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俊太極拳語錄

張志俊太極拳語錄

(一)

太極拳有八大勁:掤、捋、擠、按,采、列、肘、靠。對每個勁的路線和威力都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掤要撐、捋要輕、擠要橫、按要攻、采要實、列要驚,肘要衝,靠要崩。

(二)

掤勁是太極拳八門勁別之首,它是由內向上向外的勁。捋勁指雙手或單手向一側和後方運行的勁,「捋」來源於生活,可以想像好似捋樹葉,手輕輕攏上,不輕不重,恰到好處,往下往側捋葉子,要把葉子捋凈,還不能讓小分枝傷了手,不讓樹枝彈回打了臉,實際上太極拳只有兩勁:掤和捋。擠勁是雙手或單手及身體其它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勁,有涌動的意思。有人把擠稱為掤勁的付勁。按勁是螺旋向前下的勁為按勁,此勁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方為真意。采勁是向下的勁為采勁。若茶女採茶,似果園摘果,其意只在一瞬間。列勁是來回勁,比如你一來,他不來,不來我就回,實質上是彈抖勁。肘勁是部位勁。肘有好幾面,肘尖是窄面,主打是短勁,寸勁,肘周圍部分是寬面,主打長勁。靠勁是以質量速度取勝,用大部位打擊,肩、胸、腹、胯等打擊,衝量大。

(三)

初習拳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基本功上著手下功夫,俗語上所謂」卸力」階段。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後再領悟太極拳圓之妙境,成就大家風範的希望亦大。初級階段要做到沉肩乍肘、襠走下弧、虛領頂勁、以手領勁。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證肩部不上聳,隨時保證兩腋下虛空,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開。襠走下孤線,形象的說就是走鍋底形。虛領頂勁就是下頜內收,後頸有向上領,向後膨脹之意.這對保持立身中正有著關鍵的作用。以手領勁就是要保證所有的動作先由手啟動的條件下運行,這對於領悟太極拳圓運動之摺疊、轉關、開合、虛實是至關重要的。練拳就要做到形似。所謂形似就是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特點,快慢相間,從書法上講這層境界叫「入貼」。

(四)

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兩張飽滿的弓。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著向外向下向前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一個拉開肩部的運動。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保持著一個相對的位置,不僅要始終做到「腋下空」,還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手走的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和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說要始終保持沉肩狀態。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援手更靈活的運動。

(五)

拳勢定形,就是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場地,你的動作都不走樣、不變形。手、肘該在哪裡定位就在哪裡定位,要養成習慣。不過,一個人的身法、步法、手法的定形只是「形」的定形,並不等於「意」的定形。也就是說,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沉肩、墜肘、松胯、屈膝、合襠是沒問題的,一但受到外界干擾就可能發生「變形」。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於對手動作變形而取勝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在任何干擾下動作不變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六)

「順逆」是螺旋纏絲勁的運動形式。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那麼如何來定義順逆纏呢? 上肢(起於稍節):小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大指領勁,其他手指逐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下肢(起於稍節):小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大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注意「遞個」二字,一個一個地,不是一下遞定,要各指梢節領勁,從啟動到結束,遞個進行,而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七)

纏絲定義是以稍節領勁為指導原理的,但並非只是稍節在纏,其餘部位不動,而是稍節領勁,中節隨、跟節催,重心穩、里外均在纏,手指是最明顯的纏絲運動,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韌帶、骨骼跟著走纏絲運動,內臟特別是腰腎上下抽纏激蕩一起進行纏絲支持力點的運動,這是陳式太極拳獨有的技術,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在技擊和健身方面都有獨特的效果。

(八)

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纏絲,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會飄,而且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臟六腑,這就像有來複線的槍膛里射出的子彈較土製獵槍的霰彈更具有威力一樣,也是太極拳的勁區別於其他外家拳的顯著特點。有些人在走太極拳的四正勁:棚、捋、擠、按的時候會用螺旋纏絲勁,但是在走太極拳的四偶勁:采、列、肘、靠的時候,亦即進攻打擊對方的時候,卻不會走螺旋纏絲勁了,這樣你打出勁點還是缺少了太極拳的味道。

(九)

漸悟階段過程相當漫長,這一階段由於已經解決了套路問題,即「拳架定形」,開始了對勁路進行研究,希望在各種手法中找出化勁和發勁的規律。這階段應懂「以手領勁」、「兩頭捲曲」、「氣由內生」、「勁從外借」的道理。所謂以手領勁就是在往來摺疊,進退轉換中做到「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所謂「兩頭捲曲」,就是手腳同時運動,做到節節貫串,周身合一,達到身體的穩定性、靈活性。所謂「氣由內生,勁從外借」就是氣、意念從心而生,從丹田而出,勁從外借,通過螺旋運動,造就對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運動,而通過我的離心運動,將對方拋將出去。

(十)

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裡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胯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西方對這一位置沒有對應的描述)。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松胯在技擊實戰中可卸掉對方來力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使周身協調;整合周身之力,用於我所需要地方;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松胯、襠走下弧是胯部形成渾圓力的必要條件,也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

(十一)

練太極拳時意念上要求身體鬆柔,人們往往鬆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沉不下來。向上聳肩,向里合肩,或是被迫翻肩,是最常見的毛病。一聳肩,一合肩腋下就不空了。肘也隨之飄起來。當遇上對方踩、打、摔、擒、拿等外力時,出於自我平衡的本能,可能被迫向上起了肩。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十二)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屈膝才能合襠、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潤的。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那麼問題一定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像餃子皮一樣向外輾,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里運動時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扣。

(十三)

踝關節這個部位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係。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拉長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跪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旋轉的動,讓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旋轉。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體現。

(十四)

松的本義只是「不緊」而已。首先是指意識,練拳不能緊張。其次是肩胯等關節的放鬆,肩、胯是人身體活動自由度最大的兩處關節,我們講的節節分家主要指此兩處關節難掌握,所以此兩處關節放鬆會圓活,但是只放鬆並不能成為高手,練不出太極拳獨到的功夫,完全不用松字,肩關節沉即可,胯關節開是關鍵。關節修鍊的實質是拉開拉長拉出彈性,其三,松還有層意思,是全身關節的放鬆,認為放鬆了才能使關節節節貫穿是錯誤的,全身關節若要分家,用四字,對、拉、拔、長,兩個字對拉而已。其四:認為肌肉都放鬆,其實肌肉都鬆了,一動不能動,肌肉收縮,關節才靈活,太極拳所練肌肉和其它的肌肉不一樣而已。其五:認為太極拳先把拙勁、僵勁去掉才能產生太極勁,也不全對,古拳論解釋僵勁、拙勁是人長期生活勞動養成的固有習慣沒錯,但練成太極勁需要按太極拳的規則刻苦訓練就行,按規律就可。其六:把太極拳當氣功練,我們練的是內功,我鬆了,我意存丹田,我五臟六腑因為鬆了,才得到鍛煉,我內功很厲害,自己感到而沾沾自喜。但不能應用,認為是內功未到而已,一旦功夫練到,我便金剛不壞之身,那是自欺欺人。彈出去了,隨著對方的變化而快於對方。這樣快慢相間,一氣呵成,陳式太極拳的風格就發揮的淋漓盡致了。

(十五)

太極拳聽勁就是感測對手力的大小、方向和著力點。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控制了對方來力點的方向,那麼力的大小都不是問題了。太極拳有沾、粘、連、隨的法寶,只要與對方肢體接觸,就可以順其勢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並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在粘走的過程中,由於不丟不頂,遇勁即化,使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

加速度的瞬間產生,往往使太極拳的勁力表現出空、靈、活、脆的特點,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來。變速變向就是取勝的關鍵,不要一味快或一味慢,要根據需要瞬時變速變向。

(十六)

驚彈勁是閃驚和摺疊的具體應用,它是通過一個快速的一小圈摺疊的彈抖運動,達到對方驚慌失措,先閃驚再暴發,是組合勁。在使用摺疊時加上速度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錯誤和短時間的空白,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抖勁都是摺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用法。

(十七)

由於運用纏絲、驚彈,別人就會感到推手不舒服,陳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腳各個部位打擊敵人。使其感到不適應的是一驚彈;二擒拿。主要是陳氏太極拳的廣度太大了。如手完了就動肘,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個關節過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運用這種方法往返進行,周而復始,無限打擊,平時練習要有這種意念。

(十八)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額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覺。這樣才能使脊背拔長,勁順達,使背部有彈性。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一個稍,另一個弓稍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過塌腰,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身弓。腰和胸關係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根行於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還原於下身的分配。這樣才能身不飄,腳下才能有根。

(十九)

破壞對方打擊意圖,可以通過自身的協調——松跨、曲膝、合襠、身體的下沉、腰弓的膨脹、手臂的螺旋弧線運動和整個身姿的放長,通過閃推、後帶、上托、下按及向兩側的旋轉,不給對方打擊的機會,胸腰摺疊,步伐轉換,上體後仰,重心進一步前移,變被動為主動。如加入了進、退、顧、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線的守護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且防守中進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襠走下弧,可以將對方的雙臂挫起,乃至整個身體被迫仰起後退;後撤一步,可將對方引動前帶,使其重心線前傾摔倒;顧盼左右即可以避開對方對我重心線的攻擊,又可以牽引造勢,閃驚巧取,順勢由防禦轉入進攻。

(二十)

穩固多方位的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摺疊運化乃至步伐的調整,最終達到我的重心線始終靈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面對對方的來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擠、按、引進落空,使對方的力點始終沿我肢體圓弧運動的切線方向滑動,使對方的來力落空,難以觸及到我的重心線,始終拒敵之力於我的重心線之外,從而達到保護重心線的目的。靈活、悄然地變換我方的重心,使對方無從察覺,無法判斷我的重心線的位置,造成對方的盲目、失勢,從而遲滯.破壞對方的進攻。而我的肢體運動一定要嚴格遵守太極重心學說,身向左轉,則重心右移;身向右轉,側重心左移。同時要作到「襠走下弧」,使這種轉換沉穩有力,不可抗拒。

(二十一)

王宗岳提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其實說到底「上分輕重,下分虛實」是講手與腳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協調。練太極拳者周身分出陰陽來的根本目的,也是著眼於周身的協調。孤立地談身體的某一部分「陰陽」、「虛實」、「開合」、「輕重」充其量不過是造就了一些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體對應部分的輕重、虛實的辯證關係,使之形成一個「集團軍」,這樣才會有用。

(二十二)

太極拳運動中要轉關或勁力同步。兩手的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運用的連接靠轉關來實現。兩手的轉關需要同步、協調,你的拳架就自然、順暢。轉關的同步在攻防實戰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個轉關可化對方的進攻於無形、防禦轉成進攻,防變成了打,打變成了拿。萬千變化,都要靠轉關來實現。但有時會出現一隻手需要轉關,而另一隻手不需要轉關的情況,不須轉關的手仍須做微小的調整,以便與轉關的勁力和方位保持一致。兩手的轉關是否同步是衡量轉關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二十三)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同樣以手為例,這個三節就有很多個層次,小臂、肘與大臂算一個三節;手掌、手腕與小臂是又一個三節;手指、指根與手掌是一個三節;除了大拇指,其他每個手指都可以分三節。為什麼要分出三節來呢?那目的就多了,有三節就有一個定位,定住位置,手才可能達到「節節分家」。而定住位置,人們常出現的靠後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就可以避免。試想,沒有肘定位,你打人就只能靠直拳衝出去,靠大臂掄過去,那力量都是有限的。而定住肘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肘定位以後,整個手就自然形成了一張弓,這是個大弓;當你順逆纏時,手掌與小臂間自然又是一張弓;而掌心空、虎口圓的時候,大拇指與任一手指間也成了一張弓;每個指頭自然還是一張弓。這是簡略地分,細分起來,就這一個手臂上,你用數學的排列組合,一算就知道了,整個弓的數量一定是驚人的;這是一隻手,兩隻手聯動起來,那弓的關係就更複雜了。

(二十四)

弓之間要互相形成一體,也就是一個弓的力量加在了另一張弓上,層層疊加,變化無窮,誰能準確地說,這些弓之間到底能組合成多大力量?它們之間的類似火箭的幾級推進關係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太極拳走手,必須要保持這些弓。手的運行總有個度,伸得過遠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斷了,收得過近,肘彎夾角小於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所以太極拳你看著沒有大的動作,看著慢悠悠的像老太太拳似的,那是在運弓,需要發射的時候那就厲害了。

(二十五)

「眾里尋她干百度,回首驀然,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用這句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一旦窗戶紙捅破,無限風光滾滾而來。至此,始明太極拳圓轉運動之本意所在。在練習中,能做到處處符合規矩,有時甚至是脫規矩而合規矩。「推手如無人,練拳如有人」。但在此階段,尚有不能解決之問題。就需要一次次重複套路的練習,以解決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問題。

(二十六)

什麼時候最快呢?他來我去最快,你來我往時最快。若兩手相撞,如果對方不動靠自己的伸縮是不能快的,想辦法把對方引進來,迎上去,這樣最快,但需要自己水平很高。若兩入對陣,想法讓對方出拳,我迎上便打,我拳先中,敵出腳,我抬腳便踢,敵先倒。

(二十七)

臨敵實戰需要招數,需要肢體長期訓練而得到靈敏反應,需要大腦及平衡機關的協調指揮,需要速度感、距離感、定位感、技巧性等等。更重要的是還要平時深厚的訓練有素的功底及臨戰的心理狀態。要有強烈的進攻意識。比如摔法就需要懂得在對方身上的力點的位置和變化,拿法就要懂得人體各部位反關節和槓桿原理。打法就要懂得相對速度和合力;反拿又要懂得人體骨骼的旋轉範圍和運行規律等等。

(二十八)

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邊的第一道防線。手的動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戰鬥的效果。手為臂之稍節。稍節引動,有利於沉肩墜肘,身肢放長;走手增強了稍節意識,有助於棚勁和螺旋勁的增長;勁運稍節,則啟動快。變化迅速,勁力靈脆;稍節領勁,容易把握勁點,打擊穩、准;走手蓄勁短,連續打擊不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事實上第一次打擊就是第二次打擊的準備。

(二十九)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的勁別的範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和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失去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三十)

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鮮明的技擊含義。威力巨大的太極拳需要有力源、路線、整合、力點。而且速度快、爆發力強,具有彈性、韌性、螺旋,穿透等特點,它是怎麼產生的呢? 簡單言之就是「收放」二字。

(三十一)

「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那麼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 腰就是那個整合與分配的機關,人體各個部分關節都有自己旋轉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他部位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稍節領勁,兩頭捲曲,通過特有的螺旋纏絲運動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成。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腳上後五趾抓地,蹬地反彈,這就是力源;向上分配的力到達於手,這就是爆發的力。手指領勁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間收.收了才能放。那麼這個收與放的時間差是多少呢? 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上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腰一收胯一松它就有了,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是收進來才能放,收的質量決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緊崩的越響一樣,拳式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

(三十二)

太極,就是陰陽兩極,再往前推,就是無極,無極對應於太極的力就是棚勁,像個瓜棚一樣使勁地四面八方撐住;分出兩極為太極,就是棚捋兩種力;再生四象,就是棚、捋、擠、按;生出八卦就是棚、捋、擠、按、採、挒、肘、靠。再往下就是任意組合出六十四卦了。所以,太極拳就是那麼一伸手,或者,在實戰過程中,都是由八個勁自動而本能地組成的,有棚捋勁,擠採勁,捋採勁等。為什麼要有兩個或多個勁的組合呢?因為它是螺旋運動的,有起落旋轉,而單個的勁都是單向的,實際應用效果並不好,所以要多個勁。能組合出多少勁就可以組合成多少種。

(三十三)

太極拳的這動中,上關節對下關節(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下關節是公轉,下關節對上關節(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上關節是自轉,這是個規律。公轉的圓要大,自轉的圓要小。從手到肘到肩劃圓時要一節比一節劃得小。因為前一節和後一節比起來,前者是公轉,後者是自轉。不單指手與臂相對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轉和自轉,如果腰比手轉得還大,便是不對的。

(三十四)

在對抗中沒有公轉和自轉,就不可能接受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轉自轉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協調,要講究比例。人的手打擊起來較靈活,轉動半徑也很大。腿與手相比靈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還要承擔自身的重寫書量,相對來說它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腿部的前邊一截。可它公轉幅度並不大。因為腳不可能像手一樣劃同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明確身體不同部位公轉與自轉的關節主要是為了避免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渾圓力,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和丟、頂的錯誤。

(三十五)

節節分家就是通過太極拳特有的訓練方法,把人身所有的關節(骨骼)拉長,包括肌肉、韌帶、副韌帶都拉長了,彈簧勁就產生了。拉長的過程主要是一個螺旋相對拔長過程,不是直拉,要通過練拳的原則,如:抓地、扣膝、松胯、襠走下弧、沉肩、乍肘、走手、虛領頂勁等辦法,一處一處關節接勁,循序漸進,節節分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節節貫穿。

(三十六)

節節貫穿是符合太極拳要求的貫穿,而不是一般等理上的貫穿.只有分家才能貫穿,這是手段與目的的反覆交替訓練過程,「節節貫穿」可以使你的進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禦更加靈活。實質是所謂的功力就增長了,拳打起來就能充分發揮太極拳虛實開合,快慢相間的意境了。

(三十七)

手上長年練習順逆纏與開合就達到了手的節節分家,手上所有的關節都拉長,包括大關節與小關節腔,以及相應的肌肉、韌帶、副韌帶,全都拉長了,所以手上一發力,彈簧勁就產生了。形象地講,拉長的過程主要是一個螺旋相對拔長的過程,手上如此,全身如此,最後是周身一家。

(三十八)

節節分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節節貫穿,貫穿了才可能周身一家,才會一動無有不動。所以,你看著只動了一個手指,其實全身都動了,全身的纏絲勁都可以通過手指上的一個小圈來發出。這就是那些高手只動動手指頭就可把人打倒或撞飛的秘密,其實就是個功夫,真沒什麼神秘。

(三十九)

一走手,指尖第一節一定要先走,然後第二、三節按順序跟上。就像走纏絲勁一樣,小指領勁先走,其他手指挨個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別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不走指尖,你怎麼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便是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餘味在對方身上。

(四十)

棚勁是靠太極拳特有的訓練方法所產生的。一是靠纏絲勁的練習;二是靠對拉拔長的彈性運動,先節節分家,然後達到節節貫串,周身高度協調,產生彈簧勁;三、按公轉自轉的自然規律;四是通過虛實開合,摺疊轉換運動和弧線運動的原則。棚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方向是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里的。2、有內撐外抱的感覺。3、是永遠螺旋滾動的,是以肘為圓心,小臂為半徑的離心力。4、它屬於纏絲勁的範疇。如果棚勁作為方位勁是由里向上、向前的離心力。捋是向後、向下、向側的一種向心力,那麼由棚勁和捋勁組成的勁叫太極勁。在推手實踐中,很多手法都是由多種勁組成的,如棚捋、棚擠、棚采、采捋等等,沒有直接向下的勁,實際是這八門勁合到一起的總和即是棚勁,如同一個充足了氣的皮球,用腳踩上去,不管踩到何種方位它都會向你的腳產生一個滾動的反作用力,要根據這個原理去理解棚勁。

(四十一)

太極拳的球體是處於運動中並且在不斷地轉化之中,兩手的開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開合形式將形成不同的球體感。兩手之間好像拉著一個像皮筋,即有外張力,又有吸引力。如果一個開合動作兩手不能協調,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者一隻手運動了,另一隻手在靜止,那麼這時的球體感就找不到了。只有兩手協調才有球體感的存在,才可以打出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勁別,這些勁別也只有在具備了周身球體感的前提下才會具有高的質量,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四十二)

「相吸相系」是兩手之間符合太極拳要求的一種協調關係。兩手間合理的運行路線有三種基本運動形式:一是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線運動,一隻手遠離身體,另一隻手接近身體。二是兩手前後的交叉運動,這種勁比較多且實用,即能打又能化、拿。三是兩手的上下運動。雙開雙合產生對稱勁,一開一合產生通臂勁。開為發、放、打;合為蓄、收、化、拿。

(四十三)

拳論云:「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太極拳中的聽勁,引化、擒拿,打擊等等雖然並不完全靠手,但是手無疑是靈活多變,啟動最快,防禦最嚴,最能及遠的武器。所謂執行先端,一切兵器都是手的延伸。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多麼複雜的目標體系只有手可以以任何方式到達。而聽勁,搭手,高明的太極拳師即可用最靈敏的手指來感知對方的勁路,並控制對方的最有效部位。對方微動,我即先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手先知也,指先知也,不可不知也。

(四十四)

當對方先給勁了,我必先順,再回過去,用我的招法回過去,然後是讓對方按照我設定的路線,入我的道。所以,凝然不動也好,不露聲色也罷,都在加速地或本能地周旋或判斷著借、反、機、勢。其實,高手更多較量的是思想,是詭道。

(四十五)

天長日久地順逆纏,手掌的各種力量、手的靈敏度就會做出無窮的力量組合,而整個手輕軟如棉,蓄曲有餘。因為自然狀態下變成了柔軟,一使用瞬間就膨脹起來了,就變長了,整個手就是個彈簧,就是纏絲勁兒,就是螺旋力。加上太極拳只有打擊的瞬間是直線,其他狀態下都要求是弧線或圓形,所以,纏絲勁加上膛線,打出去的爆發力就是驚人的,其力量的穿透力更是無法抵擋。因為直著打出的力量是可以測定的,但是扭力、螺旋力、膨脹張力是沒法測的。直著打誰都會的,但太極就是不講直線,所以,長期訓練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體會全身任何地方都不能出現平面、直線、凹凸、稜角、斷勁。

(四十六)

太極拳中凡是令對方跌仆摔倒,皆是由於我方有效地駕馭了對方,使其沿著我為之設定的弧線運動路線,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沿切線方向跌倒。這時候,「指導手」便是這一幕幕精彩話劇的導演;「打擊手」則是要求對手按我方規定的路線受力跌出的執行者。更精確地講,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應該是「指導手」與「打擊手」配合產生的一組「向心力」與「離心力」的組合。這是由於太極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勁力特點所決定的。

(四十七)

太極拳有一種名稱叫纏法,可見纏絲勁之重要。太極拳無時無處不纏絲,從起式一動,到收式結束,一舉手一投足,無論動靜,纏絲皆在其中,貫穿整個過程。陳鑫公言纏絲勁為「纏絲精」毫不為過。從字面意思理解,「纏絲」二字非常簡單,古人制絲從蠶中均勻抽出絲線,纏在錠子上,或前或後、或進或退做出螺旋向前的運動,非常形象。又如藤類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本身長不高,但身邊只要有其它植物,它會以它的靈活性地一直螺旋向上纏下去,樹有多高,它就能纏多高。所以,俗話說只要被太極拳纏上,就再也沒有機會逃跑了。

(四十八)

空勁實際上是化勁讓對方的勁落空,「引進落空」。把對方的勁引進來讓其落空,一合(發勁)即出。

(四十九)

太極拳的核心是四兩撥千斤,是借力打力;太極拳搏擊的最高綱領是捨己從人。只有捨己從人這個方法,才能把對方的力量借過來變成我方的力。當然舍不能白舍,從不能盲從,也就說當對方有力過來的時候,我用螺旋纏絲的方法,把對方的力和自己的力加在一塊,如對方出來100斤,我用5斤接起來,變成105斤歸我指揮,做到的借力打力,以柔克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目的。

(五十)

高明的武術就是個逆向思維的東西,往往高明的技巧是在人們意料之外。而正向思維在搏擊時效果是不高明的。什麼是正向思維?比如拳擊選手只要解決「速度、力量」這兩點和一些基本招數就夠了,做到了這些就是拳擊高手了。這就是人的正向思維,而逆向思維是什麼呢?就是無論你的速度力量有多快有多大,都能瞬間戰勝你。這是超出速度和力量的技巧,它的訣竅是在速度之上在力量之外,不過這種技巧絕不是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強大的力量這麼簡單。

(五十一)

太極拳的技擊中,兩隻手的配合與協調非常重要,為了達到捨己從人、引進落空的目的,有效地控制對方,造成已順人背的態勢,進而有效地打擊對方,我們的兩隻手應該有個分工。我們將一隻手稱為「指導手」,另一隻手叫「打擊手」。「指導手」與「打擊手」隨身體的旋轉升降而交替互換,就像樂隊指揮的兩隻手,在不斷的變化中,鳴奏出一曲曲悠揚、協調、美妙的樂章。

(五十二)

「指導手」並不一定是輕手;「打擊手」並不一定是重手。這裡強調的是兩手之間的對應與協調,是相輔相成的。比如「掩手肱錘」一式,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以左手領勁左肘後擊與右拳形成通背勁;右手為「打擊手」,右拳引領周身擰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發勁。在這裡,「掩手肱錘」一式的整體效果是否剛、猛、冷、脆,不在於右拳發力的效果如何,而在於左手「指導」得如何。沒有了左手的「指導」,便沒有周身的「整勁」,右拳亦無威力可言。

(五十三)

「指導手」與「打擊手」確定為身向左轉,則左手為「指導手」,右手為「打擊手」,「指導手」的作用是:一要化解對方的來力,引導、改變對方來力的方向,使其「落空」;二要確定我方身體旋轉的方向,促使周身的協調;三要指導我方打擊對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對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擊手」作用比較簡單,定位、螺旋、外膨脹即可,自轉加上身體的公轉就可以實施打擊對方的意圖。

(五十四)

「指導手」與「打擊手」的要義是建立雙手的協調對應關係,「指導手」與「打擊手」應相互協作、配合,才能完成引進落空的目打擊對方的雙重任務。就是雙手的運行方向是對開、對合或斜向對應,為反方向的對稱勁。「指導手」因「打擊手」而有力;「打擊力」因「指導手」而精妙。「指導手」與「打擊手」不是永恆的。是互變的。它們在運動中隨身體轉動方向的變化而變化。正是這種瞬間產生的折迭往返的變化中,「指導手」與「打擊手」可以演澤出奇妙無窮的招法技巧,拳論言:「引進落空合即出」,是太極拳技擊中的最高原則——捨己從人。

(五十五)

「開合」是螺旋纏絲勁的轉換形式,是指關節的開合,這是肢體運動的內在形式。「襠開三尺不為開」是指要松胯,講胯關節的開合。「轉關之處須有開合」,這個開合是指關節的拉長。經過不斷的開合訓練,我們的各部分關節才有可能放鬆,伸展、最終點達到周身的鬆柔。「誰能合,誰能贏」,這裡的「合」,不僅指形體的合、關節的合,還指通過「關節貫串」,將周身的力合於一點,有效地控制對方。「引進落空合即出」,這裡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講,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順纏。

(五十六)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講的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陰陽之道和辯證哲理。就太極拳的形體語言來講,每一個運動中都開合存在,相互包容,互為其根。比如「六封四閉」中雙手外置於耳後,這時.雙手為開,大小臂之間為合;前胸為開,後背為合;上肢為開,下肢為合——就太極拳的技擊功能而言。開為打擊,合為引化,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實上,開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擊。可能一個開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後半部分是打擊。也可能一個合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打擊,後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這是太極拳中開與合的更高含意,需要認真揣摸。

(五十七)

「 捨己從人 」是一種方法,它的作用是要達到「蓄髮相變」;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個力的組成都有三項要素:大小、方向和著力點。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控制了對方來力的方向,那麼力的大小就不是問題了。太極拳有沾、粘、連、隨的法寶,只要與對方肢體接觸,就可以順其勢而迎,因其動而屈伸旋轉,調整自身的平衡,並探測對方的勁力情況,審機應變,因勢利導。不丟不頂,遇勁即化,使對方勁力達不到目標。在招熟和懂勁的情況下,在「捨己從人 」的總體原則下,太極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說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動作的前一部分為「化」, 後一部分是「打」。中間沒有銜接的部分,或者說化打銜接於無形。

(五十八)

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纏絲勁的方向,也就是說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如果是渾圓的力對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裡去,對方無法適應你的方向和角度,你若是直線對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弧線螺旋運動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短時間的空白,或人為的使對方吸氣。往往在對方吸氣時給一個打擊最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容易達到「捨己從人 」,「引進落空」的目的。

(五十九)

彈簧勁是由肌肉、韌帶骨骼產生韌性和彈性,周身高度協調,螺旋發出驚如炸雷、穿透力極強、頂不上、可任意變速加速的彈簧勁力。它有幾個特點:1、韌帶必須相對拉長,韌性增加;2、支持力點的肌肉組織收縮有力;3、周身高度協調;4、重心堅實穩固;5、合理利用雙分雙合,對稱,通背四組勁路中的一個或一組。彈簧勁是太極拳又一個獨特的勁路,是太極拳發揮淋漓盡致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太極拳習練者夢寐以求的一種高級境界。

(六十)

想要發好勁,還得有手指導。無論打手、打肘、打肩、打胯、打膝、踢腳,還是胸靠、腹靠、肩靠、頭錘都離不開手的指導。在手的指導下,上述部位作為打擊手就可打出完美的「雙分、雙合、對稱、通背」四種完美的太極「內勁」。

(六十一)

在太極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的說法。這裡講的就是雙方平衡力與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講的就是對對方重心線的準確把握和控制。我們只有在平常的實踐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才能在與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壞對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對方站立不穩,最終有望達到太極拳「接手即撲」的至高境界。

(六十二)

太極拳的運動形式非圓即弧,即它的顯著特徵是弧線運動,是一個無形的、多變的、運動中的球體轉動軌跡。太極拳運動中要求的球體感的本質是膨脹,膨脹產生了太極拳特有的棚勁。太極拳的棚勁是運動中的棚勁,滾動中的棚勁,弧線中的棚勁,螺旋中的棚勁,纏繞中的棚勁。因此,人體的各個部位無時無刻不在做相互協調的運動,這正是「一動無有不動」的含義。

(六十三)

自轉,是指身體以腰為軸的旋轉;公轉,指相對處於稍節部位的旋轉。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纏絲勁較之腰部的旋轉就可以稱作公轉。公轉加自轉是一種自身的協調,公轉與自轉相結合能保證你周身球體感的穩定性。這個公轉.可以增加你稍節螺旋運動的長度。亦即增大你內撐外抱的長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轉沒有公轉.周身的球體感可能就要丟失了,總之,要保持周身的球體感,公轉加自轉是必不可少的。

(六十四)

太極拳的勁力有六個方向,這六個方向中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前後」是人們的習慣,「左右」經過訓練可以掌握,「上下」則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們忽略。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產生了頂勁,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凡是被對方衝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勁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六十五)

混元力,顧名思義就是渾然一體的圓方向的勁力。混元力的基本標準是有六個方向——前後上下左右。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也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六十六)

太極拳是方圓相生的,如只有圓就無剛了,出了圓就是方,就是剛。圓是柔是化,剛是方是發。方了以後再變圓需用摺疊的方法,把斷了的勁重新接起來,才會符合規律。走圓的時候要想到方,走方時要想到圓。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綿綿不斷,一氣呵成。

(六十七)

在研究和繼承古老的太極拳理論這個領域裡,我們要引入現代科學的理論,用人體科學、運動力學、心理學、自然美學等理論來解釋看似玄妙的太極拳原理。用槓桿、切線、螺旋等科學的名詞來詮注「四兩拔千斤」之妙。這就完全擺脫了「玄」的迷障,同時使古老的太極拳理論閃爍出現代科學的光芒。要堅持不懈地探討教與學的規律,對傳統的理論要去偽存真,去曲取直,刪繁歸約。

(六十八)

練拳必須肘定位。肘永遠在做一個拉長的運動,但它基本上要定在一個位置上,做著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和身體各部位保持一個相同對的定位。肘的根在肩,練習時、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飄浮。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力量,支持手更靈活的運動;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什麼時候肘變位了,那就一定是形變了。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很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最佳狀態,弓背一直被弓弦拉著,從未鬆懈過,一旦弓背飄了,丟了就一定是棚勁斷了。在臂弓上弦斷就是意斷,弓斷就是棚勁斷了。

(六十九)

走手、乍肘、含胸、沉肩、塌腰、松胯、屈膝、抓地,這就是個十六字訣,這麼多部位的一元化領導就是「合」。「合」就是打擊。具體練拳時要做到「稍節領勁,兩頭捲曲」,就是「兩稍節領勁(手腳);兩中節定位(肘膝);兩根節放鬆(肩胯)」以及「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七十)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當為太極拳最高境界之寫照。反過來所謂最高境界也有「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之用功。所謂高,高在稍節的運動越來越小,達到無圓的境地。在化勁上能「吞而代之」,使敵進不敢進,退不敢退。「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發勁如雷庭滔滔不絕,亦有輕描淡寫一拍,人立驚跳,一走無不如意,以後則是道德功夫。

(七十一)

氣沉「丹田」可以有以下幾個好處:1、可以降低重心,使下盤穩固;2、可以按摩內臟,增強人體器官穩固;3、可以集中意念,專著練拳,使大腦得以休息;4、可以進行「丹田呼吸」,亦即腹式呼吸,使胸隔肌下降,增大胸腔位置,加大肺活量。

(七十二)

稍節領勁入妙境,兩頭捲曲定乾坤。

(七十三)

逢力必棚,逢棚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七十四)

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

(七十五)

一動腳先領,腳領膝要棚,膝棚跨要松,外包內有撐。

(七十六)公轉運若軸,自轉方圓生,相隨勿枉動,三節自分清。

(七十七)

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在轉關,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複生妙玄。

(七十八)

大圓連小圓纏絲相連,連接用弧線摺疊轉關,雙手講輕重腳講虛實,處處有開合棚勁渾圓.

(七十九)

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創始人到底是誰?(動形)
四十八式太極拳的基本技術要領
太極拳的松種類
洪均生太極拳
練習陳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有哪些要求?

TAG:語錄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