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流派

佛教流派類別:佛道系列 | 瀏覽(421) | 評論(0) 2008-08-17 10:07

通常分為

【十三宗】 乃佛教諸宗之總稱。在我國,指毗曇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實宗、三論宗、涅盤宗、律宗、地論宗、凈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在日本則為:南都六宗之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等三宗;開宗於平安初期之天 台宗、真言宗等屬密教系統之二宗;鎌倉時期之後,禪宗系統有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等三宗;凈土教系統有凈土宗、真宗、融通念佛宗、時宗等四宗,上述十二宗加日蓮宗,則為日本佛教十三宗。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什麼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凈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 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凈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凈合一。近代,禪宗出了寄禪 及虛雲;凈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閑;華嚴出了丹霞;唯識出了歐陽競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凈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密宗雖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亂。

禪宗

歷史簡介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活動於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禪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為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創立者

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為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為得其禪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凈之漸修;南宗主張頓悟而即身成佛。認為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禪正途。其禪法可概言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

傳承弟子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與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會居洛陽菏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為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禪。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希運門人義玄( ?~867 )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創溈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一係數傳至洞山良價 ,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949)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禪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三教合流,禪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 、「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 ,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 992~1049 )所創之楊岐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禪凈合流形勢大成,禪宗衰微。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 820 )。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禪宗臨濟黃龍派隨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禪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禪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禪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禪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禪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禪派(13世紀末)等。 17世紀,福建黃檗山萬福寺隱元隆琦應邀赴日弘法,設壇傳授禪戒,成為日本與曹洞、臨濟並列的黃檗宗,至今不衰。

五家七派

溈仰宗。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於湖南寧鄉溈山密印寺。溈爺宗強調機和用,信位和人位,及文字和精神之間的差別。溈山在得意忘言這一點上是和莊子完全相同的。臨濟宗。由黃檗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今江西境內)初露端倪,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河北正定)建臨濟院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臨濟宗傳至楚圓門下,又分出黃龍派、楊岐派。臨濟宗認為無位真人就是真實的自我。曹洞宗。由洞山良價與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良價禪師治所在今江西宜豐縣洞山,良價的弟子本寂在豫章洞山(今江西境內)普利院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統揚師法。由於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曹洞宗以自忘來完成自我的實現。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雲門宗一面逍遙於無極,一面又回返人間。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大法眼禪師」而得名。法眼宗完全奠基於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楊岐派。方會創立。因住楊岐山(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

禪學內容簡介

禪學,像所有活潑的傳統一樣,它們的起源,都是充滿了許多神話和傳奇,因此禪的開展,也自然和釋迦牟尼佛發生了關係。據說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的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的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因此禪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為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為正因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禪的生命並不依靠歷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禪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迦葉,據說是印度禪的初祖,在他以後傳了二十七代,至達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禪的最後一祖。自達摩來到中國後,便成了中國禪的初祖。所以達摩在禪宗史上,可說是溝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橋樑。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統據考證是後人捏造的(譯才按,胡適博士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曾有考證),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統的記載。禪宗的這個「禪」字本來是從梵文「禪那」的音譯變來的,但其間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禪」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種有層次的冥想,而「禪」以中國祖師所了解的,那是指對本體的一種領悟,或是指對自性的一種參證。他們一再的提醒學生,冥想和思索,都會失去了禪的精神。胡適博士曾發揮說:「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珈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珈或禪的一種革命。」也許這不是一種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轉變,但無論是革命或是轉變,「禪」不則於「禪那」卻是事實。鈴木大拙博士曾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他認為中國人把禪解作頓悟,是一種創見,也足證中國人不願囫圇吞棗似的吸收印度佛學,他說:「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救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以筆者的看法,禪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學的推動,否則單靠老莊等道家思想的復興,實不足以構成禪宗那種生龍活虎般的精神。不過說起來好像是矛盾的,由於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徹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湯姆士默燈(Thomas Merton)先生曾極有見地的說:「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我們也可以說,禪師們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至於禪和莊子的關係,鈴木大拙博士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說:「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是如出一轍的。」如果這種說法不錯,那麼莊子的根本精神是禪的核心。唯一的不同,是莊子仍然停留在純粹的悟力中,而禪則發展為一種導致開悟的訓練;這種訓練也是今天日本禪的特殊貢獻。因此懂得莊子心齋,坐忘,朝徹的境界後,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禪的本質.

三境界

①心齋:「心齋」見於莊子人間世中孔子和顏回的一段對話,據說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一身的功夫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說:「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②坐忘:「坐忘」兩字的原意,萊濟(Legge)翻為「我坐著而忘了一切」,伽爾斯(Ciles)和林語堂翻為「我坐著而忘了自己」,馮友蘭翻為「忘了一切」,鈴木大拙翻為「心忘」,我認為這個「坐」字不應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這個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有一次,顏回告訴孔子說他的功夫大有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認為他還不夠深刻。過了幾天,他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讚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反問顏回,顏回解釋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③朝徹「朝徹」是道家修練的一種境界,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落千丈 有一次,有人問女偊,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偊告訴他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問女偊:他是否可以學道呢?女偊坦白的說他不是學道的材料;接著便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他說:「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上面,筆者之所以冗長的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乃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種子。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禪師們都是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的偏愛,卻影響了他們在佛學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旨趣,而作特殊的發展。此外,莊子「真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的禪師,最顯著的是臨濟義玄,和他開展出來的臨濟宗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強調存在先於知,這也是禪的一大特色——先存在而後能知。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現代禪學應用

最近美國弗吉尼亞州(Virginia)有一位墨芬蒂(William.C.Mcfadden)教授,曾召集了一個為期三日的各大學學生會議,討論目前大學青年緊張心理的因素,他在「是什麼使他們煩惱」一文中簡述會議的經過說:「當一切可能的緊張因素都列舉出來後,一位學生說:「這些原因統統是,又統統都不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加的原因」。另一位附和說:「我也覺得有那麼一個說不出的東西使我煩惱」?又有一位說:「這個令人煩惱的東西,好像是虛空無物的,但是如何才能描寫這個虛空呢」?還有些認為是缺少嗔,或美所致。但這些看法都立刻被否定了,大家都覺得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不可名狀,最後有一位口若懸河的學生作了如下的結論,他說:「在我們的心靈中,總覺得欠缺空間,使我們透不過氣來」」。墨教授接著發揮說:「人類心靈的不安由來已久,他們尋求絕對,尋求不朽,尋求永恆,尋求無限。但事實上這個絕對既然是無限的,那麼一定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界限的,是一種類似虛空無物的東西。這個無限如果可以界限的話,那就不再是無限了。這位作者並沒有想到禪和道家。但他卻揭出了一個極為生動的看法,使我們了解為什麼禪和道家是如此的吸引了西方青年,他們希望從禪和道家中去尋求那個使他們煩惱的東西。他們已厭倦那些既定的觀念以及傳統的宗教信條。傳統的禪學對他們來說,好像幾何學一樣,只強調那些可以傳達的,而完全忽略了那些不能傳達的。這個不能傳達的東西就是禪和道家探討的天地。禪和道家並不是真能傳達那個不能傳達的東西,而是他們有方法把它引托出來,使我們的心境開闊,有更多呼吸的空間。中國精神的最大特色,不是喜作有系統的觀念說明,我們最動人的詩,就是那些「言有窮而意無盡」的絕句,能夠用字,聲色所表現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中國精神是超越了字,聲、色之上,它是借字以寫無限,借聲以說無響,借色以明無形,也就是借物質以烘托精神。

中西精神差別

斯曲蘭催(Lytton Strachey)讀了伽爾斯所翻的中國詩後,曾比較希臘和中國詩的差別說:「希臘的藝術,在文字方面的造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它永遠的尋求最好的表現,在希臘詩集中最精彩的抒情詩,實質上都是格言式的,這和中國的抒情詩大不相同。中國詩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不是終結的,而是無窮境界的開端。它完全是呈現在一種不可思議,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氣氛中。」譬如李白的那首五言絕句:「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峨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斯曲蘭催會評贊這首詩說:「突然的,帘子捲起來了,一剎那間,呈現出一幅動人的圖畫。使我們的心靈化作一隻遊艇,在不可思議的,愈流愈廣的想像之河上飄蕩。這一類的詩,富於寫意,但並不是一個攝影式的記錄,而是對於切身體會到的經驗,用微妙的筆觸表達了出來。」這就是中國的詩畫和生活藝術的風格,這也就是禪的風格,在這方面,禪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象徵。西方文明,可說是希臘精神的產物,在目前已發達到飽和狀態,所以西方的好學深思之士,反而感覺不足,也就在這時,認識到東方的偉大。由於東方人都反注意力集中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因此禪的那種兩難的論法對西方人的吸引力遠勝過東方人,事實上,今天禪的精神已滲入到西方思想的前鋒,將來又會反轉來影響東方。人性本是一致的,是超越了東西方的;而且唯有超越東西,才能綜合東西,假如我要作個預言的話,我將說這種綜合必先成熟於西方,然後再散布到全世界。東方人最好記得愛倫維物(Alan Watts)所說:作為禪學源頭的莊子哲學是和現代人的境遇息息相關的。維特認為莊子和恰定(Teilhardde Chardin)在把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這種看法比起牛頓把宇宙看成像彈子球撞擊那樣的機械化,顯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紀的科學了。另一方面,西方人也應認為清禪並不是完全沒有理性和節奏的,它的瘋狂中自有法則,默燈說得好:「在某些西方人圈子裡所流行的禪只是適合於精神上的混亂而已。它表現了他們對習俗,倫理,和宗教的一種不可理解的不滿。它象徵了他們在機械所窒息的世界中要恢復自性的迫切需要。但是由於只恢復意識經驗,使西方的禪學帶有道德放任的色彩,而忽略了中國和日本禪宗那種嚴格的訓練和嚴肅的傳統。莊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易被今天一般人誤作放誕不羈,其實莊子早就強調不要勸別人去做他們自己所不知的事情。我們要了解莊子對儒家的批評是懷疑的,也是很實際的。莊子的哲學在本質上,是宗教的,玄秘的,是追求一種絕對圓滿的境界」。筆者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描繪出禪的真面目。本書之所以只寫唐代的大禪師,乃是因為由於他們的真知徹悟,和特出的個性才創造了禪宗。禪宗有一段公案說:慧可向達摩大師請教安心法門,因為他總是感覺自己的心不能安。達摩說,你先把你的心找出來,我再給你安心。慧可是一個有著較高佛學造詣的佛教徒,也就是後來的中國禪宗二祖。他遵循照達摩的話去找自己的心,卻怎麼也找不到。他只好說,我找不到。達摩說,我已經為你安心完畢。這是什麼意思?如果讓你找你的心,你能找到嗎?顯然,你也找不到。因為三心不住,即過去之心不住,現在之心不住,未來之心不住。你的心是不住的呀。也就是說,你的心並不執著於任何外物。《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禪宗六祖聞此而開悟。這裡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執著於法,執著於物,執著於我,那麼你就會產生妄念。其實這世間的一切都在不斷地流轉變化。請問你能執著於什麼?你的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根本不需要你去安。要說安,你順其自然不就安了嗎?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船過水無痕」。這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就是那船,而你的心就是那水。船曾經在水面上行駛過,且留下過倒影,但是水就是水,依然不舍晝夜地流去,何曾被銘刻些許痕迹?你的心本自圓滿具足,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你只是被貪嗔痴所惑。你要做的就是內心無喘外屏諸緣。

凈土宗

凈土宗,就是白蓮教、白蓮社,由於是慧遠所創,故又名「遠公白蓮社」。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凈土法門,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故又稱蓮宗。實際創立者為唐代善導。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凈土的貢獻推戴而來。按近代印光所撰《蓮宗十二祖贊》,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為蓮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蓮宗九祖傳略》大致相同。後印光也被其門下推為第十三祖。凈土信仰源於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關人生是苦的基本觀念,從而寄希望於脫離現實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凈土世界。 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凈平等覺經》、《般舟三昧經》等,後來竺法護譯出《彌勒菩薩所問經》、《佛說彌勒下生經》,支謙譯出《大阿彌陀經》,畺良耶舍譯出《觀無量壽經》,於是在中國出現凈土崇拜。大致曾分為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兩種,彌勒凈土信仰由道安首創,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凈土信仰一般認為始於東晉慧遠。他於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凈業,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為建立凈土宗奠定了基礎。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以小豆計數近200遍,每日口誦阿彌陀佛,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凈土兩門,認為只有凈土一門是唯一的出離之路。善導(613-681)是道綽的弟子,凈土宗的創立者。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幼年出家,誦《法華》、《維摩》諸經。貞觀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謁道綽,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授以念佛往生法門。道綽卒後,入長安光明寺,倡導念佛凈土。相傳曾將所得施財「寫《彌陀經》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唐高宗敕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工程。調露元年(679),奉敕於大佛像之南建奉先寺。他的佛教活動影響極廣,弟子不可勝數,「以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同上)。一生之中,前後演說凈土法門三十餘年,被後人譽為「彌陀化身」。 善導著作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凈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等。此外,還有他與道鏡共集的《念佛鏡》二卷。 《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因它主要闡述凈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可名為「教相分」或「解義分」,而其他著述則因主要闡述凈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名之為「行義分」。《觀經疏》宣稱,「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極樂凈土。它把稱名念佛說成是「正業」,而把讀經、禮拜等視為「助業」。《往生禮讚》詳細介紹晝夜六時禮讚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的儀式。《凈土法事贊》具體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贊》介紹修習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則敘述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懺悔發願的方法。《念佛鏡》分十一門,闡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義,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鏡》中,善導把往生凈土的行業分作正、雜二行。「正行」指專依凈土經典所作的修行,雜行是其餘諸善萬行。善導的凈土法門,便是舍「雜行」而歸「正行」,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以往生凈土為期。 善導繼道綽之後,完備了凈土宗的教義和行儀,把他力往生和稱名念佛視為自宗的根本內容。 善導弟子有懷感、懷惲、凈業等人。懷感原系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唯識,博通經論,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謁善導,善導命他人念佛道場修持念佛法門。於是他精進念佛,三年後得念佛三昧,並著《釋凈土群疑論》七卷,具體解釋有關念佛往生的各種疑問。 善導之後,凈土宗的重要人物有少康、慧日、承遠、法照等。他們雖非善導弟子,但於弘揚念佛法門頗有貢獻,在凈土宗歷史上有很高地位。 善導以後,凈土宗繼續流傳,歷代名師輩出。先有承遠、懷感、法照、少康等繼續弘揚。以上被稱為善導流或善導系;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餘國遊歷,學習凈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凈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提出禪凈一致的念佛禪,但有些學者認為這不應屬於凈土宗的流派。五代至宋凈土宗一直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凈土常常依附於天台、禪、律諸宗。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凈慈寺)延壽,倡導禪凈兼修,著有《萬善同歸集》等,發揮凈土思想。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行,出現了白蓮社、凈業會、凈土會等。專弘凈土著名的有宋初省常,元代普度等。明代弘傳凈土者,有祩宏、智旭等;清初以來則有普仁行策,梵天實賢、資福際醒等。晚近靈岩印光(聖量),專修凈土,創弘化社,辦靈,岩凈土道場,為近代弘揚凈土的典範。【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為該宗所依經典。稱三經一論。後增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稱之為五經一論。善導所著《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讚》、《觀念法門》、《法事贊》、《般舟贊》等,為該宗主要代表作。該宗教義簡單,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凈土。善導把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正名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為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係,同時信眾認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凈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影響】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後廣泛流行。宋明以後與禪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門。同時又很快普及於一般社會,有所謂「家家彌陀佛」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8世紀時,善導的《觀經疏》傳入日本。12世紀日僧源空依《觀經疏》撰《選擇本願念佛集》等,弘傳凈土念佛法門,創立日本凈土宗。其弟子親鸞又開創凈土真宗。

密宗

【密宗】中國佛教宗派。亦稱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剛乘、真言乘等。因該宗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故名。淵源 印度最後一個時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總稱為怛多羅。密教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為其理論前提,在實踐上則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禮儀、本尊信仰崇拜等為其特徵。宣傳口誦真言咒語(「語密」)、手結契印(手式或身體姿勢,「身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另外,在其修法之際,建築壇場(曼荼羅,意為「輪圓具足」),配置諸佛菩薩。密教成為獨立的思想體系和派別,一般認為在7世紀中葉《大日經》和《金剛頂經》成立以後。最初流傳於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後來再向南印度和東北印度傳播,以超戒寺為中心,獲得波羅王朝的支持而迅速發展。《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佛的法界體性智,東方的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的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的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的思想。《金剛頂經》出現以後,密教被稱為金剛乘。其後從金剛乘中又分出一支稱俱生乘或易行乘。這派經典多用孟加拉等地方語言寫作,其中很多是導師所傳的歌訣,主張佛身四身說(法身、報身、應身和俱生身),宣傳自我是「與生俱有」(本性)的性質並是實現的目的,在實踐上重視導師的作用和秘密的儀式。在11世紀西亞突厥系的伊斯蘭軍隊侵入南亞次大陸以後,在密教中又出現了時輪教,有些學者認為時輪教即是俱生乘。他們宣傳現實存在象時間的車輪一樣,倏忽即逝。「般若與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絕對者本初佛才能從迷妄的世間中解脫出來。另外,宣傳佛教的理想國香巴拉的思想。在時輪教出現以後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軍隊的徹底摧毀,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漢地密宗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實踐傳入中國,始於三國時代。自2世紀中至8世紀中的600年間,漢譯佛經中約有100多部陀羅尼經和咒經,其中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的《大灌頂經》12卷,初唐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12卷,屬於陀羅尼和真言的彙編性質。在此期間,印度、西域來華的譯師和高僧也多精於咒術和密儀。據佛書記載,西晉永嘉四年(310)來洛陽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約於北涼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曇無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北魏永平初來洛陽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術」,「莫測其神」。中國高僧玄奘、義凈等也都傳譯過密法。以上後世稱為「雜密」。但在中國弘傳純粹密教(「純密」)並正式形成宗派的,實始於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唐開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無畏攜帶梵本經西域來到長安,深受玄宗禮遇,被尊為「國師」。開元五年起,先後於長安、洛陽兩處譯出密教經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於洛陽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協助譯出的《大日經》7卷,後成為密宗的「宗經」。一行親承講傳,又撰《大日經疏》20卷、《攝調伏藏》等。他們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善無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溫古、智儼、義林和新羅的元超等。 唐開元八年(720,一說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廣州抵洛陽,大弘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軌4部,7卷。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11部,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其弟子有爪哇僧辯弘、日僧空海等。日本密宗 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空海大師來唐學法,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大師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秘法,並受傳法大阿闍黎位。3年後回國,以平安(今京都)東寺為中心弘傳密教,並建高野山金剛峰寺為傳教「根本道場」,創立真言宗,以傳金剛界密法為主,亦稱「東密」。其教義與中國密宗略同,但重視空海的《十住心論》、《秘密寶鑰》、《辯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等所含基本要義。鎌倉時期,賴瑜創新義真言宗,認為大日如來的法身不說法,其化身說法,以和歌山根來寺為中心,現有真言宗豐山、智山兩派;反對此說的為「古義真言宗」,以東寺和高野山為中心,現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山階派,真言宗醍醐派、真言宗東寺派等。此外,又有日僧最澄、圓仁、圓珍等先後來唐學天台宗和密宗教義,回國後在比睿山等地進行弘傳,被稱為「台密」,以傳胎藏界密法為主。此派基本上可分為根本大師(最澄)派、慈覺大師(圓仁)派和智證大師(圓珍)派三個流派。由此瑜伽密教盛行於日本。藏地密教 在中國西藏行區的密宗通稱「藏密」。早在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藏傳佛教,就傳入密部經典。8世紀間印度密教僧人寂護和蓮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場桑耶寺。其後又有法稱來藏傳瑜伽金剛界法、大曼荼羅等灌頂;無垢友、施戒等來藏譯出《集密》等許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傳。但公元841年贊普朗達瑪禁佛時受到了嚴厲的打擊。直至10世紀,藏地阿里地區統治者智光派沙門寶賢等赴印學習「集密」、「時輪」等經續、注釋及儀軌等。並迎請印僧作信愷、作蓮密、佛祥靜、佛護、蓮花密等來藏翻譯顯密經論,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續》為重點。東印度僧人法護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譯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傳。11世紀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峽應請入藏,宣揚顯密觀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應發展。其弟子續其法燈,弘通無上瑜伽,首開西藏密教噶當一派。此外,弘傳密教的,還有寧瑪、噶舉、薩迦等派。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達賴、班禪兩大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幾乎全以無上瑜伽部各種教授為主要修習法門。無上瑜伽部又分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母部奉勝樂金剛、喜金剛為本尊;無二部奉時輪金剛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續」、「蔬釋」和「儀軌」。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教義 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個方面的意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個方面的意義)。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賅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典籍 密宗典籍浩瀚,梵本傳世不多,但中國西藏和漢地保存譯本頗多。漢譯密藏經軌計有400部,681卷,經疏14部,81卷,合計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著述計193部,1109卷,以上各有少量重譯及複本;西藏甘珠爾中收密部經典728部,丹珠爾收各種經疏、儀軌、成就法等計3120部,全部約合100餘萬頌,約當漢譯3000餘卷。西藏各派關於密宗的著述數量亦極龐大,目前尚無確切統計。中國保存的密宗譯本不但數量巨大,質量亦甚高,是研究印度、中國密宗的珍貴史料,目前已引起國內外的重視並引起了研究的高潮。日本和西方國家巳刊行很多校本,如《集密》、《攝真實論》、《寶篋莊嚴》和《成就法鬘》等等。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開元宗、秘密乘。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我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主要以金剛頂經為經藏,蘇婆呼經為律藏,釋摩訶衍論為論藏。統稱密教之經典為密經。此宗派通稱密教(顯教之對稱)者,系顯示自宗所詮解之教理最為尊密,而鄙視其餘諸大乘教派為淺顯,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教法,方為佛自內證之境界,深妙奧秘,故以密自稱;又不得對未灌頂人宣示其法,故稱密。然就詮理之教而言,本無顯密之別,惟其攝理成規所宗尚之行軌特殊,為區別其餘宗派,故稱密宗為宜。又密教之學問與修行,稱為密學。密教之宗家或修學密教之僧徒,稱為密家。修行密教之徒眾,稱為密眾。密教修學之道場,稱為密場。 印度密宗起源於古吠陀典籍,其後流行於民間各階層,佛教在長期發展過程,逐漸滲入民間信仰,並受此等咒術密法之影響,加以攝取,作為守護教徒、消除災障之用,古來通常稱為雜密。密宗並將吠陀以來之諸神,用交換神教方式重新組織佛教,而出現許多明王、菩薩、諸天、真言咒語。故後期大乘經典中出現以陀羅尼(梵 Dh??ra??i)為主之經典,巴利律藏及經藏中,有說護身等偈之經典,錫蘭等地佛教徒,將其編集,稱為明護經(巴 Paritta),迄今仍傳誦不已;又有如大會經(收於長阿含經),為列出聽法會眾之名的經典;此等被認為是密教陀羅尼及曼荼羅之起源。其後迄四世紀左右,出現專說咒法之獨立經典孔雀明王經,認為口念真言,內心統一,建立方圓之土壇,供養諸尊,嚴修儀禮,即可產生不可思議之功德。 及至七世紀後半,印度佛教進入全盛期,已有經有教,有軌有儀,真正密教方始開展,以真言、陀羅尼為中心而增益大乘佛教哲學,以奠定其基礎。此為純正密宗,純密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主。在七世紀後半時,成立於中印度之大日經,將雜密經典所說諸尊以大日如來為中心,集大成而成胎藏界曼荼羅。其理論可能承自華嚴經之說法,主張在現實之事相上,直觀宇宙真相。金剛頂經成立稍晚,流行於南印度,系傳自佛教瑜伽派之說,以心識為中心而言五相成身(在心身中具備五相與本尊同一之觀法)。以此二經為代表之純密,在印度不久即告消滅。八世紀時,純密由善無畏傳至我國,後再傳至日本成為真言宗。 密教興起於七世紀時,至十一世紀印度佛教衰亡止,在中印度頗為興盛,融入性力派(梵 ????kt????)教說之後,成為左道密教,此派尤其強調散見在純密金剛頂經中之大樂說(梵 mah??sukha-v??da)。八世紀以來,傳入西藏,遂成為喇嘛教之骨幹。至十、十一世紀時,其部分經典已在中國流傳並翻譯,但在思想上則未產生影響。因此從發達史而言,雜密先興起,繼而純密集大成,與純密平行者,為融入印度性力派等教說之左道密教。據傳,謂大日如來越三世之一時,於色究竟天之法界心殿,對金剛薩埵等從心流出自內證之內眷屬,為自受法樂而宣說大日經,又於真言宮殿宣說金剛頂經,後由金剛薩埵結集之(日本台密謂阿難亦參加)。後於佛陀入滅後約八百年頃,龍猛(龍樹)菩薩施咒於七粒白芥子,以之打開十六丈(表示金剛界之十六菩薩)南天竺之鐵塔,親從金剛薩埵受兩部大經(台密則稱大日經系於鐵塔外由文殊菩薩所傳授)。後龍猛傳予龍智,復經七百年左右(相傳龍智歲壽七八百年),再授大經於善無畏。故密教以龍猛為開山祖師,根本教典為大日經及金剛頂經,信奉之教主系大日如來(大毘盧遮那佛),與釋尊之說法不同,故自稱為金剛乘。 「金剛乘」一詞,於日本系指純密,於印度及歐人之間則慣指左道密教,英文為 Tantric Buddhism。廣義之金剛乘分為二派:(一)右派:以大日經為主,即指純密。富於穩健之神秘主義,欲藉咒術實現宇宙與精神之合一,以支配自然與人事,此派又稱為真言乘(梵 Mantray??na),自我國傳至日本,成為真言宗,稱為唐密或東密。另在日本天台宗流傳之密教稱為台密。(二)左派:以金剛頂經為主,即左道密教。肯定人之本能,欲於此發現真實,稱為金剛乘、易行乘(梵 Sahaji-y??na)或性力派,重視雙身法,以原始佛教立場言,此系左道旁門,九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結合而日趨興隆,後傳入西藏,成為「藏密」之骨幹。藏密,乃西藏佛教密宗之簡稱,系八世紀時由蓮華生、寂護等傳入。前弘期佛教中,西藏所行之密法多為行、事二部,史稱舊密法;十一世紀初,仁欽桑波等翻譯多種瑜伽密教經典,史稱新密法;而後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密法遂盛行於西藏佛教各派中,傳承不絕。而密宗之東傳我國亦有此二階段。 密宗東傳,當以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大灌頂經、孔雀王經為嚆矢。三國吳之支謙所譯八吉祥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華積陀羅尼神咒經、持句神咒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七佛神咒經等亦頗著名。唐以前與密宗關係最深者則推東晉竺曇無蘭,譯有陀鄰咒經、摩尼羅亶神咒經等凡二十五部,皆屬密宗經典。唐時譯密經最多者為義凈三藏,有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等十餘部。唐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傳來純密之前,中土業已廣譯密宗經典,此外,顯教經典中之咒文陀羅尼尤不勝枚舉。 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出大灌頂神咒經,咒術靈驗,首都建康盛行咒術,此後雜密更不斷傳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善無畏、金剛智二純密大師先後於長安譯出根本經典,建立灌頂道場,我國密宗於是真正成熟。另有不空、一行、惠果、辨弘、慧日、惟上、義圓、義明、空海、義操、慧則等,傳持純密。其中,日本空海(弘法大師)於貞元二十年(804)來唐,就惠果受法,返國後,持弘不絕,是為日本真言宗之祖。會昌法難之後,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斷,戰亂頻仍,密宗經疏銷毀殆盡,爾後所謂瑜伽,但存法事而已。宋代雖有法賢、施護,法天等,傳譯密宗經軌,亦未能光大久遠。且此時之密宗已異於唐代,唐代密宗可謂為有體系之綜合密宗,宋代則是分化的、通俗的,以崇拜特定之本尊,誦持其真言陀羅尼為主,如宣揚寶篋印陀羅尼、觀音六字明咒、准提咒等即是。又宋代因輸入時輪怛特羅之印度密宗,故以威猛之忿怒明王本尊較多。元代定喇嘛教為國教,喇嘛教實即以密宗為骨幹之西藏佛教,其後以元帝室過分優待喇嘛教,導致腐化,乃有宗喀巴之改革,而形成新舊之黃教、紅教。 顯密二宗最大不同點,在修持上之傳承與儀軌。顯宗理論固然有師承傳授,而修持法門不一定要嚴格之師承、儀軌;如瑜伽之五重唯識觀,天台之大小止觀,即無師承亦可自習。反之,密宗之儀禮繁複,世界諸宗教中無出其右者,自初皈灌頂至金剛上師有一定之程序,不可躐等,與顯教之簡易方便迥異其趣。就教義而言,顯教為應身佛說法,密宗則以法身佛說法。依顯教修行者,認為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始得證佛果;依密宗者,則認為僅修三密之妙行,現生即可成佛。又有六大緣起之說,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大乃一切諸法之本體,能造一切佛,乃至一切眾生之根身器界,即自性等四種法身,眾生國土等三種世間,皆為六大所生。依此六大緣起,故立生佛平等之義,大、三、法、羯等四種曼荼羅亦由六大緣起現法身德相。眾生若依三密妙行修持,契證性德時,即以父母所生身立證大覺位。所謂「三密加持妙行」,即手結印契,口誦諸佛真言,心住三摩地。如說修行時,行者之身口意能與諸佛之身口意相應,則可速得成佛。諸佛之身口意,即大、三、法、羯等四種曼荼羅:大曼荼羅即諸佛之身密,三摩耶曼荼羅即意密,法曼荼羅即語密,羯磨曼荼羅即其餘三曼荼羅之業用。要之,四種曼荼羅具有諸佛之三密而不闕。又此四種曼荼羅賅攝一切曼荼羅,依大日經建立之曼荼羅稱為胎藏界曼荼羅,依金剛頂經建立之曼荼羅稱為金剛界曼荼羅;前者表示本覺之理,故又稱因曼荼羅;後者表示始覺之智,故又稱果曼荼羅。又對依餘經所立之別尊曼荼羅而言,此金胎二部稱為總德曼荼羅。此外,一切佛菩薩等乃從大日如來法身所流出之別尊,各代表其別德,為一門之本尊,對於此,大日如來即是總德普門之本尊;一門之諸尊中,阿、寶生等四佛表大圓鏡等四智;四佛又各有四菩薩,合為十六大菩薩,與四波羅蜜、四攝、八供等,計三十七尊,凡此皆不外從大日法界體性智流出者。行者若常以白凈之信心,自住金剛薩埵三昧,修五相成身等妙行,即現得契證佛智,圓滿佛身,成就利他事業。 本宗又依大日經、菩提心論等創立十住心之說,從異生羝羊心至極無自性心等九心為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二乘、一乘等之住心,第十秘密莊嚴心即真言密宗之住心。亦即本宗以凡聖不二為宗要,一塵一法皆住本初之智源,悉為三摩地之心地故,雖上根勝慧之人,起居動作、開口發聲、心思念想,皆成無相三密;而下根劣慧之機,依有相之三密門,能與三部諸尊之德相應,以現在身證佛菩提。 要言之,本宗思想之特質,自教主方面觀之,顯教為應化之釋迦所說,本宗為法身佛之大日如來所說;自法身立場觀之,顯教法身為理體,理體法身無形無相,密宗法身有形有相,且能說法;自所說法觀之,三論宗八不之中道寂滅境界、法相之離言勝義諦境界、天台之一念三千不可思議境界、華嚴之性海果分不可說十佛境界等皆畢竟可說;自真理之表現觀之,一切諸法皆是真理象徵,此種象徵之具體表現,即密宗之儀軌;自成佛遲速觀之,除禪宗外,其餘諸宗均須經三阿僧祇劫,密宗則主張即身成佛;自宗教之立場觀之,密宗兩部曼荼羅表現以人格主義思想為基礎之世界觀,由無量無數之諸佛菩薩,構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輪圓具足之世界;自教義體系觀之,密宗為一種「理智不二」之宇宙人生觀,大日如來即具此偉大人格,智法身之世界稱為金剛界,理法身之世界稱為胎藏界。由修持之力,可將智之世界擴大至與理之世界一致,此即理智不二。密宗之行果(以東密為例)  第一章發菩提心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言,凡人慾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是以欲依密教之教旨求無上菩提者,當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萬行之根本,成佛之正因也。(中略)  第二章投華  受灌頂時,阿闍黎以華授行者,令投於諸尊列坐之大曼荼羅上,隨華墮在何尊之處,即以彼尊為行者之因緣佛守本尊,是曰投華得佛。如《大疏》雲,師當為彼結作三昧耶印,三返誦彼真言,置華印上,令弟子以至誠心向道場散之,隨華所至之處,當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緣法門善知識,即依此方便門進趣修行也(中略)。既散華已,次應開面,令瞻睹道場,以歡喜心而告之曰,汝今觀此妙曼荼羅,深生敬信。汝已生諸佛家,諸明尊等,同共加護。一切吉祥及與悉地,皆悉現前。是故堅持三昧耶戒,於真言法教,應勤修習。次令弟子,以香華等普供養曼荼羅聖眾。即於道場授與本真言印,令坐一處誦之。  第三章灌頂  灌頂者,天竺立太子時所用之儀式。依《大疏》天竺立太子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於象牙上灌太子頂,表已受位。密教效此世法。(中略)  灌頂有三部五部之別,茲述其事業灌頂中之結緣、受明、傳法三種。結緣灌頂者,不簡是器非器,引入曼荼羅,令投華,授以其所得尊之一印一明,俾與佛結緣之作法。受明灌頂又名學法灌頂者,阿闍黎為信心堅固之弟子,造立曼荼羅,引入令投華,授以其所得尊之三密,令修學修行之作法。傳法灌頂者,阿闍黎鑒知其弟子,於諸尊三密法門,皆悉進達,堪紹師位時,為造立曼荼羅,引入令投華,授以阿闍黎位之作法。  第四章印契  梵語目帝羅,此雲印契,即以左右十指作種種印相,以標示法界之性德。印者,印可決定義。契者,契約不改義。諸佛結法印,約不違其本誓,行者結之,決定必與諸佛之本誓一致。(中略)若能如法結之,則行者之身密與本尊之身密一致。本尊之萬德悉來,成為行者之所具。其德廣大不可思議。如《慈氏菩薩念誦法》雲 ︰『手印相者,謂誓教法。即如國王勒級印文驗,隨所行處,無人敢違乖。承此如來誓教法印,亦復如是,一切凡聖及諸天龍惡魔鬼神,皆不能違越。』又雲︰『若奉持者,雖在凡夫,未斷煩惱,以法力故,隨所作處,等彼聖力,驅使諸賢聖及諸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皆不敢違。以法印力不思議故也。』又雲︰『若執法界印印於己身,即成本尊慈氏真言體(中略)。印己印他,皆成本體三昧耶之身。雖凡愚不見,一切聖賢天龍八部諸鬼神及尾那夜迦,皆見本尊真身。諸護法明王等,為此親近,俱相助成,悉地速得成就。』  第五章真言  梵語曼怛羅,此雲真言。真言者,諸佛菩薩乃至明王天等之本誓本願。又稱咒。真言能發神通,除災患,與世間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中略)其體有大咒(根本咒)、中咒(心咒)、小咒(心中心咒)三種。其義,有種子、名號、本誓三種。  印契單稱印,真言稱明,合雲印明。此二如鳥兩翼、車兩輪,故諸經軌,有印相時,必有真言。  第六章觀想  第一節入我我入觀  觀想者,三密中意密之作用。結印持明,必觀想其印明之意義,是曰觀想。入我我入觀者,三密中觀身密與本尊同體無二之觀法也。觀本尊入我,我入本尊,本尊與我,無二平等,故名入我我入觀。(中略)  第二節正念誦  正念誦者,誦本尊之真言,觀與本尊彼此涉入之觀法。念誦有二種、四種、五種之別。五種念誦者︰(一)蓮華念誦,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三)三摩地念誦,都不動舌,住定心觀真言文字。(四)聲生念誦,觀想心蓮華上有白螺貝,從白螺貝出妙音聲持誦。(五)光明念誦,念想口出光明持誦。此當三摩地念誦,依口密,入本尊與行者同體無二。(中略)其誦本尊之真言,不緩不急,其數二十一遍、百八遍,或千八百遍等。(中略)  第七章修法  第一節護摩法  梵語護摩,譯雲焚燒,燒除不凈之作法也。元來護摩法者,印度一類事火外道之作法。此類外道,以火為天口,為令供物上達於天,以火燒之為煙,天食之,令人獲福。密教取其法,設火壇,燒乳木,為以智慧火燒煩惱薪,以真理之性火盡魔害之標幟。(中略)佛法之護摩有二種,一內一外。外護摩者,擇地作壇,中央備爐,設種種供物及他器具。召請本尊等眾,安置於壇上。於爐中燃火,順次投供物乳木等於火中供養之,是曰外護摩。(中略)內護摩者,以行者自身,本尊火天,壇上爐火,俱六大所成,住本不生際。觀此三平等不二,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以此觀智火,燒無明煩惱薪,是曰內護摩。  第二節四種法  密教之祈禱法,其數雖多,約之不過息災、增益、敬愛、調伏四種,是曰四種修法。(中略)已上四種法,加鉤召,名五種法。  第三節十八道法  密教有所謂一尊供養法,實修念誦供養之儀式也。其次第本於印度國俗待大賓之禮,分前供養(十八契印)、瑜伽、後供養三段。十八道者,以十八契印建立之修法,即前供養也。道者曼荼羅義。十八者,合金剛界九會、胎藏界九尊之數。若合攝則成一大曼荼羅,若開列則成十八各大曼荼羅,故曰十八道。又初入學法灌頂道場,投華得緣佛,以此緣佛為本尊,結誦十八契印及真言,故名十八道。一凈三業,凡修法初行懺悔法後,必手結蓮華合掌印,口誦凈三業真言。凈三業真言道句義者,自身,一切法,他身,共自性清凈。以此自他法清凈真言加持故,凈除身口意三業垢染,即成清凈內心澡浴。 密宗是依真言陀羅尼的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達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稱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為經藏,以《蘇婆呼經》為律藏,以《釋摩訶衍論》為論藏。相對於顯教,此宗派通稱「密教」,這是在凸顯密宗所詮表的教理最為尊密,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教法是佛內證的境界,深密奧妙,所以稱為「密」;又因不得對未灌頂者宣示其法,所以稱為「密」。密教的學問與修行,稱為「密學」。密教的宗師或修學密教的僧侶,稱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稱為「密眾」。密教修學的道場,稱為「密場」。密宗傳入我國,早在東晉前期,龜茲的帛屍梨蜜多羅譯出《大灌頂經》;後來,在孝文帝太元年間,竺曇無蘭也譯出《陀鄰缽咒經》、《摩尼羅□神咒經》等二十多部密宗經典。到了唐代,義凈譯出《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經》等十多部,是唐代譯出密教經典最多的一位。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人,先後把純密傳入我國,在長安譯出根本經典,建立灌頂道場,他們三人被尊稱為「開元三大士」,我國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為主的宗派。後來,唐武宗「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斷,密宗和其他佛教諸宗一樣,典籍經疏都被銷毀一空。在宋代,先後有法賢、施護、法天等人傳譯密宗經軌,但已不如唐代興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誦持真言陀羅尼為主。元代時,以喇嘛教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為骨幹的西藏佛教)。由於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許多名利之徒競相出家學密,因此導致腐化,於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黃教為主流的系統。就教義來說,密教和其他顯教有很大的不同,顯教是以「應身佛」宣說教法;密教則是以「法身佛」大日如來宣說教法。依顯教修行的,一般多認為須經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萬行,才能證得佛果;密教則認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圓滿成就,現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為了彰顯法身如來的自證境界,特別用圖繪來象徵,這就是胎藏界、金剛界的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是依據《大日經》所畫的,表示大日如來的「理法身」,又稱為「因曼荼羅」,中央畫著大日如來,東西南北的四方畫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薩;金剛界曼荼羅,是依據《金剛頂經》所畫的,表示大日如來的「智法身」,又稱為「果曼荼羅」,整個圖劃分為九部,每一部是一會,各會都配置著諸尊,總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尊。密教的教義還有一項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各種咒語念誦、壇場供養,乃至密印、皈依等種種儀軌的修行,來達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儀軌繁雜的程度來講,可以說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見的。在咒語誦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團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眾,修身持律,或作課誦時,也誦持經咒,可以說是顯密雙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誦往生咒。不過顯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帶的,並非是專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經典,也都是經與咒合併記載,如《藥師經》、《地藏經》、《法華經》等,都是在經文之後,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經》的最後一段,就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的咒語。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並且賦予特別的意義和功用,很多密教經典的問世,也是為了咒語的廣為誦持和流傳。咒語,又稱陀羅尼,意譯成真言,或名總持,就是藉著咒語來總持一切的意義。在密宗所傳授的咒語,最普遍的是六字真言,也就是明王咒,又稱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密宗強調咒語就是佛陀的真言,因此只要誦持,而不重視解釋。修持一句「唵嘛呢叭□吽」,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根據《大乘莊嚴寶王經》所記:「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如是如意摩尼之寶(六字大明咒),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名(六字大明咒)人,於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由此可知密教之所以重視持念密咒的原因。在顯教,要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必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於重視嚴格的師承傳授,認為如果不依喇嘛上師的引導,則不知有佛;如果不從喇嘛的教誨傳承,則無法入於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於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特重對喇嘛的皈依,而成為「四皈依」;並以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完全供養歸投於上師。密宗又分: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又分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為本尊;母部奉勝樂金剛、喜金剛為本尊;無二部奉時輪金剛為本尊。各尊均有自己大量的「本續」、「疏釋」和「儀軌」。藏密的重要法門有大圓滿、大手印、道果、五次第、六加行、拙火定等。

推薦閱讀:

高僧都是高冷的嗎?有沒有逗比的高僧?還是七情六慾中,連逗比都不能有?
如何區別佛教徒和騙子?
行菩提心,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