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坡、洪山廟及朱封等幾座特殊的墓葬
圖1 仰韶文化蚌殼擺塑龍虎與人骨平面圖 西水坡發現的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共有三組,呈南北一字形排列,各相距約20和25米,第二組還有鹿等動物的形象,第三組的龍背上似騎著一人。對這三組龍虎圖案含意的解釋,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不過多數學者認為,龍曾作為華夏祖先的圖騰崇拜物,虎又似神威權力的象徵,第一組龍虎之間的男性老人死後由龍虎伴隨,至少表明他生前的身份在當時是受人尊敬的。 這種龍遺存不僅發現於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在長江流域、西遼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亦有發現,而且年代都較早。 1993年,在湖北黃梅,南距長江約25公里處的焦墩遺址上發現一條用河卵石擺塑的龍圖案,其年代約距今6000—5000年。龍擺塑在紅燒土上,全長4.46米,頭西尾東,昂首張口,口吐長舌,龍身呈蛇身魚尾,腹下有爪狀雙足,頗為生動。西遼河流域的龍型堆塑,於1994年發現於阜新查海遺址上,屬興隆窪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條龍圖案。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擺塑在遺址中部,全長近20米,龍身寬約二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在龍的北部為一座面積約120平方米的大房址,在龍的南側發現有排列緊密的墓葬和祭祀坑。這種平面布局關係,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龍在當時的社會中就具有特殊的含義。 1989年在河南汝州洪山廟發現了一座罕見的瓮棺叢葬墓,其年代距今5500年前後。該墓為長方形土坑,東西長6.2米,南北寬3.5米,深約0.5米,東南角部分已被破壞,墓底鋪一層厚約10厘米的細黃土,墓內有136具以陶缸、器蓋或缽為葬具的瓮棺,南北橫向排成11排。每具瓮棺內葬一人,均為二次埋葬,男、女、老、幼均有,年齡最大者已逾60歲,最小者在10歲以下。每座瓮棺的底部均有一個圓形穿孔,而且是在燒制前穿透的,表明它們都是作為葬具專門製作的。這種將百餘人埋在一起的瓮棺叢葬墓,體現的何種社會風尚及歷史背景值得研究。然而,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在這些瓮棺葬具上還飾有彩繪或堆塑人物、蜥蜴等。彩繪圖案為人物和動植物。人物圖案一般畫出人體外形,不繪五官。動物圖案有鳥、龜、鹿、蜥蜴、魚紋等,形體已有抽象,局部特徵多加以誇張。植物圖案有葉紋、連續樹枝紋等。此外,在個別女性瓮棺葬具上繪有男性生殖器圖案,反映了當時已存在男性生殖崇拜的意識。 朱封大墓位於山東臨朐縣南約五公里的朱封遺址上,1987、1989年發掘了三座木槨墓,其中兩座為重槨單棺、一座為一槨一棺,屬山東龍山文化晚期,是至今發現的距今4000年前規模最大的木槨墓。 兩座重槨單棺墓形制基本相同。其中一座墓壙長6.3米—6.44米,寬4.1米—4.35米,深1.48米—1.72米,內槨之外為高0.25米—0.35米的生土二層台,外槨即置於生土二層台上,在外槨之外又築成熟土二層台,這樣從墓口至墓底形成有三個台階。外槨呈井字形,長4.65米,寬2.75米,殘高為0.34米—0.52米,厚0.12米—0.16米。內槨亦呈井字形,長3.85米,寬1.6米、殘高0.5米—0.55米,厚0.12米—0.15米,內槨上有蓋板。內槨中的木棺置於兩根墊木上,棺長2.6米,寬0.58米—0.6米,殘高0.3米,壁厚0.05米—0.12米。棺內葬一人。另一座重槨單棺墓,還在棺的一側設有邊箱,在內槨的外端設有腳箱,開棺槨墓中邊箱與腳箱之先河,棺內葬一女性,死者手握獐牙。發現的單槨單棺墓,部分已被破壞,規模也相當大。墓長6.68米,有生土二層台,槨長4.38米,槨頂有橫樑與蓋板。棺長2.64米,寬0.72米,棺一側設小型邊箱。 這三座大型木槨墓的隨葬品都很豐富,有各種精美的陶器、骨器、玉器等。陶器有鼎、鬹〔gui規〕、罍〔lěi壘〕、豆、盆、三足盆、盂、盒、蛋殼陶杯等。玉器有鉞、刀、環、簪〔zān贊陰平〕、頭冠飾、墜飾等。其中玉簪呈半透明的乳白色,兩側有三個浮雕人面像,長10.3厘米。頭冠飾長23厘米,有玉笄和扇形鏤孔透雕組成,其上鑲嵌綠松石,極為珍貴。此外,棺槨間還發現多處彩繪木器朽腐後的痕迹,顏色有紅、黑、黃、灰、白等多種;有的還出鱷魚骨板、豬下頜骨等。 朱封大墓不僅規模大,隨葬品豐富,而且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重槨和單槨大墓,對後世埋葬中的棺槨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古人為什麼土葬,不使用火葬?
※讀思筆記六十二:對中國古代墓葬的幾點淺思考
※明代的城市--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
※當前主流的殯葬方式會導致考古行業的消失嗎?或者說未來考古行業會發展出信息時代下的新形態嗎?
※司馬金龍墓葬出土碑形墓誌源流考
TAG: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