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詩歌中文譯者談:為何他詩歌勝過如此多傳統詩人
在鮑勃·迪倫獲獎之前,諾貝爾文學獎的審美標準已經越來越趨平庸。
在早期的諾獎獲獎作者中,普呂多姆、顯克微支、梅特林克、泰戈爾、葉芝,偉大的靈魂熠熠閃耀,尤其是黑塞之後,艾略特、福克納、羅素、加繆、帕斯捷爾納克,對現實人心的啟蒙之力和敏感映照之力越發卓異。他們的作品大多數是引領人的內心,而不是消遣人的時光。
但最近這些年來,諾獎的平庸性令人驚訝。直到詩人鮑勃·迪倫的出現。
正如諾獎評委霍拉斯·恩格道爾所說,選擇鮑勃·迪倫是他們持續幾年觀察、研究的結果。恭喜他們,他們藉此找回來了昔日的尊嚴,重新理解了「何以為人」的美學原則。我們也可以自此重新探知鮑勃·迪倫的詩歌之美,之於整個世界文化的意義。
鮑勃·迪倫的作品,具有上世紀早期作品的理想之美,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品的自由之美。但鮑勃·迪倫完成得更為成熟、自然。他在有限的篇幅之內,抵達了長篇小說作家幾十萬字方可觸及的高度。他的作品(自傳、小說、詩、吟唱)具有音樂性和世界原初文化的那種質樸敘事的張力,而不是他的音樂具有詩性和大家誤解的現代口語的詩意表達。
顯然,鮑勃·迪倫越過了他同時代的所有詩人,直接和惠特曼、馬克·吐溫、狄金森站在了一起。他塑造了美國文學的一個新的傳統。甚至比艾略特、弗羅斯特走得更遠,更接近人之本義。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所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在他面前,都相形失色。因為他們的表達都太啰嗦了,解決問題的速度太慢了。因為那是一個詩人、作家的感受力、判斷力、和表達力極為低下的第一特徵。
僅從詩歌本身而言,鮑勃·迪倫簡潔、直接、準確、敏感的詩句,對目前籠罩世界的煩瑣文風也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撥正。他回到了詩的源頭上來。和葉芝早期對愛爾蘭謠曲的研究一樣,迪倫的用詞和結構、節奏,都是「古意」的。也許仔細分析下去,可以在《雅歌》和喬叟式的敘事傳奇里找到答案。
要知道,「古意」對應的是「簡」和「真」字,意味著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準確性。與有些詩人提到的頹廢主義完全沒有關係;那些以「破壞」出現的所謂先鋒都是幼稚的,而以「拼貼」出現的現代,則無疑又是雜技式的。很簡單,先鋒詩學的秘密核心,其實只是一個「真」字。所以他們的作品才如此貼近我們的心靈。
不要因為他提到狄蘭·托馬斯,就以為那是他的「傳統」。完全錯了。那只是一個觸媒。他比狄蘭·托馬斯走得遠太多太多了。狄蘭只是一個普通的詩人,而鮑勃·迪倫是個生而偉大的詩人。那些對鮑勃·迪倫的獲獎感到驚訝的人,說明他們已經落伍太久了。那些說他只是一個歌手的人,說明他們無知的時間太久了。他們需要了解後再發表意見。那些說他的作品沒有深度的,更需要把陳舊哲學的底子再洗一下,看一看文學史上那些偉大的靈魂,一個個都是多麼的清晰、簡單。
即便是針對諾貝爾文學獎而言,鮑勃·迪倫的獲獎,對於恢復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也至關重要。眾所周知,最近二十年來的諾獎,幾乎都有保守主義的傾向。但他們在幾乎要形成一個笑話時,突然睡醒了。他們改變了。一瞬間,文學回到了葉芝的時代,加繆的時代,馬爾克斯的時代。
推薦閱讀:
※【獨家】赫哲傳統信仰:萬物有靈與薩滿教
※「女德」與「傳統文化」復辟:一碗讓你覺得你在愛國修身的迷魂湯
※孟母教子:從故事到傳統
※第三篇 傳統修鍊方法概要2
※「儒」與「法」: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與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