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天下江山第一樓

天下絕景

武漢之行,說是要參觀養老城,其實,我是奔著夢牽魂繞的黃鶴樓使勁的,只可惜行程中只有「遠觀」。這怎們能行?!在我的倡議下,有關一行領隊在與當地美女導遊的再三洽談後,終於達成了自費游黃鶴樓及東湖的意向。這也大概是我對這位學識淵博的導遊「好印象」的開始。而後來參觀東湖、博物館等,其深入淺出的解說,特別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來歷(見後面的典故)的講解,更讓大家對這位年輕貌美的「九頭了」(普通話叫不準音)導遊有著一種心底佩服。正因為有當時導遊「口舌」的滔滔不絕,才有了我今天「筆墨」的洋洋洒洒。 ——題記

天下江山第一樓

武 漢 黃 鶴 樓

(1)

原創/瀑布

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美譽的黃鶴樓,位於武漢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公園內。黃鶴樓與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唐代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詩句而名揚天下,此外李白、毛澤東主席等都為黃鶴樓留下了詩詞。相傳原址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建屢毀,今天看到的黃鶴樓,是1985年重建的。是歷朝歷代的大詩人賦詩讚美的地方。是武漢城市地標之一。

南門拍攝

黃鶴樓座落在蛇山山頂,樓5層,高50餘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內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樓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色彩絢麗。登上黃鶴樓遠眺,可以看到遠處的滾滾長江和武漢三鎮風光。

黃鶴樓西面(對公園正門)

「黃鶴樓」匾額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舒同老人所寫

黃鶴樓導遊圖

一、園林小品各有特色

記得那天有點陰雨,我們是從南大門進入的,一路導遊逐一講解景區景觀布局及歷史文化背景,有聲有色。邊聽邊拍,覺得公園內圍繞著黃鶴樓,四周陸續建成「南樓」、「詩碑廊」、「九九歸鶴圖」、「西爽亭」、「紫竹苑」、「白雲閣」、「涌月台」等多個園林小品各有特色。回來搜集整理成篇,圖文並茂展示一下,供大家賞讀。

南樓。舊時有白雲樓、安遠樓、瑰月樓、楚觀樓諸稱,它與黃鶴樓、頭陀寺、北榭並稱為古時蛇山四大樓台。現樓系1985年重建,位於公園南區黃鶴樓東南185米處。南樓背山面南,上下2層,鋼筋水泥仿磚木結構,歇山式頂,重檐飛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復,6圓柱,軒敞明潔。樓前有一棵百年古樹,給南樓平添古樸之色。

文物價值很濃

古樹「拄上了雙拐」

南樓的文化淵源可追溯到東晉。晉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荊州刺史陶侃病逝,庾亮代鎮武昌,任西征將軍。據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載,庾亮秋夜登武昌南樓,與僚佐們灑落不拘地談笑。這個故事被後人引為佳話,同時也成為南樓文化的濫觴。不過,當時庾亮所登的南樓不在武昌蛇山,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中心的古樓街。

  南樓始建年代無考,其興廢沿革及其名稱變更,地方志書和古代的一些詩文中有所記載。它的誕生至遲不晚於唐代。據元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宋民望《重修南樓記》載:「樓之建雖在武昌置郡(公元279年)後,南之名已定於歧豐肇夏之初矣!」最早將南樓人詩的是李白,曾寫過「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的詩句。詩人杜牧在其《南樓夜》詩中寫道「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晝短惜年流,歌聲裊裊澈清夜,月色娟娟當翠樓」,那時的南樓只能是黃鶴樓旁遊客娛樂的場所。

詩碑廊。在黃鶴樓東南210米,環繞景區鵝池四周,碑刻內容為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亦有部分當代詩作)。碑牆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據真跡描摹鐫刻。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10-04/02/content_19738827.htm#p=1&r=0.4642293695348151

詩碑廊(也是「書法大全」)

九九歸鶴圖浮雕。在黃鶴樓東南240米處,位於景區白龍池邊,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隻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勢呈不等距Z形,全長38.4米,高4.8米,雲蒸霞蔚,日月同輝,江流不息,生機盎然。99隻不同動態的仙鶴,和諧分布在松、竹、海、靈芝、流水、岩石、雲霞中。

九九歸鶴圖浮雕

西爽亭。 亦稱功碑亭。1987年重建於公園西區,在黃鶴樓東南約50米的通道旁、白雲閣西南247米處。此亭宋代已有。據清代胡鳳丹《黃鵠山志》載:西爽亭在涌月樓北,下臨崖壁,上有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827年)的「西爽」摩崖題字。乾隆《江夏縣誌》說:「『西爽』石刻在黃鶴樓後石壁,明直指宋公得之巉崖中,石巨不能移,乃摩二字於碑,碑已廢,此崖故字猶存。」清代詩人有《西爽亭》詩序贊其「石刻」書法通古,詩曰:

  曾開岩畔有奇字,西爽勒石當空窅。蘚蝕蟲斑字剝落,土花瘞影不可考。

  兩字崢嶸不盈尺,漏痕釵腳都完好。不書人地不書年,一片精魄成紹繚。

  信如此氣堅不磨,入石千齡靜相保。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修復涌月台時,將「西爽」石刻剷平,而摹刻黃清老的「涌月」二字於岩石上。

「爽氣西來」(一樓聯語開頭句)

功德無量

  紫竹苑。位於蛇山南坡,在黃鶴樓東南176米、白雲閣西南「6米處,東毗詩碑曲廊,西臨跨鶴亭。紫竹苑,原為「東山小隱」之地。清同治《黃鵠山志》記載:「東山小隱者,石城徐公之所築也……高觀山之陽構小園,肩輿獨往,時時招諸名流觴泳。康熙壬戌秋,稍加展擴,增置亭台竹樹,遂移家焉,顏其堂曰東山小隱。」

其實,所謂「東山小隱」乃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湖北布政使徐惺作為隱居之用構築的一座私人宅園。最初搭蓋的房屋均為竹結構,名曰「竹園」,因依山勢呈階梯狀,高低錯落,隱現於山林之中,故稱為「東山小隱」。康熙二十一年以後,陸續修建諸多房屋,其中有「此山」、「桂實」、「梅雪」、「翠微」四堂;石砌高台上建有「即山」、「半峰」、 「鵲巢」三樓,「止山」、「皆江」、「吸江」、「空香」四閣,「舫」、 「秋」、 「湮」三亭,「洗梅」、「語石」、「花影」三軒。還因樹為屋,曰「樹屋」。諸建築皆南向。園主獨具匠心,在「隱」字上作文章,追求「平步而登,不知其下有堂;花樹茜茂,不知屋內有園」的隱景效果。園內鋪廊設亭,十分精美,遍植花木,景色宜人,成為當時文人雅士流連唱和的勝地。至清末,該園逐漸荒蕪。現建築是在原址上修建的,史書記載此地多紫竹,舊名「紫竹嶺」。相傳有鶴騰於紫竹間,因而得名,竹林中還有一座占剎,名「古竹林寺」,是一處幽靜清雅的地方。「紫竹嶺」原為古黃鶴樓附屬景點之一,由於昔日連年戰亂,湮沒已久。為保存這一景點的名稱,故將新建築定名為「紫竹苑」。

  紫竹苑是1988年利用原舊房改建的一座仿古建築,為傳統的四合院結構,佔地面積l 410平方米,其中天井280平方米,內走廊9l平方米,正房內圈430平方米,正房外圈570平方米,門庭為41平方米。黑瓦白牆,具有明、清建築的風格。

沒有拍下「紫竹苑」的相關圖片(插圖選自網路),是因為我對下面這幅雕塑及周圍的密竹(符合「芾」的另一個讀音「fei」「小樹榦及小樹葉」)產生了性趣。雕像本身就像一塊石頭(層理線條是否有意和漢字「石」字協調統一而成「石」字?),是作者想把米芾(讀fu)愛石的嗜好融入其雕像一體嗎?!(詳解請點擊圖下網址)。

《米芾拜石》銅雕 http://www.slytlyy.com/yuanchuang/2010/12/17/MiFuBaiShi/

同行的老大姐很會找時機搶鏡頭:「米芾拜石」而我們賞的是整體意境。你看遊人已把米芾「抱拳」摸得鋥亮,是想沾點「才」氣還是「傻」(對石頭的「痴」迷)氣,不得而知?!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前面的「石」頭。但我想,「精英們」來此,肯定會要「虔誠」摸摸「石頭」(資源財富)了,因為「摸著石頭過河」是他們認為的「符合國情」的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想必是還有許多「夢」要做的?!但我想:若要真把「米芾拜石」看作「點石成金」的話,要學的是他那種對「事業」(改革應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文明進步」,而不是相反的「復辟倒退」)「科學探索」的務實(石)精神,而非對「石頭」本身的「物質價值」(以錢為綱,處處遭殃)追求?!

「奇石」與「奇思(石)妙想」:

談到米芾拜石,便想到黃鶴樓《奇石館》。由於時間關係,那天我們沒有來得及進去瀏覽欣賞。而這個天然雕塑——奇石,深深吸引遊客的目光,我隨手拍攝一張,沒想到(也許不是意外發現)從這個角度看上去,起碼有三種動物惟妙惟肖的「顯示」出來:上如樹葉迎頭的「獅子」;中如一頭「大猩猩」在嚎叫,其肩部的體毛和頭部的耳朵,張揚的黑髮以及碩大的身軀都很明顯;其下是一隻被猩猩抱起的「猴子」,頭部的眼睛鼻子,特別是眉宇如同繪畫雕刻一般。猩猩和猴子好像在爭奪其下方的一塊「美食」(綠茵),猴子似乎已經抓到手了,而猩猩則狂妄的試圖把猴子拋開而獨佔......這一切上面的獅子也許沒有發現,抑或是對此不屑一顧,把巨大的頭顱(前額和鼻子形象)仰向天空......

哈哈,古有米芾拜石(注重用「瘦、秀、皺、透」四字相石法作為藏石賞石品評石相的標準),今有瀑布賞石(感覺更應從「形、神、色」整體感知上有所評價才是,如上述對米芾拜石雕塑的鑒賞),不知是否到位。這倒是應了一句歇後語:麻子照鏡子——個人觀「點」。但願能給讀者一點啟示:繪畫雕塑動物,一定要在腦袋上(特別是面部)下功夫,這就如同書法既要在整體篇章結構上「謀劃」,又要在局部(哪怕是每一字的哪一筆畫上)突出重心。聯想到治理國家,關鍵也在「頭頭」(特別是能稱得上「領袖」,而不是「當權者」)的作為,所以人民領袖毛澤東主席說:治國就是治吏?!看看,想得太多了不是?!如今「獅子已經醒了」還很講「文明」?!但「猩猩」還是猩猩,改不了動物般的貪婪本性,其「腐敗」臃腫的身軀,源自於對「公有制」的「蠶食」和與民(猴子)爭利的結果,瘋狂至極(私有化),猶如「打劫」,可憐的「猴子」,本是拿到手的「東西」,還要重新被「利益分配」(變「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為「讓少數人先富」的「官僚資本主義」)?!怎麼辦?解釋不通,就去做「夢」吧?!當然,也可以賦予當下所謂「正能量」的思維,抑或是「良心發現」也罷:「長者」(猩猩)似乎在吶喊:「轉基因」食物「晚輩」(猴子)不能吃(二十年後會見分曉)?!「舌尖上的中國」只不過是兩部為敷衍「盛世文化」的紀錄片而已?!我們面對的是「垃圾食品」的包圍,整天被一幫「專家」忽悠著?!要警惕,這是「玩火自焚」的亡國滅種之舉!?另外還可以從不同角度反饋:如「猩猩」與「猴子」是同類的「嬉戲」?還是異性的不雅「性侵」?等等。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讀者自己去展開想像吧!我在這裡只當是「仍塊磚頭」而已!哈哈,都是那個米芾「痴石」惹得禍?!

白雲閣。坐落在蛇山高觀山山頂,在黃鶴樓以東約274米處,海拔75.5 米,閣高41.7米,是觀賞黃鶴樓、蛇山、長江的極佳景點。白雲閣歷史上曾是南樓的別稱,閣名源於唐代詩人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雲閣,外觀為塔樓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95平方米,閣名由史學家周谷城書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據說,在白雲閣西望黃鶴樓,別有一番情調。怎奈,只是在黃鶴樓里轉悠戀「情」,還是沒有登臨白雲閣去體驗「白雲千載空悠悠」的意境。而「下次」又不知到何時?!

黃鶴樓上拉近拍攝的白雲閣

毛澤東詞亭。在南樓東南側,黃鶴樓東南206米,白雲閣西南90米處。毛澤東似乎對「白雲黃鶴之鄉」特別鍾情,他36次來武漢,多次登臨蛇山,並18次暢遊長江武漢段,1956年6月1日,毛澤東從黃鶴樓故址的上首入水,首次暢遊長江,6月3日至4日,又兩次到江中暢遊,寫下了氣勢磅礴、豪情滿懷的光輝詩篇。

毛澤東詞亭

《菩薩蠻·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詞亭於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長寬各6.6米,高9.5米,為四角攢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寬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兩面分別鐫有毛澤東1927年春登蛇山時填寫的《菩薩蠻.黃鶴樓》和1956年6月暢遊長江後填寫的《水調歌頭.游泳》。

實拍「拓」幅

「鵝」碑亭 。位於公園南區,在黃鶴樓以東245米、白雲閣西南約93米處。  清代,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曾有一方一筆草成的「鵝」字的刻石,俗傳書聖王羲之在黃鶴樓下養過鵝群,有次與某書生聊天論鵝時情不自禁寫下此字。好事者往往摹拓傳布。其實,書石者實為清人門鎮國(參見「園林勝景·雕塑石刻·鵝字石刻」)。  1986年,公園將依舊拓本重新刻制的鵝字碑立於形如彎月的鵝池東端。在碑的北側建一石拱橋,以示與白龍池隔開,並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

「鵝」字碑亭立於形如彎月的鵝池東端

  亭坐東朝西,面對鵝池,高6米,木石結構,呈六角型,單檐翹角,粉牆黑瓦,古樸典雅。亭壁的青石上的「鵝」字高2.5米,寬1.25米。亭的左右面各有一扇高2.5米的通門,成貫通南北的通道,彷彿天然自成。人在其間,既可欣賞到筆力遒勁、氣勢磅礴的「鵝」字,又可看到池中的睡蓮、如霧的噴泉、嬉戲的白鵝和繞岸的垂柳,頗有江南園林的風韻。

鵝碑亭之「鵝」(有幾處筆鋒還真像鵝頭呢?!)

紅掌撥清波

其實,那天我們並沒有在此看到鵝,於是我就在先前的「養老城」「抓」來兩隻在這裡點綴一下。

在碑的北側建一石拱橋,以示與白龍池隔開

擱筆亭。在黃鶴樓以東132米處,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於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

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勛員外郎,人稱崔司勛。他從邊地歸來游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 此詩開頭從樓名著筆,於廣闊空間和漫長時間的背景上,一下子烘托出天長地久、世事蒼茫之感,同時流露出作者對古人成仙得道的羨慕和自己事業無成的失落。本有報國之志的詩人,卻不能施展才幹,因而產生離世心情。但是當他把眼光轉向近處的景色時,又勾起沉重的鄉愁,這種先放後收的寫法,把想像和現實兩種境界結合得恰到好處。

   擱筆亭(對面有崔顥的題詩壁)

據傳,號冠「斗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並說出了這首「一拳打倒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浩嘆崔浩的詩太好了。

  崔顥《黃鶴樓》—詩竟令李白折服擱筆,很快為人傳涌,一時注家蜂起,黃鶴樓的聲名傳揚得更為久遠。不僅該樓又被稱為「崔氏樓」,武漢被喻為「白雲黃鶴的地方」,崔顥也因之蜚聲詩壇。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至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清戲曲作家、詩人和金石鑒賞家孔尚任應友人邀請,興緻勃勃來到武昌。游黃鶴樓時,最令這位老者感慨的是崔顥題詩竟使李白擱筆之事。很顯然,他服膺崔顥的傑作,也敬仰詩仙李白的氣度,頗為黃鶴樓景區內沒有紀念此事的建築為憾,於是起意將樓附近一無名小亭命名為「擱筆亭」並為之賦詩。孔尚任在《題擱筆亭》詩前的序中寫道:

  黃鶴樓在黃鵠磯頭,其名雖久,實顯於崔顥之詩。李太白見崔詩……遂擱筆而去,是崔之詩名又顯於太白。後世盛傳白雲黃鶴之句……至於太白遺迹,竟未有及之(指擱筆事)者,更一缺事!聞舊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樓下,規模甚壯,今改為亭……游者歷階而過,不知此為何跡也。予徘徊亭下,遍讀近人之詩,因口佔四絕,書之粉板,並擬亭名於詩前,特為此地補此缺事。

此後,有人為擱筆亭作過多副亭聯。其中有無名氏的「辛氏有樓誰貰酒;謫仙擱筆我題詩」,方秀卿的「誰喚禰生同問月;敢邀杜老共題詩」,沈用增的「仙人又有樓居,不知十二年跨鶴行蹤,來棲何地;翰林雖將筆擱,仍冀三千界釣鰲巨手,到此題詩。」此外,還有陳曾望的題聯「太白無詩,竟成千古恨;長安不見,更上一層樓」。最有名的當稱清代無名氏所寫「擱筆題詩,兩人千古;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清江夏陳本立《黃鶴樓名勝記》載:「樓(黃鶴樓)之東為亭者二,一擱筆亭,初名太白堂。重檐覆道,公私燕遊之所。」擱筆亭也是文人墨客的唱酬之所。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刻印的《新刊黃鶴樓銘楹聯詩賦》書中即輯有詠擱筆亭的兩首詩。其中一為劉灼的《黃鶴樓望擱筆亭諸勝》,一為江夏人、道光進士彭崧毓的《和干臣軍門辯擱筆亭》。彭崧毓在詩中吟道;

  擱筆伊誰構此亭,痴人說夢幾時醒。 竟忘斗酒詩無敵,直立生花管不靈。

  捉月何曾江上見,落梅爭恐笛中聽。 廓清賴有如椽出,凈掃雲煙睹日星。

  此亭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燹。1984年在規劃黃鶴樓園林文化景區時,設計者很自然想起「擱筆」這件體現「文人相親」的美談,遂確定重建擱筆亭。

  1991年4月重建的擱筆亭,坐南朝北,長8.5米,寬8.25米,高8.72米,鋼筋混凝土仿木石結構,有12根古銅色粗柱,柱高3米,柱圍l米。亭中間置有石長條案,案上放有石墨硯和筆筒,並配4個石腰鼓凳,別含雅趣。亭柱上的楹聯繫清嘉慶年間江夏縣令曾衍東為太白堂所擬的舊聯「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由湖北潛江籍戲劇家、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曹禺所書。亭名行體字由詩人臧克家重新書寫。

實際上,李白寫下的詩詞與黃鶴樓有關的知名的就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江城」便成為武漢的美稱。

唐代文學家閻伯理在其《黃鶴樓記》中描述「聳構巍峨,上依河漢,下臨江流......」可謂:「 危乎,高哉!」無怪李白以「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諾謂楚人重,詩傳謝眺清。滄浪吾有曲,寄語棹歌聲。」抒發自己心頭的感慨。 黃鶴樓主樓壁畫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也成為詠誦黃鶴樓的絕句。

千禧吉祥鍾。鐘身重20噸,蒲牢1噸,取20世紀和21世紀的連接之意,鐘體材料為銅合金,含黃金2.1公斤,銀8.4公斤,它是明朝永樂大鐘以後我國鑄造的最大銅鐘。大鐘外形為裙邊圓鍾,口部直徑3米,高約5米。上鑄有「吉祥」二字,故又稱「千禧吉祥鍾」。

千禧吉祥鍾

千古吉祥鐘鐘亭,位於黃鶴樓以東沿山脊軸線的高臺上。通過大臺階與古黃鶴樓銅頂及當代的黃鶴樓連成一體,三者構成一條富有歷史縱深的文化長廊。人們遊覽期間,可以展開歷史——現實——未來的對話。千古吉祥鐘鐘亭由中南建築設計院和湖北美術學院湖合作設計,由黃鶴樓總設計師向欣然綜合完成。其造型是以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編鐘的鐘架為創作原形,衍生、轉化而成。它將古編鐘鐘架單架立的形成演變為四周圍合的空間構架形式。可以說是古編鐘鐘架的「立體化」和「時代化」。鐘亭採用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並採用中國傳統木結構的「抬梁」方式。即由柱抬梁,又由梁抬柱,層層迭起,形成向上收斂的頂部。外觀似「亭」又似「架」,造型新穎生動,又蘊涵楚文化的豐富內涵。鐘亭的南面是一座長4.8米、高2.4米的紀念碑,正面雕刻書法家書寫的千字銘文。因鐘而有亭,因亭而鐘愈生輝,「種」與「亭」相依相稱,自然和諧,使黃鶴樓公園增添一處新的人文景觀。(剛從港澳歸來,看看繁體字也無妨,起碼對書法有所裨益)。

千古吉祥鐘鐘亭與古銅頂

古銅頂是清同治黃鶴樓樓頂的寶頂,系清同治七年,為和新修的黃鶴樓相匹配而鑄造的。古銅頂為青銅鑄成,中空,頂高3.4米,重約2噸,呈寶葫蘆型,底部為蓮花寶座。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鶴樓遭火災,僅遺留此銅頂,自此,這個清朝的遺物便長期被遺棄在蛇山上。1958年全民大鍊鋼鐵時,頂尖被人敲掉,據說是想把它拿去回爐煉鐵,後雖被有關部門追回,但已損壞,無法接上。1981年,3名竊賊居然用鋼鋸將銅頂小頭從細腰處鋸下盜走,並砸碎當作廢銅變賣。兩次遭劫致使古銅頂嚴重損毀。1984年,武漢機械丁藝研究所及青山造船廠,經過1個多月攻關奮戰,成功鑄造了小頭,又將新舊部件進行整合,較好地恢復了古銅頂的原貌。

岳武穆遺像亭。岳飛亭,在黃鶴樓西面574米處,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在黃鶴樓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鎮守達7年之久,其所填《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詞即出自這一時期。1937年武漢的抗日群眾團體在原岳廟廢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飛半身遺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民大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的愛國熱忱。

岳武穆像亭坐北朝南,木石結構,亭為六角攢尖,高6米,亭檐匾額「岳武穆遺像亭」,臨面石柱上刻有對聯,曰: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願忠魂常鎮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哈哈,我們的公務員和軍官們何時可以做到楹聯所說的「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呢?可惜現在不僅文官就連武官都愛錢了,全然不顧「四維」所說的禮、義、廉、恥)。

碑上所刻岳飛像,線條遒勁,意態英武,亦屬藝術傑作。像上方列明萬曆壬午年(1582年)雲南太和(今大理)張翼先撰寫的四言像贊。

孔庚不是一般人物,清末秀才、同盟會員、留日、晉軍總司令,更主要的是曾經和毛澤東、施洋「桃園三結義」結為把兄弟。

岳武穆遺像亭(網路圖片)

勝像寶塔。又稱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蛇山西首黃鶴樓故址前的黃鵠磯頭,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線橋旁。1984年遷入風景區大門入處內,位於黃鶴樓正前方約159米處,是黃鶴樓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寶塔建於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為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建,是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勝像寶塔高9.36米,座寬5.68米,採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築,以石砌為主。整體造型號由基座向上逐漸收縮,尺度愈縮愈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塔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寶頂5部分。寶頂為合金製作。

透過「江上入畫」(正面是「三楚一樓」)大牌坊,可見勝像寶塔位於黃鶴樓正前方約159米處中軸線上。 感覺與在黃鶴樓東側的古銅頂有對稱布局之勢,異曲同工之妙。

 勝像寶塔

  石牌坊。位於蛇山高觀山的山脊背上,由西向東,將白雲閣與岳飛風景區連結,形成了長達250米的山頂遊覽風景線。石牌坊計5座,建於1992年,前4座示意黃鶴樓春夏秋冬的四時風景,用青灰石雕塑而成,為典型的徽式風格,第5座為岳飛功德坊,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大宏偉的一座牌坊,以示光大愛國熱忱和弘揚民族精神。

岳飛功德坊(網路圖片)

黃鶴歸來銅雕。位於黃鶴樓以西50米的正面台階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黃鶴帽腳踏龜、蛇俯瞰人間。該銅雕高5.1米,重3.8噸,系純黃銅鑄成。《黃鶴歸來》出自神話傳說。相傳黃鶴、龜、蛇本是上古神獸,受大地之託助大禹治水。黃鶴引洪入江,龜、蛇隔江而立,化作龜山、蛇山矗於長江兩岸。鎖江攔洪,從此永世安泰。

黃鶴歸來銅雕(側面)

黃鶴歸來銅雕(背面)

涌月台。位於公園南區,在黃鶴樓以東266米、白雲閣西南角約10米處,是明清時期與黃鶴樓緊密相連的一古建築景觀。

涌月台(網路圖片)

涌月台始建年代無詳細記載。據傳世詩文,它的創建大致在16世紀前後的明代。首先是有刻在漢陽府城隍廟後鳳棲山(今鳳凰山)巨石上的「涌月」二字,後建涌月亭。據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朱衣主纂的《漢陽府志》記載:「涌月亭在縣治北風棲山上。今巨石上有『涌月』二字。」明末,譚友夏、劉敷仁在山背荒蕪的草叢中得之,於是令徐子卿南渡移置至武昌蛇山黃鶴樓旁太白堂左側。清康熙年間在堂後「西爽」石刻下壘石為台,置「涌月」石刻於其上,時人續以 「台」字。乾隆年間,石碑殘缺不全,僅「涌月」二字存,於是移砌斗姥閣牆下。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熊士鵬在荊棘中拾得碎片,後剷平「西爽」石刻,摹「涌月」刻其石上。後人在此加高立柱建台。由於風雨剝蝕,至清末,涌月台三字中「涌」字中斷,「月」字少殘,下接一石,「台」字上部未見。1955 年涌月台因修建長江大橋被拆除後,這些清代的石柱遷到蛇山南端的武昌首義公園內。石柱的石楹刻有3副對聯;

  月色無玷;江流有聲。

  遙看兔影滾中流,非同承露;恍聽鶴聲來上界,豈是歌風。

  曾是當年觴月地;而今又作上台人。

  正面石架上鐫刻的「涌月台」,筆態遒勁,高古俊拔。據載: 「涌月」與「壓雲」、「琴台」曾被稱為武漢古代書法的三絕。根據考證「涌月」二字系黃清老所書。

遠觀涌月台掩映在綠樹叢中

黃鶴樓公園有正門和南大門兩個進出口,附近與首義公園和辛亥革命博物館比鄰,距離武漢長江大橋下的臨江大道,步行約半小時。

遠眺武漢長江大橋

黃鶴樓一樓正在維修,全景圖很煞風景。

(註:此博日誌插圖,除標註「網路圖片」外,均為作者原攝)


推薦閱讀:

轉載:西晉墓誌的意義(福原啓郎 王大建 )
[轉載]揭秘千古傷官決
[轉載]老祖宗留下來的老話!
[轉載]滕雁說:解釋奇門遁甲里的九宮三合局
(5)[轉載]子平  女命財組合定貴賤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