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看什麼樣的喜劇?
《夏洛特煩惱》破14億,《港囧》破16億,《捉妖記》破24億,捷報頻傳的2015年,國產電影年度票房前五名有四部被喜劇「霸佔」,四部片子累計票房就將近66億,比2009年中國全年票房還多出4億。可以說,在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喜劇才是最大的賣點。
馮小剛:曾將王朔幽默發揚光大
從王朔到馮小剛
有人說《頑主》誕生的年代(1988)是中國最有意思的年代,有人認為這部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影是中國內地電影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甚至超越了原著。但無論上述言論是否言過其實,都不能否認,這部「王朔電影」的京派調侃和對世道人心的諷刺,對後來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從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不管是「好夢一日游」還是「3T公司」,本質上都是帶有烏托邦意味的社會放大鏡。可笑的故事、誇張的情節,映射的是人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荒誕;玩世不恭的自嘲與戲謔下,還幽幽地殘存著一絲天真和理想主義。通過這部放大鏡,我們看到的是難以言表卻與生活現實緊密相關的隱秘部位。
同時,馮小剛的喜劇更多是依靠語言而非畫面來製造笑點。從這個角度上講,馮氏電影有相聲的性質。高度口語化的台詞氣息短、語調親切、包袱多,非常容易拉近觀眾的距離,北京話特有的插科打諢、貧嘴語調也帶著原生態的喜感。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成為部分影迷批評馮小剛電影充滿庸俗市井之氣、毫無藝術價值的理由。
正劇拍完找不著北
在《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和帶著悲劇意味的《一聲嘆息》之後,進入新世紀的馮小剛通過《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繼續勇攀票房高峰,並成功地將「王氏幽默」變成「馮氏幽默」,繼續發揚光大:《大腕》中預言的「每平米要四千美元起」如今一語成讖;《手機》由一個通訊設備引發的婚外戀故事,成功引發了不少年輕影迷對婚姻的恐懼;而《天下無賊》則創造了不少經典台詞,比如「21世界最貴的是什麼?人才!」「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周星馳:小人物的最佳代言人
風馬牛不相及的「無厘頭」
提到周星馳的電影,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無厘頭」充滿後現代意味的怪詞。這種故意將不相干的東西聯繫到一起的喜劇風格,卻時刻在銀幕上生髮出令人意向不到的的化學反應。《賭聖》將賭博和特異功能結合、《食神》將少林功夫和炒菜結合,日常與獵奇的混搭營造出豐富的想像空間,同時也將現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諷刺得體無完膚。
從台詞到表演,一系列錯位與惡趣味更代表無厘頭的本意。《食神》里一撥兒負責打人,一撥兒負責到一邊擺POSE;《大話西遊》里至尊寶一邊耍著牛魔王的鋼叉,一邊唱著「烤雞翅膀,我最愛吃」;《功夫》里古箏對決中飛出的刀槍劍戟……出乎意料的想像力顛覆了嚴肅與傳統,有一種見招拆招的解構喜感與快感。
小人物好笑但不可笑
馮氏電影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過得不好不壞的普通百姓,最多也就是有點兒小錢兒、有點兒想法的自由職業者。
周星馳自主導演的電影中,「小人物」處境往往更加極端,《喜劇之王》中的尹天仇是個底層龍套演員,《少林足球》里的「大力金剛腿」是個拾破爛的,《功夫》里的阿星是個街頭混混……這些人物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心中卻總念叨著理想啊、情懷啊這些大詞,「生活在別處」的尷尬處境提供了巨大的戲劇反差,自不量力與不合時宜也成了笑點的源泉。
但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好笑卻並不可笑,甚至多年以後重看周星馳的一些經典電影,你會發現曾經的笑點反而成了現在的淚點,笑中帶淚是此類電影的一大特徵。「看,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也不是,天亮後便會很美的。」 此刻的一無所有並不能代表未來,在一連串搞笑、耍寶之外,故事裡閃爍著溫情。
《喜劇之王》半自傳體的小演員故事,讓很多處於迷茫期的年輕人找到了深刻的共鳴。而其中的愛情故事作為追夢故事的副產品出現,卻顯得更加動人。
寧浩:有點「 悲傷」的黑絲幽默
如今的寧浩儼然成了「黑色幽默」的代名詞。蓋·里奇的遊戲精神和昆汀·塔倫蒂諾的CULT氣質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現。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瘋狂的石頭》與《瘋狂的賽車》。這兩部作品都是通過玩兒結構實現形式上的趣味,但表演接地氣,節奏掌控的也不拖泥帶水。彼時的寧浩不講大道理,不給你勵志雞血,即使最終HAPPY ENDING,也往往是通過一系列主人公自己未必搞得明白的機緣巧合。連影片結尾僅有的溫情,也帶著幾分撒嬌似的不情願——包世宏給女朋友的「假項鏈」其實是真的,而耿浩師傅的骨灰盒裡藏著大把美鈔。
從某種程度上講,寧浩是如此的悲傷:《瘋狂的石頭》里,道哥女友看似高冷性感,結果輕輕鬆鬆就出了軌,和不入流的情場騙子攪在一起;《瘋狂的賽車》里,騙子李法拉為了妻子的遺產居然要買兇殺她,事情敗露後,兩人叫囂著競價殺死對方的場景,在幽默搞笑的表象下隱藏著深深的婚姻焦慮。《無人區》里,黑店老闆的傻兒子為綁回來的妓女撥去頭髮上的污垢那一幕,充滿了質樸的愛意,然而幾分鐘後他就被盜獵頭目撞死的殘酷結局,瞬間毀滅了這段小小的真情;《黃金大劫案》里街頭流氓「小東北」與富家千金顧茜茜的愛情糾葛以欺騙開始,以一句「我不愛你」和日本軍官的幾發黑槍慘烈告終。
《心花路放》終於看起來像一部輕鬆的喜劇。但主人公耿浩浪蕩了一路不僅挨了頓打,還一個女人也沒撈著。片頭那位對著「行兇」現場拿起手機拍視頻的超市小哥,更是淋漓盡致地揭穿了充滿黑色意味的社會現實。到頭來這部所謂的喜劇,本質依然是悲傷。
徐崢:尚待開發的「暖心」囧途
你或許想不到的是,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徐崢,曾經是話劇舞台上的尖兵。1998年,他甚至憑藉話劇《股票的顏色》獲得第十屆白玉蘭戲劇獎最佳男主角獎。2001年,徐崢主演的、法國著名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扎的作品《藝術》在僅靠口碑傳播的情況下,於上海連演15場。但如果你仔細回憶下,恐怕很快就會想起,真正讓徐崢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作品,其實是2000年的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
徐崢的大銀幕形象其實主要是來自寧浩電影——無論奸商、律師還是損友,徐崢總是拿捏的遊刃有餘,使其在「葛大爺」之後又在喜劇中樹立了一個標誌性的光頭形象,舞台演出為影視表演打下的基礎貢獻不小。而通過「囧系列」,我們也不難看出,作為導演的徐崢在追求一定的品位、付出一定的誠意的同時,也確實透著一股「小聰明」。《泰囧》、《港囧》也都延續著《人在囧途》「精英VS草根」的套路。
《泰囧》的笑點、要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徐崢、黃渤和王寶強的表演,影片幾乎沒有能讓人複述的段子,但故事講得圓滿,此片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電影,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港囧》則顯得貪心得多,校園青春片、警匪片、武打片、老歌懷舊再加上《泰囧》延續下來的公路喜劇元素,很接近老港片「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風格。
縱觀「囧系列」的三部電影,很多元素都在變,但徐崢的形象始終不變,那個焦慮到讓人發笑的中年男人正是當代都市准中產階級男性的一個縮影,在貌似東拼西湊的笑料中,徐崢還是摸到了許多觀眾心中的「小九九」。而且,徐崢的銀幕形象正隨著暴增的票房迅速形成一個品牌,在壞壞的「葛大爺」在銀幕露臉的時間越來越少時,這位光頭說不定會填補觀眾心中的空位。
大鵬:隨時能看進去的「段子電影」
過去我們談喜劇,今天我們講段子。在「IP」、「產業鏈」、「全生態」、「電影+」這樣的熱詞被炒到吐的今天,孵化自春晚小品和網路劇的喜劇電影開始嶄露頭角。這類電影往往在IP鏈條的前端,在特定受眾群體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後,才開發為面向主流大眾的電影。帶著互聯網時代強烈的碎片化意識,把一個完整的故事整得講究一點兒,不再顯得那麼重要,炮製密集笑點,計算好幾分鐘抖一次包袱,成為更要緊的事情。這也成為這類「段子電影」最鮮明的特徵。
如果說《十萬個冷笑話》1.2億票房奇蹟還只是二次元世界的勝利,那麼同樣走「網劇火了改電影」路線的《煎餅俠》似乎更有說服力。儘管「暑期檔三駕馬車」的帽子讓《煎餅俠》一直處在被過高估計的狀態中,但你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為了儘可能爭取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可謂用心良苦。明星自黑、眾星客串再加上情懷致敬,客串明星陣容幾乎包囊了戲劇界的新老標誌性人物,這麼多大腕兒的加盟已經是笑點的保證,多付出一點誠意就能超過人們的預期。
縱觀整部電影,其實和《屌絲男士》一樣,你從任何一分鐘開始看,都能看懂說的是啥事兒。從某種程度上,明星們輪番上陣的《煎餅俠》有點像春節晚會,每人只亮個絕活就退場,也能讓觀眾津津樂道地看上好幾個小時。在《春晚》影響力越來越小的今天,喜劇電影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部分功能——觀眾需要一個場所去狂歡、去發泄。人生如此艱難,不如找個地方沒心沒肺地大笑一場。
沈騰:回到劇場汲取「接地氣」的營養
與大鵬不一樣,沈騰只是《夏洛特煩惱》的主演,沒有參與導演或編劇,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可以作為整個《夏洛特煩惱》主創團隊的一個代表,他們的劇場出身,他們的喜劇風格,都在沈騰身上實現了最淋漓盡致的展現。
不同於《煎餅俠》,《夏洛特煩惱》的故事創意不是來自日新月異的網路,而是來自一種比電影更古老的藝術形式——劇場。電影脫胎於戲劇,無論是陳佩斯、徐崢,還是沈騰,他們的喜劇創作都離開不劇場藝術。很多時候,這種與觀眾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比冷冰冰的攝影機更能磨練一個人的喜劇才能。
作為國內一個非常成功的喜劇品牌,開心麻花的劇場表演一直以來走的就是接地氣但又打「三俗」擦邊球的討巧路線。出品的話劇代表作《烏龍山伯爵》、《江湖學院》、音樂劇《爺們兒·叄》都是一路逗你笑的作品,由於作品都通過線下的劇場來接受市場考驗,所以作品對劇作的要求相比網劇確實要高得多。
此外,開心麻花從2012年開始至今,也已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多部小品,2013年更開創了春晚歷史上,同一團隊同一年創作、演出兩個語言類節目的先例。《今天的幸福》讓全國觀眾認識了飾演 「郝建」的沈騰,《扶不扶》則成就了馬麗,這在客觀上算是給話劇和大電影都做了最好的廣告。
《夏洛特煩惱》雖然是由開心麻花的話劇改編的電影,但導演表示,其實話劇版故事一開始就是照著電影的方式做的,所以話劇版與電影版在故事和整體氣質上並沒有出入。《夏洛特煩惱》的成功說明,IP的意義不僅僅是消費其固有受眾群,更是在質量上尋求「經檢驗合格」的產品。
有人說《夏洛特煩惱》比《煎餅俠》、《港囧》更好笑,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但《夏洛特煩惱》在服務觀眾的意識上無疑比《煎餅俠》和《港囧》走得更遠。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的美夢很多人都做過,《夏洛特煩惱》厲害之處在於把這個觀眾們羞於向別人吐露的美夢化作現實,雖然大家嘴上不說,但心有戚戚焉。所以,《夏洛特煩惱》不光是段子讓人發笑,它超強的代入感讓觀眾看到夏洛逆襲時充滿喜悅。
這種完全放下身段,「想觀眾之所想」的立場,成為《夏洛特煩惱》成功的重要原因。電影結尾,夏洛回歸家庭,過夠了癮的觀眾很多也奉上了一把眼淚。不過,如果「穿越」這事落到了自己頭上,大多數男性觀眾的選擇應該還是秋雅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人打仗這麼牛?縱觀歷史我們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這個民族雄居北方二百年,兵敗後稱霸中亞,打死都說自己是中國人
※李小飛: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武俠片?
※一群中國人流落海外270年,至今仍然說漢語,渴望回到中國
※日報:中國人到海外丟人 不應「旁若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