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期:太極拳與中醫原理

作者/阮紀正 ⊙編輯/張宏婉

導讀:太極拳「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和「主宰於腰」的要領,是鍛煉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它那「尾閭中正」的要求,不但是穩定重心幫助發勁的方式,而且還是擠壓「長強穴」通調任督二脈的一個措施。


太極拳與中醫原理

武術和中醫都是中華文化優秀遺產,它們具有某種同構的關係。俗語云:「拳起於易,而理成於醫」,它說明了我國古代拳術跟中醫的密切關係。中國武術理論有三大支柱:周易框架、兵法原則和中醫理論。中醫為武術的第三個基本支柱,它給武術活動提供了人體活動的機理模型。我們知道,人的生理活動跟肢體活動,原是緊密相連的。任何生理活動,都可以表現為一定的肢體活動;而任何肢體活動,又都以一定的生理活動為基礎,並反過來影響生理活動。《孫子》云:「搏刺強士體。」可見人體的某些生理功能,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肢體活動去鍛煉和發展;而人體生理功能的某些紊亂或損傷,也可以通過一定肢體活動去修復或補償。作為肢體活動的太極拳,因而不僅具有防身禦敵、制人取勝的技擊功能,而且同時還具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醫療效果。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源於對生命的感悟,強調「天地之大德曰生」,執著現實生命的延續,並在「生生不已」的生命運動中顯示自身的意義。中醫理論則是對此所作的理論說明。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作為一種人體活動、人體技術和人體文化的太極拳術,也一切圍繞著人的生命活動來展開,並跟傳統的醫療技術一起匯合成強大的養生文化。

由此,古代的中醫不僅是一種醫學理論,而且還是一種人體理論和哲學信念。太極拳拳理所依託的人體模型,就是跟易理同構的中醫人體理論和哲學信念。它以人跟環境辯證統一的「天人合一」說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又以「氣一元論」去解釋生命的本源,以「陰陽變換」、「五行生剋」的關係去把握人體活動的系統機理,並形成身心一源的「形神」學說。誠然,用以醫人的醫術跟用以打人的武術,其具體的功能並不完全一樣;但作為人體活動的基本機理,則又是完全一樣的。由此用以對付外界環境各種壓迫的技術方式,反過來又成了對付自身內部生老病死的修鍊方法。此亦即所謂「順為生人、逆為修仙」是也。在這裡,太機拳通過中醫所謂「活動筋骨」、「疏通經絡」、「調和血氣」、「充實臟腑」、「養精凝神」、「平秘陰陽」等方式,去挖掘人體自身各種適應環境、養護身體和自我發展的潛能;特別是根據中醫的陰陽、五行和經絡臟腑學說以及相應的導引、行氣、存思、內丹技術,建立起一整套相應的「動中求靜」協調身心的演練功法。

下面,我們僅就上述幾個基本的中醫操作理念,對太機拳的養生機理作點簡單的介紹分析。

一、舒筋通絡

中醫談人體活動,講究活動筋骨,疏通經絡。這是從外動引導內壯,是古中醫導引術的進一步發展。

據《呂氏春秋》等書的說法,上古帝堯時代天下洪水泛濫,「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闕而滯者,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這就是古代導引醫術的起源。我們的先人相信「流水不腐,戶樞不蠢」,人體的形氣於此亦然。所以「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而「氣鬱」則可能導致百病叢生。名醫華陀曰:「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保持經常性的身體適度運動,亦即通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有目的肢體活動方式,不但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讓身體生長發育得更為完善,各種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形態結構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還可以調動身體內部的各種潛能,協調體內不同系統的各種關係和發展人體活動的各種技巧。

中醫人體理論認為,筋骨是人體活動的支架,經絡則是人體活動的重要推動和調控機關。武術練功過程中一個很關健的問題,便是要通過肢體筋骨的活動去「導引」和「疏通」全身經絡。如果筋骨不松、經絡不通,那麼所有的武術招式動作都不可能準確完成。傳統中醫極重經絡,認為它是調節控制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系統。《黃帝內經·靈樞》指出,經絡的基本功能,是「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因而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重要系統。而經絡之能否發揮作用,關鍵則在一個「通」字。故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太極拳主張「松靜為本」、「形正氣順」,強調全身心放鬆的運動,講究「松而後能活,活而後能通」的機理,因而特別有助於「通經活絡」;它那「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性、全面性、協調性的肢體活動,極為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表裡的經絡系統中運行。太極拳緩慢、輕柔、舒展的招式動作,適應經絡的傳導速度;而它那特有的在放鬆基礎上圓潤旋轉、陰陽交錯的大小動作,又能使經絡的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立體結構和經脈循行路線上三百多個腧穴,得到廣泛的、深層的觸動按摩,並且由此形成一種類似針灸的良性刺激,用以疏通經絡和調整失衡。太極拳「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和「主宰於腰」的要領,是鍛煉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它那「尾閭中正」的要求,不但是穩定重心幫助發勁的方式,而且還是擠壓「長強穴」通調任督二脈的一個措施。特別是它那反覆摺疊、圓弧旋轉、動貫四稍的纏繞運動,運行中「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就更使肌肉纖維、韌帶和關節在均勻、連貫的反覆旋轉的活動中,去打通經絡以及調和氣血。

二、調氣實內

中醫談強身健體,講究調和氣血,充實臟腑。這是從內動獲得的生理效應,並由此進一步壯內以強外。

我們知道,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依賴機體內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來維持的。中醫理論將其機理歸納為五臟六腑:認為心、肝、脾、肺、腎「五臟」,是儲藏生命物質的場所;而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的功能,則是出納傳輸、轉化水谷,以充養精、氣、神。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心者君主之官,主藏神,主血脈,為陽中之太陽。肝者將軍之官,主謀慮,為陽中之少陽。脾胃者倉廩之官,主運化,主統血,為陰中之至陰。肺者相傅之官,司呼吸,為陽中之太陽。腎者作強之官,主藏精,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為陰中之少陰。膽者中正之官,主決斷,與肝為表裡。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納,與脾為表裡。小腸為受盛之腑,主排泄。膀胱為州都之官,司氣化。三焦為決瀆之官,主行水。五臟六腑之外,尚有奇恆之府,即腦、髓、脈、膽、女子胞等。我們的先人還相信,人體五臟合於陰陽五行之數:肺金、肝木、腎水、心火、脾土。五行生剋關係亦應於五臟,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體息。與此同時,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配五行,生克乘侮,形成人體自我調控系統,並由此表現出新陳代謝的生命功能。

據中醫理論,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導致氣血不調、臟腑紊亂;其治理原則,不外是調和氣血、充實臟腑。當代太極拳名家王培生先生認為,欲屏「七情六淫」干擾,可以應用人身上「七星」與陰陽變化、五行生剋之理法,自可保平安。他所介紹的「七星」功,有動靜兩法:「練靜功(指眼、耳、口、鼻七竅);練動功(指頭、肩、肘、手、跨、膝、足)。陰陽(指五臟六腑);外象(即四肢百骸)」。此外還有所謂「五行」的相生相剋,「對應人體內五臟,即肺金、肝木、脾土、腎水、心火。在人體內部通過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相互制約、互相調節,使氣血平衡適應,促使體內各部機能增強抵杭力,方能健全體魄避生疾病。以上屬內景變化的一部分。外象變化以動功為主,即四肢百骸全身之活關節收縮與舒張,同時與全身的大塊肌肉和肌肉群等所起的反撥作用,而影響所有的橫紋肌與平滑肌活動,則心臟得安。」由此,從外到內的「導引」跟從內到外的「行氣」被結合起來,通過有節奏的肢體動作和有意識的呼吸控制,讓「內氣充盈」並使全身的氣血和臟腑得到有序的按摩、調整和鍛煉。

總起來說,太極拳走架行功中,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強調「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讓不同的肢體、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勁路、不同的意念以至不同的聲音,都可對應不同的經絡和臟腑,並使其在運動中得到一定的鍛煉和加強。太極拳操作要領里,要求虛靈項勁、氣沉丹田、虛胸實腹、腳踩湧泉,使體內心腎相交、水火相濟,通過「外形正」、「內氣順」,從而讓氣血得到調和、臟腑得到充實。

三、陰陽平衡

中醫談生命修養,強調養精凝神、平秘陰陽。這是人體活動的自我保養、自我修復和自我平衡,是宇宙間「天人一體、內外合一」總體性原則的要求。

中醫生命觀中的關鍵概念是「陰陽平衡」。有道是「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陰陽的相互作用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屬性。當人體處於健康狀態時,人的陰陽是平衡的。所謂「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但人是個活的生命體,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和感應,陰陽兩個方面呈現出對待互根和盈虛消長。而當人體的陰陽在這變動中失去平衡時,氣血便不能適當和有序地循環,由此出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狀態,生命因而有可能受損。所以必須要對自身的陰陽進行平衡,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即此之謂也。所以,陰陽平街是人體健康的基本條件和標誌;由此,養生方式則應以協調陰陽為最基本的指導原則。

而這人體中「陰陽變易」的載體和表現,則是精、氣、神三者的狀態。俗語有云:「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就人的存在而言,我們的先人相信,精、氣、神三者為支撐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中醫內丹學說認為,「靈明知覺之為神,充周運動之謂氣,滋液潤澤之謂精。以其分量而言,則神主宰制,氣主作用,精主死生,各專其能。」在這裡,精的作用是「化育」,氣的作用是「運轉」,神的作用則是「覺知」和「主宰」。精、氣、神三位一體、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無法分離。所謂「精因氣融,氣憑精用;氣因神見,神憑氣用。」又謂「神因氣立,氣因精生。」總之,人的一生不外為「氣之聚散」,而精、神則貫串於氣血運行之中;經絡通氣血、五臟藏五神、呼吸調陰陽、意念運乾坤。所以,人體活動,不外精、氣、神那陰陽相濟的運行;所謂「神之所函,氣已至焉;氣之所函,精亦至焉。皆相依相濟,以成自然之用。」由此「神全則氣旺,氣旺則精足。」於是人們「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通過機體意識引導的自我平衡機制去提高生命質量、挖據人體潛能、發揮身上功效,涵養性情志趣。

這裡的基本機理就在於,精、氣、神不但互相分陰陽,而且各自也都有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曰:「生之本,本於陰陽。」這一方面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陰精」與「陽神」的矛盾運動。這裡的「陰精」指人體的物質基礎,如精、血、津、液等;而「陽神」則指這些人體物質的生理功能。兩者之問相互依存、密切相關。而另一方面,它又指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一切組織結構均可劃分為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當然,這些劃分又具有某種相對的性質。

在這基礎上,中國武術功理於是形成了「惜精」、「養氣」、「凝神」三大觀念和「陰陽相濟」自我平衡的操作方式。據此太極拳在自身松、穩、慢、圓、勻、柔的身體活動中,跟氣功一樣,特別講究調身、調息、調心,它吸取了「存思」和「內丹」的基本經驗,在操作上突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那養氣調神和斂氣凝神的「意氣運動」,並且強調活動中對立雙方的相濟協調;以至被稱之為區別於一般體育運動的一種獨特「心理體操」,充分發揮人體身心雙向調節的良性互動,讓精、氣、神三個方面的陰陽平衡,都在自我修鍊中都得到充實和提高。這是一種生命信息運動「自組織」的「穩態效應」,講究自然秩序和動態平衡。其理論基礎明顯區別於建立在解剖學和生理學基礎上的近代西方醫學那機械的實體還原理論,並可跟現代科學系統理論的發展在精神上相通。筆者以為,中醫學說給太極拳提供的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養生技米,而且還是一種待人接物、經世處事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

流傳的《張三丰太極行功說》有云:「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由此太機拳在演練時,便特別講究身體怎樣「從無極進入太極」和「從太極復歸無極」。這裡的「無極」是指「陰陽未判」,而「太極」則指「陰陽已分」。太極起式先是進入「無機」狀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丹田內轉、分出陰陽;由此神向上升、氣往下沉,陰陽交匯、乾坤交泰;據太極機理「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地逐步演化。最後又「氣沉丹田」地回到「無極」狀態。在這裡,「太極」指派生萬物的本原和機理,包含了動靜、開合等一系列陰陽的狀態;並具有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既對立、又統一,相互消長、轉換、變化的功能。太機拳正是依據這個理論,講求動靜、開合、收放、進退的陰陽相濟;形體外動,意識內靜;拳路整體以渾圓為本,招式皆由各種圓弧動作構成;形體外動時要求意守於內,以靜御動,用意識引導氣血運行於全身,如環之端,周而復始,從而使人保持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而就個體發育的角度來說,太極拳建構過程(即練功過程)著熟、懂勁、神明三大階段,分別通過招式、勁路、意念三種手段進行操作,這跟內丹修鍊「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大階段,以及導引(肢體活動)、行氣(呼吸控制)、存思(精神冥怨)三大方式,又是完全一致的。它從技擊技術走向醫療體育,當有自身的充分理由和根據。古《太極拳論》注云:「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即此之謂焉。

[本文來自《嶺南文史》1998年3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六月十九660期


推薦閱讀:

中醫藥兜治病處方集錦
中醫不傳之秘:《素問》病機十九條與針灸處方!
胡適對待中醫的態度:恩將仇報
中醫口訣
中醫經絡學說(王雄整理)

TAG:中醫 | 太極拳 | 原理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