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據雜侃——吃飯那些事兒

考據雜侃——吃飯那些事兒

文/草色風煙

說到吃飯,大家無非想到一個碗,一雙筷子,幾個菜,一大碗湯,一群人圍坐著大快朵頤。這也是很多外國人覺得中國人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的,遠比西方各吃各的來的熱鬧有氣氛。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最早也是實行分餐制的,而且非常的嚴格,包括湯匙和筷子的使用,一路沿革下來都非常有意思。既然民以食為先,我就先來跟大家侃侃吃飯那些事兒。

說到吃飯,首先就要說到吃飯的工具,怎麼把飯送到嘴裡,肯定是最重要的關鍵。

我們把時間倒推到先秦時期,原始社會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就從奴隸社會開始。有不少朋友肯定先想到TVB《尋秦記》里項少龍拿個小竹板劃飯吃的鏡頭,我們先秦的祖先是這麼吃飯的么?OK!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先秦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詳細的我不一一展開,早期吃飯都是用手抓的,沒有工具,後期逐漸出現近似湯匙的「匙」,但並不普及,大部分人還是用手在飯碗里抓飯往嘴裡塞的。這點在《禮記·曲禮》中有詳細的記載:「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和人一起吃飯,不要摩擦手,不要把飯捏成團,不要把飯放回原來的容器。)」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人,都是用手直接抓飯的,而且根據禮儀要求,是不允許捏成飯糰吃的。

有人會問,那筷子呢?那個時候沒有筷子么?恭喜你答錯了!那個時候是有筷子的,學名叫「箸」。但是,這個箸不是用來吃飯的,而是用來夾菜的,夾的菜也必須是湯羹里的菜。《禮記·曲禮》中:「飯黍毋以箸。(吃黍做的飯不需要用筷子)」《禮記·曲禮》中:「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羹湯中有菜的使用筷子,沒有菜的不用筷子。)」所以,箸只是用來在湯里撈菜吃的,吃其他的菜,還是得用手抓。難怪有了「饕餮」這個詞來形容吃相。笑O(∩_∩)O

那麼,為什麼不用箸直接來吃菜吃飯呢?首先,當時的菜品種有限,烹調的手法也很單調,調料也很少,特別是肉類,烹煮時候幾乎都是整個扔進鍋里來烹熟的。因此,很多的菜無法用箸來梜。其次,當時的飯並非我們現在吃的米飯,而是包含了「飯,黍,稷,稻,梁,白黍,黃梁。」六種糧食。據註疏中說,黍就是黃黍,與白黍同類。梁就是白梁,與黃梁同類。黍是黍子,稻是米,梁為今天的小米,稷為今天的高粱。因為雜質比較多,並且沖碾技術不夠先進,裡面還會參入沙子石頭等雜物,所以飯的粘度不夠,屬於那種撲簌撲簌鬆散的狀態,用箸是無法撈起來的。並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的時間,知道湯匙被廣泛使用。

起初,湯匙的出現是為了分湯和羹到各人的碗里。中國的古人都是分餐制的,一人一案,兩人一案都屬於非正式場合的行為,餐具和飯菜也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湯匙是為了在多人用飯的場合,給每個人分湯羹而出現的。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用的湯匙被逐漸縮小,變成人手一個的吃飯工具。從漢代以後,直到唐宋元,人們都用湯匙吃飯,用箸夾菜,工具分工極其明確。

有人會說,到了漢唐宋元,難道飯里還有雜質么?飯里的雜質的確少了,但是,那時用飯的方式和習慣造成了無法使用湯匙來吃飯。原因要從當時做飯的方法來解釋。當時做飯的步驟是這樣的:先把米放到水裡煮,煮成稀飯,然後把稀飯湯篦掉,把裡面的飯放在蒸籠里,隔水蒸,直到把飯蒸成一粒粒顆顆分明的,才算完工。這種做飯的方法,直到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南方山區依舊是這樣。這種粒粒分明的飯,用箸是沒法取用的,只能用湯匙舀著吃。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都全體用湯匙吃飯。

這樣的吃飯方法,一直持續到了明朝中葉,從明朝中葉開始,中國人開始從南方往北方推廣用箸吃飯。這是源於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南方人跟北方人不一樣,喜歡吃軟的糯的粘性好的米飯,這個跟南方水稻的改良和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米飯的粘性好,才能粘到筷子上,團起來塞進嘴裡。明朝建都於南京,屬於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後來遷都北京,但是不少官員都是由南方遷過去的,南方的飲食習慣也由此被帶到了北方。終於在明朝中葉,全國放棄了用湯匙吃飯的習慣,改用筷子解決飯菜。當時的文獻記載說,除了女直和蒙古還用湯匙吃飯,全體漢民族已經都廢棄了用湯匙吃飯的習俗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明代,中國人還是多以分餐製為飲食格局。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大家圍著桌子吃了,還真是挺難考據的,這大概也跟游牧民族與漢民族不斷融合有關係。

推薦閱讀:

漢代玉器考據與賞析(圖)
明城牆上的豁兒和天壇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新論
「考據狂」 胡金銓是怎麼拍《龍門客棧》的?

TAG:考據 | 吃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