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尚永亮教授《唐詩藝術》第2課:唐詩的情景

武漢大學尚永亮教授《唐詩藝術》第2課:唐詩的情景

在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所謂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它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高度融合,體現了哲學意義上的生命的真。把天人合一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就形成了情景合一。這裡的情,是人之情。這裡面的景,是自然之景。把人之情和自然之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美學意義上的美。

中國詩歌非常重視情景合一這樣一種境界的完成和實現。在中國詩學中,情和景構成了核心的二元。情是主觀的,景是客觀的。在這二者之中,情是主,景是客,景是要靠情來調動的。在景中融入了情,景就有了靈性。否則那種景就顯得呆板,顯得沒有了靈氣。在優秀的詩歌里,純粹的寫景之句是不存在的,在任何景物之中都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包含了詩作者的主觀情意。在情和景二者之中,雖然有主有客,但是又不能忽略了景的作用。因為景是情的載體,是它的媒介。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就講:「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景是媒介,情是胚胎。二者合而為詩,就可以元氣渾成了。王夫之也談過類似的觀點,他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在這裡,他一方面講了情和景二者的關係,同時又提出了情中景和中情。所謂情中景,就是把客觀景物轉化為主觀之景,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所謂景中情,就是把主觀的感情投射到客觀的景物之中,使得一切景語皆為情語。所以情中景和景中情,就和景生情、情生景一樣,成為一種詩學中最常使用的話語。如果把情和景用好了,那麼景就成了情的一個居所。

在唐詩里,情和景相互結合的表現方式主要有:

一、觸景生情

比如,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中的少婦由剛開始的興高采烈,到最後的鬱悶、悲愁,情緒發生了一個逆轉。為什麼會發生這個逆轉呢?首先,登樓遠望,看到了楊柳青青,看到了一片春色。這樣好的光景,正適宜於兩人同游、同賞。可是,現在自己竟是孤身一人,於是感到了孤獨、索寞。其二,看到的是楊柳,楊柳是春天的標誌。春天是短暫的,大好春色很快就會消逝。少婦由此聯想到自己的青春年華也會消逝了,於是引出了一種愁緒。其三,看到了楊柳而不是看到了其它的物生愁。這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折柳送遠的習俗。當年,恐怕她就是攀折了路邊的柳枝,贈送自己的夫君遠行。現在看到了楊柳之後,於是就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夫君,悔叫他當年去沙場征戰,去覓那個封侯了。於是,人物的情感就在剎那間被觸動了,發生了一個由喜到悲的轉換。

二、移情於景

移情於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移情,把主體的情感投射到客觀外物身上去,使它具有主體情感的特徵。一般來說,這種移情又是和擬人手法相同步的。雖然擬人和移情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在某些方面有交叉的的部分。移情在某些方面也就是賦予了一種人格色彩。而擬人就是賦予外物人格色彩的一個主要方法。所以在唐詩中有很多移情或者擬人的手法。

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前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在詩人看來是極度的荒涼和破敗景象,於是他就生出了極度的憂愁悲哀之情。下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詩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因為感時,看花而濺淚。因為恨別,聞鳥也驚心。主體是我,也就是詩人。第二種理解是:感時,花在濺淚。恨別,鳥也驚心。主語就變成了花和鳥。後一種理解更為曲折一些,而這裡所用的就是移情和擬人手法,賦予了花和鳥以人的感情、人的意志。

這樣一種手法的運用,往往能使詩歌既增加了曲折,同時又有了無窮的趣味。

三、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就是把情和景非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時分不清詩中所寫的究竟是景還是情。

如許渾的《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謝亭在宣州,是著名的送別之地。因為當年謝朓曾在這個地方送過他的朋友范雲,於是就把它稱為謝亭了。李白曾經有一首《謝公亭》的詩:「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詩中賦予謝亭一種濃厚的別離味道。與謝亭一樣具有送別功能的地方還有勞勞亭。勞勞亭在南京的南邊。在這個地方送別的時候還要唱離別的歌曲,這種歌曲就稱為勞歌。

這首詩一上來就講「勞歌一曲解行舟」,既用了謝亭,又用了勞歌,這兩個離別地點的疊加使用,一上來就渲染了詩歌沉鬱的離別氛圍。「紅葉青山水急流」承上而來,這裡寫水流速之急,反映了舟行之速。由舟行之速,可見客行已遠。作者就把這樣一個離別的情形,通過前兩句集中地表現出來了。

「日暮酒醒人已遠」一句,從解行舟到日暮是有一個過程的,兩人均已喝醉。寫到酒,就表現了他當初一種難捨難分的心情。這裡酒醒是對前邊飲酒的一個補充交代,同時借酒醒,把時間從送行的時間延宕到日暮時分。而日暮時分是最令人傷感的時候,此時客人已經走遠,送行之人心中特別地悵惘。

此時,外面的景色又發生了大的變化,「滿天風雨下西樓」,在這樣一個風雨之中,送者獨自一人走下了西樓,作者是百般的凄楚、蒼涼的情懷。最後兩句,詩人只是對事情的一個交代,並沒有怎麼寫情。特別是最後一句只是寫了「滿天風雨下西樓」這樣一個景色和動作,可是無盡的情懷就包含在景色之中,這就是情景合一。

四、以哀景托哀情

「以哀景托哀情」就是情和景是同一向度的,二者之間是一個正向的關係。

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出自己遭受政治打擊之後的境況。詩人用了一個芙蓉,用了一個薜荔,自比品德的高潔。可是這樣的芙蓉和薜荔,竟被驚風亂颭,密雨斜侵。這裡明顯地有著象徵層面的意義,就是用驚風和密雨來比喻那些敵對勢力對自己的打擊。這一比喻,使得詩人那種悲愁的情感,極度地深化凸顯了。這裡的景是哀景,情是哀情。由於二者同一向度,所以非常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

五、以樂景襯哀情

樂景和哀情是反向度的,它們是一種反比的關係,景是麗的,情的哀的。

如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江是碧的,鳥是白的,山是青的,花是紅的。而且因為江碧而鳥越顯其白,因為山青而那個紅花越發的紅,紅到欲燃的程度。景非常的亮麗,可是思歸的詩人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這樣的景色。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說明他往年也在看春,去年看春把春天給看過了,沒有回去。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又來觀看,可是春天馬上又要消逝了,還是回不去。最後詩人深沉的一問,就把自己的哀情和盤托出。由於這種情是在非常亮麗的景色的比照下形成的,二者有了一種巨大的反差。這樣的一種反差,就越發體現了哀情之重。所以王夫之曾經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六、以情、事結情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岐王是皇帝的宗親,名叫李范。崔九名叫崔滌,是當時和秘書監,是皇帝的近臣。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經常能夠碰到李龜年。李龜年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受到唐玄宗的高度器重。這裡「尋常見」與「幾度聞」看似不經意,但是卻流露出一種從容、閑雅。由此也從側面反映了盛唐的那種弦歌燕舞的氣象。可是時隔不久,歷經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打破了大唐王朝的繁華,使得唐王朝的國力極度衰敗,君臣離散。杜甫也輾轉多地,最後來到了湖南的潭州。李龜年也流落到江南,每逢良辰佳日,便歌數闋,聞者莫不泣淚。兩個同樣流落到江南的故人,就在江南好風景這樣一個氛圍里見面了。江南的風景沒有大的變化,可是人事已經劇變,唐王朝已經由盛轉衰了,兩個故人也由青年轉成白髮老者了。在這樣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兩人重新碰面。由今思昔,由衰憶盛,兩個同樣的淪落之人,必然產生巨大的情感波瀾。可是,這些詩人卻都壓下不寫,只是說「落花時節又逢君」,他們見面時的內心情感就留給讀者去細心地體悟和感受了。


推薦閱讀:

唐詩三百首(繁體)【貳】
唐詩三百首其302:明月出天山
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上)·卷一百四十
唐詩《黃鶴樓》賞析
縱觀唐詩千萬首,只有杜甫的一首詩能配得上「喜大普奔」四字!

TAG:大學 | 藝術 | 武漢 | 武漢大學 | 唐詩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