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四章道沖而用之解
06-10
《老子》 四章道沖而用之解 畢敦一著原文 譯文道,沖而用之, 道物一動後才能用於轉化,或不盈。 然而動化又必須虛無環境。淵兮,似萬物之宗。 浩蕩無際萬物莫不出沒其中。挫其銳, 鋒芒剝盡,無聲無響,解其紛, 紛華俱殞,無影無形,和其光, 遇光合同於光,不見其象,同其塵。 遇塵合同於塵,莫覓芳蹤。湛兮,似或存。 空寂湛然雖有而若無。吾不知誰之子, 不知從哪裡來因何而產?由誰而生?象帝之先。 好像有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宇宙之中。內容淺說本章描述道的情狀、主要性質特點:(1)沖而為用,不沖不能用;(2)生成萬物,為萬物化育之母;容納萬物,為萬物回歸之根;(3)數量極大,無邊無際;(4)湛然寂寂,無聲無響,無影無形;(5)似無而實有;(6)不知怎麼來的,遠在天地萬物之前就已存在。本章各句各有其義,似難劃段。注釋秘解1、沖而用之,或不盈。沖,有虛義。但此處不能譯為虛,因為如譯為虛,則與下之「不盈」重複,語意不順,故應為別義。此沖,宜譯為衝動、震動、蠕動等義。因為道在無名之時,無形無象,是不動的,不動就不能轉化。只有動才能轉化,才能有用。故曰「沖而用之」。此動、沖,指道物內部質的變化,而非一般所理解的位移。盈,滿義。不盈,不滿,即虛無、空無義。或不盈,或者更確切些說,在虛無狀態之時,才能發生轉化,才能有用。因為無極生有,靜極必動,不虛靜之極不動,故此謂之「或不盈」。此句之所以難以理解,就在於句式結構不同於常規。如按常規句式則似應為:道,沖而用之,然沖又必須在不盈這個虛無環境下才能出現。如將不盈作不增多義解的話,則似乎不符情理,先既已用之了,不說不減,卻反倒說不盈、不增多,不覺得彆扭?虛無是道物轉化的先決條件,不虛無就不能轉化。動則是道物的轉化之始,無此動的過程,道物也便轉化不了。2、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深廣莫測,有深極、廣闊無際兩層含義。此極言道物之大;萬物之宗者,萬物皆從道物而生,與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義同。同時,又有萬物最後皆歸之於道,是萬物的回歸之地之義。以上兩句,總言道物的(1)、(2)、(3),三個性質。3、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此四言表述道物情狀:銳者,稜角鋒芒。挫者,砍削打磨。故譯之為「鋒芒剝盡」,無棱無角,圓融如珠,故為「無聲無響」。紛者,斑爛繽紛。解者,放下、摘掉。故譯之為「紛華俱殞」,無顏無色,往來無蹤,故為「無影無形」。前者狀其形狀外貌,此則狀其色澤外觀。和者,與其為一,彼在我中、我在彼中,彼我相含;同者,與其不二,彼即我、我即彼,彼我無差。光、塵,乃萬物之二物,以二代萬,表示道物與萬物之間,皆是如此之關係:道生萬物,道即在萬物之中。道非只在萬物之中,而且還在萬物上、下、左、右、前、後,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然而,道不見,只見萬物而已。故譯之為「不見其象,莫覓芳蹤」。4、湛兮,似或存。湛,湛然、凝然,空寂已極。大道如空如無,故曰似、曰或。此雖是設疑,然卻實為肯定。似或存,表明道乃為實有之物,而非絕對地空、無,只不過此物並非常物可比,不是人們所能感能知而已。此句與上四言,表述道物的(4)、(5)兩個情狀性質。5、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誰之子,不知其母之意。故譯為「不知從哪裡來,因何而產?由誰而生?」帝者,指宇宙天地萬物而言,《說卦傳》有「帝出乎震」和「萬物出乎震」句,以此則「帝」即是宇宙萬物,萬物為何出於震?震即震卦,一陽生於二陰下,陰中生陽為萬物之始,故謂「帝出乎震」。萬物所以謂「帝」,大概因為整個宇宙惟有萬物,萬物主宰宇宙的緣故,《說文》:「帝,王天下之號也。」王為主宰者,故曰萬物為「帝」,「象帝之先」即是象在天地萬物之先,天地也是萬物。象者,有徵象、徵兆和似乎、好象等不肯定義,然此不肯定卻實寓肯定。象帝之先,與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同義,俱謂道是宇宙中不知從何處來的、最早最原始的、遠在萬物之先就已存在之物。此為本章提出的道物情狀性質之(6)。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72--81章 熊春錦
※老子成仙記
※玄易道人解《老子》_《道經》第五章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老子有哪些經典語錄?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