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錯亂」的距離

  

  7月的莫斯科,剛剛從俄羅斯日的熱烈氛圍中醒過神來,舒展筋骨,繼續平靜地邁步向前。當人們把酒言歡,挽臂起舞的時候,作為「異鄉人」的我們,在經歷俄羅斯傳統節日的過程中不免有些尷尬。當節慶的餘溫散去,回頭想來,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文化差異——在北京也不難見到春節時比我們還喜慶的外國友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與當地人有些「錯亂」的距離感。

  幾乎所有剛來到莫斯科的朋友,由於語言不通,以及中俄文化差異較大,基本都是和同樣來自國內的同學抱團。這樣的抱團久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小圈子。這些後來形成的小圈子往往比較封閉,圈內的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外人看來猶如兄弟姐妹一般,可是據我觀察,也不盡然。與其說是自然組成這樣一個小圈子,不如說是由於不適應莫斯科的生活環境,被迫不得不組成這樣的一個圈子。這種圈子的形成說來也無可厚非,本初同源出門在外總要互相幫助,但因為這種圈子的存在減少了與當地人交流的機會卻有些得不償失。

  出國之前,總覺得當飛機在莫斯科落地後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離家之前,被念叨最多的事情並非學業,而是「要與陌生人保持安全距離」。真正在莫斯科生活過才知道,出國留學跟獲得語言環境其實是兩碼事,如果只是靠與教授和同學模式化的交流來磨鍊語言能力,在莫斯科四年的收穫不會比在國內報俄語口語班更多。留學真正可貴的地方是融入當地的生活群體,直觀深入地感受異國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誠然,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與「家裡人」在一起會更安心,與當地人的交流總顯得生澀甚至戒備。這便形成了在外人看來有點「錯亂」的距離感——既想融入,強迫自己接近卻又不能放下負擔;安於現狀,不自覺抱團而疏遠人群,但又不甘心浪費學習的機會。

  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留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許多時候,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自身的社會機能總會有一些下意識的「自保機制」,這些帶有疏離和懷疑的自保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益處,反而會延長我們的適應期。所謂的適應,其實就是找到自己安全的位置,在打破隔閡主動融入的同時不失去自己的原則,不為了迎合而喪失性格,這也許就是「安全距離」的真正含義吧。說起來簡單,掌握起來卻並不容易,如何把握自己向來是人生的難題,幸運的是每到一處,總能找到些善良的面孔,讓我們在找尋方向的路上多些亮光,少些忐忑。

  每思及此,我也總喜歡介紹一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俄國朋友給「圈子」里的人,現在看來,這也是融入當地生活的一種途徑吧,幫助俄國人了解中國文化,也是我們彼此生活的一個連接點。這樣的途徑有很多,放下負擔,自然而然的對話交流往往更有效果,正是「發乎情,止乎禮」,而這不也是古人對「安全距離」的另一種詮釋嗎?

推薦閱讀:

話題 | 跨越距離去見你
「我和你,隔著一個套的距離」
穿搭推薦 || 你與型男就差這幾套衣服的距離
【中朝邊境】上的最大天池 近距離遭遇朝鮮兵
實用貼:因距離而冷淡的感情,該如何讓它升溫

TAG: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