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居士戒律與禮儀(釋清凈) 2

(四)不妄語:不講騙話。妄語戒分為大妄語與小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隻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對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

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痴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別:

1、小妄語:就是一般上的騙話;還有罵架的粗話、挑撥離間、不三不四的話,既是騙話、惡口、兩舌和綺語,都稱為小妄語。

2、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某某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犯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差別是:如果說大妄語,那就不可懺悔,就是所謂的破戒;說小妄語則犯可悔罪。

砍樹取果: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株好樹,非常高大茂盛,在結果的時候能生出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為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株樹,並對他說:「這株樹能生出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隻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後來又叫人把砍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株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這個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禪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子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竟為了迎合達官貴人而毀犯了戒律,去希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無異砍樹求果,連根都枯了,哪裡還有果呢?

(五) 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三緣成犯但可悔: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飲酒犯五戒:在迦葉佛時,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凈,有一天從外面回來,因為他很渴,那時有一種酒,沒有顏色,也沒有什麼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為他口渴以為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發作起來時,看到隔壁鄰居家有一隻鴨走進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隻鴨抓來殺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鄰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鴨沒有回來,就到信士家去問他有沒有見,這位誤飲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為酒精的刺激使他產生了衝動,所以見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慾心,在衝動之下把她強暴了。很多鄰居便合力將這個人抓起來,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時因為他還在酒醉便開始打妄語,拒不承認他有 偷鴨、殺鴨、強暴 的罪行。

就這樣,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為誤喝了一碗酒,竟然連續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殺、盜、淫、妄這四條戒稱為 性戒 ;飲酒戒稱為 遮戒 。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無論受戒與否,都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為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為發生,乃至於破戒,為了防止其他的惡事發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淫、妄這四條性戒,受持者是絕不可以破戒的,同時一般人也不容易破戒。因為: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懺悔清凈。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懺悔清凈。

3、邪淫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通懺悔;夫妻間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處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懺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聖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麼鬼神,只要不說這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

殺了一群牛: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五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隻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裡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裡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五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凈,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捨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痴可憐!

二、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凈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墮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為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會增加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禪定:持好戒律,貪、嗔、痴等煩惱少,那修禪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凈者才能證悟聖果。

用錦綢包裹破氈:有一個賊,走進一個富人家裡偷東西,他偷得了一塊很值錢的錦綢,另外又偷了一條破氈和一些破爛的衣服。偷了以後,他把那塊錦綢當包裝布,來包那些爛東西,打成一個包袱帶出來。後來許多人知道了,都把這事作笑話講。

這個故事比喻:已發正信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再貪世間利益而破清凈戒律,弄得事情顛倒,得不償失,被人所笑。

三、犯戒者的過失:

1、犯殺生: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為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為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人見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因為他造了惡業。

2、犯偷盜: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為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會懷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子會紅杏出牆,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業,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淫者,花天酒地、尋花問柳,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會認定他的品格很差。

4、犯妄語:說謊話者,失去誠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5、犯飲酒: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成就事業。

為小失大: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元錢,到了那個人家裡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兩元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要花去了四元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麼,卻損失了數倍於債款的錢。

這個故事比喻:如果光要為爭求少利,不惜敗壞自己的操行,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犯戒做壞事的人,實在太愚笨了。

(三)受戒的次第

富翁造三層樓:有一個富翁,是愚蠢無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個富翁所住房又是三層樓,高大壯麗,華貴無比,心裡很是羨慕,他想:「我的錢,並不比他少,為什麼不造一座三層樓呢?」於是他回家以後,立刻去請來了一位建築工程師,問他說:「你能造三層樓嗎?」建築工程師回答說:「能造的。我已造過多處了。」富翁就說:「那麼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並要和我朋友所建築的那座樓房一模一樣的。」建築工程師領導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礎石,打牆腳,忙個不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作什麼啊?」工程師回答說:「我給你造三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麼造三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築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又怎能造第三層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可以了!」建築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三層,弄得建築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這個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三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三學修起,只是懶惰懈怠,喜歡走捷徑,對念佛、持戒不屑一顧,自以為這種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對象自己這種「天才利根」是沒有必要的。其結果正像這個富翁一般,不過是痴人的空想罷了!

一、三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後確定三寶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三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註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姻註冊官的面前宣誓,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註冊結婚後,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三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鬧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為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為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心受持的,不可以強求。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為師」;那是因為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 。」我們受持五戒後,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云:「 信為能入,戒為能度」既是此意。

三、在家菩薩戒:

如果機緣成熟了,佛子應該進一步求受在家菩薩戒,以再上一個更高的台階。

菩薩意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或眾多生命)的意思。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定義。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如《梵網經》中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菩薩之根本 」。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

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受菩薩戒以前,先要次第供養父母、師長、妻子、善知識、奴婢、出家道人。並問九種遮難:家屬不聽、欠他人債、身心有病、污凈梵行、作五逆罪;盜法賊住、性別難辨、殺道心人、眾前妄語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家菩薩戒包括六重戒和二十八輕戒,在此暫不作細講。

金子的價值:一位智者手裡舉著一塊金子,面對下面的聽眾問:「誰要?」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塊金子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金子,金子已變得又臟又臭。「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是的,無論我如何對待這塊金子,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是金子。人生路上,我們曾做錯過、摔倒過、被人輕賤、也輕賤過別人。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自己的清凈佛性。無論國王、乞丐乃至畜生,我們的佛性都是一如的,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發生過什麼,我們都不應該看輕自己,也不應該看輕別人。每個生命都具有無上的價值。

第三章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因為在家人俗務忙碌,無暇修行。佛陀悲憫,為讓他們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凈生活,種出世善因;又能適應在家生活的特點,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關齋戒。當然,出家人為使自己的戒行真正做到清凈,也應該受持。

「八」指八條戒律,即「八戒」。「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齋」有凈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眾生生死之門。因為眾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淫慾與飲食。淫慾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飽暖思淫慾,為了抑制淫慾心,所以要持齋。這便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

八關齋戒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將《受八關齋戒法》一文至誠讀誦一遍,即算受戒。時間方面,六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後。現在很多寺院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關齋戒,讓受戒人在寺院過一日一夜清凈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薩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薩戒》規定,每月六齋日(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應受八關齋戒。

(一)八關齋戒的內容

八關齋戒,包含五戒和沙彌十戒(十戒僅多一不持銀錢戒)。受持五戒,是修人天善行,而受持八戒則是求出離生死輪迴。受持八關齋戒,兼修定慧,可證四羅漢果;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

八戒的內容(戒相)如下:

一、不殺生 。

二、不偷盜 。

三、不非梵行:「梵行」是凈行,「非梵行」是不清凈的行為,指淫慾。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裡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於每月六齋日,並不難做到。這是種出世善因,是關閉生死之門。《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淫慾心不清除乾淨,不可能超出六道輪迴。宣化上人宣講十二因緣時說,無明就是指淫慾心,以無明為緣(條件)而產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為。中陰身投胎,正是這一念淫慾心造成的。八戒中的「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佛說齋經》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 (如來),無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為邪淫,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以一心習。」這是要向佛看齊,起一念淫心,持齋便算不的清凈。因為要求高,所以,雖僅一日一夜而功德極大。在家受持八關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業清凈。

四、不妄語 。

五、不飲酒。

六、不非時食:「非時」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叫「持齋」,「持齋」雖不是戒,卻是戒之體,是八關齋戒中最重要的一條。吃素不等於持齋,「齋」含有內心清凈,摒絕雜亂的意思。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凈。所以,三世諸佛都是過午不食。從根本上說,必須身,口,意三業清凈,才叫「齋」。不問在家出家,要凈化三業,均應持齋。

關於「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最好以北京的經線(即東經117度)為基數來推算,經度(東經)每減少15度,日中的時間就推遲1小時。一般說,按北京時間11:30吃午飯便可以。

過了中午以後到次日清晨之前,這段時間只可飲用各種糖水,蜂蜜,果汁(濾清無渣),薑湯,鹽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漿,芝麻糊及糕餅,麵食等,律中不許飲用,食則違犯。

七、不著香花曼,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香花曼」,用香花製成的花冠,花環,如現代人用的手鐲,項鏈,耳環等,在八關齋戒中都不要用。這條戒的目的是讓在家人種出世之因,所以衣著力求樸素。如果仍迷戀這些裝飾品,你的內心怎麼能清凈?「香油塗身」是熱帶人的習慣,在八關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應使用,因為這類美容化妝品,容易誘發淫念,使三業不凈。

「歌舞倡伎」指唱歌跳舞,在八關齋戒期間,不應故意前往觀聽。包括不看電影、電視等。因為既然嚮往出世,何必再貪戀世間的娛樂,應該以「禪悅」、「法樂」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

八、不坐卧高廣大床:過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內。什麼叫「高廣大床」呢?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說:「床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既高且廣,即名為大。」依此解釋,現代人用的席夢思和綢帳、綉枕、錦被等豪華用品,八關齋戒期間均不要用。否則,容易影響身、口、意三業清凈。只有看淡物質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習慣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才有利於修行方面的精進。

以上兩條,都是追求物質享受和導致淫慾的媒介,影響身、口、意三業清凈,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為禁戒。

殺子成擔:有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鄰人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為太笨拙了。」這個人聽了以後,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凈。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麼可以違犯而不懺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懺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二)受持的功德利益

一、脫離病苦

《藥師經》說,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麼應受持八關齋戒。

二、消滅罪障

凡是想懺悔罪障的人,應該受持此戒和齋。《優婆塞戒經》說,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外,其它罪障都可消除。

三、免除橫禍

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種飛災橫禍的人,應該受持齋戒。《四天王經》說,凡是受持此齋戒的地方,惡鬼必然遠離,此處必定平安無事。所以,如果能在六齋日精進持齋守戒,那麼福報必定增長,災難必然消除。

四、遠離惡道

如果有人行為舉止一向不夠檢點,現在很害怕自己會墮入三惡道,那麼就應該受持此齋戒。《十善戒經》說,持八關齋戒的人,一不墮地獄,二不墮餓鬼,三不墮畜生,四不墮阿修羅(阿修羅道眾生,善惡夾雜,也可以列入惡道)。

五、福報優厚

如果有人擔心因世亂米貴,會遭受飢餓之苦,那麼就必須受持齋戒。《佛說護凈經》上說,一天持此齋戒,即可得到六十萬世不愁吃穿的果報。

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高體弱,恐怕將不久於世的人,或者身陷牢獄,性命朝夕難保的人,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就殊勝的果報,那麼應該受持此齋戒。八關齋戒的持法,只以一日一夜為期,時間很短,但功德極為殊勝。經上說,優陀羨王夫人,病已垂危,臨命終的前一天求受八關齋戒,死後即刻得生天上。

七、來世貴尊

若有想求來世貴尊的,則應該受持齋戒。《佛說普達王經》說,一個國王的隨從,曾隨國王齋戒一天,死後便轉生為王子。

八、得生天上

要想來世求生天界的,應該受持此戒。經上說,有一天女,相貌極為莊嚴,容顏超群,天人見了都讚嘆不已。釋提恆因便問天女過去曾作過何種善事而獲得此種福報。天女便作了一首偈語回答說:「昔於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上,獲此端正報 。」

九、往生助緣

想要求生凈土的人,應該受持此戒。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一日夜八齋戒,功德迴向求生極樂國土,定能獲得中品中生。

十、臨終歡樂

《藥師經》說,受持此齋戒的人,憑此種善根,如果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臨命終時,將有八位大菩薩來迎接他往生凈土。

十一、得相好身

如果見佛相好,心生歡喜,想在來世獲得這種莊嚴相貌,就應該持此齋戒。《長爪梵志請問經》說,有一婆羅門,問佛往昔曾作何種善業而獲此種莊嚴好相。佛說持八分凈戒(即八關齋戒),若能一天一夜,或者常隨從師父受持,都能獲得此種果報。

十二、成佛道緣

想求得速成佛道的人,應該受此戒。《阿含經》說,受持八關齋戒,可以獲得漏盡通,入於涅磐城;若求生四聖法界,也可隨願而成。

(三)受八關齋戒法

(一)發願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菩薩眾,攝受於我。(一說)

我今歸命勝菩提(最殊勝的菩提覺道。)

最上清凈佛法眾(無上的清凈的佛法僧三寶,眾即僧也。)

我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願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菩提心即自利利他之心。)

懺除一切不善業(懺悔消除一切惡業。不善業,即惡業。)

隨喜無邊眾福蘊(惡業消除,福德聚集)

先當不食一日中(即過午不食)

後修八種長養法(三說)(受持八戒,能生長、培養善根福德)

(二)三歸 (得戒體)

我弟子某某,惟願阿闍黎( 譯為教授師、軌範師 ),攝受於我,我從今時(此時),發凈信心,乃至( 直至 )坐菩提場,成等正覺。( 意為從此時發願,直至成佛。 )

誓歸依佛,兩足勝尊。(兩足:指智慧、福德均具足圓滿。勝尊:最殊勝的、受人尊敬的大導師。 )

誓歸依法,離欲勝尊。( 歸依佛法,可遠離三毒五欲 )

誓歸依僧,調伏勝尊。( 僧能持戒修行,可調伏煩惱習氣。 )

如是三寶,是所歸趣。(三說)( 這樣的三寶,是我所趨向歸依的。 )

(三)八戒 (戒相)

我弟子某某,凈信優婆塞(夷),(出家眾稱凈信沙門)惟願阿闍黎,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凈心,乃至過是夜分(今天夜半)訖(至)於明旦( 明日清晨)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在這段時間內 ),奉持八戒。

所謂: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

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

七不香花曼莊嚴( 裝飾 )其身,亦不歌舞倡伎

八不坐卧高廣大床

我今舍離( 捨棄 )如是(這些)等事,誓願不舍清凈禁戒八種功德。(三說)

(四)迴向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 凈化內心 ),令心喜悅( 法喜充滿),廣修一切相應勝行(與戒相應的殊勝的定慧行持 ),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

我發無二最上心( 一乘無上的大願 )

為諸眾生不請友( 不請友:菩薩是眾生不需請求便主動相助的朋友。 )

勝菩提行善所行( 殊勝的提願行,是善人所行持的。 )

成佛世間廣利益( 成佛的目的是廣泛的利益世間的眾生。 )

願我乘是善業故( 乘:依仗。善業:善因 )

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 饒益:利益 )

解脫眾生三有苦(三說)(三有:即三界,解救眾生出離三界火宅。 )


推薦閱讀:

戒律很重要-2
人生未必完美 佛法即為良藥——戒律是束縛還是保護?
念念為眾生即為戒律根本!
佛教戒律的原理是什麼?
學佛之人就一定要戒葷嗎?

TAG:禮儀 | 戒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