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古詩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聽雨》  作者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虞美人·聽雨》是宋末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作者的亡國愁情。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風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儘管這屬於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恆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後面的處境的凄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雲低的江秋雨圖,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這裡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遊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繫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繫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繫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後,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餘字中,一覽無餘。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畫面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作者: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 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宋亡不仕,深懷亡國之痛,隱居太湖竹山,抱節以終。蔣捷 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 其詞風格悲慨清峻,音律諧暢,詞語尖新。 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 、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此詞是作者一生生活歷程的概述。詞人以 聽雨為線索,將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 老年的孤寂濃縮於三幅聽雨圖中。


推薦閱讀:

比爾蓋茨給青少年的11條準則 - 劉景軍[Eddie Liu]的專欄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
「壯哉,我少年中國……」
有哪些極具少年感的女孩子?

TAG: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