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試論辭賦創作

試論辭賦創作主講人:碣石子

曾經有文友問過我,何為賦?也曾經被人指責過:你寫的這是什麼賦呀,怎麼把工對,格律詩詞也混到裡邊去啦?你這賦用的是新韻耶,這能被傳統所認可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余以為, 何為賦?這是個大問號。既要追根溯源,又要與時俱進。為了澄清以上諸多疑問,也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國粹,余今特作如下試論,如有不妥,請各位方家泰斗和同仁不吝賜教。

第一章【概 論】

縱觀華夏文學史,賦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的荀況之(賦篇)。歷史上最早劃分文體並且把賦作為一種文體的人是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理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來稱呼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到了漢代自己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之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命名自己的作品了。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楚辭漢賦之名稱的由來。在漢初至六朝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魏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於詩。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賦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晉時期,詩與賦往往並舉聯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這一文學載體,源於戰國,興於漢朝,延續至唐宋元明清。自從隋朝實行科舉以後,歷朝歷代科舉考題中,辭賦考題都佔有舉足輕重之比例。

《漢書·藝文志》曰: 「不歌而訟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代諸侯卿大夫外交鄰國,以辭令相感。當揖讓之時,必吟《詩》以諭其志。並以賢愚、不肖,而觀其修為。

以上這些話告訴我們,賦是由《詩經》和《楚辭》發展而來的。《文心雕龍》云:「賦者,受命於詩人,楚辭之有別於詩,是因為它沒有詩那樣純正,包含了若干詭異怪癖之類的內容;賦之有別於楚辭,是因為賦的特點是「鋪陳華麗,體物言志」,囊括儘可能多的典故和事實,以進行類比,極盡誇張之能事;而楚辭則「長於言幽怨之情」。 賦是介乎於詩與古文言之間的一種文體。詩、楚辭和賦,都是押韻的。但是一般來說,《詩經》主要是四言,楚辭一般是六言,或加上兮、些等虛詞成為七言。賦則字數不受拘泥,而以四、六言為主。典型的漢賦,多夾古文言句式,詩和楚辭,則基本沒有散句。詩和楚辭在句與句之間,特別是在段與段之間,偏重內在聯繫,極少使用連結詞,這種連接詞主要起到起承轉合作用。而賦則與古文言或散文相類似,多用連結詞語以作為啟承轉合之用。賦與楚辭的區別並不很大,文賦是在中唐古文運動的影響下產生的,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隨便。形式上,與六朝年間的駢賦大有區別。文賦的句式和語法,與漢賦有點接近。但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又都與漢賦有所不同,漢賦注重鋪排藻飾,文賦則是用寫散文的方法進行寫作,流暢清新,通篇貫穿散文的氣勢,雖然也講究聲韻對仗等等,但從整個內容安排上看,文賦已經很接近於散文了。為了深入了解原始辭賦狀況,建議通過百度查閱荀況的(賦篇)之(禮)--(知)--(蠶)三篇。查閱屈原的(離騷).查閱宋玉的(女神賦)。

第二章【辭賦的流派、特點、風格、沿革和所發揮的作用】

關於辭賦,國學大師馬積高先生論述的比較詳盡。他說:辭賦是繼《詩三百篇》之後首先繁衍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古老而又典雅,最具中國文學的民族特色,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極為深遠的影響。

第一,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傳統的題材、主題是在賦中首先出現或加以開拓的,如山水、行旅、田園隱居、遊記、宮怨、宮殿室宇、亭台樓閣等,無不是率先在辭賦中發展起來然後再蔓延到其他文學種類去的。此外,如田獵、歌舞、詠物等,雖或始於《詩經》、《楚辭》,然加以開拓使之成為普遍注意的題材者也是由於漢以後的賦。

第二,最初對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文物制度、生活習俗作綜合性的藝術概括,最初對當時重大的政治事變作出較全面的綜合性描述的也是賦。如揚雄的《蜀都賦》、班固的《兩都賦》、李諧的《述身賦》等都是這種宏偉的結構。

第三,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古代之諷諭文學和通俗文學也是最初出現於辭賦之中。從宋玉的《風賦》到阮籍的《獼猴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至唐賦而發展到高峰,沿革至清代而不絕,構成我國諷諭文學的優秀傳統。俗賦從王褒的《僮約》始,到曹植《蝙蝠賦》,到南朝宋袁淑的一些俳諧文,到唐代的敦煌俗賦,構成通俗賦的一脈,一直到清代蒲松齡的某些賦。這種俗賦是唐代以來大量湧現的說唱文學的源頭,因為變文、話本等那種韻散結合的形式就是從賦的問答體式中蛻變而來的。而說唱文學對中國戲曲和小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俗賦可以說是中國俗文學之祖。

第四,文學藝術的描寫(包括對客觀事物和作者主觀感情的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概括到細膩,賦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屈辭宋賦,到漢賦,到魏晉南北朝賦,其中描寫的細膩精確和手法的變化多樣,是凌駕於同時期的詩文之上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當時的辭賦哺育了同時代和唐代的詩人。

第五,辭賦對中國文學的語言也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國的語言大體上有一個由單音詞為主到逐漸增加雙音詞的過程。屈辭宋賦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也是一個飛躍。漢以後的賦中更是大量增加,特別是許多雙聲疊韻形容詞的首先出現多在賦中,然後才擴展到詩文。此外,如在造語上注意提煉動詞和注意排偶等,也始於賦或首先在賦中得到發展。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殊文體(駢文)就是在辭賦的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辭賦對我國文學發展的影響至深且遠。

賦之所以在許多方面帶有開創性,這是由於它是繼《詩三百》之後率先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兩漢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作家精心打造之典萃。而且,賦是一種體式多樣化的文體,較之詩文更容易表現作者多方面的才華和修養。因此,能否作賦始終被看成是衡量一個作家的文學才能的一種重要尺度,是他們抒情達志的一種重要方式。

司馬相如創作了《子虛賦》而深得漢武帝的讚賞,被召至京師;創作了《天子遊獵賦》而被任為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曹植以年紀輕輕卻能創作《銅雀台賦》而大得曹操賞識,「特見寵愛」。左思作了《三都賦》,盛重一時」。「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北魏時,邢邵、魏收、溫子升並稱為北魏三大家。但「收以溫子升不作賦,邢雖有一兩首,又非所長,常云:『會須作賦,始成大才士。唯以章表碑誌自許,此外更同兒戲。』」他以能作賦而傲視邢邵與溫子升。

杜甫向別人誇耀他的文學才能時也是說「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把賦的創作放在詩之前,可見他對作賦的看重。的確,創作賦,特別創作大賦,要堆砌大量的雙聲疊韻聯綿詞,要使用很多的連邊字,要了解所描寫的事物的有關史實,要熟悉它的有關特點,要包羅宇宙萬象和總攬人物」,「控引天地,錯綜古今」,這就非博學不可。

大賦要求「散五彩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非有大才情不可。既要博學,又要有才情,必須二者兼備,才能創作辭賦。所以,古代有名的大辭賦作家,多為著名的大學者,大史學家,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蔡邕、曹植等,便是這樣一流人物。辭賦受到人們的重視是理所當然的。故古代作家無不嘔心瀝血、花時費日地去經營大賦。

據記載:「司馬相如為《上林》、《子虛》賦,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然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而後成。」在《西京雜記》卷二)里桓譚說:「余少時見揚子云之麗文,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嘗激一小事而作小賦,用思太劇,而至感動發病。子云亦言,成帝時,趙昭儀方大幸,上甘泉,詔令作賦,為之卒暴,遂團倦小卧,夢五臟出,以手內之。及覺,大病一歲。」張衡作《二京賦》,「精思附會,十年乃成」(《後漢書·張衡傳》)。左思作《三都賦》,「移家京師,遂構思十年,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可見他們對作賦的鄭重。從《文選》開始,特別是唐宋時期的作家,他們編總集、別集,一般都是首列辭賦、次列詩文,《盧照鄰集》、《楊炯集》、《李太白全集》、《杜工部全集》、《唐文粹》、《文苑英華》等無不如是。也可見古代作家對賦的重視。

正因古代作家如此重視辭賦,故輯錄者代代有其人。早在西漢成帝時,劉向校中秘書,即輯錄屈宋諸人之作及漢人部分擬騷之作,編為《楚辭》16卷,東漢王逸更益以己作《九思》,為《楚辭章句》17卷,凡收作家10人,作品73篇。至於賦,班固《兩都賦序》說:「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劉歆編輯《七略》,其《詩賦略》即著錄西漢一代之賦。班固撰《漢書》,「刪其要」而作《藝文志》,著錄西漢賦作78家,作品104篇,可惜今存者十不及一。

魏晉南北朝是辭賦輯錄的鼎盛時期,《隋書·經籍志》著錄的「七」和「對問設論」體賦集有:《七集》10卷,謝靈運撰。《七林》10卷,梁12卷,錄1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37卷,錄1卷,亡。《七悟》1卷,顏之推撰。梁有《弔文集》》卷,錄1卷,《弔文集》2卷,亡。《談論集》2卷,劉楷撰。梁有《談論集》3卷,東晉人撰。《客難集》20卷,亡。(此處和以上的亡做失傳講)

著錄的賦集有:

《賦集》92卷惠謝靈運撰。梁又有《賦集》50卷,宋新渝侯撰;《賦集》40卷,宋明帝撰;《樂器賦》10卷,《伎藝賦》6卷,亡。《賦集抄》1卷,《賦集》86卷,後魏秘書丞崔浩撰。《續賦集》19卷,殘缺。《歷代賦》10卷,梁武帝撰。《皇德瑞應賦頌》1卷,梁16卷。《五都賦》6卷,並錄。張衡及左思撰。《雜都賦》11卷,梁《雜賦》16卷。又《東都賦》1卷,孔逭作;《二京賦音》2卷,李軌、綦毋邃撰;《齊都賦》2卷並錄,左思撰;《相風賦》7卷,傅玄等撰;《迦維國賦》2卷,晉右軍行參軍虞干紀撰;《遂志賦》10卷,《乘輿赭白馬》2卷,亡。《述征賦》1卷《神雀賦》1卷,後漢傅毅撰。《雜賦注本》3卷,梁有郭璞注《子虛》、《上林》賦1卷,薛綜注張衡《二京賦》2卷,晁矯注《二京賦》1卷,傅巽注《二京賦》2卷,張載及晉侍中劉逵、晉懷令衛權注左思《三都賦》3卷,綦毋邃注《三都賦》3卷,項氏注《幽通賦》,蕭廣濟注木玄虛《海賦》1卷,徐瑗注《射雉賦》1卷,亡。《獻賦》18卷。《圍碁賦》1卷,梁武帝撰。《觀象賦》1卷。《洛神賦》1卷,孫壑注。《枕賦》1卷,張君祖撰。《二都賦音》1卷,李軌撰。《百賦音》10卷,宋御史褚詮之撰。梁有《賦音》2卷,郭征之撰;《雜賦圖》17卷,亡。

這些著作,新舊《唐書·藝文志》尚有著錄,但宋以後多已亡佚,今難以復見矣。

唐人專為輯錄整理的賦集今未見,見於《新唐書·藝文志》者,僅有下列幾種:劉楷《設論集》3卷,謝靈運《設論集》5卷,卞氏《七林集》12卷,顏之椎《七悟集》1卷。這些書卷數雖與《隋書·經籍志》不符,而書名皆見《隋志》,蓋承前人之遺。但唐人所輯類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皆多收辭賦。雖或系節錄,至今為研究者所資。《文館詞林》收賦亦多,惜今多佚失。然其殘膏剩汁,猶可沾溉後人。

宋代又是辭賦集結的重要時期。輯錄騷賦較多的著作有:《文苑英華》。該書《雜文·騷》收有從梁至唐的擬騷之作5卷,收騷體賦42篇,計有梁元帝《秋風辭》、范縝《擬招隱士》、盧照鄰《五悲文》5首、《釋疾文》3首、《獄中學騷體》、岑參《招北客文》、韓愈《訟風伯》、柳宗元《吊屈原》、《訴螭》、《哀溺》、《憎王孫》、《逐畢方》、《罵屍蟲》、《招海賈》、沈亞之《文祝延》、《為人撰乞巧文》、《湘中怨解》、陸龜蒙《迎潮送潮曲》2首、劉蛻《憫禱詞》、《吊屈原辭》三章、皮日休《祝瘧疫文》、《九諷系述》九首、《反招魂》、《悼賈》等,這是繼《文選》之後收錄擬騷賦較多的著作。其《雜文·問答》收有蕭統《七契》,蕭綱《七勵》,何遜《七召》,盧照鄰《對蜀父老問》,駱賓王《釣磯應詰文》,韓愈《進學解》、《釋言》、柳宗元《晉問》、沈亞之《進學解書對》等9首作品。

《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晁補之輯《續楚辭》20卷,《變離騷》20卷。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續楚辭》20卷,收有「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計六十篇」;《變離騷》20卷,「所錄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十八人,通十九十六首」。二書《四庫總目》已不見著錄,不知已佚於何時。朱熹據《續楚辭》與《變離騷》,輯有《楚辭後語》六卷,收有自荀況《成相》至宋呂大臨《擬招》共28位作家的52首作品。可見這又是騷體賦的一次較大的集結。

宋人對賦的輯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據《宋史·藝文志》,宋人輯錄的辭賦總集有:徐鍇《賦類》二百卷,目一卷。《廣類賦》25五卷。《靈仙賦集》2卷。《甲賦》5卷。《賦選》5卷。江文蔚《唐吳英秀賦》72卷。桂香賦集》30卷。楊翱《典麗賦》64卷。《類文賦集》1卷。謝璧《七賦》1卷。許洞徐鉉《雜古文賦》1卷。王咸《典麗賦》93卷。李祺《天聖賦苑》18卷。

此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集部總集類》著錄有《後典麗賦》40卷,云:「金華唐仲友與政編。仲友以辭賦稱於時。此集自唐末及本朝盛時,名公所作皆在焉,止於紹興間。先有王戊集《典麗賦》93卷,故此名《後典麗賦》。王氏集未見。」又著錄有《指南賦箋》55卷,《指南賦經》8卷,云:「皆書坊編集時文,止於紹興以前。」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有《唐賦》20卷,不著編者姓名,云:「右唐科舉之文也,蕭穎士、裴度、白居易、薛逢、陸龜蒙之作皆在焉。」可見這些著作都是律賦選集,是供應科舉學習的範本。

上述辭賦總集至《四庫全書》均不見著錄,可見亡佚已久。

金元時期收錄騷體賦的著作有兩部:一為蘇天爵《元文類》,該書於第一卷「賦」後列有「騷」一目,收有劉固《白雲辭》二章,袁桶《悠然閣辭》、《垂綸辭》、王士熙《雲山辭》一為祝堯《古賦辨體》。該書卷九《外錄上·後騷》目下錄有宋玉《招魂》、賈誼《惜誓》、庄忌《哀時命》,淮南小山《招隱士》,揚雄《反騷》,韓愈《訟風伯》、《享羅池》,王安石《寄蔡氏女》,黃庭堅《毀璧》,邢居實《秋風二疊》;於《騷》目下錄有漢武帝《秋風辭》,息夫躬《絕命辭》,陶淵明《歸去來辭》,黃庭堅《濂溪辭》,楊萬里《延陵懷古辭》,皆為擬騷之作,而祝堯將其收入《古賦辨體》,作為古賦的一個支派。

金元時期賦的輯錄,錢太昭《元史·藝文志》著錄有下列數種:郝經《皇朝古賦》1卷。虞廷碩《古賦準繩》1卷。祝堯《古賦辨體》8卷,《外錄》2卷。《元賦青雲梯》1卷。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有:郝經《皇朝古賦》1卷。馮子振《受命寶賦》1卷。虞廷碩《古賦準繩》10卷。佚名氏《古賦青雲梯》3卷。《古題賦》10卷,又《後集》6卷。

這些賦集,《四庫總目》大都不加著錄,今存者唯《古賦辨體》、《青雲梯》二種。

收錄元賦最早的著作為《元文類》。該書卷一「賦」選錄有元賦作家6人的6首賦。收錄金、元賦最多的為《歷代賦匯》,收有金元作家137人,賦338首。

明代收集騷體賦的總集有蔣之翹《續楚辭後語》,附蔣之翹所刊朱熹《楚辭後語》之後,收有明人騷賦如劉基《思歸引》,方孝孺《絕命辭》,王達《琴操》,郭愛《自哀》,李夢陽《省愆》、《吊申徒狄》、《君猶夷》、《騁望》,何景明《蹇賦》、《九詠》、《倚柱操》,徐貞卿《漢反騷》,孫一元《屏之山》,王廷相《吊時賦》、《巫陽辭》,陸深《春山辭》,王世貞《少歌》,盧桶《幽鞠》、《放招》,周九四或《今已矣》,黃道周《乘桴》、《廣引》,蔣之翹《攘詢賦》、《讒賦》、《行路難》、《吊屈原》等,共15位作家的26篇作品。程敏政《明文衡》有「騷」一卷,收有宋濂《思美人》、《孤憤辭》,詹同《題王子充琴邊秋興圖辭》,胡翰《吊董生文》、《憫淑文》,劉基《懷龍門辭》、《九嘆》九首,王禕《招遊子辭》,高啟《吊伍子胥辭》,蘇伯衡《雲林辭》,方希古《吊茂陵辭》,楊士奇《退庵辭》,胡儼《辭劍閣辭》、《冰雪軒辭》,周敘《吊余青陽李同州詞》,劉定之《竹坡辭寄金川蕭樂善》等12位作家的16篇作品。別集有黃道周《黃漳浦集》卷36「騷賦」一卷,收騷6首,凡62章。

明人騷賦之成卷帙者還有:《明史·藝文志》著錄的張燦《擬離騷》20卷(《千頃空書目》作20篇),姜亮夫《紹騷隅錄》著錄的黃禎《擬騷》一卷,姚舜明《補楚辭》一卷,高元之《變離騷》9卷,徐瑤舉《藏騷》1卷,《紹騷隅錄》還著錄有散見於別集的明代騷賦作家的作品共58首,為研究明代騷體賦提供了豐富資料。

收錄明人「問答體」賦最多的為黃宗羲《明文海》。其中有「問答」5卷,收作家28人,作品40首。這些作品有的是無韻的論文,但其中有相當多的問對體賦,當分別觀之。

明代對賦的輯錄也做了許多工作。《明史·藝文志》著錄有:劉世教《賦紀》100卷,俞王言《辭賦標義》18卷,陳山毓《賦略》50卷。而今存明人選編的賦集尚有:袁宏道輯王三餘補精鐫《古今麗賦》10卷。周履靖劉風屠隆輯《賦海補遺》30卷。李鴻輯《賦苑》8卷。施重光輯《賦珍》8卷。俞王言撰《辭賦標義》18卷。陳山毓輯《賦略》34卷,緒言1卷。列傳1卷,外篇20卷。佚名氏輯《類編古代賦》25卷。

而收錄明賦較多的著作有:《明文衡》,有賦一卷,選錄明賦作家15人,賦18首。《賦海補遺》除收錄從漢至宋的賦265首外,還收周履靖賦606首。《明文海》有賦46卷,收明賦作者175人,賦292首。《歷代賦匯》共收明賦作家369人,賦735首。

清代是辭賦輯錄成就最大的時代,可以說是對前代的賦作了全面的輯錄與整理。其代表著作有:(一)陳元龍奉敕編《歷代賦匯》。該書總計收賦(包括逸句)4067首,「正變兼陳,洪纖畢具,信為賦家之大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為歷代搜賦較為完備的總集。(二)董誥奉敕撰《全唐文》。書中收唐賦作家544人,賦1622首,除敦煌賦外唐賦基本收全。(三)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書中收有這個時期的賦作家342人,賦1211首。先秦至隋的賦除已有專集者外,大體上可稱完備。(四)鴻寶齋主人編《賦海大觀》。該書《凡例》稱其「得賦二萬餘首」,實際刊入該書的為12000首,錄自先秦至清光緒十四年之前的賦,分32類,子目500餘目,確是歷代輯錄賦最多的總集。但此書主要收清代律賦,於明以前古賦則大體仍《歷代賦匯》之舊,殊少補益。此外,清賦的選本尚多,大都以律賦為主,較有名者有法式善《同館賦抄》、黃爵滋《賦匯海》與《續編》等。其頗具撰述之意者,則有:(一)蘇興編《清代律賦類纂》。此書成於光緒二十六年,主要選錄清翰詹律賦,分類凡七,共選清代律賦作家182人,律賦372首。又以「各家法式,率本先民,稽錄古賦,用殿全篇,俾來者因類以討義,循流而溯源」(《律賦類纂序》),因此又選錄自陶淵明《閑情賦》至明徐渭《梅花賦》等駢賦凡44首,殿卷末以使讀者循流溯源,了解律賦的發展。(二)李元度所編《賦學正鵠》,其類有十,前9類選錄清代「清醒流利,輕靈典切」的律賦129首,「高古」類則錄有自唐宋王景《梅花賦》至漢班固《兩都賦》共18首,以便讀者循流而溯源。清代各種賦選甚夥,據我們所知者即有50餘種,其中有些還是抄本,如林佶輯《集英閣賦選》2卷,清抄本,藏河北大學圖書館;汪憲輯《宋金元明賦選》8卷,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吳槐輯《賦海類編》20卷,清抄本,原藏上海圖書館,乃「文革」時抄家之物,現已物還原主矣。以上許多未失傳作品可以通過百度查找和賞析。 關於歷代辭賦文化之參考資料,當代國學大師馬積高先生所編著的(歷代辭賦總匯),在前人輯錄的基礎上,做了較為廣泛的搜集,並別有一番議論。所收作品亦有較多的增加。計收有先秦漢魏南北朝隋賦作家412人,辭賦作品1625篇;唐代辭賦作家579人,辭賦作品1711首;宋代辭賦作家347人,辭賦作品1445首;金元辭賦作家248人,辭賦作品761首;明代辭賦作家1019人,辭賦作品5107首;清代辭賦作家4810人,辭賦作品19499首。合計共收辭賦作家7450餘人,辭賦作品29100餘首。馬積高先生說:前人編輯賦集,一般只收以賦名篇的作品。首先將屈原作品及其擬騷之作另立名目,名之曰「辭」或「騷」。劉向就最先定名為「楚辭」。《文選》於賦外,另立「騷」一目;又立「辭」一目。後人多繼承他們的說法,且相沿襲至今,並有人撰文作著來論述賦、辭、騷之區別。清人程廷祚就著有《騷賦論》加以論證,今人論之者更夥,可以繼續討論。但漢人「辭」、「賦」是不分的,將「辭」或「騷」稱之賦者比比皆是。如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就說屈原「乃作《懷沙》之賦」,班固《漢書·賈誼傳》也說屈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地理志》又說「楚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其《離騷贊序》亦云「又作《九章》賦以諷諫」。其《藝文志》更明確稱「屈原賦二十五篇」而歸入《詩賦略》中。自茲厥後以訖於今,稱屈原作品為賦者代不乏人。晉人皇甫謐《三都賦序》說:「於是賢人失志,詞賦作焉。是以孫卿、屈原之屬,遺文炳然。」摯虞《文章流別論》亦云:「前世為賦者,有孫卿、屈原。」「故揚子稱賦莫善於《離騷》。」唐李白稱「屈平詞賦懸日月」(《江上吟》)。元祝堯《古賦辨體》首列「楚辭」,並云:「屈子《離騷》,古賦之首也。」清人戴震著有《屈原賦注》,馬其昶著有《屈賦微》,今人姜亮夫先生著有《屈原賦校注》,譚介甫先生著有《屈賦新編》。故本書將「辭」或稱之為「騷」者,作為賦之一體(名曰騷體賦)而收入書中。但不收「哀辭」,一則因為哀辭有具體的哀悼對象,與哀祭文相似,應歸入「哀祭類」;一則歷代哀辭太多,為節省篇幅,故不錄。並將用騷體寫作的「操」或「歌」收入,因這些「操」或「歌」既為騷體,則近於騷體賦,故可歸入賦類。這樣做,我們也並非是始作俑者,朱熹《楚辭後語》即將鄂君《越人歌》、劉邦《大風歌》、劉徹《匏子歌》、《烏孫公主歌》、李白《鳴皋歌》、顧況《日晚歌》、韓愈《琴操》、張載《鞠歌》收入書中。元祝堯《古賦辨體·外錄下》亦收入「操」與「歌」,並雲「操與詩賦同出而異名」,「益歌者,樂家之音節,與詩賦同出而異名爾」。可見這種騷體的「操」和「歌」是可以歸入「騷」的,為見其流別的有分有合,故亦列入。

第三章【近年來辭賦文化的拯救、傳承與發展】

近一百年來,作為辭賦這一國粹之文體, 因國家多災多難等諸多原因,幾乎被束之高閣。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振興,文壇雅苑也沐浴著和煦春風。許多仁人志士和國學名家精神振奮,開始了對民族瑰寶的拯救,傳承和弘揚。正像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潘承祥先生所說那樣: 淑氣千重辭賦興,神州萬里名家出。賦才濟濟,群星燦爛;賦作多多,鳳毛濟美。以彰盛世輝煌。在2007年洛陽辭賦研討會上,提交詠洛賦作與論文的辭賦作家們閃亮登場並各自展示了大作。其中龔克昌的《南征賦》;孫繼綱的《龍門賦》、《牡丹賦》、《白雲山賦》;潘承祥的《洛陽賦(並序)》、周曉明的《洛陽美食賦》、《雞冠洞賦》、張友茂的《洛芳辭》、《中京賦》;金學孟的《洛陽賦》、《洛陽古都賦》、《中華龍魂賦》;王宇斌的《牡丹賦》、《黃河賦》;鄺健行的《思洛賦》;康金聲的《洛陽賦》;譚傑的《夢遊洛陽賦》;袁瑞良的《黃河十問》;王志清的《洛陽尋根賦》;布茂嶺的《洛都賦》、《牡丹賦》、《辭賦源流考釋》;張心豪的《國花賦》、《花王賦》;錢明鏘的《洛陽牡丹賦》;姚平的《洛陽牡丹賦》、《洛陽賦》;賈玉寶的《嵩岳賦》;孫以昭的《龍門賦》;張相正的《天池山賦》;喬文博的《靈山賦》;趙方平的《洛川賦》;何卓然的《靈水賦》;李麥武的《游故縣水庫賦》、《神靈寨感賦》、《嶕嶢山賦》;曹建武的《洛城賦》、《北邙山賦》;鄭永祥的《龍頭山賦》、《神靈寨賦》;郅敬偉的《花果山賦》、《詩鬼賦》、《神舟賦》;安長水的《龍潭峽賦》、《洛陽奇石賦》;董高生的《洛陽牡丹賦》、《河洛賦(地理篇)》、《河洛賦(人文篇)》;李貴明的《賞石賦》;劉伯欣的《偃師賦》;翟智高的《絲綢之路東方起點賦》;劉臻仲的《張海書法藝術館賦》;王忠志的《國花鄉·夢洛陽》;陳瑞萍的《牡丹賦》、《回顧中國名都洛陽敘》;揚威的《洛陽賦》;蔣紅岩的《名城洛陽賦》;劉志強的《神馳洛陽賦》;李新華的《古都洛陽賦》;李玉昌的《洛陽人物頌》;秦安東的《東漢賦》;陸暢的《洛陽牡丹賦》;劉兵的《洛陽賦》;郝麗雲的《遙望洛陽》;陳秀冬的《牡丹賦》;三壽生的《洛陽賦》;為油言的《洛陽賦》;郝豫濤的《東都洛陽賦》;淡墨輕衫的《中原賦》;王左軍的《中原賦》;李青山的《中原賦》;周志豪的《魂斷洛陽賦》;李雙紅的《白馬寺賦》;任文武的《憶洛陽》;向征的《洛陽賦》;賀曉賢的《東都洛陽賦》;王志得的《牡丹妃子賦》;戴永斌的《愛牡丹賦》;蹤訓國的《讀孫繼綱先生的〈牡丹賦〉》和屈金星的《雄賦漫卷世紀風》等,一時間,群英聚首,名篇匯萃,各領風騷。自那次盛會之後,中華辭賦領域風起雲湧,群賢振奮,名篇薈萃。中華辭賦家聯合會主席潘承祥等諸多領軍人物和辭賦界精英們不僅自己頻出佳作,且殫精竭慮,登高振臂,上下求索,將當時的百城賦在短短三年時間裡發展為千城賦,千山賦和萬水賦。已經將中華辭賦專版,千城賦,中華新辭賦選粹等大型豪華巨著推向了舉世獨一無二之高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華夏投身辭賦創作者已逾千人之眾,辭賦作品已達三萬餘篇。更令人興奮不已的是,辭賦文化也已經像書畫文化那樣,呈現和走向了商品化。辭賦作家為機關--部門--事業和企業寫賦,每篇回報少則十萬八萬,多則三十萬五十萬,最高者已達八十萬。

第四章【關於辭賦文化的一些思考和觀點】

儘管在諸多精英人物的領航--引導和推動下,中華辭賦創作已經取的了可喜成果,但是,與華年盛世對辭賦文化之需求,相差依然甚遠,辭賦文化之曲高和寡現象依然存在。某些孤陋寡聞者,因為對辭賦文化缺少最起碼的了解,而以一己之偏見,對某些辭賦作品橫加指責,對某些辭賦作家進行攻擊謾罵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頭。通過拜讀賞析和了解中華辭賦歷史,我們應該懂得:一是;辭賦文化從古至今尚沒有像格律詩詞那樣的硬性之規定。二是;辭賦文化本身就存在著騷賦,文賦,駢賦,律賦等不同體式。3是;畢竟辭賦文化被束之高閣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重新起步和振興,所面臨著的困難客觀存在和不可低估。宗上所述,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如何使辭賦文化儘快發展壯大起來才是硬道理。而以過於苛刻和偏見態度,對辭賦文化的某些不足去興師問罪和冷眼相看,畢竟不是明智之舉。如果說某些辭賦作品不入某些人的法眼,一般來說,充其量也就是水平問題,你不看也就是了,而某些人對某些作者實行人身攻擊,那豈不就是涉及到了人品和法律問題?

綜上所述,當前辭賦文化拯救,傳承和光大工作,依然存在著諸多困難和阻力。至於如何才能事半而功倍?余試談幾點體會和想法:

1、儘可能的讓更多人了解辭賦的由來,沿革,體式,特性以及其不可取代之重要性。通過學習和欣賞我們可以認識到:辭賦是高雅文學,是厚重文學,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學載體,是陽春白雪,它的先進行和實用性是其它文學載體所不能替代的。

2、儘可能的讓更多人了解辭賦將走向商業化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書畫文藝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走向了商品化,一張畫或一幅書法作品可以價值連城。辭賦為什麼不能?如果有誰認為不可能,那麼,就是絕對的偏見。難道它給人的美感遜色於書畫嗎?絕對不是。就目前來看,諸多政府官員和實業界,教育界的智者已經看準了辭賦作品之真正價值,並且在開發利用。潘承祥主席的河南理工大學賦獲得獎金九萬元,山西潞安賦獲得獎金二十多萬,繼潘主席之後,其它辭賦家的賦,少則售價五萬,十萬,多則售價三十萬--五十萬,乃至八十萬,這不就是信號和趨勢嗎?

3、為了讓辭賦這一文學載體儘快與當代社會取得完美融合和體現其特殊價值。拯救傳承和完善升華過程中有諸多問題值得探討。具體地說應該是:拯救國粹,去偽存真,剔其遭粕,傳承精華,與時俱進,打造精品。

第五章【關於辭賦創作的與時俱進】

1、從立意角度說:古代某些辭賦作品大體有兩種傾向:一是極力渲染統治階級奢侈和腐化的生活方式;二是致力於宣洩個人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作為在華年盛世中從事文化藝術創作的人來講,以上兩種傾向--似乎都不應該去效仿。任何體裁的文學藝術,都不應該脫離社會背景,辭賦創作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優秀的辭賦作家,放寬眼界,深入到祖國萬馬奔騰的大好形式之中,以愛國愛民愛家鄉之心態,謳歌火熱的生產生活場景,謳歌日新月異的大好山河,謳歌身邊發生的新人新事,所創造出來的作品必然格高味和情真意切,必然熱情洋溢和豐富多彩。否則,一味拘泥和徘徊於自己的名落孫山,塞翁失馬或者離愁別同,那麼,其作品的調子必然低沉萎靡,令人看一眼而知全篇,感到索然無味。

2、從承襲角度說:古賦是在古文言做為一條線的基礎上,鋪陳華麗,或頌或諷。其中也分文賦,律賦,駢賦,騷賦。但是,由於遠代格律詩詞尚未形成,所以,古賦中的律賦,僅僅體現在用韻上,對仗和平仄特徵是少有體現的。古賦中的駢賦,因為工對意識尚不明朗,所以,與現代人所說的駢,也存在著一定差距。古賦中的騷賦,多以抒發對當時社會不滿和個人不得志為主旨,其風格與楚辭比較接近。古賦中的文賦,說道底,就是比較有文採的古文言。到目前為止,因為格律詩詞和對聯知識的未能廣泛普及,大多數辭賦作家依然承襲舊體式,新人寫古賦。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藝術的不斷推陳出新,人們的認知程度也在不斷得到升華。原本就曲高和寡的辭賦文學,與其它文學相比較,短時間內很難被年輕人接受。加之有些辭賦作家或只顧追求深奧,不考慮社會效應,或盲目照貓畫虎,濫用之乎者也已焉哉等虛詞,在文章中平添累贅,或在有史以來的八萬五千多文字中盡情搬取生澀字詞,他們忽略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現代人常用的字詞不過萬八千字這樣一種國情和民情。他們也並不了解人們不會因為讀他的那篇作品而去翻遍所有字典這樣一種事實。凡此種種,會因為人們的望而生畏或索然無味而束之高閣或棄之如垃圾。曾經沸騰一時,引起洛陽紙貴的三都賦,在中華泱泱大國中,有多少人能背誦或者能念的通順,又為什麼不能納入課本而廣泛流傳?其主要原因就是生澀。而當時之所以引起轟動,那是沾了裙帶關係的光和許多人盲目附庸風雅的效應。

3、從弘揚上說:我們需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應該是:溫故知新,去偽存真。舍其糟粕,汲取營養。與時俱進,打造精品。我們寫詩的人都知道,古體詩不講字數多少,不講究平仄,不講究對仗,用韻也比較隨便,在沒學會寫格律詩之前,每當創作出一首古體詩時,也曾經頗有成就感和沾沾自喜。但是,當你學會格律詩詞之後,再回頭看看自己寫的古體詩,那種成就感就會蕩然無存。辭賦創作也是一樣。當你用很少的古文或者現代散文作為一條線而起到起承轉合作用,再把諸多工對,格律詩詞和排比句式以及諸多華麗辭藻融匯貫通的串聯在一起形成一篇美文時,你會發覺它的含金量絕非僅僅是古文言所羅列起來的古賦那麼單調和乏味。當你朗誦詩,他是朗朗上口的。當有人欣賞時,也不會發生費解和容易接受的。

4、從理念上說:我們搞文學創作,是給現代人和後人讀的和看的,不是給古人和前人看的和讀的。縱觀我國文化發展史,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成就和特徵。遠古時期就有了雛形的詩歌,到了唐宋兩代,經過許多文人墨客的大膽嘗試,升華和推出了格律詩詞。從上古時期就形成的古文言一直沿用了許多朝代,到了唐朝,韓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違,發明了膾炙人口的散文。五四運動前後,經過許多進步人士的努力,又推行了白話文。事實勝於雄辯,文化藝術是與時俱進的,辭賦文學也不例外。不論你是已經為拯救,承傳和弘揚辭賦做出巨大貢獻的先行者,還是剛剛加入辭賦創作隊伍的後起之秀,都要研究新課題,改變舊觀念,順應文化發展新潮流,在升華國粹質量上作文作。我敢大膽的預言,多則一個世紀,少則十年八載,當一浪高過一浪的辭賦創作大潮接二連三到來之時,也就是諸多學者專家和文人墨客加入之日。到那時,中華辭賦也會像格律詩詞那樣,向規範化邁進。屆時,一些粗製濫造的辭賦作品,將會真的被人們淘汰和嗤之以鼻。

關於何為賦,余簡單的淺談了以上見解和體會,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歡迎方家,同仁和廣大辭賦愛好者批評指正。為了方便後學者,現將我的作品祖山賦附於後,僅供參考。

第六章【實例:碣石子·原創·《祖山賦》】

巍巍軒表兮;凜凜峻顏。傲跨百里兮;驕插雲天。肩扛紫塞兮;背倚雄關。東鄰渤海兮;西望幽燕。引領群巔兮;故稱祖山。 縱橫跨越兮;綿延起伏。裊娜蔥蘢兮;疊嶂層巒。曲曲彎彎兮飛流化瀑;蒼蒼莽莽兮古木參天。人文鼎盛兮自遠代;古迹繽紛兮出天然。信步遨遊兮身輕似燕;賞心悅目兮靈感如泉: 溪泉潭瀑兮妙音傳;嶺洞峰石兮俏貌翩。異獸珍禽兮爭靚麗;奇葩瑤草兮竟光鮮。王侯道僧兮音容在;戰犯梟雄兮夢幻殘。雅士名流兮欣落墨;達官貴胄兮喜留連。 祖山水景兮俯仰可見,千姿百態兮美不可言:

有如天馬臨凡兮砸雲拓霧;有若逆龍鬧海兮鼓浪掀瀾。有如蟒行幽谷兮橫衝直撞;有若羊下階台兮左跳右旋。有如珠落金盆兮鏗鏘頓挫;有若琴逢巧指兮婉轉纏綿。有如冰輪鑲淵兮寒忙四射;有若廣鏡映天兮物象倒懸。有如天女散花兮洒脫飄逸;有若處子漫步兮斯文悠然。 孔聖人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此可見,佳山秀水,與人類息息相關久已。在祖山絢麗多姿的水景中,更廣有奇傳: 七龍潭內兮龍之別墅;笙女飛瀑兮來自九天。葫蘆潭玄兮源自拐李;箭靶潭深兮情牽廣寒。聖水泉妙兮甘甜清冽,曾經皇封兮碑銘精藍。 余青龍子曾詩其中之奇觀曰:

白龍性野兮霸龍門;傲體逐高兮控瀑魂。吐炸雷鳴兮如虎吼;吞吸雲涌兮似蟬吟。酣酣入夢兮瓊漿斂;慢慢搖身兮碎玉噴。勸客別誇兮知識廣,當知祖岳兮另乾坤。

美玉精雕兮特大盤,紅紋幾道兮入明簾。銀光閃閃兮藍天下;碧水粼粼兮幽谷邊。百尾麟游兮春又夏;萬千客賞兮月復年。賓疑水凈兮魚何樂?導妹答曰兮唯祖山。 祖山石多兮祖山石怪,栩栩如生兮似有魂:

有如帝王兮坐龍椅;有若神仙兮揮佛塵。有如僧道兮在做法;有若魍魎兮在追魂。有如鷹鶴兮在練翅;有若獅虎兮在狂奔。有如商人兮在叫賣;有若農夫兮在耕耘。有如蝦兵兮演武藝;有若花仙兮吐芳芬。真真子期兮思故友;酷酷韋馱兮尋遠山。二鬼把門兮瞧新客;絕頂天燈兮照大千。神龜探海兮恨識淺;老駝負重兮知路艱。唐僧盼徒兮欲西往;悟凈尋兄兮氣衝天。悟空戲弟兮玩片刻;楊戩痛扁兮嘆萬年。秀才觀榜兮如走火;劉伶醉酒兮似沉眠。魚跳龍門兮自用力;牛飲清潭兮猴揚鞭。爪抓熱土兮是棕熊;口吐明珠兮乃金蟾。罄錘擊鱗兮鱗知術;鱷魚行天兮天道玄。仙女雲床兮神斧砍;裸美浴日兮出天然。洋洋大觀兮誰雕塑?萬象爭輝兮我拼聯—{三教九流躍然廣谷兮,朗朗雕林塑海;百靈千物魚貫明眸兮,昭昭畫境詩天。} 祖山跌宕綿延兮,是為峰之源。大峰小峰多達千座兮,十幾高峰在雲端。數座高峰最具名氣兮,近在天都舞翩躚。仰望凝神兮,迷畫境;攀登跋涉兮,涌詩篇: 響山絕壁兮聳雲間,霧繞虹托兮掛紫煙。狀似佛鐘兮鳴萬載;形如亮鏡兮照千年。迷人典故兮迷游聖;悅耳佳音兮悅旅仙。奧妙無窮兮誰點化?無神論者兮也說玄。

太虛幻境兮掩真顏,閃爍飄忽兮上九天。疊嶂重重兮俏變換;層巒浩浩兮隱謎團。說居賈府兮悲情女;疑聚蓬萊兮得道仙。有意登峰兮瞧亮點;攀高少術兮憾余年。 朝登天女兮眺塵寰,寶島新容兮入眼帘。綠瓦紅牆兮濱市景;摩天廣廈兮港城顏。碣石一柱兮雲煙里;渤海千帆兮霧靄間。玉兔噴霞兮脫海域;宮燈駕火兮上東天。 香瓜峰頂兮小平原,幾近蟾宮兮聚寶盤。馬叟揚鞭兮追彩浪;羊倌喝曲兮趕白棉。長眉樂賞兮瓊花美;大帝俏摸兮玉樹寒。寶氣珠光兮冰首飾;七仙爭試兮作頭簪。 祖山洞陰兮,祖山洞陽,陰陽不可混談兮,正邪自回然。皆為天開兮,究始何年? 水簾洞側兮景連環,演繹西行兮險而艱。小洞八十兮藏魑魅;十八大洞兮有妖眠。寒藤古木兮人蹤渺;奧谷幽途兮鳥影罕。窺伺金箍兮龍索去,奈何仙洞兮鎮名山。 水簾後洞兮有奇傳,欲往桃源兮闖險關。酒具旁邊兮標駭語;判官肚下兮設深淵。獨橋朽木兮攔俗子;彩霧祥雲兮度小仙。昔日通幽兮尋寶棒,降龍鬧海兮撼皇天。 猴王洞側兮第一玄,只見鍋盆兮不見仙。夏落鵝毛兮飄室外;冬滴細雨兮洗門前。形來影往兮說千古;寶氣珠光兮閃萬年。不是聖師兮真法術,何人買景兮有閑錢? 猴王洞側兮另一玄,壁上深深兮一小潭。莫問清源兮何處有;管它地澇兮與湖干。年年客賞兮誇潔凈;日日賓嘗兮沁口甜。大鬧天宮兮成舊話;迷人勝景兮在君前。 祖山境內兮廣資源,錦繡琳琅兮很壯觀。葉茂枝繁兮藏國色;佳音香陣兮隱非凡。珍稀翹楚兮說不盡;識淺才疏兮難辨全。鳥類之仙兮知壽帶;花中驕子兮仰天蘭。 華冠靚羽兮俏容顏,彩尾長長兮飄欲仙。鬧市瞧君兮幽夢裡;書齋謀面兮畫圖間。華堂喜掛兮吉祥祿;雅室欣懸兮福壽綿。今在名山兮悄覷久,揮毫染色兮似不難。 夢裡覓君久兮,幾次賞無緣。今逢六月重旅兮,欣見子姣妍。瑪瑙金珠為蕊兮,翡翠甘為陪伴。玉瓣凈如棉。原乃九重卉兮,誰盜御花園? 剛離去兮,重回返,爾別煩。再瞧一眼,真想從此得神傳,落墨不留遺憾。屢上名山覽勝兮,也去洛陽玩。淡雅真風骨兮,過艷近俗凡。 祖山地處邊塞兮,久經戰亂。然因風光旖旎兮,仍人文燦燦:

烏龍寶殿聳多年兮,〔1〕金碧輝煌王室顏。朱棣南京奪帝位兮;允汶祖岳結佛緣。〔2〕太極始祖廣興寺兮;桃李芬芳遍北南。〔3〕僧道多人傳善教兮;信徒萬計濟塵凡。〔4〕淫僧謝虎謀不軌兮;俠女麗娘掃孽元。〔5〕 欣逢盛世華年兮,祖岳春風已度。原本天生麗質兮,難掩真顏。

錢其琛登高兮;田紀雲感嘆。周鐵農叫絕兮;朱光亞呼喚。峻文豪留墨兮;〔6〕臧大師懸腕。〔7〕於是乎!遊仙旅聖喜逗留;國色天香不沉眠。人如浪涌日繼夜;車似龍行月復年。名流小住揮畫筆;雅士長居開創泉。

詩曰:

東疆西域旅翩躚,地北天南歷署寒。險秀雄奇誇本色;綿延跌宕訟真顏。仙窟寶剎雲煙里;靚瀑飛流霧靄間。若論一游瞧百景,幽燕鼻祖隱千山。

註解:

〔1〕、據遼史載,大遼天慶年間,奚六部大王回離保因金兵攻入居庸關,蕭太后出逃古北口,便來到祖山起造鐵瓦烏龍殿,自立為大奚皇帝,改年號為〔天復〕。 〔2〕、大名第二帝朱允汶被其叔朱棣奪位後逃至祖山,改烏龍寶殿為寶剎,在木魚聲聲中結了佛緣。 〔3〕、太極始祖張三峰曾在祖山興建望海寺傳授武藝,晚年桃李芬芳,風光無限。 〔4〕、明代僧人張凈朗、李道敏、雲祥,清代僧人庄福等都曾在祖山修繕望海寺和收徒傳教。 〔5〕、清道光年間,淫僧謝虎曾招兵買馬和聚草屯糧於祖山畫廊谷內,不僅騷擾周圍百姓,而且圖謀顛覆乾坤,後被俠女殷麗娘所擒獲。 〔6〕、指當代詩人峻青。 〔7〕、指當代已故詩人臧克家。


推薦閱讀:

【創作】實話實說:男女性情的真實寫照
好萊塢編劇教父談劇本秘笈:創作時你就是上帝
創作談▕ 徐皓峰:劇作真相
論毛澤東第二次總結詩詞創作

TAG: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