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避免「父母皆禍害」?

微信ID:ibookreview

『閱讀需要主張』

2008年,豆瓣網友建立了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如今小組成員已經超過12萬人。網友們對父母、家庭、親情的認識逐漸不再屈從於傳統的孝順文化,更多地開始反思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

最近,一些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又在網路上討論這一問題。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對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人格、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遠遠沒有足夠的認識;也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單只是受家庭的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響,同時,個人在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時,也應當具有主動選擇或處理的方式。

不管哪一種觀點,我們去反思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不是為了責怪父母,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完成了這一步,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我們自己則可以中止原生家庭的負面循環,給予我們的孩子一個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

今天,書評君跟大家分享日本著名心理學家、作家河合隼雄先生對於親子教育的諸多觀點。河合隼雄先生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生動通俗地闡明了一個資深心理學家對如何為人父母、如何建立一個友善家庭的看法。這些觀點不僅僅對為人父母的讀者有借鑒作用,對於身為子女的讀者,也同樣具有啟發意義。

河合隼雄,生於1928年。臨床心理學者、心理治療師。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他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日本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代表作品有《心的處方箋》、《愛哭鬼小隼》、《心理治療之路》等。

問|書評君

答|河合隼雄

Q:學習成績越好的孩子將來就越幸福嗎?

A: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好的身份,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問題是,不同的人能力不同,特長也不同。如果數學好的孩子和語文好的孩子能被區別對待倒也罷了,可偏偏排名要將不同學科的成績統統計算在內,總分數越高越好。用考試這種方式排名次,就必須在原本沒有差距的地方強行製造差距。

父母對孩子的個性常常視若無睹,根本沒想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人。父母只在意孩子取得好成績,長大後賺很多錢,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可人最終總難免一死。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想說,只知道做正確的事,那什麼時候才能享受樂趣呢?也就是說,很多人都缺少「我為此而活」的思想。在這些人眼中,關鍵不是做的是什麼事,而是做了大家所認為的評價高的事,哪怕評價的標準根本就和自己無關。

我想告訴父母和孩子,一生中至少要試著做一次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Q:所謂「個性」或者「活出個性」是什麼意思?

A :如果只做已知的事,活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人生。人類自以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了解自己,但仔細想想,其實不然,個性便是其一。只做確定無疑的事,就只能活在已知的地方,而這種地方是不存在個性的。

不要因為知道往自動售貨機里投入硬幣就能掉出罐裝果汁,所以才投硬幣,而是應該想,我不知道投入硬幣會掉出什麼,但我還是要試試,這樣才有意思。這種「堵」只有「自己」才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就是個性。有個性的人一生中會做無數次這樣的事,有時能掉出東西,有時什麼也掉不出來,因此會經歷各種歷練。至於堵或不堵,全看這個人的個性如何。所以說,活出個性其實是很了不起的事。必須要堵,這正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活出個性」就是去賭那些不確定的、無法用數字表現的事。有的父母只讓孩子做那些事先就已經知道答案的確定的事,以為這樣是為孩子好,但其實只是將孩子的人生推向平庸,長此以往就會摧毀孩子的個性。因此,父母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個性形成的過程,而不要用固定的形式強迫孩子。

「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被網友討論較多的主題帖

Q:為什麼孩子總是跟父母唱反調呢?

A :孩子是很厲害的,經常能找出父母的盲點。孩子是一定要說出實情的,所以父母也很為難。認可孩子,也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缺點,所以很難對孩子所做的事表示認可。但關鍵不是在以前做過什麼,而在於現在的生活是自己的決定。只有那些活出了自己的父母才能坦然面對孩子的質疑。

另外,就全世界範圍來看,孩子都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過程中長大成人的。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事,只是形式各有不同。每每遇到這樣的事,父母都會說這個世界沒救了。可是,如果孩子不做這些令人驚訝的事,那就沒意思了。

Q:最近好像很多人患身心症(指心理方面的問題,比如焦慮、抑鬱、精神壓力大等引起的各種軀體上的疾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A:以前的人生活樸實自然,感情與知性並重,而到了現代,人們對知性的評價越來越高,認為能夠控制自己的感情、充滿知性地生活的人才了不起。也就是說,即使生氣,也要依靠知性來壓抑感情,讓自己心平氣和。

結果,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極端,壓抑感情的力量過於強大,強大得似乎要將知性和感情完全隔絕開來。感情遭到禁錮,臉上的表情也會變得死氣沉沉,最終造成感情和身體斷絕聯繫,人徹底淪為毫無感情的動物。這種時候最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

作者:(日)河合隼雄

譯者:程亮

版本: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年9月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很嚴重的現代文化病,不能簡單歸因為是親子關係不好。但父母與子女相處的過程中,也常常有類似的壓抑和僵化。父母過度依賴理論,或者既有的觀念,即使產生感情,也覺得不合適,以致極力壓抑感情,企圖按照書本上的理論來教育子女。

其實,養育子女不該如此,而是應該放開胸懷,不管是感動還是生氣,想說就不妨直接說出來就好了。

Q:總是擔心成為母親後會喪失自我,怎麼辦?

A :我曾經聽學校的老師講,他讓學生以「母親」為題寫作文,孩子們都會寫「媽媽很溫柔」之類的話,內容幾乎一摸一樣。可是,如果把題目換成「父親」,孩子們就會寫出各種各樣的趣事。

也就是說,一旦成為「母親」,女性自己的名字就失去了意義,就容易喪失自己。而且我們自古便開始著重強調母性好的一面。其實,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美好。現代女性想必早已試圖拋棄傳統,活出自己的個性。

既要展現出母性,又要活出自己,這的確很難。但無論多難,這都是女性今後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因此,與其把這作為一個單項選擇題,為選擇母性還是自己的個性而糾結,不如想想,在這兩者之間,自己此刻更偏向哪邊,偏向多少。這種「偏向哪邊」和「偏向多少」,就是一個人最真實的體現。

Q:孩子不聽父母的話,親子關係瀕臨斷絕怎麼辦?

A:有益的父母不會試圖控制孩子,而會建立長期真正的信賴關係。讓孩子擁有足夠的自由,同時仍能保持深遠的親子聯繫。

那些認為聯繫的紐帶越短越強就越好的人,其實只是在控制對方。相反,如果聯繫的紐帶能夠越來越深入,那麼對方會擁有足夠的自由,而同時仍能夠與你保持聯繫。粗短直接的聯繫,難免會變成對孩子的阻礙和羈絆。

人際關係很不可思議,真正的信賴與模仿的信賴截然不同,而孩子絕對能夠看出這種不同。

《不要用愛控制我》

作者:[美] 帕萃絲·埃文斯

推薦閱讀:

肺癌康復之路,如何避免複發和轉移?
怎樣避免你的「金桃花」偷偷的溜走?
簽證辦好了,卻上不了飛機?以下幾種狀況,千萬要避免!
避免職場忌諱從「職業化」開始
避免搬家時出現意外的常識

TAG:父母 | 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