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釋中慶

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釋中慶

自古以來,憂患意識者。無不注重於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時,也以精神享受為崇高境界。《七修類稿》雲;「貴莫貴於為聖賢,富莫富於蓄道德;貧莫貧於未聞道,賤莫賤於不知恥。」一個人,可以拋家財萬貫而資貧,但不可沒有道德而德貧。德者,精神文化也。《周易》雲;「君子文明為德。」而精神文明必須以誠信、包容、博愛、道德、倫常、公平、正義為軸心主體。聚而運轉。

所謂誠信;《禪林寶訓》雲;「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殊知,誠能造就一個人的高尚品格。所謂「不誠則無物。」誠者,真實不虛,不狡詐而篤實。《荀子·不苛》雲;「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誠從而驅使潤德,誠是的軸心,誠近乎德。《周易》雲;「忠信,所以進德。」誠信是做人的核心基礎。誠信使人無愧。無愧的人生是自豪的人生。《禮記·中庸》雲;「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乃人之本性。然,要致誠則需要人去履行。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若不盡誠者,是因為受物羈勒而覆蓋了本性具有的誠信。因貪婪物質的富有,而貶斥了誠信的重要性。智者則不然,智者以誠處世待物。誠心者,將心比心者。誠信是建設文明社會的主旨法要。倡導全民的誠信意識,乃當務之急。

且說包容;《潛夫倫》雲;「恕者仁之本也,平者義之本也;恭者禮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包容,涵養者所為。包容是一種美德。人與人之間,需要以包容。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夫婦之道,需要包容而白頭偕老。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以包容則家庭和目。朋友之間,君臣之間,以包容則社會和諧。《周易》雲;「君子以厚德載物。」古德以寬厚待人。包容實際上也包含著忍的涵義。《尚書》雲;「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所謂「有容乃大。」包容的境界之深且廣,需要有智慧和仁德方能行之。而行之者乃崇。

再說博愛;博愛有佛法的大愛。有孔子的泛愛,有孟子的推愛,有墨子的兼愛。《華嚴経》雲;「不為自已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佛法住世利世的大愛。《孟子》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主張從尊敬自已的長輩推廣到尊敬一切長輩的推愛。《孟子》雲;「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主張以推愛構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諧。《孟子》雲;「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則天下平。」博愛是廣泛的。孟子的「大孝終身慕父母。」是博愛。鄭板橋的「愛父如愛子。」是博愛。敬君若父是博愛。愛民若愛子是博愛。《墨子》雲;「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墨子主張兼愛。《墨子·兼愛中》雲;「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墨子推崇以兼愛構建人類社會的和諧。《說苑·君道》雲;「人君之道,務在博愛。」殊知,人類的發展與生存,不可忽略博愛。不可沒有博愛。應該喚起全社會的博愛意識。唯有全民以博愛,才能真正達到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相輔相成。

所謂道德;《潛夫論·忠貴》雲;「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所以,德能服其眾,才能勝其用。德智兼之乃崇。《宋胡宏(知言、紛華)》雲;「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這是明人處世的道德智慧。德者處世不會為自已謀利益,而為天下謀利益。做事論千秋,不論一時。《論語·中庸》雲;「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是孔子回子張的五種美德。能使民眾獲利益而自已則不必耗費什麼。這是智慧。使民眾勤勞,民而不怨。這是德者的感召力。崇尚道德而不貪婪。莊重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兇猛。孔子注重以德為美的內在美。《禮記·中庸》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何為三達德?《禮記·中庸》雲;「好學近乎智,力行進乎仁;知恥進乎勇。」三達德者,終生以好學,學而致用,知恥而廉潔奉公。

不學是不知道的,學而不行是沒有道的。德者,以所具有的學問,啟發善良本性,然後力行善法。此乃為德。苛不行,學問知識只是狂知而已。《荀子》雲;「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大凡有所作為者,乃必終生好學而不厭。學而致用,潤德者也。《荀子》雲;「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唯好學者能知書達理。唯達理者能履行善法。所謂「君子行言,小人舌言。」君子是做了才說,或說了一定要做。小人則不然,小人只能說而不能做。《朱子語類》雲;「君子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高尚者之所以高尚,是因為學而永不厭,行而則不倦,過而能悔改。《禪林寶訓》雲;「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概括之,三達德是德者必具的軸心法要。《荀子》雲;「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德是真善美。德是知仁勇。德是格物致知。德是仁慈博愛。德對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主柱作用。倡導全社會的道德意識,崇尚道德,履行孝道,為今所急需。

公平正義;《荀子·大略》雲;「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民富而有教,則以公平正義。這是不變的規律邏輯。

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是貧富懸殊而引發不公平的社會弊端所產生的。在淪喪道德命脈的當今,公平正義早被貪婪與功利取而代之。富以貶窮,窮則怨富。於是,形成了人與人之間只論益己功利,不知公平正義的不幸社會時弊。

昌賭腐敗的濁富者,是社會不和諧的最大因素。他們埋沒了無數人的向善意識。而素富貴,能行乎富貴者,今乃百里難有一二。因此,種種不和諧因素接踵而至。

而如何扭轉調化不和諧因素?《荀子·富國》雲;「三德者,誠乎上,則下應之影響。」調和寬緩,忠信公平,正人先正己。縮小貧富懸殊差距。用兼愛心去關注、去改善、調和社會的和諧。所謂調和;強而寬弱,富而能濟。素富貴,行乎富貴。正義者;正人先正己。《孟子》雲;「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正義者,憂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正義者,貴而能憫、正而不邪、善而不惡、濁而不染。

精神文明,道德文化也。今人,對「道德」二字似乎覺得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甚至,把道德當作烏托邦而污衊、而貶斥、而拋棄、從而全部以摧毀。《周易》雲;「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德者,富而能濟,貴而能憫。一個傑出的德者,決不會貪圖榮耀富貴。《墨子》雲;「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

「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溫總理於2002年訪問美國,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時。向世人宣布對古聖先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追求。也是建國以來,第一次的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向世人宣布傳承中華傳統命脈。

典謨雖玄妙,道古則契今。學古必有獲。英國哲學家·湯恩比。於七十年代,在一次國際學術會上作宣言;「解決二十一世紀的所有問題,唯大乘佛法與中國的孔孟之道。」

道德使人高尚。道德使社會文明。崇尚道德,倡導全民的道德意識。復興中華傳統命脈。從而構建和諧社會。何樂而不為?

此書摘自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國當代文庫》一書。


推薦閱讀:

埃及文明是否具有海洋性?
高度文明是人性的進步還是獸性的回歸
楊雪梅:與馬同行的歷史(文明密碼)
如果每個文明都有一條大河,美國的母親河是哪條?地球知識局
「人類文明就是宇宙中最高級的文明」這種猜想是否有可能性?

TAG:精神 | 文明 | 重要性 | 重要 |