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張愛玲

張愛玲出生在晚清做官的家庭,和祖上比,當然算沒落了,但和大多數家庭比,仍屬於摸不著的階層。在她目所能及範圍內,看到的是家長們,長輩們,如何捧戲子,納姨太太,抽鴉片,換著法的八卦親戚間的秘事。他們也有他們的邏輯:只要不做新朝庭的官,無論怎麼墮落,大節無虧,算得上為前朝守節。這個前朝,指的是清朝。

而他們明明是漢人,為外族人建立的朝庭守節,是不是自己也覺得四不像?受清恩惠,承清遺澤,尷尬之下,只好不去想這些事。又因為衣食無憂,接觸不到受苦受窮的人們,對家國階級觀念淡漠。

張愛玲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合,母親黃逸梵在她很小時,就借著陪小姑子張茂淵留學的名義,滿世界旅行。她的童年,母親這個角色是缺失的。她崇拜母親,一直把她當作文明的象徵,太陽似的閃著強光。

她大多數時間和父親張廷重過,父親納過戲子做姨太太,那女的高興起來,拿整匹新料子給她做新衣服,又帶她去歌舞廳。不高興時,當她是空氣。小玩具似的,隨意擺弄。後來父親又娶新太太,後母自己不能生養孩子,對張愛玲和她弟弟十分苛刻。

她中學時,黃逸梵從國外回來,與小姑子同住公寓,當時因為一些緣故,她經濟很緊張。而張愛玲又在後母的唆使下,被父親毒打關禁閉,好幾個月才逃出去。逃出後投奔母親。當時她面臨升學考試,想考英國的大學,但是成績不算好,母親只得為她請很貴的私人教師補課。

這一段母女倆真刀真槍的相處,毀滅了所有美好的想像。原來母親並不是印象中那麼美而優雅,也並不像她表現出來的那麼文明。她會腹誹小姑子的情事,指責丈夫的後妻,處處看女兒不順眼,一邊為她花錢,一邊瞧不起她。甚至不太避諱女兒,與各路情人私會。

張愛玲逃離父親的家時,她失去了父親。她與母親住在一起時,又失去了母親。

後來,她考上英國的大學,因歐戰爆發,改去了香港大學。在那裡,她是貴族小姐堆里的窮姑娘,只能靠拚命學習刷存在感。她同學裡有橡膠大王的女兒,有白種人,馬來人,內地來的兩位小姐,一個是汪精衛的侄女,另一個來自反對汪精衛的家庭。而這兩位小姐同被同學們嫌棄,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姑娘們以談政治為恥。

1942年,日本人襲擊並攻佔香港,戰火燒掉了港大學生們的成績單,張愛玲在香港舉目無親,挨餓,擔驚受怕,差點被炸彈炸死了也無人可告訴。後來她回到上海,向父親求助,艱難的要到了一學期的學費,進了聖約翰大學。但是沒讀完,主動輟學,開始賣文為生。我綜合各項資料判斷,是她實在不想再仰人鼻息,看父親與後母的臉色了。所以迫不及待謀求自立。

1943年,她在紫羅蘭雜誌連載《沉香屑 第一爐香》《沉香屑 第二爐香》開始走紅。後來人們批評張愛玲,總逃不開這句話:在抗戰大背景下,偏安一隅,沉溺小情小調,毫無家國觀念。

坦率講,這個批評是客觀的,沒錯的。但我個人以為,作為一個與家庭決裂,沒有經濟來源,又沒有情商做格子間職員的年輕姑娘,她選擇以自己擅長的寫作來謀生,並不算什麼了不起的錯。抗戰要戰,人們要吃飯。

1944年2月,胡蘭成通過蘇青,要到張愛玲的住址,上門拜訪,兩個人相識。第一天就談了五個多小時,隨後每天見面。他比張愛玲大很多,對張的文字很賞識,也能誇到點子上。張愛玲在此之前沒戀愛過,一來,就遇到這麼個情場高手,她很快淪陷。在他面前,她只是一個簡單的,陷入愛情的年輕姑娘。她考慮過分手,因為他有妻室。

同年八月,他辦了離婚之後,他倆秘密結婚。婚書上胡蘭成手寫了: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可他們都知道,沒有靜好,也不會安穩。抗戰結束後,以他的身份,不是死,就是逃亡。

有人批評張愛玲不愛國,從我已看到的資料,我以為,張愛玲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以她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背景以及心理背景,她接觸不到這麼宏大的敘事。她沒想過愛國,也沒想過不愛國,沒想過胡蘭成是不是漢奸,也沒想過自己是不是漢奸妻。她對這個世界所有的認識,僅僅是:我。父親的家是牢籠,母親飄忽不定的蹤跡,母女倆解不開的齟齬。以及,我愛眼前這個男人,願意和他結婚。

無論多年以後,張愛玲如何鄙夷胡蘭成,與摯友的信中只肯稱他為「無賴人」。無論胡蘭成的花心給張愛玲造成多少痛苦,婚後不久與護士小周,逃亡路上與房東太太,使女人懷了孕,竟叫她來找張愛玲打胎。這些狗血,是後來的事了。當時,她只是一個陷入愛情的女人。她的錯在於愛錯人,而不是那些人組織的別的罪名。

在我讀大學時,文學史里還會提到張愛玲,肯定她的文章,同時,點名她偏安一隅與小情小愛。不知這些年怎麼了,風頭一變,開始朝「漢奸」這個路子上指。嫁給漢奸的女人就算漢奸嗎?

風聲鶴唳,漢奸滿地。

推薦閱讀:

張愛玲《傾城之戀》:傾覆一座城,只為成全你們倆的愛情
民國才女張愛玲兩段婚姻里的愛恨情仇
如果你讀張愛玲跟波伏娃,那麼侯虹斌的這本新書你也該進來看看!
張愛玲:愛的太滿,終會厭倦
《張愛玲》閻純德編(1995)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