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教子讀書的故事(附: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北宋大散文家蘇洵的兩個孩子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從此,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在角落裡讀書,孩子一來,便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書。兩人出於強烈的好奇心,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並認真地讀起來,從此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終成一代名家。 蘇洵教子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並沒有用「棍棒」、「恐嚇」之類簡單強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以引導,終於獲得成功。 從蘇洵教子讀書故事中我深刻認識到讀書的積極意義,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是一種間接學習。讀書會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小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蘇軾和蘇轍能成為一代名家,與他們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是密不可分的。雖然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有著巨大的作用,雖然我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博覽群書,雖然我們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喜讀善寫,但是真正讓孩子和學生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啊!!! 教育要想取得實際效果,必須講求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那就得遵循教育規律,要適應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不能簡單粗暴。蘇洵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並沒有用「棍棒」、「恐嚇」之類簡單強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以引導,終於獲得成功。這很值得我們家長和教師學習借鑒,我們大人教育孩子時經常是以自己的思想標準為出發點,全然不顧小孩子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所以教育效果也就不會理想了。如果我們大人在教育孩子時,能放下架子,放下權威,抱著一顆童心去走進孩子,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是怎麼想的。在真正了解了孩子後再進行教育,那一定會有好的教育效果。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如何讓別人心甘情願地跟著你走呢?那就得滿足別人的需求。 孩子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的確是一件大好事。衷心希望我們的家長和老師能從中學習經驗,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用適合自己孩子的好方法去教育孩子,讓他們從小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受用一生吧!! 這些方法也能讓孩子愛上閱讀 不少家長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拿到書本後,隨便翻了翻,就丟到一旁,無論怎麼勸說都不肯認真閱讀。一些家長會責備孩子「不聽話」、「沒有上進心」等,可是家長卻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對所閱讀的書籍感興趣。任何人都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每個孩子的喜好不同,喜歡的書的類型也不一樣。只有「投其所好」,給孩子他喜歡的書,他才會坐下來,認真地閱讀。下面這幾條原則可以幫助家長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引導他們選擇自己最愛看的書: 1、投其所好讓孩子主動讀書 有的家長習慣於把「識字」和「閱讀」混為一談,結果常會給孩子買來一堆識字卡片、古詩讀本,等等,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歡讀,能不能讀懂。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到閱讀沒有樂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愛閱讀。因此,做家長的要順應孩子的特點,選一些他喜歡、感興趣、願意去看的書,哪怕在家長看采,書的故事情節實在是太簡單了,但只要內容健康向上、畫面清晰美觀,孩子又喜歡讀,就可以給孩子購買。 2、閱讀時盡量讓孩子做主 孩子的天性總是充滿好奇、喜歡新鮮的事物,拿到書後,他們很可能—會兒翻翻這本,一會兒翻翻那本,覺得每本都很有意思。對此,家長不必過多地干涉,因為,這種表現是符合孩子的早期閱讀心理的,只要孩子願意拿著書津津有味地翻看,就說明他們已經走出了閱讀的第一步,家長應該感到欣慰而不是動不動就橫加阻止,非讓他們把一本書從前到後看完。 3、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所在 5歲以下的孩子也許不一定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還不具備獨立選擇圖書的能力。對此家長要仔細觀察,注意發現孩子的興趣,像案例中丁先生所做的那樣,根據孩子平時的喜好來確定給他們選擇什麼樣的圖書。而且孩子的興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喜歡百科知識,明天也許又對童話故事非常狂熱。所以家長在給孩子買書或讀書時,要多問孩子:「你喜歡不喜歡這本書啊?」「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啊?」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給孩子選擇讀物。 4、盡量讓孩子多看不同類別的書 這一點的目的在於拓寬孩子的視野,令孩子覺得書本內容多姿多彩,才更容易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像漫畫、推理、科幻等書籍都可以讓孩子增長知識,因此都可以適當地讓孩子讀一讀。如果家長擔心讓孩子自己選書會選到壞書,那就要盡量避免帶孩子到地攤小販處買書,而是要到大書店的兒童讀物部買書,或是到圖書館裡去借閱,那裡的書都是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像蘇洵一樣教育孩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這幅對聯說的是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 蘇洵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曾達到了「下筆頃刻數千言」的境界,被世人廣為傳頌。殊不知,我們這位文學大家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教育名家。 相傳,蘇洵的兩個兒子幼時非常頑皮,不思進取,貪圖玩樂,蘇洵經常教育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然而,如此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收效甚微。儘管如此,蘇洵並未採取「棍棒教育」的方法,沒有對孩子進行強制教育,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出發,積極引導,誘其入門。每當孩子們玩耍打鬧時,蘇洵就躲在旮旯里讀書,聚精會神,神采飛揚。當孩子們圍過來想瞧個究竟時,他又把書趕緊「藏」起來。孩子們發現了父親的這個怪現象,以為父親瞞著他們看什麼好東西呢,就趁父親不在家時,將書「偷」出來看,漸漸地,他們也喜歡上了讀書,而且,他們從中發現了閱讀的快樂和趣味。從此,他們的人生駛入了成才的正軌。以至於後來,蘇軾、蘇轍和他們的父親蘇洵並駕齊驅,被世人譽為「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成為中國文壇上並不多見的奇特景觀。 蘇軾之所以才識卓異、震古爍今,看來與其良好的家教不無關係,他的成功給了我們可貴的啟示。 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洵教子,就像大禹治水,善於引導,善於啟發孩子的興奮點,善於開發孩子的興趣。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孩子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孩子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興趣是學習者成功的內驅力,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蘇洵深切懂得這一點。 身教勝過言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植物的生長尚有自然規律,更何況是育人這長期、複雜、系統的過程,它更需要我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時時處處做孩子們行動的榜樣。試想,蘇洵如果不是那樣痴迷於讀書,怎麼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重視呢?正是他讀書時神采飛揚的情景,才深深吸引了孩子,感染了孩子,引起了他們的探求欲,進而帶動了孩子們的讀書學習。「環境對人的熏陶太重要了,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環境的選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真正說到了要害上。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推薦閱讀:
※申請Oxford或者LSE的Fully-funded scholarships的成功率如何?
※孩子老闖禍 家長到底該不該打他?|家庭教育
※從小培養批判性思維,對話演講辯論大師
※壓力過大無處釋放?來場說走就走的「音樂之旅」吧!|司馬遊學
※為什麼最美山村女教師這箇舊新聞最近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