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趙一澄:《法華》義辯,可否不用諍論,就能消弭是非?其實不困難…

圍繞《法華》義辯的聲音已盈耳一周有餘,其中我也多少參與發表了一些隻言片語的散碎意見。因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有受之人,故而在部分表達中也有帶有個人情緒感受的片刻,如有莽撞不令人愉悅處,向諸君致歉,請諸君海涵。

至此,發表我的正式看法如下:

看了很多資料,我所理解的漢藏法師們的共同基本訴求,濃縮起來就是一句話:「索達吉堪布校訂的法華經版本,署名改為:《鳩摩羅什原譯,堪布索達吉據藏文本及添品妙法蓮華經改訂》(中國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宗舜法師建議)。」

個人認為,其實這本來就是堪布的心血工作事實,依事實陳述,既體現堪布的學識及辛勞,同時一切不必要的諍斗自然風平浪靜,並善護了所有人的心念與業行。有人問,何苦非爭此名而不幹脆只關注內容的學習?內容如何,自有專業法師們去負責法辯,但凡事「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的亘古之理,難道遵從了,不也正是為了更好的有助傳揚么?

如此之後,若再有法師具體於經義之辯,我們反而又是無心插柳的成就了一樁如那爛陀再現世間,古風復興的千古好事,能促進大眾更好的深入了解、學習佛法的浩瀚智慧,當屬功德無量。

同時,若署名不改,則既未能如實體現堪布心血造就的功德事實,又繼續引發無窮的是非諍斗,則業患無窮!與其費心費力的去解釋說明,與實事求是的領受功德,同時自然消弭非議、善護眾念之間,其實並不難取捨。 希望漢藏佛子都能齊心促進此事,以消弭是非,促進團結!望念無論種族差異、教派分別,無論是否心懷不同意見,畢竟皆為一體同悲之眾生,需要彼此拿出最大的悲心、智慧與真誠來彼此承擔、攝受,以心換心、以心印心。如此方不辜負任何一派之祖師教誨、上師言教。

同時,也建議不少未明法理、不明就理的信眾和圍觀者,切莫已一己之狹,簡單評判是非,比如認為其他漢傳藏傳法師信眾就是無理取鬧。須知之前,堪布在講授《壇經》、《金剛經》時,並未引起如此規模的爭議,反而隨喜之聲不絕於耳。此番何以至此,值得客觀思考,我想斷不是簡單的不知道「善護清凈,不見人過」。或許我們從一段漢傳祖師永嘉玄覺大師的教言中能找到一點理解性的參考:「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孰是孰非我們先放一旁,但相信所有有基本知見的人都認同的一點,就是至少彼此的發心一定都是好的。那麼,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若要佛法興,四眾同努力!

消弭諍斗,功德無量!消弭諍斗,功德無量!

同時,在這一義辯的過程里,對漢藏信眾所體現出的一些佛法常識上的問題,也提一些建議參考如下:

1.關於皈依戒:

無論是漢傳佛教的皈依三寶,還是藏傳佛教的皈依上師三寶,三寶都在其中,僧寶不分藏漢,皆應一體無別的平等敬重。無論漢藏,皆不應贊自毀他,厚此薄彼,雙重標準。

2.關於教派:

無論藏漢,皆有不同宗派,皆是釋迦教法,各有各的傳承,各有各的特色。如經中有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在「觀機逗教,應病予葯。」。簡單比方來說,類似川魯淮粵各大菜系,應不同眾生之口味而存立,但都為吃飽吃好。對此,信眾不應有高下之別,否則容易落入謗法之嫌。

3.關於「無條件服從上師」及「視師如佛」: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真修行人應有的學修態度,但要注意「視師如佛」與「視師如神」的本質差別,佛至少代表智慧、光明、真誠與足以信任、坦率的表達。而當神膜拜,則會造成新的「紅衛兵」運動,因為在古今中外的神權體系中,神皆代表唯我性的絕對正確存在,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這恰恰違背了佛陀、教法和僧團的基本精神,也有違《法華》義旨,必須警惕。

經云:「離經一字,即為魔說。」讓我們從完美的佛經智慧中來觀察這樣一個案例: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示現生病,佛請弟子們代表探望,結果連續要求了包括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大迦葉、阿難及他的兒子羅喉羅等十大弟子在內的五百位羅漢,包括彌勒菩薩在內的諸多菩薩及大長者等各界弟子。結果這些對佛信心無比強大和信任的弟子們,每一個人都清晰明白的拒絕了佛陀的命令,並闡明了自己不能做到的理由,然而佛陀並沒有為難他們,最後文殊菩薩在陳述了為難後,領受了這個任務,前去探望,才有了這樣一部和居士修學佛法因緣最深的《維摩詰經》。

引這個典故的目的,在於讓我們從大乘各教派皆無礙遵從的佛經中看到,當我們討論「視師如佛」和「無條件服從上師」時,我們到底首先需要了解些什麼?難道如此多的羅漢、菩薩、大長者等智者們會不知道「視師如佛」等道理?他們面對的可是這娑婆世界唯一一尊有歷史記載的活生生的佛呀!完全不需要「如」而視之。難道他們不知道應該對佛「無條件服從」么?我想,他們才是我們是真正明白如何「常隨佛學」最好的典範!否則這一段違逆佛意的典故又何必專門留在字字珠璣的佛經中,以示後人呢?我想佛陀與祖師們至少在告訴我們,坦誠相見,實事求是的溝通、討論甚至拒絕,永遠是最好的尊重!而不是妄自揣度,想當然的用某種神秘主義,以陷佛、陷師於或怪力亂神、或心量狹隘、或低智無慧、或軟弱脆弱之不義。若佛在世,也一定不希望「視師如佛」和「無條件服從」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精神奴役的工具。毫無疑問,若有人簡單狹隘的理解「視師如佛」,應該是首先缺乏對大乘佛法常識的基本了解,需要補課,並且在將來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更痛苦的生命麻煩。

這點除了《維摩詰經》,在佛經中還比如佛陀示現三日馬麥之報、三日頭痛之報、足底被竹所穿…等等時,均有弟子合理如法質疑、請教、甚至質詢,如此才促成佛陀開顯因果之理,以啟後人的案例,恕不贅述,大家可自行搜索學習。

甚至從某種整體性的角度來說,佛經的問世,大多皆是誕生於弟子對佛陀各種提問、疑惑和質詢中。一方坦誠所惑,不解其意絕不罷休;一方耐心解答,不令弟子疑惑有漏,反反覆復,密密綿綿,不厭其煩。從無一言以蔽或置於空玄的時候,也沒有弟子最後貌似必須接受,實則囫圇吞棗而未解其實的案例。其中教(jiāo)風,其中學風,難道不是我們應該繼承發揚的傳承?

我想,任何時候,如理如法、開誠布公的坦誠風氣,都一定是最好的智慧尊重和對智慧最好的尊重,是名真尊師重道。是故《壇經》有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而恰好《壇經》,堪布也講過,令我受益匪淺。

4.關於學佛的基礎:

我與五明,自2000年在堪布的帶領下拜見法王如意寶至今,不可不說與學院素有淵源,之後在堪布的信任抬愛下,也力所能及的為堪布及五明教法的弘揚發心護持,雖很微薄,也算真誠儘力。在我每每忘了自己該如何自處於大眾時,通過網路學習堪布教授,複習堪布以下言教時,則常常慚愧淚下:

修行需要人格賢善,這是法王如意寶多年總結的精華教言。不管你學顯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話,什麼出世間修行都是紙上談兵,絕對不可能成就。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也說:「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世法(賢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勝證悟無從談起。

當然,每個人對人格賢善的判斷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脾氣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賢善;有人認為漂亮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認為心比較軟,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認為個性堅強,肯定是好人…但法王並沒有這麼認為,他老人家說,人格賢善的標準有這麼幾點,希望大家好好記住:

一、「言行恆時隨順友」:言行舉止跟上上下下的親友和睦相處,跟誰都合得來,不會動輒橫眉怒目、處處與人作對、不論到哪個團體都攪得雞犬不寧。從世間角度講,人格好的人對上者恭敬,對下者悲憫,對中者和睦。

大家在發心時一定要注意,任何團體都會有許許多多矛盾,人與人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但人格好的話,對誰都能觀清凈心,別人說什麼也可以隨順。佛陀在經典中說「我要隨順世間人」,佛陀尚且如此,我們凡夫人就更需要了。當然,隨順他人並不是沒有原則,別人生貪心你也隨順,生嗔心你也隨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對如理如法的行為應當隨順,跟誰接觸都十分融洽。不要所有人都上去時,你非要背道而馳,就像藏地有個比喻說:「一百頭氂牛上山的時候,嘎巴牛(氂牛中的敗類)非要往下跑。」這種說法還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行為上處處與人衝撞,就算坐車從色達到成都,一路上也會跟好多人吵架,在任何地方都會惹是生非。所以不好的人離開後,大家都覺得很舒服,好像眼翳去除了一樣,要吃頓飯慶祝慶祝。但一個好人離開了,所有的人會特別傷心:「怎麼辦啊?我們中午不想吃飯了,那麼好的人都走了,嗚嗚…」

不過,人格的好壞在表面上也看不出來。我每次剛認識一個人時,往往有這種分別念:「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有時候這個人言行舉止很不錯,但接觸一段時間後大失所望;有時候這個人似乎比較壞,結果越接觸越覺得他非常好,很讓人信賴。

二、「秉性正直」:不管說話還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貪執自方、嗔恨他方,也不會做什麼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評價,而是始終以真理為主,不偏袒任何一個人。所以,為人正直十分重要,《二規教言論》中也講了許多這方面的功德。

三、「心善良」:如果為人正直、隨順別人,但心腸狠毒的話,人格也好不到哪兒去。現在有些領導和學者,話說得特別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麼都徒勞無益。因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師也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心善的話,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惡的話,只有趨往黑暗了。

這三點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法王又進一步指出,倘若你想長期利益自己,暫時利他是很好的竅訣。作為一個凡夫人,完全不考慮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慮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損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業也不會成功。雖然為了自己而幫助別人是一種狡猾,最好不要有這種想法,但退一步說,假如你實在不能利他,那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應該對別人好一點,這樣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漢地的太虛大師亦曾有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文中堪布提到的《二規教言論》,著實值得我等佛子認真學習並身體力行。

5.關於戒律:

佛陀示現入滅前,弟子問佛,佛入滅後,以何為師?佛云:以戒為師。並雲「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也是歷來包括堪布在內的無論藏漢兩地所有佛門祖師大德的一貫倡導。

「四依」並不與任何戒律相違背,反而與戒相之間形成了交相輝映的智慧圓通。須知大乘佛教的任何戒律都是以不失菩提心為基本,而菩提心最基本的概念里,就包涵著任何時候都不喪失智慧的觀察與覺知,而不是對任何觀念的迷信與盲從。任何戒律都是協助我們智慧成長的保護傘,都不會是恐嚇與綁架的代名詞。

說句打岔的話,往往能被某種非理性的神秘主義思想或觀念所恐嚇、綁架住的,不過都是我們那顆善於偽裝成各種模樣(包括宗教信仰)的貪婪的心。而這,也恰恰是無論藏漢祖師大德及任何法門所根本反對的自我喬裝。

6.

最後讓我用偉大的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的遺教「不舍己道,莫擾他心。」來結尾。「己道」是什麼?我想裡面一定至少包含了從賢善的人格到出離心、菩提心、乃至「眾生諸苦己代受,不怯懦是佛子行」的大乘佛子「荷擔如來家業」的精神,那麼「莫擾他心」里也一定包括了尊重傳承、敬重祖師、利他為本、不使煩惱的智慧與情懷。

結語,關於佛法的討論,不可能一篇文章完成的了,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慢聊,以促進「常隨佛學」和「視師如佛」的真實受用。同時,以上所有關於佛法思考的言論,諸君應該都可以從包括天台及五部大論的諸家教言中找到出處。我是個沒有智慧的業障凡夫,於是向來知道不敢自說自話的評議佛法,只好找些有經可依,有論可證的內容來憑依立言。如此,或許一則不至傳謬,二則激發大家對偉大周遍佛法的思考學習。有錯失遺漏的地方,請十方指正,以期學習進步。

當然,如果您也認同我的看法,也歡迎廣泛轉發!

於事,消弭諍斗,功德無量!消弭諍斗,功德無量!消弭諍斗,功德無量!(重要的話說三遍)

於教,希望能對端正教(jiāo)風、學風,起到良性的推動(哪怕我錯了,以我為鑒,多個反面教材也好),畢竟眾生皆具佛性種子,那麼佛教則是世間孕育種子生長的土壤,保持土壤的養分健康,應是我等居士除了「學法之利」之外,應盡的「護教之義」。

我是生活中的俗人,雖然也粗淺的聽過一些「不生不滅」「但觀清凈」的文字道理,但落於現實,看到大眾中既然不乏關注雷洋案、或偷雞腿母親或毒奶粉者,說明許多大眾仍是活在現實,那麼關注佛教健康發展,在大眾中應屬合理,自不必刻意另眼相待。於是就努力跟隨經典、祖師們「興夢中佛事、建水月道場」的步伐,一步步努力走向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不被任何觀念束縛綁架的自在覺悟。 同時,基於現實,畢竟就算我的上師是已經覺悟的佛,當我還不是的時候,就像他是一個吃飽了飯的人,能無限加持我聞到飯的香味和美妙,但我想吃飽吃好,還得自己動筷子一樣,凡事最後還得靠自己積累福慧資糧的努力。而如何積累資糧?據大乘經典,應為追隨發菩提心,努力行菩薩道,可見都還是要行願做事的。無怪乎《普賢行願品》亦云:「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原來還是要勇於承擔,因此為「最勝菩提」!當然漢藏兩地教史上,不乏通過依止上師走向覺悟的人,但沒聽說過一個只把希望寄托在上師身上,而自己卻不真實踐行上師言教,實則玩弄世間八法和情緒分別,而得到覺悟的人。作為一個最差勁的學佛人,自我精神欺騙與麻醉我是斷然不敢,也希望大家能從我這般雖差勁但真誠的心、行里,提煉出警醒努力的力量,成就美好的將來。 阿彌陀佛!

常慚愧三寶弟子

趙一澄合十

2016年7月7日

本文作者

←趙一澄北京正心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正心堂創始人。代表作:《超越輪迴》、《從當下出發》等。央視網專訪趙一澄導演

央視網《華人頻道》專訪趙一澄導演-感悟現實中的佛法


文:趙一澄|責任編輯:青草令

正心生活館法寶義售!


推薦閱讀:

業務 | 伍某的行為構成搶劫罪還是非法拘禁罪?
2012年12月21日:將是非常普通的一天·杭州日報
人言可畏
女生在酒吧工作就不好嗎?
男子審訊室死亡,須先釐清是非

TAG:困難 | 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