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延中:解讀晚年毛澤東的悖論情境7
這個社會太平庸了,懷念毛澤東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需求
網友: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吸收毛澤東時代的什麼長處?
主持人:我想順著這位網友的問題問,毛澤東思想給當代社會發展留下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現實意義?
蕭延中:毛澤東時代人們是有理想的,這個理想的內容今天當然不能照搬照抄,可以根據新的時代情境做若干調整,但毋庸置疑的是,人類群體生活必須有理想。如果只顧眼前的短期行為,只滿足於功利主義的生活方式,那麼,從長久發展來看,這個社會的發展前景並不好。你可以腰纏萬貫,你可以是一個億萬富翁,但是充其量你也就活一百多歲。當社會富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看到人類生活物質層面的需求以外,精神層面的需求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我們現在要減肥,我們不吃飯,你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美。「美」是什麼?它就不僅僅是個生理上舒服的問題,而是一種精神感受,一種精神享受。
人類生活與動物行為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人有豐富的、深刻的,甚至可以講是溫情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與今天的物質生活比較起來,毛澤東時代總體上應當是貧困的,而且二者的差距很大,但是為什麼今天有些人還要懷念那個時代呢?人們並不是懷念它的貧困,而是懷念那個時代人與人相處的關係,懷念當時人們活著還是有理想的那種精神境界。我個人認為,當今這個社會仍然需要毛澤東時代的精神滋養,不是指毛澤東時代具體提倡的全部東西,而是說相對於今天這個時代,毛澤東時代對信仰、精神層面的因素強調得更多一些,他曾說過,「人活著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他的著作中很多次使用了「靈魂」這個字眼。毛澤東時代就是強調精神生活,相對來講對物質生活比較淡泊。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有點反過去了,僅僅就是吃好穿好就完了,其它層面的東西都沒有了。
主持人:毛澤東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一個神人,不簡單是一個國家領袖,他一生之中的很多傳奇經歷被後來人賦予神話色彩,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被大家賦予很多真實歷史之的外虛化的東西,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蕭延中:中國現在是個沒有英雄的時代,這個社會太平庸了,人們就是為吃喝拉撒在奔忙,為了虛榮身份在操勞,甚至連「睡」都犧牲了。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的時候,本質上大家誰也看不起誰,別看你有那麼多錢,也別看你又那麼高的名,老子未必看得起你。這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但是任何社會沒有英雄是不行的。華盛頓紀念塔就在出力在美國的首都,他們心目中也是有英雄的。
毛澤東這個人是個很罕見的人物,我願意把他看成是天公造化,很難找到這樣一種人。流傳了很長時間的關於他的故事很多都是真的。他作為中共的軍事最高指揮官,打了半輩子仗,但是子彈就是從來不招他。好多次警衛員在他身邊被炸死了,那個警衛員在他身邊被炸死,血都濺到了他的身上,但他卻未傷毫末。這是1970年毛澤東自己對斯諾說的。據記載,這樣的傳奇經歷竟達13次之多。每次都是幾乎不行了,但最終沒事。我想過好長時間,這些事例說明了什麼?它究竟具有什麼意思?最理性的答案只能說是一種巧合。還有,毛澤東打了半輩子仗卻沒摸過槍,只有在1965年解放軍大比武的時候,羅瑞卿總參謀長請他到十三陵觀看大比武的比賽,看完之後他拿著槍打了幾下,據說命中率並不高。
還有一個大家都說得很多的所謂「九九之謎」。第一個是毛澤東1927年9月9號秋收起義失敗後上井岡山。當時被人抓住了,但有設法逃跑了;第二個是1949年9月9號已經進入了北京城。那一天他在修改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的《共同綱領》,這可是新中國第一部准《憲法》呀!我相信今後歷史會對這部文獻給與更高的評價;。第三是1970年9月9號毛澤東去世。在中國文化中「九」是吉數,九再往上走就十,10就是1加0,是單數的重迭。毛澤東的經歷是六個「九」串在一起。這樣就有人傳,說是已超過了「九五之尊」的易經極數。人們傳頌這樣的故事,實際上是在賦予毛澤東某種意義。這種意義無法是想說:毛澤東這個人來歷不凡,這個人不是一般人,這個人這一生走過來是你我俗人所無法比的,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聖人崇拜是連在一起的。
建紀念堂、放水晶棺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圖不好說
主持人:毛澤東這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也是蠻特別的,他是不怕死的,也說幹革命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蕭延中:我寫過一篇文章,《毛澤東「革命犧牲」的政治學》,寫的是他的前期。現在正在寫毛澤東建國後對於死亡的看法,歷史數據非常豐富。大量證據告訴我們,毛澤東一直挂念著死亡。
主持人:死亡對於他是如形影伴隨了一輩子。
蕭延中:是這樣的。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老三篇」,毛澤東三篇著名的政治散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這三篇文章原則上都是用於祭祀活動的。《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直接就是為張思德和白求恩所致的悼詞,《愚公移山》也是中共七大結束的閉幕詞。當時在前面舉行了一個政治儀式,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致哀,緊跟著毛澤東致閉幕詞。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毛澤東的政治散文寫得非常深刻,也非常漂亮。可以說是直搗心扉。
死亡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區域,但是這個區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一輩子都不免一死,怎麼個死法?為什麼去死?自己活著的時候怎麼看待別人的死?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利夫頓(Robert Jay Lifton)就創造過一個重要的「倖存者」概念。他說,當我們一起活著的時候,別人犧牲了而我卻倖存下來的時候,這個人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內疚。為什麼我沒死,反而是我的兄弟死了?這種壓抑就會把「負疚感」轉換成一種「責任感」,就會基於一種為兄弟復仇的動機而干出一番超出凡俗而一般人不敢幹的,超越眼前利益的事情來。所以,死亡意識對於毛澤東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很深刻的。這需要很專業的學術分析,這裡不展開探討。
主持人:他死亡以後對於自己遺體處理方式的設想,包括水晶棺材,為什麼這樣做?
蕭延中:就我知道的有限的信息,毛澤東似乎沒有說過他死後要保留遺體。證據是湖南滴水洞,就是在韶山沖上邊毛澤東自己所說的「西方的那個山洞」,那是他早年成長的地方。據資料稱,1976年9月8號滴水洞得到電話通知,說要做好一切準備,有重要任務。按常規這是準備迎接主席回來的信息。但9月9號毛澤東就去世了。我沒看到具體的材料,但按常識判斷,是不是有可能毛澤東最後的遺願是要最後回到韶山去?是不是準備火化?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材料,不知道。國外的一些材料不可信,我也證實不了,說毛主席連說燒掉,燒掉,不留屍體。但是我沒有辦法證實。但韶山滴水洞管理部門在1976年9月8號收到電話通知,要求做好接待準備是有證據的。是不是臨終前毛澤東期望回湖南?沒有看到數據,也可能沒有來得及做這些事情。後來建紀念堂、放水晶棺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圖不好說。
推薦閱讀:
※共產主義悖論
※中國遭遇的現實:亞當·斯密的悖論
※人生悖論之——愛欲之行
※男女平等」的提法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從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看穆勒難題與西方文明悖論 || 全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