbiac 地鐵站入口360docimg_791_75-03 Tolbiac 地鐵站站台360docimg_792_75-04 1、2、6號線與RER A線匯聚在NATION站360docimg_793_75-05 貝爾.拉雪茲站360docimg_794_


推薦閱讀:

觀察 ▏歐洲將走向何方?
印象歐洲:無處不在的咖啡館
德國時尚雜誌發布 歐洲護膚品排行榜前十名
西班牙老年生活:灰白中注入色彩

TAG:歐洲 | 自由行 | 自由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