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六方會談更重要的是六方角力

在3月20日推送的公號文章中,我強調指出,在朝鮮半島問題上,要預防日、俄攪局。幾乎話音未落,這兩個國家就開始了行動。隨後,在22日、27日的文章中,我進一步分析了日、俄攪局的方法。

在各種攪局手段中,最狠的一招是搶在對朝封鎖圈形成前,給朝鮮突擊輸送重要物資,增強中美合作處理朝核問題的難度;最陰的一招則是呼籲重返六方會談,讓半島問題繼續拖延下去,事實上終止中美之間的實質性合作。

兩相對比,前一個問題迫在眉睫,後一個問題卻更易奏效。

之所以說重返六方會談的呼籲更易奏效。是因為六方會談是我方當年的外交創舉,國內很多學者和機構慣性地希望能讓這個平台再發揮下餘熱。這就完全忘記了這個會談背後的大國政治實質。

今天推送的文章,就是要跳出六方會談的形式,談一談六方會談背後的六方角力實質。

在歷史上,朝鮮半島曾經是列強爭雄的用武之地,也曾經是大國對峙的緩衝區域。尤其是進入19世紀之後,朝鮮半島問題開始成為世界問題的一部分,無論是用武,還是對峙,都多次出現多方角力的戰略態勢,而且每隔數十年就會爆發一次劇烈對抗,產生全新的聯盟關係。

這中間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甲午戰爭為高潮的老六方格局(英中俄美日朝)時代。

當時的全球霸主是英帝國,東北亞第一大國則是中國。英國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建立在海權基礎上的霸權之網。中國則在西洋列強的衝擊下,努力維繫一套早已不合時宜的宗藩朝貢體系。

1885年英國的控制的範圍

英國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在於,鐵路的出現形成了陸權復興的風潮。新統一的德國在歐洲氣勢洶洶,俄、美則在太平洋上不斷給英國出難題。沙皇俄國跨越烏拉爾山,不斷東進,和英國形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博弈」,鬥爭焦點從黑海之濱逐漸蔓延到朝鮮半島,形成了俄國即將通過半島獲得不凍港的可怕現實。美國也開始橫跨太平洋,介入東亞尤其是朝鮮事務,鼓勵朝鮮廢除中朝宗藩關係,變身獨立國家,從而藉助美朝友好關係獲得經略大陸的跳板。

英國霸權建立在對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控制之上,太平洋則是遙遠的洋。面對朝鮮半島問題,英國頗感鞭長莫及。只是因為西伯利亞鐵路與巴拿馬運河工程尚未完成,才暫時限制了俄、美的發力。一旦這兩個工程結束,東北亞的地緣格局就會徹底失衡。順帶多說一句,在朝鮮半島的對角線上,也出現了不利於英國控局的因素。法國在普法戰爭失敗後,本著失於歐洲、取償海外的思維,也開始擴張,逐漸在中南半島上建立了強大的基地。面對這兩個戰略性半島上的力量失衡,英國外交部的解決方案是用「中英聯盟」來制衡美、俄、法三國的擴張。至於日本,此時根本入不了英國法眼,既算不上合作的對手,也算不上對抗的敵人。

左圖為巴拿馬運河首次通航(1883-1914年),右圖為西伯利亞鐵路建築現場(1891-1916年)

與此同時,清王朝面臨的最大問題則是日本問題和朝鮮問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磨刀霍霍,準備戰勝中國,取而代之,打造日本主導的東亞新秩序。朝鮮內部則出現親日派、親美派、親俄派,企圖借力大國矛盾,脫離清王朝的勢力範圍。

這個時候,中英聯盟實為同時解決兩國地緣難題,開闢新格局的兩利之舉。為了促進聯盟,英國不僅幫助清王朝進行洋務運動,而且在列強爭相承認朝鮮是獨立國家的風潮中,堅持朝鮮是清王朝的附屬國。但是,清王朝缺乏外交戰略思維,未能抓住這個百年難逢的戰略機遇。反而是日本看清了形勢,決定搶在俄、美會師東亞之前先打敗中國,再通過與英國結盟抗俄,搭車崛起。結果就是甲午戰爭的爆發。日本因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而成為東亞強國,清王朝卻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而徹底喪失在朝鮮問題上的話語權。

甲午戰爭大清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第二階段:以日俄戰爭為高潮的老五方格局(英日俄美朝)時代。

這一階段的全球霸主依然是英帝國,但東北亞卻陷入群雄逐鹿的狀態。

通過甲午戰爭,日本獲得了台灣,進而得到了在南洋擴張的天賜良機。此時,在南洋上是衰落中的西班牙帝國和荷蘭帝國,在北面是日薄西山的清王朝,等於為日本的全面擴張打開了通道。但是,美國在1898年搶先發動美西戰爭,搶走了菲律賓,堵死了日本南下的道路。俄國則藉助義和團事件,控制了中國東北,接著又把手伸向朝鮮半島,似乎又要堵死日本北上的大門。最終,日本在英國的慫恿和幫助下,發動了日俄戰爭。

戰爭初期,美國假手日本削弱俄羅斯。當發現日本擴張勢頭過猛後,又迅速調整策略,在戰爭後期外交急轉彎,明確日本為主要地緣競爭對手,打著維護地區和平的幌子來調停日俄戰爭,其實是暗中拉偏架,處處限制日本的擴張,還要謀求中國東北地區的門戶開放,讓美國資本財團兵不血刃地進入這一市場。日本和俄國雖然一個受損,一個得利,卻同時從中看到了美國的不宜對付。結果,日俄戰爭一結束,日俄就迅速聯盟,共同抵制美國資本財團進入東北。日、美兩國海軍也開始制定以對方為假想敵的第一份太平洋海戰計劃書。大國關係,在翻臉比翻書快的迅速變化中,鮮活驗證了英帝國的外交格言: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通過日俄戰爭,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強國,進而成為世界列強俱樂部的第一個非白種、非歐美國家。朝鮮周旋在日俄之間,雖然多次努力利用大國矛盾求生存,也一度藉助俄國勢力限制了日本的擴張,但隨著日俄戰爭的結束,最後還是不免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中國則繼續以東亞病夫的身份,遲鈍地旁觀這場國際大戲,並持續淪為日本崛起的最大受害者。

第三階段:以朝鮮戰爭為高潮的新五方格局(美蘇中朝韓)時代。

日俄戰爭後的半個世紀內,大國博弈日趨激烈。日俄戰爭爆發十年後,爆發了一戰。一戰結束二十年後,又爆發了二戰。二戰剛剛結束,又發生了美蘇冷戰。作為這一連串巨變的結果,英國霸權全面衰落,日本全面戰敗,均喪失了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發言權。美蘇則藉助二次大戰,形成新時代的楚漢爭霸格局。東西德與南北韓,既是二戰的結局,又是冷戰的開局。

半島上的兩個政權均圖謀藉助大國外援,實現自身的統一。近鄰半島的中國,不僅通過二戰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開始加速復興步伐。蘇聯則有意用朝鮮戰爭延誤我國統一台灣。美國則要強化其在遠東的戰略遏制線。這就形成了新的五方格局。

朝鮮戰爭就是這五方複雜博弈的結果。通過這場戰爭,半島上形成了南北對峙格局,半島之外卻出現了中美蘇三角關係。新中國因為通過了這場戰爭的考驗,而成為全球承認的新棋手,意味著中國開始真正重返大國棋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同樣通過朝鮮戰爭獲益匪淺,從而形成了如下的新六方格局。

中國抗美援朝

第四階段:延續至今的新六方格局(美中俄日朝韓)時代。

在這一階段,美國藉助冷戰勝利,登頂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和新的霸權主導國。日本則利用冷戰實現再崛起,重返大國棋局。中國不僅繼續是全球承認的棋手級國家,而且綜合國力逐步攀升。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重傷在身,卻在車臣、喬治亞、烏克蘭問題上連發重拳,維持住了自身的全球棋手地位。

冷戰落幕之際,美國利用蘇聯解體的震蕩全面封堵俄羅斯的西出道路,推北約東進,歐洲各國也圖謀推歐盟東擴,從而讓德國順勢實現了東西德的統一。但是,朝鮮半島因為牽涉的利益相關方過多,性質太複雜,而長期繼續封凍。等於是主要強國都滿足於維持現狀,樂於讓朝鮮半島由衝突前沿逐漸成為對峙前沿,再一步步軟化為各方均可接受的緩衝地帶。從而形成了美國霸權框架下的朝鮮半島僵局。

從這個角度講,之所以會出現六方會談。首先是因為不存在半島統一的共識。其二則在於除了韓國之外,沒有一個相關國家急於實現半島統一。其三還在於,朝核問題雖然製造了地區難題,但尚未發展到讓各大國坐立不安的程度。相反:

對日本來說,利用朝核威脅,謀求自身反導能力的提升,甚至謀求核武器發展,無疑更符合日本的長遠利益。俄羅斯則仍處在休養生息的階段,拖延一下,更有利於其力量的復原。至於中、美兩國,則面臨尤其複雜的局面,那就是,朝核對兩國的威脅度不平衡——因為朝鮮本質上不具備遠程打擊能力,故而朝核對我國的威脅遠大於對美國的威脅。如果中美在這個時候謀求合作,必然是美國佔盡主動權。用六方會談拖一拖,雖然會增加問題本身的處理難度,卻有利於長期對美外交主動權的爭取。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核問題製造的公共威脅越來越大,中美的風險分攤卻漸趨新的平衡點:隨著朝核小型化趨勢的顯現,美國面臨的威脅逐漸擴大,等於變相增強了我方在中美合作談判中的主動權。(詳情參閱「王鼎傑戰略智庫」公號3月20日推送的文章「中美聯合,邁向現代型大國之路的新起點」)再拖下去,只能是中、美同時受損。日本卻有可能藉機謀求反導、核武能力的提升。俄羅斯甚至有可能重新扶植朝鮮做自己的小弟。

也可以說,六方會談的歷史貢獻已經完成。時過境遷,再拘泥之前的狀態,就不免刻舟求劍了。東北亞的大國博弈,無疑又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如果不能透過六方會談的形式,看透其背後的實質。就很容易讓狡猾的對手入室操戈。

這就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年提出有當年提出的道理和意義。但時至今日,未必時時、事事,都要僵硬的套原則,大可有具體問題上的解釋靈活性。否則就是外交路線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一定是讓對手借力打力,我們自己反而畫地為牢!


推薦閱讀:

學會,不在意不重要的人
妻子,對一個家庭到底重要到何等程度,看完後,你就明白了!
六大類冤親債主,最後一類,非常重要!
形象很重要!男士日常護理中常見誤區
記住 4 個字,遠離中風和心梗,比控制血糖更重要!

TAG: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